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社会科学学术研究的战略思考_人文学科论文

人文社会科学学术研究的战略思考_人文学科论文

对人文、社会科学学术研究的战略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学术研究论文,社会科学论文,人文论文,战略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人文、社会科学与工程技术科学都是人类发展不可或缺的研究领域,两者各有自己的特长和征候。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人和社会,工程技术科学研究工程体系、工具和手段。两者可以借鉴,但不能混淆和替代。就管理和评价方面看,人和社会比工程技术更加复杂、更加动态、更加难以固定,如果把对人的研究机制当作对机床研究的机制加以管理和指导,或者把对社会的研究机制当作对水力发电的研究机制加以管理和指导,都会把有活力的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搞成程式范式、僵力死力,不会结出卓越的传世之果。所以,对人文学科、社会科学学科的学术研究机制作些思考和建议,有助于清化研究理念,有助于人文学科、社会科学学科的健康发展。

区分人文学科、社会科学学科的指向及其属性,遵循内在规律。

人文社会科学与工程技术科学不同,人文学科与社会科学也不相同,人文学科与社会科学学科各有自己的偏重。

人文学科,如文学、历史学、哲学、考古学、宗教学、语言学、艺术学、心理学等,具有明显的价值取向。人文学科依赖知识保留、积累、连续性,加上人生体验,进行潜心研究的学科领域。她着重探讨个人、人类群体创造一切文化形式的过程,在以往积累的基础上,立足于对现实的比较和批判来构想人类的未来,进而具有批判现实、超越现实的特点和品格。人文学科注重对人文精神、批判精神和创新精神的塑造和培养,负有建设和发展社会精神的历史使命。就中国的人文学科而言,她要继承中华民族的文脉、创新人文知识,探索人文规范,完善人文精神,向世界传播中华文化,研究其他民族的文化并进行交流。在高等学校里,教师进行分学科的学术研究,并将学术成果通过教学手段转化成学生的知识和素养、转化成社会影响。通过一代一代的毕业生及其在社会上的作用,起到引领社会文化的作用。所以,中国人文学科研究的基本目的在于继承和发展中华民族文脉,促进人类文明的进步。

社会科学,如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法学、管理学、教育学、传播学、信息资源学等,具有明显的对社会变化的反应与对策的价值取向。社会科学依赖对社会、社会变化的调查、分析、比较等,从历史或现实角度进行研究的学科领域。它以社会结构、社会组织、社会群体的变化为研究对象,着重探讨社会及其各领域的发展和运行的体制、机制、对策,具有很强的社会应用性。就中国的社会科学学科而言,她要在中国文化传统和国情的基础上,研究国计民生的发展规律,策划、设计、规范和推动国计民生的发展,促进社会关系和谐。和人文学科一样,社会科学在高等学校也要进行分学科的学术研究,并将学术成果通过教学手段转化成学生的知识和素养。通过一代一代的毕业生及其在社会上的作用,起到引领社会进步与和谐的作用。所以,中国社会科学研究的基本目的在于促进中华民族国计民生的昌盛与进步。

工程技术可以通过试验、实验的方式得到精确地结果,并将结果再现应用到工程目标上,例如、汽油发动机、电力系统等,可以应用到不同的车辆和地区。而人文、社会科学难以用工程试验的方式得到精确的结果并精确地再现,难以将一个民族的文化机制当做世界的文化机制进行思考,也难以将一个社会环境下的模式搬到另一个社会环境下再现其原本的结果。世人都认为美国的市场机制很优秀,但照搬到俄罗斯、照搬到中国、照搬到南美就会大打折扣。人文社会科学的成果转化与工程技术科学的直接作用也不同,人文社科往往采用间接的、“渗透”方式对现实社会发生影响。人文社科成果转化是通过思想和观念的先导性变革,或者通过制度和政策的合理安排来作用于社会生产力。通过精神文明的发展、政治文明发展来推动物质文明建设。所以,简单地用“工程思维”和“项目管理方式”来推进人文社科的学术研究,是对人文社科研究机制的损害,使人舍弃人文理念、追逐技术至上,丢弃社科规律、追逐技术功效。因此,区分人文社科与工程技术学科的属性,分别用不同的方式来规范和推动两类学科的发展,对改善机制、对人文学科和社会科学作出杰出成果很有好处。

坚守学术道德,避免学术浮躁和急功近利,维护人文社科的学术信誉。

人文研究,多数以教师个体方式研究为主,因为需要个人文化上的学术积累和人生体验。例如,对文字和语言的研究、对儒学、道学、佛学的研究、对断代史的研究、对音乐绘画的研究等,别人难以替代自己的心得与体会。钻研越多,时间越长,体验就越深。这个领域,往往年龄大、积累多的学者,比较有条件出成果。尽管人文及社科的研究需要个人文化上的学术积累和人生体验,但不能因此而局限视野和思路。无论研究什么问题,都要放开视野,不仅仅关注本学科、本专业,还要适当考察相关的学科,求得启发,跨学科研究问题。对于多学科、跨学科的问题,多数也是在各自精深研究的基础上进行综合提炼的结果。中华文明源头的研究,就是这种情况。没有历史、考古、文字、古代技术方面的独到的研究,不可能对源头问题有综合性的分析与交流。

