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关于高效送风口做法的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邹宜轩[1](2021)在《高大建筑空间突发性空气污染高效监测与应急响应》文中认为随着建筑技术的不断发展,各类建筑的整体规模日趋庞大,在满足人们生产生活需要的同时,高大空间建筑突发性污染释放事件时有发生,这类事件往往会对人员的生命健康造成巨大的危害,并带来严重的社会影响,受到了国际各界的广泛关注。因此,保证高大建筑内人居环境的安全具有重要意义。由于高大空间建筑具有高度高、跨度大的特点,现有针对住宅、办公室等小型建筑室内污染物控制的研究方法存在无法适用的情况。本文基于Fluent仿真平台,提出了针对高大建筑空间污染事件控制的全过程方案,包括前期优化设计高效传感器网络,事件发生时快速准确辨识污染源信息,以及确定最佳应急响应方案。主要的研究内容如下:(1)提出了将伴随概率方法与遗传算法相结合对高大建筑空间传感器网络布局优化设计的方案。整个方案包括两个部分:针对高大建筑空间监测区域的全覆盖设计和针对高释放概率的重点区域污染释放的最快响应设计,并分别阐述了两部分的目标函数和设计步骤。以厂房局部工作区二维模型为研究对象,对所提出的设计方案进行了演示和验证,并与传统工程设计方法进行对比,证明了本方案所设计传感器网络在搭建成本、覆盖范围以及响应时效上具有优势。(2)在伴随概率法污染源辨识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高大建筑空间传感器实时监测数据的污染源逆向辨识策略,包括传感器数据的选择方法以及记录过程。在二维空间中,通过正向模拟单污染源释放场景获取传感器网络的“实时数据”,对溯源策略进行了演示和验证,计算得到的污染源位置相对误差在5%以下。(3)在获取污染源辨识结果的基础上,提出了高大建筑空间污染事件应急响应方案的优选策略。根据空间内人员分布情况,确定最佳疏散路径,并结合污染事件的实际发展过程,考虑污染释放和探测时间对于污染物传播和人员疏散的影响,通过数值模拟对不同应急方案进行比较,确定最佳应急响应方案。在办公室污染释放案例中,对应急响应方案的优选过程进行了演示,证明了本方案在实际问题的处理上具有应用价值。(4)在实际的工业厂房高大空间案例模型中,分别设计了实现监测区域全覆盖和对储罐区域气体泄漏最快响应的最佳传感器网络。在工作台区设置污染源,正向模拟污染物传播过程,获取传感器“实时数据”,并根据数据确定了污染源的位置、释放强度和释放时间,基于溯源结果,优选了配合人员疏散的最佳应急通风方案,验证了本研究在真实高大建筑空间中应用的可行性。
刘畅[2](2020)在《寒冷地区礼堂建筑绿色化改造设计研究与应用》文中研究表明城市的建设和发展倡导人文性、时代性、文化性和历史性,礼堂建筑凝聚着时代建筑文化的精华,可称为城市灵魂的“文脉”。然而,由于现存礼堂建筑建造年代较早,建造技术和相关规范标准的不健全等因素使其已不能满足现代社会的发展需求,但如果一味的考虑拆除,会造成文化遗产的丢失和大量人力物力资源的浪费,因此,如何使礼堂建筑在保留传统文化特有风格的基础上满足新时代对建筑环境及功能的要求是本文研究的重点内容。同时,基于绿色化理念和技术,对现存礼堂建筑进行全面改造也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以寒冷地区礼堂建筑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研、工程案例调研及现场测试调研,分析了寒冷地区礼堂建筑的现状,并总结提出现存礼堂建筑普遍存在的问题,包括建筑立面形象、功能空间、声学环境和建筑能耗等方面。这些问题的归纳总结可以为下一步提出礼堂建筑改造策略提供明确的依据。