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媒体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影像传播论文

论新媒体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影像传播论文

论新媒体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影像传播

管兰兰 (南京林业大学 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210037)

摘要: 网络和数字技术的发展,电子影像技术越来越多地介入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过程中,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和发展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然而,非遗的影像传播过程中存在本真性缺失、传播渠道窄、创新型不够等问题。对此,非物质文化机构或组织需要制定好传播的对策,依靠丰富的影像内容来增强用户的粘性,通过拓宽传播渠道来扩大传播效果,并利用VR广告、微视频等新的传播方式来满足用户需求,以期非遗能够更加适应数字化时代下纷繁复杂的媒介环境。

关键词: 新媒体;非物质文化遗产;影像传播

在这个新媒体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播方式方式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一方面,大众传媒在逐渐瓦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空间,另一方面,非物质文化遗产要依靠新媒体来进行文化传播,特别VR广告、微视频等新兴媒介的崛起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提供了新的传播形式。在这个全新的环境下,非物质文化遗产必须寻找适宜于新媒体时代生存和发展的新对策。

一、影像传播在非遗中的传播优势

(一)直观性和时空性

影像传播就是用声音和画面传递信息的手段1。影像传播不仅能够满足大众听觉上的享受,还可以通过图像信息,使人们能清晰而直观的获取到信息,实现视觉上的满足感。由于影像传播是依靠电视、手机等设备进行的,所以在手机等移动设备普及化的今天,它可以摆脱时空的限制,有效而迅速的将信息传送给大众。影像传播的直观性和便捷性的优势满足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想要在现代社会生存下去的条件,可成就影像传播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双赢的局面。

(二)互动性和兼容性

影像传播的互动性和兼容性也是影像传播的一个重要特征,最理想的影像传播形式就是互动模式,强调了与受众之间的互动。影像传播的互动性特征使得非物质文化遗产不再是脱离了人们生活的一种虚无缥缈毫无概念的东西,而是一种具体的、可感知的存在。影像传播可将所有需要传播的信息都依附在各种各样的影像文本中,是信息传播的一种独特手段2。依靠影像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信息能够长久且清晰的保存下来,供后人学习和借鉴。

当FeCrBSi添加量分别为0,1%,3%,5%和7 %时,对MIM 304L不锈钢试样烧结性能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图3为不同添加量FeCrBSi对304L试样的烧结密度和孔隙度的影响.从图3可见,在1340 ℃烧结温度下,烧结密度随着FeCrBSi添加量的增加而提高,分别为7.69,7.74,7.80,7.85和7.89 g/cm3,而孔隙度则反之,表明FeCrBSi的添加对试样在较低温度下烧结时的致密度有增强作用.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影像传播中存在的问题

当今社会已经进入Web3.0时代,我们可以深切地感受到网络对于日常生活的渗透,同样的,互联网技术的飞跃也推动着媒体的革新,重塑着媒体环境。非物质文化影像传播受到大环境影响,也无可避免地出现变异。

(一)影像传播主体的守旧性

现代技术的发展催生了电子时代的视觉文化,人们进入了一种“拟像化”的生活,一种对于外界感知模糊化的生活3。大众不仅对非遗影像作品的观赏体验提出更高的要求,而且对其中包含的信息量和内容深度提出了进一步的需求。在学界看来,虽然影像的应用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提供了一种新型方式,为创作者带来了思维方式的转变,但也缺少了一些文化内容上的创新。

(二)影像传播客体的失真性

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除了需要注意其内容的多元化还需将其趣味化,从而吸引到更多受众。值得强调的是,趣味化不等同于改变它原有的真实性,只是在叙事过程加入一些趣味性的故事或是小插曲,使得整体氛围不会枯燥而沉闷,从而增强观众的观看体验,迎合现代年轻人的口味。总之,在这个连新闻都开始往娱乐化、趣味化发展的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想要生存下来,就必然要做出相应的改变。

(三)影像传播渠道的狭窄性

如今网络呈现出一种双向传播模式, 这种传播模式创造了“共景监狱”社会模式5。这就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的互动性提出了要求,但根据学界研究表明,非遗的影像传播主要还是依靠电视这类传统媒体平台,对于新媒体的运用并不广泛,且在对非遗的宣传上的力度也不强。不论是影像传播的内容还是运用媒介的方式,都还带有老派、保守的作风,未能灵活运营新媒体技术。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影像传播的优化对策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纪录片的制作过程中,通过影视语言的运用,解说词和音响处理,艺术表现风格等的整体把握和灵活运用,能使其展现出多元化的特点6。纪实摄像的想法和沟通方式让它试图传达显示事情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真正的场景,这也是我们为了继承和关注最原始状态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所必须具备的特征。保证纪实性的同时也不可忽略对于用户感官的刺激作用,积极运用新技术。以VR广告为例,它能够全方位刺激受众的听觉、视觉、触觉等多感官,带给受众更好的影像体验7

(一)创新表达形式,满足用户需求

在影像传播的过程中有诸多问题凸显,以下内容将就传播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一些优化对策。

图7为稀土停采图斑。从图中可看到,2016年9月无人机影像上,稀土沉淀池明显,而2017年2月无人机影像上,稀土沉淀池已被破坏,稀土非法开采得到很好的打击。

2.王长萧.电视传播影像概论[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6:26

(二)优化传播内容,回归作品本真

人的审美体验有时候借助语言来阐释是比较苍白、空洞的,但是影像却打破了这一僵局, 影像能够将文本、音乐、图像融合一体8。不同于传统的一问一答的记者式提问,传播者可以将每一个非物质文化遗产放在它原有的生存环境中,拍摄它最原始的状态,就像在叙述一个古老而神秘的存在,也可以将它融入现代社会中,这样更容易使观众产生共鸣。

