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湿地公园是目前人类保护和利用湿地资源的形式之一,是兼有物种及其栖息地保护、生态旅游和生态环境教育功能的特殊湿地区域。本文通过对湿地公园在城市生态系统中作用进行分析,继而又简单对湿地公园建设中的湿地恢复措施提出了简要分析,以求能够促进我国城市湿地公园更好的建设。
关键词:城市湿地公园;生态系统作用;湿地回复措施
一、湿地在城市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1.景观建设
湿地作为一种生态系统和景观类型,对人类的贡献不仅是有形的、物质的,更是无形的、精神的。在人类活动的作用下,它不仅是单纯的物质景观,更是城市发展中的文化景观。水体———陆地的镶嵌格局使城市具有显著的景观特异性,水体景观、坡岸景观和陆地景观的结合,体现出城市的景观多样性,表现出赏心悦目的自然风光,水体粼粼、岸边芦苇丛生,鸟儿飞翔,为附近居民提供旅游和娱乐休憩场所,满足人们的亲水心理。通过节点的对位、景观通道的引导,形成有韵律的空间序列,使湿地空间结构与城市整体空间结构相呼应,形成以内河水系为生态城市水体的景观构架,建造和发展湿地斑块为镶嵌,充分展现水系交融,绿色辉映,使都市具有水体和植被的生态网络。
2.净化环境
湿地在生态保护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对于城市发挥着它对水体、环境乃至城市的净化功能。城市污水排放量很大,在城市绿地系统中建立与工业污水处理相配套的湿地,有利于污水的再利用。污水是经过水管进入人工湿地,沿一定方向流动,通过湿地植物、土壤基质和微生物的共同作用,并经过多层过滤,降解污染,净化水质。通过湿地来处理城市污水,不仅能有效地净化污水,同时还可利用污水中的水肥资源促进水生植物的增产,而且还可节约能源,使城市污水再生利用或资源化,达到良好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应。
3.生物多样性保护
生物多样性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保护生物和遗传多样性在生态建设中具有特殊作用。湿地在维护生物多样性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和作用,而淡水湿地拥有世界上40%的物种,其中12%为动物物种。依赖湿地生存、繁衍的野生动植物极为丰富,生物多样性越丰富,其城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就越好。保护区生物多样性丰富,是众多珍稀濒危鸟类、两栖爬行类动物重要的栖息地,是不可多得的物种“基因库”,具有很高的保护价值和科研价值。
二、湿地公园建设中的湿地恢复措施
1.基质恢复
湿地公园内的基质恢复主要采用地形塑造、表土保护利用、回填覆盖和底泥污染物清除等生态整治措施,对湿地的地形、地貌进行改造,恢复湿地基质,维护湿地基质的稳定。
1.1地形塑造:针对因地势起伏引起的基底易受侵蚀或沉积的湿地区域,通过削高填低或挖低填高等方式,使其外观形态发生变化,为营造多样的湿地生境、创造丰富的湿地景观层次提供条件。
1.2表土保护利用:对于基质条件较好的湿地区域,动工之前,剥离湿地表土,将适合湿地植物生长的原有表土单独堆放,施工完成后运回原位或应用在其他土壤条件较差的湿地区域,保证区域内质量良好的表层土得到充分保护或利用。
1.3回填覆盖:对于基质较薄或缺少湿地植物种植土的湿地区域,利用分层、种植坑、种植槽或种植带等方式,回填不同厚度的基质以满足不同生活型植物所需的基质条件,改良基质的理化特性,达到恢复湿地基质的目的。
1.4底泥污染物清除:针对存在内源污染的湿地区域,采用人工挖掘或机械清除等方法,依据基质内源性污染物含量以及湿地植物生长对基质的要求,确定基质清除深度,达到去除湿地基质污染,营造湿地植物、底栖动物和微生物适宜生存条件的目的。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植被恢复