首先,基于现存礼堂立面陈旧、剥落等现状,提出了立面重构和立面修复的改造技术策略,使立面在保留传统文化风格的基础上进行了美化与更新;第二,基于功能空间问题,结合现行规范标准,提出了空间形态重组和空间功能优化的改造技术策略,使空间更加灵活的适用于现阶段的使用需求;第三,基于室内声学问题,提出空间形态改造和界面装饰的改造技术策略,改善了室内视听效果;第四,基于建筑能耗较高,室内热环境舒适性较差等问题,提出围护结构节能改造和可再生资源应用的改造技术策略,大大降低了建筑能耗,节约了能源。基于以上研究,结合所参与的山东省监狱管理局礼堂建筑改造设计实践,通过对该项目外立面、室内功能空间、围护结构构造做法进行的调研分析,以及对室内声环境和热环境进行的现场实测,总结提出了适用于该礼堂建筑的改造原则和技术策略,并从立面造型改造、功能空间重组、室内声环境提升、围护结构优化四个方面探讨了寒冷地区礼堂建筑的绿色化改造设计方法。基于EASE和Design Builder软件对改造设计方案进行了室内声环境、热工性能模拟计算以及投资收益分析。结果表明,通过山东省监狱管理局礼堂绿色化改造设计实践,使得礼堂建筑重新焕发生机的同时也保护了历史文化。因此,该研究成果可对推动既有礼堂建筑开展绿色化改造工作提供参考和借鉴意义。
熊寒[3](2020)在《大空间厂房分区域空气环境控制技术研究》文中提出大空间厂房可根据用途划分不同的区域如工艺区、物料区、物流区等,不同的区域对空气环境的要求也不尽相同,多数大空间厂房中工艺区的空气环境控制要高于其它区域,且工艺区占整个厂房空间比例较小,通过对大空间厂房空气环境进行分区控制,可以降低厂房通风空调能耗。此外,随着工业4.0的推进,越来越多的产品直接面对消费者个性化定制(柔性生产),由于生产流程或生产量等的不同,大空间厂房多个生产工艺区会存在不同时间段运行或仅部分运行的情况,若仅对运行的工艺区(未运行的按非工艺区对待)实施分区域空气环境控制,将更加有效的节省通风空调系统能耗,进而降低生产成本。因此,对大空间厂房空气环境实施分区域控制,并研究有效的实施方法和技术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工程应用价值。针对上述问题,本文应用CFD技术,以有效控制工艺区空气环境参数为目的,研究了大空间厂房分区域空气温度和有害气体控制方法和实施技术,论文内容如下:1、阐述大空间厂房分区域空气环境控制的背景和意义,综合分析了大空间厂房空气环境控制方法和技术的现状。2、在分析大空间厂房气流流态特性基础上,构建描述大空间厂房气流流动的控制方程和湍流模型,以及求解方程的数值方法。3、以单工艺区厂房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工艺区和非工艺区空调负荷计算特点,并应用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了单工艺区厂房不同送风形式、送风温度和裙挡对分区控制不同区域流场和温度场的影响规律。4、分析了双工艺区厂房工艺区和非工艺区空调负荷特征,通过数值模拟方法分析了双工艺区厂房流场和温度场的分布规律,探讨了工作台布置方式、运行模式(是否同时工作)和裙挡高度对厂房空气环境分区效果的影响。5、应用数值模拟方法研究大空间厂房有害气体分区控制技术,探讨了侧吸罩和带挡板侧吸罩控制单污染源有害气体扩散的特征,对比研究了多个独立侧吸罩和集成侧吸罩控制工艺区内多污染源的流场和有害气体浓度场的分布规律。
李春阳,樊洪明[4](2019)在《某医院复合DSA手术室的气流组织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为了验证某超大面积复合DSA手术室空调设计方案中风口相对位置是否正确、合理,利用CFD技术对这间手术室内空态工况下的空气流动和分布情况作了数值模拟研究。结果表明:当前设计方案的气流组织,手术区域气流均匀性不好、流线不畅,送风口之间气流扰动大,在手术区域有明显涡流。