“非遗”影像作品通常带有展现、建构和再现的文化传播功能,在此过程中,对“非遗”的文化内涵和历史底蕴的深度挖掘不可避免地被不同程度的损耗和分解4。如今是“万众皆媒”的时代,每一个用户都可以利用自己的手机等移动设备来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传播,其中不乏部分媒介素养不高的非遗影像创作者为取悦大众,会通过剪辑或利用拍摄技巧,夸大真实的文化内容,将严肃的事实转变为具有娱乐化倾向的故事。

(三)拓宽传播渠道,扩大传播效果

影像表现形式既可以是动态的照片,也可以是动态的影像,即视频9。数字化时代,手机摄影功能的提升、短视频APP的出现,极大地方便了创作,游客、当地居民、管理机构都可以处于影像作品的生产中来。以影像的方式来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这在一定程度上可激发网民对于非遗文化的兴趣和热情,有利于提升非遗文化的知名度。

相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机构可在微信、微博等信息分享和传播平台上推送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影像。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可发送图、视频、链接,与此同时,受众能够进行转发、评论、点赞、投票等互动形式,这大大增强了受众的参与度,从而能扩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影响力。以微信为例,用户通过点开查看详情链接可以直接跳转到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的界面。如果用户想了解更多的内容,可扫描二维码来关注官方微信。

5.刘日照,程嫩生.典型报道的“非典型”传播效果研究[J].新闻知识,2018(06):27-31.

四、结语

随着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空间也在被逐渐的蚕食,应呼吁更多的人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而影像传播作为目前最有优势的传播方式须肩负起这个使命。通过新媒体技术对影像传播的内容上创新、影像传播的形式上的创新以及渠道上的创新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从而形成影像传播技术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双赢局面。

注释:

分别对享乐价格法的3种模型进行拟合,将变量标准化后代入SPSS19软件进行逐步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对数模型的拟合效果最好,R2为0.413.经过显著性检验,最终有11个变量进入对数模型中(表2),且各变量的膨胀系数(VIF)值均远小于10,表明特征变量间不存在严重的共线性.进入到对数模型的变量分别为建筑面积、至最近公园距离、物业管理、至CBD距离、环境质量、容积率、朝向、公园面积、至最近商圈距离和建筑年龄,各特征变量系数的符号与预期相同,具有较好的解释度.

现如今,不仅是广告形式的改变,微视频形式也变得更为简单、短小,它能满足人们对于碎片化时间的需求,也能满足传播的碎片化需求。现如今,当人们很难挤出时间看一部完整的几个小时的电影或是纪录片时,微视频是最好的选择,他们可以充分利用各种时间的碎片,包括坐公交车、等人、排队等休闲时间来观看微视频。所以,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小故事作为微视频的素材,制作成精美短小的微视频,能够使人们在轻松休闲的状态下吸收非遗方面的知识。

3.刘露,王全权.艺术与媒介:后技术时代的审美嬗变[J].美与时代(下),2017(11):26-28.

1.丁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广播传播策略探讨[J].中国报业,2012(14):140-141.

4.崔莹.论影像化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作用和意义[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06):38-42.

2) 故障停车功能。主机运行过程中,当安保控制模块检测到故障停车故障时,即刻输出声光报警,同时通过CAN网络将故障停车信号发送至电控系统LCU、DCU和遥控控制模块;遥控控制模块执行停车逻辑,由DCU向各缸CCU发送指令,控制主机停机。与传统柴油机的安保系统不同,该安保系统需实时监测电控系统的运行状态,发现电控系统有严重故障时需立即执行故障停车功能。故障停车信号包括推力块温度高、主轴承滑油进口低压、曲柄油雾高浓度、增压器轴承滑油进口低压、气缸冷却水进口低压、辅助风机压力低、紧急停车-机旁、紧急停车-集控和电控系统严重故障。

6.朱创伟.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影像传播[J].歌海,2015(03):118-119.

7.邵敏,赵韵文,林雪冬.试论智能广告的形式、特点及监管[J].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17(05):29-31+76.

8.张瑜,卫欣.网络微影像:互联网时代的影像新形态[J].东南传播,2018(10):105-107.

Research on vari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low temperature threshold in China based on reanalysis data and

帕金森病(PD),早期称之为震颤麻痹[1],是老年人群中发病率较高的神经系统慢性退行性疾病,多表现为肢体震颤、行动迟缓、步态异常等症状。研究表明该病为神经系统中中脑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丧失及纹状体多巴胺分泌含量过少所致,伴随年龄增长发病率不断增高[3]。现临床中多用西药左旋多巴、美多巴等药物进行治疗,但随着用药时间延长,不良反应明显,效果不佳。本文采用在西药基础上加用熄风定颤丸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且取得了治疗良好的效果[2],现总结如下。

9.徐佾夫.新媒体环境下零陵城区古旧老街的影像传播策略[J].西部广播电视,2018(20):179-180+182.

(3)炸类的菜品要酥,要金黄色,油不能大,不能腻。个别外焦里嫩的菜要保持好原料的水分和鲜嫩度。严格控制炸油的重复使用次数。

作者简介:

管兰兰,女,南京林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新闻传播学研究。

标签:;  ;  ;  ;  

论新媒体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影像传播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