公办学校活力激发的行动方案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活力论文,方案论文,学校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6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8634(2007)07-0007-(06)
21世纪社会转型,对教育发展提出了挑战,使得公办学校在社会转型期出现了一些制约发展的“瓶颈”,如公办学校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怎样提升自我发展的功能,在基础教育均衡化背景下如何进一步提升公办学校的公平与效率,如何通过学校管理机制的变革来整体提高公办学校的优质办学能力等。公办学校作为以政府投资为主体的办学实体,如何在新形势下显现自身的办学活力,是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2003年底,我们提出了“公办学校活力激发的行动方案研究”这一课题,被批准立项为教育部“十五”规划课题。在课题的研究中,我们的立足点是扎根于实践,从纷繁复杂的公办学校活力激发制约因素中理出关键性问题,不追求形成理论体系或系统建构,着眼于当前公办学校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热点与难点问题的突破,旨在形成一些具体的、可资借鉴的行动方案。
我们将公办学校的“活力”定位于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公办学校内部管理的活力、办学体制改革的活力、公办学校的各类资源优化配置及与外界联系交流的高绩效组织建设的活力、数字化环境下的公办学校教育创新活力、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的教育人力资源开发活力等方面,主要围绕以下问题加以展开: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背景下,公办学校内部管理机制应作出怎样的调整?当学校教育的社会背景、科技背景、自身背景产生合乎时代的变革,公办学校办学体制应有怎样的变革,才能提高公办学校的办学效能?当现代组织科学与系统科学发展的成果广泛引入到教育领域时,公办学校如何创设相应的组织氛围,推进学校可持续发展?面对现代社会由工业化时代逐渐进入新型工业时代(或称数字化时代),公办学校如何构建数字化学校,推进数字技术实现教育的跨越式发展?通过三年的行动研究(2004年5月完成课题的中期报告、2006年12月完成课题的终期报告),主要形成了以下行动方案。
一、公办学校活力激发的管理机制变革行动方案
问题分析: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背景下,公办学校在内部管理机制的运行中,会遇到个体价值与集体价值取向不一致、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失衡、各类资源不匹配、难以真正实现按劳分配等难题,这就需要学校的管理机制变革营造主流、正确的价值取向,实现学校发展的动态、持续平衡,其核心是形成与之匹配的动力机制与分配机制,形成公办学校内部管理的活力。
行动建议:第一,把握群体需要趋势导向。群体需要趋势的演变是客观的,动力机制的改革以及相关工作,必须遵循群体需要的发展演变趋势,适时适度地予以满足,并给予正确的引导。在贯彻中应关注三个方面:群体需要趋势有明显的时段性;群体需要趋势,随群体的不同,其需要有明显的差异;群体需要趋势,随个体的不同,其需要有明显的差异。
第二,认真分析激励三因素。美国学者赫兹伯格指出,在企业管理学领域中,应注意控制保健因素和激励因素。我们认为,在保健因素与激励因素之外,还应增加一个因素——抑制因素。抑制是学校管理中的负面消极因素,往往会导致错误的舆论,久而久之成为一种不成文的传统,因此,在学校管理过程中,必须控制保健因素,增加激励因素,避免抑制因素。控制保健因素,既包含生理因素,也包含心理因素,在定期组织体检,注重教职工身体健康水平的同时,要考虑到当前教师职业压力增大而产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增加激励因素,就是不断地通过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满足教师适当的物质需求,激起教师的成就感、工作责任和使命感;避免抑制因素,是指优化学校管理,要尽量避免抑制因素的不良作用。
第三,注重贯彻集体矢量最大原则。集体矢量最大是指将个体与集体间的矛盾合理解决、因势利导、综合平衡,把教职工个体的自由发展引导到集体总目标上,以求得学校发展的最佳效率,让教师在大方向基本一致的前提下充分自由地发展。贯彻时要注意:宽松和谐,用其所长;班组等级评定;公正测评;优化组织。
第四,能级授权。校长根据职能部门的不同和个人能级的不同,赋予不同的授权、不同的物质利益与不同的精神待遇。贯彻时要注意适度授权与适度依存;集中控制下的分散管理;重视权变原理的应用;个人素质与授权要求相匹配;信息量与授权原则相匹配。
