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性语文教学基本策略初探,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发展性论文,语文教学论文,策略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现代教育,是使受教育者得到主体性发展的过程,是促进受教育者主体能力、主体人格和谐发展,并具有自我可持续发展的素质,进而不断发挥他们在社会发展中的主体作用,成为社会历史活动的主体的过程。人的主体性发展是教育的最终目标。因此,有必要鲜明地提出发展性语文教学,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主体能力和主体人格的发展为语文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为此,语文教学必须遵循以下基本策略:
一、培养学生主体意识,是促进学生主体性发展的先决条件
主体意识是人类特有的一种心理现象,是认识和实践活动主体的人对于自身的主体地位、主体能力和主体价值的一种自觉意识,是主体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的观念表现,它包括主体的自我意识和对象意识。主体意识是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人的其他思想观念、品德、人格、行为,无不受它的直接影响和制约。良好的合乎规范的主体意识是青少年学生健全的思想品德、人格素质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素质教育的真正动力。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是促进、提高学生主体性发展的一个不可缺少的先决条件。所以在教学中要唤醒和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使他充分认识到自己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充分相信每一位学生都有自我发展的需要和潜能,根据学生的认知、情感和身心特点来确立教学策略、方法步骤,来调整教学内容的安排,在师生平等民主的语文学习过程中,不断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发展学生的个性。成功的语文学习过程一定是学生主体意识不断彰显的过程。皮亚杰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既不是客观的东西也不是主观的东西,而是主体在与环境交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渐建构的结果,主体意识越强,学生就越是积极主动地参与知识建构,他的学习就越有可能成功。当然,这种学习的成功过程又必然反过来不断强化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进而形成良性循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创设一种轻松、民主、自由的教育环境,尊重学生的看法、做法和学生本身,逐渐使学生发现自我、发挥自我意识和能力,逐步培养出独立、完满的主体人格。
二、引导学生参与,是促进学生主体性发展的必要条件
学生的心理发展是一个不断的自我建构的过程,是认知、情感、社会化的发展过程。学生不是“知识容器”,而是一个鲜活的生命,这个生命的成长过程是一个内在的生成过程。学生的素质潜能就好比是一颗种子,它能够发芽、生长、开花、结果,主要是其内因,但是还必须有外因。而实践与活动就是最重要的外因,它们好比是土壤、水分、阳光、空气,学生只有参与到实践活动中来,生命的种子才有了生成的基础。参与既是教育的条件,又是教育的目标。首先认知的发展离不开参与。建构主义认为学习实质上是学习者对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而不是被动的接受。学生要利用已有的知识结构,对信息进行主动的同化与顺应,以实现认知平衡。因此,没有学生的参与就不可能有真正意义的认知发展。其次,人的主体性是他作为社会活动主体的本质属性,主体性的发展与提升是生命的核心问题。主体性是由独立性、主动性与创造性构成;独立性是主体在活动中对行为的自我把握;主动性是主体在活动中个性能力的主动展现;创造性是主体在活动中追求新颖性、独特性和价值目的。所有这些都是主体在活动中生成的,生成的前提是主体参与到活动中,离开主体的参与就谈不上主体性的形成与发展。再者,我们还必须清楚,参与不仅是发展认知的条件,更是培养健康情感、良好个性的目标。参与意识、参与精神、参与能力是我们重要的教学目标。其原因就在于:一是唯有参与教学中来,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真正落实,主体能力才能得以展示;二是参与能使每个学生都能获得一种归属感;三是在参与中能够学会合作,学会交往。四是参与能够帮助学生形成责任感。而这些不正是教育最重要的追求吗?