有时我们还会发现,有的学者对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重大哲学、历史、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现象缺乏敏感性,“小生产”观念和“小生产”方式反而根深蒂固。往往视野狭窄,方法陈旧,系统性差。还有的是体制问题,本来相互关联的问题,因专业划分过细,由专业上的局限性而被人为地的肢解为各个部分,降低了对问题的综合思维和对问题的解释力。有的是由于管理部门的业绩导向,搞“短、平、快”项目,加上五花八门的评价体系,促进了学界的学术浮躁、急功近利习气,使学术浮躁侵蚀着人文社会科学的学术传统。积累不足,急功近利,被各种项目牵着走,致使不少成果是过眼烟云,用浮躁浅显的作品来堆砌虚假的繁荣。由此我们想到人们说的:人文社科领域缺乏大师级的卓越学者,人文社科研究成果缺少传世之作。如果学术浮躁的风气成为传统,将积重难返,贻害无穷。不但难有卓越学者和传世之作,而且将摧毁人文社科的声誉和公信力。

在人文学科领域进行研究,难以像工程进度一样,硬性规定半年必须达到一个目标或一年有个结果,倾心于进度和评审,往往结果是有了,但缺乏高水平的成果。所以,学者的创新研究,关键在于坚守学术传统,创造个体研究的宽松气氛、提供基本的研究条件和弹性周期的评价方式,研究节奏由学者自己调节,管理机构不宜进行过多的行政干预,而要给予环境、条件、机制的支持。

对于评价周期,可将“三年一评审”作为检阅和督促机制稳定下来。“三年一评审”是指一般年份只作研究状况报告,到三年终了,得有个结果。至于“十年磨一剑”,只是特例,不能以此作为研究机制的模式。所以,用“三年一评审”这个规矩,检阅人文社科研究机构的成果和督促机构健康运转,像微软总部对待它的全球各个研究机构那样,将好的评审方式变成众所周知的机制,变成一种压力,一种鞭策,变成周期性的相互间交流和学习。长期坚持三年期的周期评价,对大学人文社科的学术研究大有益处。

研究的生机在于放眼未来,关注新趋势,研究新问题。

各学科的研究,除了研究历史问题外,更多地要研究未来问题。近期是对策问题,远期是战略问题。当前的对策研究非常重要。但人文社科研究重要方面应着眼于未来,着眼于远期,以一代人25年左右的时间来确定方向。这样便于用未来的大趋势和大问题来把握现在的定位。

例如,当前处于世界金融危机之中,我们急需近3年的对策,但更需要研究危机的趋势,同时对未来20年可能发生什么危机加以关注。如政治的、经济的、法律的、文化的、社会的、军事的、外交的、环境的、传播方面的、民众素质方面的危机等等,2009年11月北京大学的北京论坛,其年度主题就是“危机的挑战、反思与和谐发展”,就是探讨将来会有什么大的挑战,将来可能会发生什么大的危机,现在就开始做什么思考和研究等,对将来的挑战进行思考和拿出思路。

又如,关于语言、历史、哲学、考古、艺术、中外文化比较等方面,目前有许多争议性的问题,这些问题需要研究,但需要从中筛选趋势性的大问题进行长期研究。现在,许多人对语言文化国际化比较关注,各国都很重视。在中国,就有歌德学院(推广德语)、塞万提斯中心(推广西班牙语)、俄罗斯中心(推广俄语)等。在国外,有我国的孔子学院(推广汉语)等,当然,现在的确需要考虑如何推广的方式,但更需要研究将来各国间人员的流动迁徙、国际化发展对文化多样性会发生什么样的影响,现在就需要对语言文化的国际化趋势有个预测,筛选出一些大问题,长期研究。

再如,国际政治层面的问题。过去有两个超级大国,又有6个发达国家的首脑会议。后来超级大国中苏联出局了,剩下美国一超。再后来,G6又变成G8,形成一超多强,最近一年,G8又变成G20,更多的新兴国家进来,增强了发展中国家地位和发言权。金融危机使美国受到影响,有人把“一超多强”改成“多强一超”,把美国往后放。接着又出现G2的说法,意思可能是美国中国可以联手领导世界。似乎中国和美国可以比肩而坐了。这些变化使人眼花缭乱,但我们自己要十分清醒,知道自己的能力和分量,不要被人忽悠了。这些都是近些年分的现象。但可以从中看出问题:中国的变化引起了世界的极大关注,世界怎么看中国,中国怎样看待自己,中国崛起后怎么办?现在就要进行研究,特别要关注“崛起后”的中国在文化、政治、经济、社会、军事、外交、科技、教育等方面的变化及全球关系问题。