张军[5](2019)在《预制舱类工业建筑节能技术研究 ——以智能变电站预制舱为例》文中提出随着智能电网、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的大力发展,作为电力调度与控制中枢,智能变电站迎来一波新的建设浪潮。变电站数量和规模迅速增长,微机监控和综合自动化系统取代了常规控制方式,热负荷也不断增加,其能源消耗和运营成本问题日益突出,另外城市变电站落地难的问题日趋严峻。由此集预制装配式、集约紧凑化等诸多优点于一身的预制舱类工业建筑系统应运而生。目前针对预制舱类建筑的节能研究匮乏、其环境控制系统难以与智能硬件相匹配。本文针对预制舱类工业建筑节能现状,主要完成了以下研究工作:1.预制舱建筑热性能仿真模型研究响应解耦舱体环境与机柜微环境关系以达到精确控制的实际应用需求,建立预制舱建筑热性能仿真模型,为预制舱建筑节能设计优化提供依据,并为智能环境控制系统的实现奠定理论基础。针对预制舱建筑传热过程,将模型分为6个子模型。为提高模型的合理性及实用性,本研究需对各模型参数的最优化确定并实现热性能求解,通过现场实测数据对各子模型进行验证。2.预制舱的调研与测试对预制舱功率密度水平、围护结构类型与构造、环境控制系统及其运行策略等进行了调研。选择典型预制舱体进行了实地测试。结合测试数据对预制舱热过程中的各个传热环节进行了分析,总结预制舱的基本热工特征。3.预制舱围护结构节能设计策略及节能效果评价以亚热带地区的深圳为例,采用现场实测、机理分析与数值模拟相结合的研究手段,获悉影响预制舱能耗的基本要素,并进一步探究各要素对建筑能耗的影响趋势,提出相应对的建筑节能技术。最后通过分析不同节能技术组合形式下的节能率,总结出组合后所呈现的不同节能效果形态并解释其合理性,综合节能率最高可达36%。并据此提出预制舱节能设计策略,为亚热带地区预制舱节能优化设计提供指导和建议。4.预制舱环境控制技术研究通对典型预制舱气流场测试,对预制舱的热环境状况进行了评价,分析舱内气流组织存在的问题,总结出气流组织优化的基本原则,进一步提出在不改变现有布局及工艺需求的前提下实现可控冷量的独立管腔下送风方式,并结合冷、热通道封闭措施的环境控制技术优化方案,而后对实施改造后的预制舱气流参数测试,通过分析对比改造前后的气流场分布可知,优化方案可降低环境控制系统23%的电耗,并显着改善热环境状况。5.预制舱智能环境控制系统研究从预制舱节能技术应用存在的问题出发,对环境控制系统的冷却模式、控制技术及策略进行优化,并将热性能仿真模型嵌入控制策略及控制流程之中,完成具备基础数据采集,模拟计算,数据统计,分析决策功能的软件平台与物联网硬件共同组成智能环境控制系统,该系统实现了多参数监测,多目标协同控制,遵循系统控制程序可完成在线分析决策、自动控制及智能调节的环境控制过程,通过仿真模拟验证控制系统运行稳定可控和能耗水平的有效降低,全年节能率可达56%。综上,本文旨在研究适于智能化变电站功率密度水平及预制式建筑体系下的建筑节能技术,建立以机柜级微环境为研究对象的热性能仿真模型并针对工程应用场景优化围护结构设计与环境控制技术,提出基于热性能模型预测的机柜微环境控制策略并将其通过物联网技术手段融入环境控制系统,实现其自动控制、智能调节、在线分析决策以及协同互动的环境控制目标。
林美君[6](2019)在《东山县文体中心体育场馆地域适应性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我国综合国力和城镇化水平的提高,体育发展得到国家重视。我国接连承办国际及全国大型综合或专项体育比赛,体育设施的建设进入空前的高潮期,全民健身热情高涨。但我国体育建筑仍存在能耗大、盲目跟风和忽视地域性、可持续性和适应性不足等问题。并且,不同城市的地理环境、人文环境、经济环境、发展变化均具地域区别,体育建筑的设计和发展也是与环境相协调适应的过程。另外,我国体育建筑方面,全面系统的地域适应性研究较少。