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艺术中的个人化艺术表达,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论文,当代艺术论文,艺术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种有当下社会文化意义的边缘话语的价值,就在于它能否同已有的约定话语形成互动的张力关系,影响并推动约定话语向当下中国文化真正主题复归。”
——高岭
一、从群体意识到个人主义
上世纪80年代中国人因对“文革”十年的反思而展开了一系列可称为文化启蒙的运动,当时这个运动是一场非艺术的社会文化运动,是对西方文化的译介与中国文化的反思开始的,不是以文化本身改造而是以社会改造为目的。“新潮美术”即是发生在这个时期,而80年代的艺术让我们感受最深的似乎是西方现代艺术的各类流派的中国展示。于是,80年代末90年代初,文化上的危机就出现了。人们在经历了80年代的各种话语的狂欢后,才发现自我意识并未真正建构起来,反而出现了一种对当下文化的失语症。而80年代活跃在各个领域的文化精英基本上是建国后出生的第一代人,他们具有标准的红卫兵和知青经历,一直生活在集体的氛围内,群体意识强,有明确的思想立场。而在“八九”艺术大展结束后的一段时间里,人们渐渐发现所谓思想的力量是十分有限的,而这种“无能的力量”在当时就很自然地导致人文精神下降,由此“躲避崇高”,“终极关怀”消失,“玩世现实主义”、“痞子文学”等文化现象便随之出现。而90年代以来中国当代艺术随着资讯的不断国际化,在市场话语迅速成为一种新的影响力后,艺术、市场与权力交融一体,开始构成了新的艺术潮流与历史景观。
同时,在重新认识自由主义的历史进程中,随着民主法制社会的建立与健全,人们渐渐明白了人权从根本上说是指个人的权利,但在中国的传统思维中,个人历来都只是集体的工具,“个人主义”成了极端的贬义词,而实际上人不应成为工具,而应当是目的本身。在此期间“新生代”的出现意味着以消费为中心的新文化空间中新一代艺术家逐渐由外在的视点转向对个人与语境的“状态”的呈现,由此在艺术领域里,真正的个人主义开始了。
二、中国城市化与国际化进程对艺术的影响
城市化与国际化在中国的改革开放后一直在进行与发展,但在80年代,还没有太多地影响到艺术家的生活与创作,大部分艺术家依然沉溺于乌托邦式的文化理想主义和“启蒙运动”中,城市化与国际化的发展也并未成为社会的主流话语。电脑与互联网还没有在中国普及。90年代中期以后,随着中国社会的经济高速增长与都市化进程的不断深入,都市化、跨国经济、全球文化、物质主义文化在中国社会产生巨大的影响。都市青年文化也在不断从成形到成熟,为中国的都市化注入新的活力,在视觉艺术领域就形成了以经济成长为背景的视觉资源。青年文化在成为中国商业消费社会的主流之后,其艺术便被赋予时尚化的色彩,从而有力地影响到整个社会的审美意识,使中国青年文化的社会影响力更加广泛。
在艺术叙事风格上以“微小叙事”(petits recits)逐渐取代“宏大叙事”(grands recits),意识形态在渐渐淡化。文化层面上大众文化渐行其道,新都市文化的兴起与市民生活方式的改变成为中国社会结构转型和社会意识变迁的明显体现,在社会文化生活中充塞着各种电视广告、时尚杂志,信息量空前的加大,以满足快感为核心的生活经验转化到城市生活的各个层面,并养育了改革开放后出生的80年代的新新人类。而对于多数生活在城市中的个体来说,都存在着复杂的从不适应到适应的过程。从社会学角度来看,90年代以后中国的城市化进程是各种思想意识、集团利益和传统势力的不断冲突与妥协到解决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绝大多数人都会被社会环境重新塑造,但同时又为每一个人提供发展的机会。同时,中国城市化进程也是中国及世界各地的各种文化思潮与势力的整合过程。在这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酝酿新艺术和视觉文化发展的诸多可能性。
三、社会的到来及其对艺术的影响