第五,对教职工劳动价值的科学认定。我们认为教职工的劳动流程大致可分为劳动准备、劳动过程与劳动业绩三大部分。劳动准备是指担任这一岗位所必需的专业准备与经历准备;劳动过程可区分为过程中的量与质两大部分;劳动业绩主要考察在所处客观条件下,主观努力后增加值的大小与所达到的高度。将按质定奖置于重要的地位是学校发展动力的重要激发源,但又不能忽视量,两者紧密结合,以质为主。按质定奖首先区别不同劳动质的差别,在核定劳动报酬和奖金时,先认定质的不同,再核定量的大小,最后综合质和量两项指标来核定劳动报酬和奖金。按质定奖应根据技术含量的高低、工作的简单和复杂程度、工作责任的大小。
二、公办学校活力激发的办学体制改革行动方案
问题分析:我国公办学校的自我发展功能极为有限,在此主要探讨公办名校如何增强自我发展功能的实现问题。我们提出的行动策略是多元办学模式兼容的视野。多元化办学模式兼容是指以有特色、声誉的公办学校领衔,在政策许可的范围内,创设公办学校发展的多样办学模式,如兼容政府投资办学、与企事业合办民办学校、与一般公办学校联动办学、中外合作办学等办学形式,多方面满足教育市场的需求,使公办学校教育资源扩大并得到有效利用,提升公办学校的适应性与灵活性。
行动建议:第一,视学校实际情况选择公办学校兼容的形式。主要有公办名校兼容民办学校、公办学校兼容中外合作办学、公办学校承办与联动同一地区或不同地区教育实力相对较弱的公办学校、公办学校兼容企事业投资的股份办学形式等。一所公办学校可以兼容多种办学形式,如上海中学就兼容了与企业合作办民校、自主办国际学校等形式。学校选择怎样的兼容方式,应考虑到学校的历史传统、文化底蕴、办学特色、政策许可的范围、发展的前景等。
第二,充分考虑公办学校兼容其他办学形式的空间。我国现有的教育法律及政策为公办学校多元化办学模式提供了一定程度上的法律空间,当然有些还需要进一步完善。
譬如,公办学校参与举办民办学校,在我国的法律中是可以得到认可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的第六条规定:“公办学校参与举办民办学校,不得利用国家财政性经费,不得影响公办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活动,并应当经主管的教育行政部门或者劳动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按照国家规定的条件批准。公办学校参与举办的民办学校应当具有独立的法人资格,具有与公办学校相分离的校园和基本教育教学设施,实行独立的财务会计制度,独立招生,独立颁发学业证书。”[1](P3)只要符合这一项规定,公办学校是可以办民办学校的。对于公办学校兼容中外合作办学形式,只要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作办学条例》就行。对于公办名校承办一般意义上的公办学校或积极与其他公办学校开展联动,是提升我国公办学校整体实力的应有之义。由公办名校承办或联办其他公办学校已经成为公办学校发展过程中的新热点,推进了优质教育的拓展。
第三,切实关注兼容运行的条件与应理顺的问题。公办学校兼容多元形式是有条件的。公办学校自身的实力要强,或者具有良好的发展潜力,或者具有鲜明的办学优势与特色。只有这样,才能吸引其他力量的投入。兼容多元的办学形式,要能拿出足够的钱买地、建校舍及提供相应的人力、物力资源,因此要考虑其经济因素及关注教育发展的长期性。
公办学校兼容多元化办学模式要取得成效,还需理顺公办学校兼容的几种办学模式之间关系,明确相互之间的责任、权利与义务。如果关系不理顺与责权不明的话,就可能出现办学行为的不规范或合作的不长久局面,引发公办名校精神产值(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良好社会声誉)的流失或消融。
三、公办学校活力激发的高绩效组织构建行动方案
问题分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公办学校组织系统要考虑公办学校的各类资源与外界的联系与交流,学校应根据各类教育资源的流动与要素优化配置来设立相应的组织机构,便于对各类资源的使用与管理,保持学校运作的高绩效。一所学校要形成怎样的组织结构,需要考虑学校的各类资源、所处的环境、发展定位等因素,而且需要随着时代的发展与学校环境的变化不断地调整,不应是“相对封闭”的实体,而应是在不同发展阶段呈现不同特点的“有生命力”的实体,形成公办学校的各类资源优化配置及与外界联系交流的高绩效组织建设活力。
行动建议:第一,树立公办学校组织构建的“绩效观”。在公办学校领域,很少运用“绩效”的字眼,然而公办学校作为社会组织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需要对其组织发展的绩效进行衡量。综合西方学者对“有效能的学校”[2](P203-205)、“有效学校”[3](P167-168)研究的一些成果,考虑我国公办学校的实际,我们认为公办学校在组织建设中应遵循以下“绩效”指标:依法办学;关注学生的道德与学业的共同进步;注重学校的道德领导;努力开展使每个学生潜能得到充分发展的有效教学;促进学生富有个性的学习;创设积极的学校文化氛围,注重沿承传统并不断创新;提供教职工良好的专业发展空间;发动学校成员参与管理;让家长与社区相关人员参与学校工作。当然,各类绩效指标衡量要根据不同类型公办学校的实际把握。