因此,提出体育场馆的“地域适应性”设计研究。本文中的体育场馆设计“地域适应性”,主要为在建筑适应性思维的指导下,“有机主体”——体育场馆设计与其“客观环境”——地域经济、地域自然及地域人文环境间相互协调、适应的特点。首先,建构体育场馆设计的地域适应性理论。本文利用建筑适应性思维将体育场馆设计要素和地域性影响因子整合,从而提出体育场馆地域适应性设计理论,以引导后面章节的分析。其次,提出体育场馆地域适应性设计策略,分别从地域经济技术、地域自然、地域人文三个方面探究。运用体育场馆地域适应性设计理论,分别提出满足地域经济技术、契合地域自然条件、兼顾地域人文特征的策略,以指导我国体育场馆的地域适应性设计。最后,从实际项目出发,对东山县文体中心体育场馆地域适应性设计实践进行具体分析。对东山县体育场馆地域经济技术、地域自然、地域人文的适应三方面研究,探讨其优势与不足。东山县体育场馆满足地域经济技术,从符合地域经济和匹配地域技术分析;契合地域自然条件,从迎合地貌特征、适应气候条件、利用地域资源分析;兼顾地域人文特征,从顺应海岛文化、人文思想内涵分析。由于东山县文体中心尚处在初步设计阶段,故本文着重研究项目的规划布局和建筑设计阶段,并对施工及运营预先考虑。最后利用体育场馆地域适应性策略,针对东山体育场馆适应地域经济技术、地域自然条件、地域人文特征的不足,提出优化策略,使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本文的研究成果在于,为之后同类型的体育场馆地域适应性设计提供合适的策略依据,并为后续研究提供参考,以期提高我国体育场馆的设计水平,并利于可持续发展。
张桉康[7](2019)在《综合医院门诊区域气流路径分析及空间压力管理》文中研究说明综合医院门诊区域病种复杂、人流量大,是一个易感人群高度集中、多种感染源同时存在的场所,一旦其内部发生交叉感染,既会影响患者恢复,也会影响医护人员的健康。空气传播是发生交叉感染的重要途径之一,因此,维持门诊部清洁区与污染区应有的压差以控制合理的气流路径,可以降低院内交叉感染风险,从而保障室内环境安全。本文主要对综合医院门诊区域气流路径与空间压力的设计要求和现状进行研究,并通过数值模拟给出对现状的调试方案。首先,通过美国、日本、德国和中国的医院规范标准与文献调研得到综合医院门诊区域相关科室的空间压力要求与室内环境设计参数;结合综合医院门诊区域的功能与组成、诊疗流程与人员流向,对各科室进行洁污分区,得到其内部合理的气流路径与各房间的压力要求。然后,分别在夏季、过渡季和冬季,对重庆市6家综合医院门诊区域各类房间的室内温湿度、???浓度和门洞压力情况进行现场测试;将测试结果与美国、中国和日本的医院规范标准进行对比分析,发现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大部分房间室内温湿度不能满足对应季节的设计参数;人员密集的房间???浓度均超过1000ppm;部分需要进行压力控制的房间不符合压力要求,导致区域内气流路径混乱,增大交叉感染的风险。最后,以F医院门诊区域儿科诊疗区为研究对象,利用ICEM 16.0软件,按实测参数建立该区域物理模型,在Fluent 16.0软件中选取RNG k-ε湍流模型与SIMPLEC算法进行数值求解,并利用冬季运行工况下实测室内平均温度和门缝气流流速,与模拟结果对比来验证数学模型的正确性。采用夏季实测通风空调参数为风口边界条件,模拟该工况下的室内环境参数,发现实际运行中该区域内气流路径与空间压力均不满足设计要求。从而提出两种调试方案,模拟分析发现:门诊区域在冬夏季和过渡季均应开启通风空调系统并关闭房间门窗来进行压差控制;当区域内房间洁污分区合理并按设计风量运行时,可以维持设计压力;当不能避免正压要求房间(清洁区)与负压要求房间(污染区)相邻时,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考虑正负压差渗透风量,才能维持应有的压力,保证气流路径的合理性,降低交叉感染的风险。