在90年代以来逐渐形成的消费化社会中,艺术成为这个消费社会的积极营造者与参与者,大量的“文化产品”被源源不断地生产和消费,以往文化语言上的规则也被不断地刷新和破坏,中国的知识分子日渐套入价值规律的运作机制中去。“文化”开始成为一种产品,或是成了一种商品化过程的消费。同时,贫富差距拉大、下岗失业、“功利至上”的社会风气的蔓延等社会现象混合着城市化与国际化进程,不断影响和形成了中国的当代新艺术的创作者——中国的青年一代。如果说80年代的中国文艺青年是理想主义的,入世进取并意图改造社会与文化进程的话,那么90年代以后的中国文艺青年则慢慢地走向了个人主义,思想开放敏锐而无方向感。就现今大多数的中国青年来说,“他的词汇(官方语言的渗透)、他们的体态(影视明星的身体语言)、他们的衣着(时尚和财富的廉价仿制品)、他们的思想(意识形态的道德化)、他们的表情(消费文化模式)、他们的出路(实用主义和依赖体制)……身陷消费而无力接受更多刺激,死亡和枯萎发生在不知不觉之中……”像这种情况,都市和农村都不同程度地存在和发生着。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中国新一代艺术家的创作就反映了自90年代中期以来社会文化对其造成的一种内心经验,这种内心经验表明他们的文化背景、审美趣味、生活方式、视觉风格等都与90年代之前的文艺创作不同。中国的新一代艺术家“没有经历上一代人的理想主义和集体主义的亢奋,却共同经历了理想主义的幻灭和个人主义的孤独,他们似乎又与80年代后生的那一批年轻人所奉行的快乐主义无缘,却又背上了市场经济初级阶段来自社会、经济与感情上的压力”。在他们的创作中很少涉及意识形态方面的内容,而更多地呈现为一种私人化和个性化的表达,具有一种幻想甚至梦游的气质。这种气质所造成的个人化艺术表达不仅仅是出于一种“专业”创作上的考虑,而更是成为了一种生活的习惯,是“一种对自我的回返”。而“建立独立叙事模式,就是寻找一种个人化的价值准则,以及这种个人价值的充分宣叙,并在书写中建立起自身的知识谱系和话语伦理。在写作的快感中找到了自身的存在方式”。虚构成为书写自我和叙述自我的一种必要方式。就正如余华所说:“我的写作唤醒了我记忆中无数的欲望,这样的欲望在我过去生活里曾经有过或者根本没有,曾经实现过或根本无法实现。我的写作使它们聚到了一起,在虚构的现实里成为合法。我感到自己的人生正在完整起来,写作使我拥有了两个人生,现实的和虚构的,它们的关系就像是健康和疾病,当一个强大起来时,另一个必然会衰落下去。于是,当我现实的人生越来越贫乏时,我虚构的人生已经异常丰富了。”对于尹朝阳则是“一方面是我很在乎自己心里那些不断成长的心理映像所发出的信息,另一方面我又无法忽视周围环境大变化而对我产生的影响。这些关于理想的作品印证了我曾经拥有的梦想,那些曾经激励过我的东西如今只剩下了一些图像的残骸”。至此,也许我们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窦唯会从《黑梦》走向《艳阳天》里去《幻听》,而张楚吟诵着“只好回到内心左右看看……”,以及“青春残酷绘画”的代表人物谢南星的梦魇和尹朝阳的在烈日下焦炽的少年所代表的内心意象了。
四、中国的个人化艺术表达之特征及当下文化情境
90年代中后期以来的新一代艺术家大致上都有较为相同的生活与成长背景,都经历了从80年代开始的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种种社会文化变迁带来的影响,也不同程度地接受过学院的专业教育。在艺术的个性语言与风格上,他们在创作的初期往往都是以比较具象的风格为主,并由此诞生出一种新学院主义的风格。而在具体的创作题材与意象处理上则各有不同,多是以虚构的手法进行创作。我们知道,一个人经验的获取大致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指通过具体的个人经历,即由耳闻目睹从生活中直接获取的经验。这种经验是与个人历史有关的,是独特而又有私密性的一种经验。另一种经验则是通过教育、新闻阅读、想像等手段,使得一些不能亲身体验或不可能亲身经历的经验得以获得。而在今天与80年代完全不同的文化背景和当今丰富而先进的传播媒体、影视、网络的影响下,人们的间接经验的获得的可能性也大大增加了。这两种经验的获取方式也就形成了创作的虚构之源。个人化艺术表达的创作受到都市文化、大众文化及当今丰富而先进的传播媒体、摄影、影视、文学、音乐、网络的影响下的交叉影响,形成了一种新的艺术面貌和气质。