第二,公办学校高绩效管理型组织建设应关注与学校内外部各类教育资源的流动。一所公办学校在运行过程中大致有六方面的教育资源流动:学生流(与学生的学习、思想、道德发展相关的活动),教师流(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教师教育教学流,主要包括教学秩序的组织,教学活动的开展,教师的业务培训等;一部分是涉及人事关系的教师人事流,主要包括教师的招聘、调动工作,奖惩工作,职称认定工作,人事档案的管理等)、物流(与学校物质条件完善相关的活动)、财流 (与学校运作资金相关的活动,如奖金福利的发放,购物资金的支出,财务报销等)、信息流(学校发展需要的各类信息的收集、加工、整理、运用有关的活动)、技术流(有关教育教学科研与教育技术运用情况)。
现代公办学校可以针对学校运转的六个流,设置相应的处室:学生处、教学处、人事处、总务处、财务处、信息处、科研处,以提升运行的效能。各处负责与自身相关的事务处理,另设置校务办公室来加强各处的协调,处理一些对内对外的事务。各处室在自己的职能范围内,可以充分行使自己的职能,但统一由最高权力机构校长室指挥。
除此之外,还应考虑党组织的监督,教代会与工会等职能。
在学校管理组织系统运行中,应围绕“绩效观”处理好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分层管理的问题,即确立不同层级的职能部门来承担学校管理的权力;二是责权利问题,即确立职能部门能在多大范围内行使权利,其相应的职责与义务是什么,需有明确的区分;三是规范化问题,即建立“各职能部门的岗位职责与考评条例”,使一些常规的管理工作得到规范,问题的解决形成合理的程序。也就是说,公办学校高绩效组织的构建思想应是“在适当分权基础上的统一管理”。
第三,从学校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公办学校应善于构建各类高绩效的学习型组织。大致可以分三类进行建构(三类高绩效组织在一定程度上应关注交叉与融合,以保持整个学校组织系统的高效运行)。高绩效的管理者学习型组织,可以从这些角度建构:学校规划与发展战略小组学习,学校行政会议问题研讨学习,校务委员会的合作学习,学校管理者的不定期专题学习,学校管理者与教师之间的学习共同体建设,学校教育教学的研究性学习等。
高绩效的教职工学习型组织,可以从这些角度建构:推进教研组、年级组、班组的共同学习,开展教师间的专题研讨、辩论、圆桌会议,充分发挥教代会与管理者之间的协商共进学习,建立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学习共同体,形成读书、教学研究、互帮互助学习共同体等。
高绩效的学生学习型组织,可以从这些角度建构:学生走入社会、进行活动体验的学习共同体,项目小组学习组织,研究性学习组织,学生权益自我保障学习型组织;成立文艺、体育、文学等专题学习组织,学生与教师、学校管理者的沟通、交流的学习共同体;学生走班分层学习、模块学习的组织;本地学生与外省市学生的合作学习组织;学生进行心理体验、心理咨询的学习型组织等。
四、公办学校活力激发的数字化学校构建行动方案
问题分析:数字化学校的建设,就是凭借现代化数字技术,构建以网络技术为主、充分运用其他数字技术的数字化校园环境,落实数字化环境下素质教育对创新人才的培养目标,逐步实现学校由传统教育向基于数字平台教育的转变。我国的公办学校并没有像欧美等国那样,经历过较长时间的工业化时代的教育,无论是学校管理还是学校教学,工业时代的特征标准化程度都不高。这既是劣势,也是一种机遇。我们没有羁绊,完全有可能通过基于现代数字技术的教育改革,实现学校的跨越式发展,形成数字化环境下的公办学校教育创新活力。
行动建议:第一,解决数字化学校硬环境建设的三大问题。一是硬件更新快与资金不足的矛盾。数字技术升级快、折旧率高,对于资金相对短缺的公办学校而言,应该改一次投资为多次投资,采取“按需配置、滚动更新”的策略。二是校园数字化硬环境建设中的优化与效益的矛盾。学校可以采取“科学规划、适度超前”的策略,这样能使学校在硬件上始终能保持在技术发展的前沿位置。三是数字化整体环境的落后与局部优化的问题。在整个城市、乃至整个国家的数字化大环境总体上落后于发达国家的情况下,一些公办学校在一定小环境条件下可以先期实现数字化环境的优化。这就有一个公办学校发展中的数字化学校建构的前瞻性问题。
第二,数字化学校软环境建设,应以“学校开发”为主。在我国学校发展标准化程度不够高的前提下,教育教学软件宜采用学校开发的模式。随着学校批准化建设步伐加快与现代信息技术的普及,产业开发的软件运用空间会越来越大。就目前而言,让教师制作高技术的精致软件不应是目前的主攻方向,而应提倡教师在掌握基本的课件制作技术基础上,凭借一定的专业系统软件,花 1~2小时,制作促进学生学习、具备教师特色的个性化课件,并且借助校园网络,搜集下载各类有用的教学资料,丰富完善资料库,只有这样才能使数字技术日常运用于课堂教学。制作精致的课件用于研究课、展示课是可以的,但用于日常上课是不现实的。公办学校应采取各种措施激励教师开发与制作富有自身教学特色的专用平台、教学网站、教学资源库和个人教学资料库,同时也应集聚各类资源推进学校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形成。
