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经济发展与环境之间的矛盾越来越明显,为此国家大力开展各领域、各环节的可持续发展观逐步被落实,河道治理工程也不例外。针对水利工程建设的影响,生态水利建设研究也在不断推进,生态水利理念得到了有效落实。目前生态水利设计理念广泛应用于城市河道治理工程中,将生态水利设计理念落实到河道治理环节中,能有效的推动水利工程建设行业也河道生态的可持续发展。本文对水利工程河道治理存在的问题管理和生态水利的应用进行分析。
关键词:水利工程;河道治理;问题管理;生态水利;应用
1河道治理的生态内涵
所谓生态水利,就是以尊重和维护生态环境为主旨,开发水利、发展经济,为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服务。在河道治理过程中,也应尊重和维护生态环境,注重河道内流水和河道护岸的生态建设。河道内流水生态是由河流中的水生生物系统组成。河道中的水生生物系统由分解者、生产者和消费者所组成。分解者主要是异养生物,通常指细菌、真菌等微生物,他们将有机质分解转化为无机物回到水生环境中;生产者主要是水生植物,包括沉水植物、挺水植物等。这些水生植物能将微生物分解的无机物合成有机物供消费者食用。水生生物系统中的消费者主要包括浮游动物、鱼类等水生动物。除了水体中的动植物本身外,其他影响水生生物生存的环境条件、物质代谢原料等因素共同构成了河道内的水生态。河道护岸生态是指河道护岸要具有良好的景观效果;合理的生态组织结构和良好的运转功能;对长期或突发的扰动能保持着弹性、稳定性以及一定的自我恢复能力。河道护岸是河流与陆地的过渡地带,紧密连接了水陆带,是生态河道水体运动的外边界条件,是生态河道稳定的关键地带。
2水利工程河道治理存在的问题管理
2.1河道治理的责任划分不明确
在我国河道管理工作中,很多管理工作的开展都是要由多个部门共同负责的,但相关管理制度规定中对于各部门之间的职能责任却没有给予明确的划分,这也就造成了部门间存在职能交叉情况,各部门工作人员对管理工作规定的理解各有不同,且出于本部门利益考虑,在部分管理工作中互相依赖、推脱,协同工作的过程中配合不够默契,管理责任落实不到位,影响了管理工作开展的效率。在城区主河道、一些支流等区域内污水排放的指标严重超标,生活垃圾到入河流对水体造成了严重污染,还容易造成河道堵塞问题的发生。还有一些人为原因,对河流的堤岸以及河道的景观设置造成了破坏,导致其不能发挥正常作用。对于此种现象,由于不具备完善的责任机制,导致责任不能细化落实到个人,也使得管理工作不能有效衔接,造成管理过程中一些环节的管理缺位,对于河道工程破坏等问题的管理整治作用也就得不到充分发挥,一旦出现问题,部分管理部门相互推诿,导致实际问题迟迟得不到解决,河道管理工作的开展严重缺乏效力。
2.2在河道治理过程中缺乏环保意识
环境保护是我国长期以来的基本国策,因此在现阶段的水利工程施工过程中必须积极响应国家的号召。但是在现阶段的河道治理过程中,部分区域仅仅重视对河道治理的设计改造,因而疏忽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部分居民将生活垃圾等投入河道,造成饮用水源污染,给居民生命安全造成威胁。由此可见,在现阶段的河道治理过程中由于环保意识的欠缺,从而造成环境污染,这则违背了河道治理的基本理念,所以在河道治理过程中必须树立正确的环保意识。
2.3河道过于改造导致河道职能降低
在现阶段河道治理过程中,部分地区一味追寻发展的利益,从而忽视了河道原本具备的功能,在河流治理过程中对于部分河流流域的生态功能加强改造,从而使得河流失去生态调节能力,河流流域的自我恢复能力和生态抵抗能力均得到下降。在河道改造过程中由于过度改造,从而造成河道生态功能下降,因此在现阶段的河道治理过程中必须进行科学施工,确保河道基本生态功能的保留。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3水利工程河道治理中生态水利的应用