还有,我国现在比较关注将来的能源、资源、高科技、人口、工业化、国际化等问题,但美国现在比较关注将来的核威胁与核安全、生物威胁与生物安全、信息威胁与信息安全、海洋、新能源、外空间发展等问题。美国关注的更为长远。美国的影视已经有很多关于星球大战、机器人、环境灾难、克隆人、生物危机、社会危机等未来问题的探测,昭示人类注意自己的行为。而我国的影视更多是康熙雍正等王朝景象,最近还有潜伏一类的谍影,更多的还是在历史中艰难地挖掘。两国反差很大。向前瞻望和向后回顾,我们都需要。在社会科学研究方面,我们更需要考虑未来面临的挑战性的长远问题。

上述的一些列举,说明研究机构的生机在于不断研究新问题,时刻关注新趋势。我们可以检查一下,曾经研究过的、已有结果的问题,究竟是新的还是旧的,有没有价值。是抄袭别人的,还是自己创新的。回头看看,再向未来看看,对研究机构的发展有好处。社会科学研究机构的评价既要看当前的对策,更要看研究的问题是否反映新趋势,是否是新问题,是否具有未来价值。

定位明确、资源保障、成果优秀、机制健康、影响深远。

人文社科学术研究要坚守两个机制:一是本着学术自由创新的精神,鼓励教师依照自己的领域和兴趣,自主选题、自由研究,守正出新。这是“放开一大片依个人兴趣自由研究”的机制。二是本着服务国家发展的精神,积聚一批学术力量,共同研究一些非个人力量难以进行的跨领域、跨学科的大问题。这是“凝聚一个点跨学科集中力量研究”的机制。前者是后者的基础。但研究机构要担负后一种责任。否则,就没有必要建机构。对第一种,我们要建设好学术自由、守正出新的环境,对第二种,我们要通过集合集聚协作合力的方式达到目的。两种机制都要搞好,既有个人自由研究的环境,又有合力攻关的平台,全面地推进学术研究工作。第二种状态的关键在于学术机构的建设及其未来发展。学术机构的建设及其健康发展,主要是做好五个方面的事情。

一是定位明确。每个研究机构最好有自己明确的定位和研究领域,不宜过宽,抓住趋势性的有潜力的领域,探测未来有影响的重大问题,坚持不懈地研究下去,越做越深,才有可能做出世界级的水平。今天的有影响的研究成果,是前10年,甚至更长一些时间筛选的结果。要想将来有卓越的学术成就,现在就要对问题进行预测、筛选和凝练,现在开始研究,将来才会有优势。所以,明确研究机构的研究方向和重点研究领域,集中一个主要方向,几十年不动摇,做出世界级的水平。如果抗不住诱惑,打一枪换一个地方,成不了大事。

二是资源保障。研究机构的运行要有基本条件,这是人所共知的事情。例如,资金筹措,要有独立筹集资源的意识和能力。最好建立基金,年年有钱进入基金,免除后顾之忧。还有基本人员,有基本的研究团队和运作的力量。以项目方式进行组织,也是个办法,但终究不稳定。还有信息资料、外部关系网络、空间条件等,要有基本保证。

三是成果优秀。研究机构运转的关键要有成果、成就,有优秀的成果、成就。有的研究机构有人、有钱、有房子,就是出不了好的研究成果。这里可能有学术研究的理念和研究方面的管理问题,主要是问题选择、研究效率管理等没有把握好。这里要有个明确的认识,没有成果,学术机构就是空壳子,没有意义了。

四是机制健康。机构要有运行的制度和规矩,例如,问题的形成、平常的沟通方式、评价办法、资金分配与使用、成果的发表等。好的学术规矩形成好的学术习惯,一代一代往下传。这种好的机制是无形的力量在起着规范和推动的作用。没有规矩,或者有规矩不执行,事事靠负责人的指示、命令,负责人一换,机构就乱。所以,机构负责人的职责之一在于建规矩,定方式,有问题就调整,形成好习惯,传给下一代,使机构长期健康发展。

五是影响深远。学术机构要有学术影响、地位影响、引领的影响等等。论文发表、论坛演讲、媒体传播、专著出版等等。有的机构做了很多很好的事情,外界不知道,没影响,发挥不了社会作用,失去了研究的本意。另外,研究要有积累,连续地就一个领域深入地进行研究、探索,连续地、系列地发表发布,在这个领域形成学术高原、高峰,引领这个领域的学术趋向。所以,交流、传播、发挥学术的社会影响,是学术机构的使命。

标签:;  ;  ;  ;  ;  

人文社会科学学术研究的战略思考_人文学科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