第三,积极推进数字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整合。[4]主要从两方面来分析:一是推进数字技术与课程教学的整合。学校要充分利用数字技术所创设的准无限性、时空准无限性、交流准无限性、探究的准无限性(我们提出的“四个准无限性”是从可能性出发,而非必然或实然状态,要达到必然或实然状态,需要长期的努力,故用了“准无限性”),实现技术在课程教学中的教学手段、认知工具、方式变革的力量等方面的功能。数字技术与课程教学整合好坏的标准不是量而是质,设置课程教学目标,单纯追求技术使用的做法并不可取,应把握“五个有助于”标准:有助于学生对学科知识的全面、清晰、深刻的理解,有助于发展学生相关的学科能力,有助于促进学生探索研究的学习态度,有助于培养学生积极主动进取创造的情感,有助于教师教学工作的精益求精。
二是推进数字技术与教育管理的整合,主要是解决“信息不对称”对学校发展的制约问题。美国乔治·阿克尔洛夫曾提出信息经济学中最经典的观念——柠檬市场,即“信息不对称”市场,当卖方对产品质量比买方有更多的信息时,低质量产品将驱逐高质量的产品。借用这一启示运用到数字化学校建设,可以通过建立学生档案系统、综合评价系统、在网站上设立招生快讯与校长信箱等,让学生和家长能够充分了解有关学生的学习情况、改善学校和学生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等等。教师个人教学资料库、学科平台等,是为了让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生之间相互交流与分享信息,减少教职工内部与师生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建立校园新闻通知系统,是为了及时公开管理信息和政策,改善管理层与师生员工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等等。诸多不对称问题的解决,营造了数字技术与教育管理的和谐融合氛围。[5]
五、公办学校活力激发的教育人力资源开发行动方案
问题分析: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教育人力资源的开发已经与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紧密联系在一起。公办学校应根据时代的发展作出具有前瞻性的思考,从教育人力资源开发的视野,激发教职工朝着学校发展的共同目标努力。“核心竞争力”的概念最初运用于管理学领域,是企业面对市场所具有的独特价值。现代学校的发展,在人力资源的选择上开始直接面对人才市场。学校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往往是学校课程体系,而与之匹配的教育人力资源配置,则是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因素。公办学校在直面教育市场的过程中,必然要形成教育人力资源开发的活力。
行动建议:第一,对尊重人、发展人、关心人进行重新解读。“关心人”,绝不局限于普通意义下的“嘘寒问暖”,而是从关心学校成员的政治、思想、业务、业绩的发展,促进人的自我价值实现来定位的。“尊重人”,是从关注学校成员的平等地位及个人的自由空间而言的。“发展人”,是把学校成员不仅看成为不断追求自我发展的个体,而且看成是在集体中成长的个体。
第二,树立以激励为中心的人力资源开发导向。“思想激励”是灵魂,“目标激励”是导向,“机制激励”是动力,“组织激励”是保障,“发展激励”是归依。
第三,充分配置现有人力资源。作为学校领导者,要发现身边人才的优势,要用其所长,激发人才的能量;要了解学校成员在相应发展阶段的需求,不断提升他们的需求层次。学校领导者要建设一支有活力的集体,要识才、育才、用才、护才、养才,创设人才成长的培养与选拔机制。首先应选好“苗子”;其次是搭好“梯子”;再次是岗位“轮换”。
第四,在注重招聘引进的同时,加强人力资源的培训,包括对教职员工和后备干部的培训。对教师培训的内容,要关注“育德”能力的提升、良好的学科功力、高尚的人文修养、良好的信息素养。在培训的方式上,应以校本培训为主,不忽视他培。校本培训的方式大致有:专题讲座、分层带教、课题研究、校本教材开发等;外训方式有鼓励教师参与学历进修、参加学术会议、与其他学校进行合作交流等。对后备干部的培养,应将识才、育才、用才、护才、养才紧密结合起来。
第五,适当借用“外脑”来促进学校发展。由于学校的人力资源是有限的,适当吸引一些校外人力资源来为学校发展服务是完全必要、也是必需的。随着新一轮课程教学改革的深入,公办学校形成有大学教师、科研人员、行政官员等参与的学校课程教学研究或实践的共同体,有利于学校教育理念的突破与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
以上一些行动建议,是课题组及实验学校在三年的行动研究中所获得的启示。在课题的研究中,课题组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当然,这些成果的适用性,也应根据不同类型、不同层次、不同地域的学校实际而定。
收稿日期:2006-1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