黄凯新[8](2019)在《蒸发冷却空调系统在机场的节能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近年来机场建设力度不断加大,机场用能不断提高,其中空调系统能耗占比在40%60%,其占比量大,节能潜力明显。蒸发冷却空调系统凭借利用自然冷源的低能耗优势,将其应用于机场将对机场节能建设起到积极作用。本文通过对现有机场空调系统的形式进行总结归纳,将蒸发冷却空调系统分为空气-水蒸发冷却空调系统、全空气蒸发冷却空调系统以及单元式系统,并以各系统在机场应用的实际工程与案例为基础进行研究,从工程分析、实测分析、节能分析的角度探讨蒸发冷却空调系统在机场的适用性与节能性。本文以敦煌机场航站楼应用的空气-水蒸发冷却空调系统为研究对象,介绍了本系统在航站楼应用的可行性;分析了空气-水蒸发冷却空调系统与机械制冷空调系统的协同耦合运行问题;通过实地调研测试,检验此系统在机场航站楼应用的实际效果与存在的问题,并针对问题进行深入探讨;通过对本系统在敦煌机场供冷季实际运行小时数的计算,将本工程的空气-水蒸发冷却空调系统与常规机械制冷冷源的空气-水空调系统在供冷季的运行能耗与经济性作对比分析,得出敦煌机场航站楼使用的空气-水蒸发冷却空调系统相比传统纯机械制冷空调系统在冷源侧可节省能耗38.7%,节省运行费用10.05万元;通过改进本系统的运行模式,可再节省能耗71.55%,运行费用可再减少11.39万元。本文以敦煌机场航空配餐中心应用的全空气蒸发冷却空调系统为研究对象,分析此系统在机场配餐中心的适用性;通过实地调研测试,验证了采用自然冷源的全空调蒸发冷却空调系统同样可以满足室内温湿度的要求;通过对系统的能耗模拟和理论计算进行节能性分析,得出全空气蒸发冷却空调系统相比常规全空气机械制冷空调系统可节能1/2。本文对单元式蒸发冷却空调原理与种类介绍的基础上,比较了各类型单元式蒸发冷却空调的特点,以及在机场的适用场所;针对机场一些典型的局部热点区域,结合实际测试分析探讨了单元式蒸发冷却空调在机场局部热点区域的适用性与实用性;通过对比分析,在达到室内人员舒适温度范围的前提下,采用单元式蒸发冷却空调所耗能仅为采用单元式机械制冷空调所耗能的1/10左右。本文图108幅,表30个,参考文献57篇。
郭美晨[9](2019)在《±1100KV输配工程直流场室内气流环境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我国特高压输电技术正沿着更高、更快、更强的方向蓬勃发展,现今世界上顶级直流输配电压已提升至1100KV。随着装机容量不断扩大和电磁性能逐步提升,高压设备对所处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直流场是一众电力装置的“避风港”,合理设计场内气流环境对整个输配线路的平稳运行意义重大。本文以输电系统电力设备的安全运行为出发点,首先分析了直流场内温度、湿度、洁净度等空气物性参数的合理取值范围;基于户内直流场结构特征和既定环控参数要求,明确了场内气流组织中需着重考虑的设计要点。结合直流场内空气流动规律,本文对数值模拟各个环节的相关方法进行甄别和选定,建立了某实际±1100KV输电工程户内直流场的仿真模型;并选取相似高大电力站房为实测对象,验证了所选仿真手段的可行性。为弥补传统整室混合通风方式的缺点,本文提出户内直流场专属的“分区式靶向送风系统”,探讨了该新型送风方案在实例项目中的具体设计方法,研究了核心区域与整个直流场尺度转换的手段,以达到高大空间整体气流设计与局部环境优化之间的平衡,为同类型高大空间气流组织设计提供新思路的借鉴。