美国华盛顿国立图书馆墙上写有三句话:“我听见了,但可能忘掉;我看见了,就可能记住;我做过了,便真正理解了。”可见亲自实践,亲自参与是何等重要。所以语文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到语文活动中来。
三、自主、合作、体验、拓展学习,是促进学生主体性发展的有效途径
自主与合作。所谓自主,就是学生在教师引导下,确立明确的目标和积极的情感,自主地进行语文学习并对学习活动进行自我调节、评估。所谓合作,就是引导学生在与教师、学生、朋友及其他社会对象的合作过程中开展语文学习,它是语文教学民主的重要体现。发展性语文教学落实主体性学习的关键,就在于教师如何引导学生开展自主与合作相辅相成的语文学习。“自主”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合作”也是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因为只有在与他人的合作和交流中,学生才能学会理解、尊重他人,考虑他人的需要和意图,并在此基础上做出自己的决定,并对这种决定负责。
语文课的4人小组合作活动是实施自主与合作的好方法。它不但对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很有意义,而且分组活动能够促进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等多向交流活动,扩大了信息量,提高了教学成效。同时由于小组环境创设一种表现自我的氛围,便于形成宽松的心理状态,为每个学生提供更多的参与机会,从而调动学生运用自己的潜在能力,主动解决学习中的问题的积极性。学生还能从同学的发言中获得启发来发展自己的思维。因此,分组活动使教学过程不仅是个体自主认知过程,而且也是交流过程和发展过程,从而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体验与拓展。发展性语文教学重视学生语文学习的体验,注重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不断增强认知体验并形成积极的情感体验。《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这些课程的理念可以聚焦为——“从学生的体验出发”。为此语文教学要重“感悟”,因为“感悟”是体验的境界。语文“教”和“学”是一个过程,是一个学生感知、感受、感悟的过程。语文教学应引导学生用“心”去思考(思考语言文字的内涵)、去咀嚼(咀嚼语言文字的滋味)、去体验(体验语言文字蕴含着的情感)、去联系(联系生活经验、时代背景等),在深入的思考、细细的咀嚼、深深的体验和广泛的联系中融会贯通、自读自悟、自悟自得,并日渐提高学生的悟性。
发展性语文教学还要重视语文教学由课内向课外、课堂向生活、语文向人文的拓展。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语文应以课堂教学为轴心,向学生的各个领域开拓延展,全方位地把语文学习同他们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有机地结合起来。“立体化”了的大语文教学不仅大大丰富了教学内容和形式,而且为学生主体能力、主体人格的可持续发展开辟了广袤肥沃的土壤,使语文教学充满生命活力。语文学科走向“生活”可以表现为两人形式:(1)以课堂为起点实现语文中的生活化。如凭借生活创设问题情境、联系生活进行思想感悟、模拟生活进行语文实践等;(2)以课外为续点实现生活中的语文化。如日常生活“语文化”——在读报、看电视、听广播、等活动中学用语文;校园生活“语文化”——在办文学报、出黑板报、演讲比赛、读书节等活动中学用语文。社会生活“语文化”——在社会调查、参与访问、社会服务等活动中学用语文。
总之,语文教学需要我们确立生命意识,让我们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关注学生的学习经验,走进学生的生活,走进学生的心灵,给学生以生命的人文关爱,我们的课堂教学才有情、有味、有趣、有乐,才有生命的活力。
四、发展性评价,是促进学生主体性发展的催化剂
要让全体学生乐意参与课堂学习,教师就要善于让学生体验成功,从成功中感觉到“自己能行”,感觉到老师和同学的信任,感觉到参与的乐趣。这时教师激励和他人的评价就似火箭起飞的助推剂,显得尤为重要。所以要充分发挥评价促进发展的功能:
(1)评价要从“甄别选拔”到“育人为本”。实施发展性评价,不奢求所有学生同步发展,要敢于承认差异,把目标定位在“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发展”,实施真正意义上的因材施教,多让学生进行纵向自我比较,看到自己的成长和进步,对困难生尽量少用横向比较,以避免产生“畏难”和“反正我不行”的心理。
(2)评价要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参与评价,通过主体参与的评价,促进自我意识的成熟和主体精神的觉醒,使学生认识自我、了解自我,增强发展信心、形成发展的动力。多运用激励性的评语,作为教师要不悭吝自己热情洋溢的言词,要让学生从教师的言词中真切地感受到老师的信任,自己的进步。例如“你真伟大,虽然只说了一句并不对的话,但你今天勇敢地站起来了!”“你能不厌其烦地纠正自己的语病,了不起地实现了真正的超越自我”等等。
(3)延缓评价,创设多向思维的空间。语文教学的模糊性,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对某个问题的理解有了多种可能性。习惯的做法是一个学生表述意见后,教师马上做出判断,使其他的可能性自然消退,这样不利于蕴含着创造意识的多向思维的发展,也不利于学生主动参与,减少了积极表达的机会。面对这种丰富内涵的理解题,不妨采用“延缓评价”策略,给学生创设一个多向思维训练的空间。即教学中通过暂缓做出判断和评价,鼓励学生对同一问题提供许多解答,鼓励各种想法,欢迎提出改进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