作为当代文化的一部分,对整个青年文化影响首当其冲的就是电影与电视。与90年代中后期开始出现的中国个人化绘画创作风格相关或情调主题相似的影视作品,如中国香港陈果的《香港制造》,内地贾樟柯的《小武》,中国台湾杨德昌的《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日本北野武的《坏孩子的天空》等,只不过其中风格各有不同,但主角往往都是“受伤害的孩子”。如《香港制造》中在广播声“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归根结底是你们的,你们是早上八九点钟的太阳……”中绝望自杀的少年中秋;在《小武》中小武被捕后蹲在地上,街上的人群黑压压地向他围了过来;或是《坏孩子的天空》中影片结束时两个不良少年经历各自的失败后又骑车回到校园的对白:“我们完蛋了吗?”“傻瓜,一切才刚刚开始呢!”这一切都在表明着青年在当今社会中的境遇与他们所持的态度,也使接触这些作品的中国青少年由此与具体的个人经历和生活感受相结合形成一种内心经验,为日后进行创作带来一种间接的体验。
除影视作品外,音乐、文学、摄影,尤其是网络文学所带来的“私人化写作”以自由的表达、游戏的态度,以及有意识或无意识的自己剖析自己的心理,甚至剖析内心中卑下、私密等极为复杂的部分,让写作成为一种精神生活的必需,就如同写日记一样。在音乐方面,除了上述的窦唯等人,许巍、朴树、高晓松等人的创作也明显体现出这样个人化的青年文化痕迹。在摄影方面,陆元敏、张海儿等人大量的新都市摄影,以个人化的视角切入变化中的中国城市生活;韩磊以“做旧”为主要手段的对城市的拍摄,仿佛在他的世界里一切都停留在过去,他认为:“被历史残酷赋予的种种时代的特征,显现着它们与我们的童年从心灵深处所渴望的图像的固有疏离。我们根本无法从生活中逾越这种境遇,更无法从视觉上逃避这种密密麻麻、如履薄冰的图像……”以照片着色为摄影创作语言的有荣荣、洪磊等人,他们的作品都有一种静谧、感伤的氛围,如洪磊血红的苏州留园(“中国风景”系列)和摆拍的死鸟等意象。迷幻、感伤、无目的、怀旧等表达也成为很多90年代中后期个人性艺术表达作品中的主要特征。同时由于多元化时代的到来,接受大众传媒文化提供丰富视觉图式的新一代艺术家也不像上一代人那样有意无意地去共同表现一种精神状态或具体图式。其中有比如刘野描绘的具有童话般意象的同时具有自传性质的在奇异瑰丽的背景中嬉戏的儿童,也有田荣创作的恍如梦境中相互抚摸的男孩形象;也有如钟飚的将青花瓷器、高楼大厦,以及传统的、现代的、革命时期的各类人物形象绘在一起的纷繁复杂的世界,以此“去看望未来的同志们”。还有谢南星类似里希特的朦胧照片般的效果和色调及个人精神分析式的梦魇描绘,以及毛焰等人吸收了中国文人画美学的独特的当AI写作实绘画风格。虽然以上这些艺术家的作品难以归纳在某一类具体的风格中,但大致的情感倾向导致他们都以自身的个性化语言开始切入当代中国多元并置时代的文化情境中,产生出了个人化的话语表达。而这些艺术家的价值,就在于表达了90年代以后中国社会转向消费社会过程中,以及在逐渐形成的新社会形态和文化背景下,他们在日常意识中产生的自我虚无感。
除上述的具体风格与作品外,随着时代的前进,还有一类在风格上比较松散随意的个人化艺术表达也不断出现。如胡吗个的音乐作品《人人都有小板凳,我的不带入二十一世纪》,他在这张专辑中以纯个人化的语言进行创作,我们可以仅从作品的名字如《部分土豆进城》、《两个川厨在酒吧》等看出一种轻松的创作心态。胡吗个作为一个在城市中的漂泊者透视日常生活,将诗意注入叙事之中,并用一种乱七八糟的“草根阶层”的手法来记录和发出极自我的声音。还有在DV影像叙事渐渐兴起之后的独立制片都表明着每个人都有权利以某种艺术手段对自己的生活作出发言,表明了在“专业艺术”领域的艺术创作也可以由“普通人”来实践和完成。而从四川美术学院油画系学生于2004年初在本系老师郭晋的带领下举办“School Day——校园活动日”中,我们也可以看到这种个人化的艺术表达在学院内部的表现。如《我是小丸子》、《二十一世纪的精神家园》等作品(具体作品可详见www.tom.com美术同盟)都是在当下情境中发生的个人化自由表述。这样一种艺术在民间的状态是否可称为当代社会中出现的“新民间艺术”呢?而类似于此的表达和创作状态也似乎在此之前没有在中国文化的“正史”中出现过。它们力避“被现有的形式所污染”,把艺术游戏规则降到最低或没有,于无意的娱乐间去创造自我的艺术游戏规则。与“后新生代”、“青春残酷绘画”等不同的是,这类型的个人化艺术表现并没有过多地去强调“失落”或“伤害”,而是在更为随意的状态下进行个人化创作,强调个人化的感受及创造性与想象力,人文精神的“深度”相对减弱,更多具有的是一种社会学意义。这也就注定了类似“新民间艺术”等的个人化艺术表达不可能像“伤痕美术”、“新生代”一样可以产生出所谓“经典”的作品。