在“靶向式”送风中,针对高动量气流的集中喷射特征,本文选取平波电抗器周围环境最高温度作为送风系统降温效果以及电力设备安全运行水平的判断依据,讨论得出传统送风量、送风温差与负荷关系式在靶向送风系统中不能简单套用,本文选择将前两者当作相互独立的影响变量,通过单因素分析与正交模拟试验相结合的方式,定量分析了喷口角度、送风速度和送风温度对核心区气流环境的影响规律,为不均匀气流设计方案中送风参数的选择与控制提供方法。论文研究结果表明:喷口角度为65°时的靶向送风效果最为优良;送风温度在293K299K、风速在69m/s范围内,每降温2K与增速1m/s对环境最高温度的影响等价;满足3℃裕度时,26℃、24℃、22℃和20℃送风温度下的建议风速依次为7 m/s、6m/s、5 m/s和5 m/s。以上成果对大空间电力站房的气流环境设计与优化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杨柠泽[10](2019)在《满足IAQ的等效通风系统设计》文中研究指明空气质量不仅仅会影响人们的工作效率,还会影响人们的健康。无论是飞机座舱还是建筑内的空气质量都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所以设计出确保舒适性、健康性而又能有效利用能源的通风系统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以设计出合理的通风系统为目的,在保证室内空气质量的前提下,最小化能量损耗。从送风方案,通风方式,送风参数以及气流组织方面对通风系统进行了设计。首先,建立完全混合的溶剂稀释溶质模型,模拟出一定体积空间内污染物浓度随时间的变化。推导等效稀释方程,计算出等效空气质量的不同通风方案,通过对比稀释量确定最佳的通风方案及其存在的范围。通过优化送风方案,在保证空气质量的条件下,节约了约16.7%的能量损耗,所得结论可用于座舱送风系统分析。在确定了通风方案的条件下,分析不同通风系统的换气效率。通过对单室双区域混合模型的连续微分方程求解,确定不同送风方式的稳态和瞬态空间通风效率。结果发现,无论是换气效率还是通风效率,置换通风系统都具有良好的性能。接下来,针对某座舱进行通风系统设计。综合国际上的IAQ评价指数之后,建立了符合国家标准的室内IAQ评价,以量化空气质量。综合IAQ以及能耗,对设计的通风系统进行评价。最后,对某空间气流组织进行数值模拟。模拟出其温度场、速度场以及污染物浓度场,并分析其舒适性及安全性。通过改变送风参数对多个工况进行模拟,分析各个送风参数对空气质量的影响。
二、关于高效送风口做法的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关于高效送风口做法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高大建筑空间突发性空气污染高效监测与应急响应(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室内空气污染传感器网络设计的研究现状 |
1.2.2 室内污染源逆向辨识的研究现状 |
1.2.3 室内空气污染事件应急响应的研究现状 |
1.3 研究思路与内容 |
2 基本理论与计算平台 |
2.1 伴随概率法基本理论 |
2.2 ANSYS Fluent计算平台 |
2.2.1 控制方程 |
2.2.2 湍流模型 |
2.3 本章小结 |
3 高大建筑空间传感器网络优化设计 |
3.1 基于伴随概率方法的传感器覆盖范围计算 |
3.2 遗传算法 |
3.3 全域覆盖优化设计方案 |
3.3.1 目标函数 |
3.3.2 设计步骤 |
3.4 重点区域快速响应优化设计方案 |
3.4.1 目标函数 |
3.4.2 设计步骤 |
3.5 方案演示与验证 |
3.5.1 模型及参数设置 |
3.5.2 全域覆盖优化设计 |
3.5.3 重点区域快速响应优化设计 |
3.6 与工程设计方法的对比 |
3.6.1 全域覆盖设计的对比 |
3.6.2 重点区域快速响应设计的对比 |