3.1构建水生植被
简单来说,生态就是还原自然的原生态,因此,在河道治理中可以种植沉水植物范草、黑藻、伊乐藻、金鱼藻、苦草等和浮叶植物睡莲,这些植物都具有吸收或者转化水或者污泥中的氮、磷、钾等营养物,降低水体N,P,K及必需微量元素的含量与周转速率,抑制浮游生物的生长为不同生物提供营养丰富的生存环境,改善水体的多样性,改善水体自净能力,满足水体供养要求。
3.2生态河堤的建设要以人工护岸模式来实现
河岸与河道水体之间水分、空气的交换与调节,必然要将河道的河堤进行改造,即建设生态河堤。建设生态河堤,首先要对河道中心线进行科学的布置,在对其进行设计时,要充分考量河道形状、水体势能以及河道周围的环境等各个因素的影响,如,考量、设计河道形状时,要对河道的过流能力、河道宽度的控制线以及轴线等进行精确地测量与计算,综合考虑各个因素的影响,尽可能增大河道布置的可变空间。在河道的两侧,我们可以设置浅滩,这一设计既能够直观地给予人们河道渐宽的视觉效果,还能扩大河道浅水区域的空间,从而为河道内的水生生物提供栖息地,以食物链的增多来提高河道整体生态体系的稳定性。
3.3新型水工建筑物的应用
在河道治理工程中,生态水利的建设既要满足河道生态环境的稳定需求,还要保证水利工程防洪蓄水的基本功能得以实现。因此,为了使这两个目标能够更加和谐、统一,新型水工建筑物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例如,随着现代高分子合成工业的发展而生产的一种新型水工建筑物――橡胶坝。橡胶坝与常规的闸门相比,其具有更为简单的结构、低廉的价格以及更为优秀的防洪性能与操作性,因此,对于中小型的河道治理工程,我们要尽量提高橡胶坝的利用率,从而达到河道治理工程的两个目标,即在提高水利工程的防洪功能的基础上,稳定河道的生态体系发展。
3.4自然化河流建设
自然化河流建设是指河流治理既要体现相关水系功能,又要满足河流原始自然风情与生态环境的构造。
3.4.1自然化河流建设原则
自然化河流建设以自然为主,因此其并没有绝对固定的建设原则。需要注意的就是自然化河流的建设要尽量顺应自然环境,利用自然动力来对河道进行治理,让河道形态尽可能的接近原生态。
3.4.2自然化河流建设方法
从河道组成部分角度分析,自然化河流建设方法主要有河道治理和护岸治理两种。其中,河道治理主要是通过对河道流路、河床物理特性等方面的改善,实现对自然河流状态的构建,使河流既有浅滩又有深潭,保证河床的多孔化表现,确保水体流动的多样性,从而使河道及其周围的生物物种多样化发展,达到真正的自然化表现状态。护岸治理是选用生态水利方案来构造自然型生态护岸,并以此为基础实现对河道及其周边环境的生态化建设,为河道的自然生态发展打下基础。
结束语:
总之,在河道治理工程中,生态水利治理主要以河道治理和护岸治理为主。通过对河流流线和河床的改善,以及选择原生态材料的前提下,使河流水体具有多样性的同时,还要确保水体生物多样性,并拥有良好的生存环境,恢复生态系统的循环作用。在改善河道安全、舒适的同时,具有最大修复功能保证水利工程健康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水利工程河道治理存在的问题及管理[J].徐彦斌.科技创新与应用.2017(14)
[2]生态水利在河道治理工程中的主要应用[J].何刚文.绿色环保建材.2016(11)
[3]生态水利在河道治理工程中的应用[J].吴俊和.水利科技与经济.2016(03)
论文作者:高肇太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8年第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6/4
标签:河道论文; 生态论文; 河流论文; 水体论文; 水利论文; 护岸论文; 过程中论文; 《基层建设》2018年第9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