五、中国的个人化艺术表达与中国的青春文化历史
中国当代艺术个人化表达与中国的青春文艺有很紧密的联系。90年代中后期兴起的个人化艺术表达可以追溯到上世纪30年代中国的左翼青年文艺,如在郁达夫、费穆、徐志摩等的创作中就已经开始出现作为批判现实主义载体的作品。在新中国成立至“文化大革命”结束的二十余年间,文艺的主流是社会主义的现实主义艺术,是反映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艺术,以政治文化主题和政治历史为创作题材。在“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伤痕美术”表明着青春艺术在中国的文化视野中又浮出水面。高小华的《为什么?》、王川的《再见吧,小路》、何多苓的《青春》、《春风已经苏醒》等作品的出现,与当时的“知青文学”及其后的“反思小说”、“朦胧诗歌”一样,是在高度政治化社会氛围解压后一种情绪的释放,表现出对逝去的青春年代(“文革”十年)的伤感。而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出现的新生代绘画则呈现出对自我存在虚无感的一种表达。艺术家们强调个人的历史性,并以幻想的方式来渐渐摆脱历史与社会的重负。与“新生代”相比,“后新生代”作品更多地表达了“对于生活的热爱以及对于理想的坚持”。(伍劲)我们“从后新生代艺术家那儿重新看到一种理想主义的价值。这种理想主义不是80年代的那种文化批判与思想解放,而是体现了个人价值的艺术理想和人文关怀”。可以看出,中国的青春文化历史其实是中国的都市文化演变过程,即经历了民族性、现代性和全球性三个阶段。个人主义艺术表达即发生在中国的现代都市社会文化重新在中国兴起和全球性的物质主义背景下。同时,青春艺术表达虽然与时代社会文化背景有密切的关系,但“青春问题”却似乎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在他们的各自叙述中“青春问题”的表现形式都各不相同,它在每一个时代都会有所体现。就像电影《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是发生在60年代的台湾,《香港制造》是讲述的90年代的香港青年,而日本导演岩井俊二的《关于莉莉周的一切》则是发生在新千年以后的日本一样。也许每一代特定区域的人们的青春心理年龄与其生理年龄并不一定同步,就如同中国70年代出生的都市一代在网络论坛的讨论中被称为“海豚一代”一样。
六、结语
在进入新千年以后,民间有大量的资金可以注入艺术领域,政府也在有意发展和鼓励新类型的文化和艺术创作。在上海、成都及中国其他城市相继举办艺术双年展,可以预料中国的当代艺术、民间体制、艺术市场将会在与国际接轨和城市化的环境中有进一步的发展。艺术的类型与表现形式也必将更加自由和多元化,在这样的基础上中国新一代的个人化艺术表达语汇也将更加丰富。由这些充满想象力的独立的个人精神史所构成的新艺术也将生动而鲜活地反映我们现在和未来的社会生活,从而生成新的艺术生态。艺术从来都是属于想象与虚拟的世界,新一代的个人化艺术表达不仅可以成为对自我的治疗与自我历史的叙述,也为未来的中国艺术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因为在个体的叙事立场上阐述与中国社会共同成长的脉络和对中国社会的演进,对于个人产生的情感与思想深度的呈现是很有必要的,这一点也许便是个人化艺术表达在当代社会文化中的意义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