对于湿地公园内存在明显水位梯度的区域(岸带-浅水区-中心水域),恢复成中生、湿生,挺水、浮叶、沉水植物相结合具有分带特征的湿地植被带。湿地植被恢复应结合湿地水质改善措施,通过湿地植被的恢复使湿地水体自净能力得到提升。
2.1湿地植物带恢复:常水位出露滩地植被带恢复,以种植低矮湿生植物的幼苗为主;常水位以下植被带恢复,以种植高大挺水植物的幼苗或繁殖体为主;滨水带植被恢复以种植湿生灌木的繁殖体或幼苗为主。
2.2湿地边界植被恢复:边界隔离带植被配置应以种植高大乔木和灌木为主;护岸植被带配置以种植根系发达的灌木为主。
2.3水质净化区植被恢复:水质净化区湿地植被应选择污染净化能力较强的种类,提高湿地水体污染物去除效果。浅水区采用带状种植或者片状种植方式构建湿地植物净化带,深水区植被恢复采用浮岛水培种植方式或恢复沉水湿地植被。
3.水环境恢复
根据湿地公园与外界水源的联系方式,采用相应的生态用水保障措施和水质净化措施确保湿地公园用水量和水质得到改善。
31生态用水保障:通过湿地生态补水、滞水以及湿地生态节水等措施实现生态用水保障,其中生态补水可采用异地水资源调度和中水再利用方式实现;滞水可通过在湿地公园出水口修建拦水坝或橡胶坝方式实现;湿地生态节水可通过减少高耗水植被种植面积间接实现水资源的节约。
3.2水质净化:在提高湿地自净能力的基础上,根据实际情况营造人工湿地,达到水质改善的目的。对于水源为中水的湿地公园采用潜流湿地和表流湿地相结合的模式作为污染处理人工湿地。以自然降水、上游来水或有农田径流进入湿地的湿地公园,在湿地公园水源入口处可建立表流湿地实现净化功能。
4.岸坡恢复
依据湿地水位的动态变化和水陆交接区域的植被分层、自然演替以及使用状况等,设计岸坡恢复工程。除维护天然形成的岸坡外,采用木桩护坡、块石护坡、植物护坡以及生态砖护坡等作为湿地公园岸坡恢复措施优选技术。
4.1木桩护坡:对于湿地岸坡较陡的斜坡,在种植根系发达的湿地植物的基础上,采用木桩成排垂直于水平面紧密嵌入斜坡的护坡方式,达到稳定湿地斜坡,减少塌陷、滑坡等灾害现象发生,其恢复模式以单桩、排桩和群桩等为主。
4.2块石护坡:针对稳定性较差的湿地岸坡,采用散抛块石和石笼护坡恢复方式,根据不同水流冲刷能力,在湿地岸坡放置不同重量和形状的石块,其中在临近水边处的下层可铺装碎石,上层可铺设粒径较大的块石,并覆浅层种植土,达到恢复岸坡植物和防止水流冲击侵蚀的目的。
4.3植物护坡:对于植物稀少易发生土壤侵蚀的湿地岸坡,选用一些根系发达的湿地灌木和湿地草本等植物,按照一定比例和一定间距直接深植在湿地岸坡上,通过湿地植物根系向下生长达到稳固湿地岸坡的目的。
4.4生态砖护坡:对于受水流冲蚀而容易坍塌的湿地岸坡,利用具有一定强度的多孔性生态砖进行湿地岸坡恢复,阻挡水流对湿地岸坡的冲蚀,并选择根系快速生长的湿地植物在其表面或缝隙中直接种植,达到维持湿地岸坡稳定。
三、结束语
总之,城市湿地公园兼顾多种生态功能,是城市绿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既能提供充足的游人参与场所,充分满足城市市民的需求,体现人为本的思想又能充分协调城市各功能区的关系,改善城市生态状况,是科学发展观在城市生态建设中的具体体现。
参考文献:
[1]李军,郭佰宇.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是我国土地规化的战略措施[J].中国资源综合利用,2010(06).
[2]潘竟虎,张建辉.中国国家湿地公园空间分布特征与可接近性[J].生态学杂志,2014,05:1359-1367.
论文作者:赵永想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5年1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5/9/22
标签:湿地论文; 基质论文; 植被论文; 城市论文; 护坡论文; 生态论文; 植物论文; 《基层建设》2015年10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