3.7 本章小结 |
4 高大建筑空间污染溯源及应急响应 |
4.1 基于传感器数据的高大建筑空间污染溯源 |
4.1.1 伴随概率方法溯源理论 |
4.1.2 基于实时传感器数据的污染溯源策略 |
4.1.3 传感器实时监测数据的获取 |
4.1.4 方案演示与验证 |
4.2 基于源辨识结果的应急响应方案选择策略 |
4.2.1 应急通风基本理论与研究内容 |
4.2.2 人员占据密度 |
4.2.3 应急通风方案的选择策略 |
4.2.4 方案演示与验证 |
4.3 本章小结 |
5 工业厂房高大空间应用实例 |
5.1 物理模型 |
5.2 数值模型 |
5.2.1 数值模拟方法 |
5.2.2 边界条件 |
5.3 流场模拟 |
5.4 全域覆盖设计 |
5.5 重点区域快速响应设计 |
5.6 污染源逆向溯源 |
5.6.1 污染物正向模拟计算 |
5.6.2 污染源逆向辨识 |
5.7 应急响应方案的选择 |
5.7.1 空间分区 |
5.7.2 应急通风方案的制定 |
5.7.3 应急通风方案的选择 |
5.8 本章小结 |
结论 |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专利情况 |
致谢 |
(2)寒冷地区礼堂建筑绿色化改造设计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来源 |
1.2 研究背景 |
1.2.1 礼堂建筑的沿革 |
1.2.2 礼堂建筑改造的必要性 |
1.2.3 礼堂建筑改造的可行性分析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3.1 国外研究综述 |
1.3.2 国内研究综述 |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5 研究内容 |
1.6 研究方法 |
1.7 研究框架 |
第2章 礼堂建筑应用现状调研及分析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寒冷地区 |
2.1.2 礼堂建筑 |
2.1.3 礼堂建筑绿色化改造 |
2.2 相关标准法规调研 |
2.3 礼堂建筑应用现状调研 |
2.3.1 调研范围与方法 |
2.3.2 问卷调研 |
2.3.3 案例调研 |
2.3.4 现场测试调研 |
2.4 礼堂建筑调研问题总结分析 |
2.5 本章小节 |
第3章 礼堂建筑立面造型及功能提升改造技术策略 |
3.1 礼堂建筑改造原则 |
3.1.1 保护性原则 |
3.1.2 功能性原则 |
3.1.3 经济性原则 |
3.1.4 安全性原则 |
3.2 立面造型的重构与修复 |
3.2.1 立面重构 |
3.2.2 立面修复 |
3.3 功能空间的重组与优化 |
3.3.1 功能空间分析 |
3.3.2 空间形态重组 |
3.3.3 空间功能优化 |
3.4 室内声环境提升改造技术策略 |
3.4.1 室内声学参数分析 |
3.4.2 室内声环境模拟软件介绍及模型建立 |
3.4.3 空间形态改造策略 |
3.4.4 界面装饰改造策略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礼堂建筑节能改造技术策略 |
4.1 节能改造影响因素 |
4.1.1 地域气候特征 |
4.1.2 建筑环境舒适度影响 |
4.1.3 经济因素与技术因素 |
4.2 围护结构节能改造技术策略及方案优化 |
4.2.1 围护结构节能改造技术策略 |
4.2.2 围护结构节能改造技术方案优化 |
4.3 遮阳改造技术策略 |
4.3.1 内遮阳软卷帘节能效果模拟分析 |
4.3.2 内遮阳百叶帘节能效果模拟分析 |
4.3.3 内遮阳形式比较 |
4.4 空调系统改造技术策略 |
4.4.1 分层空调 |
4.4.2 置换通风 |
4.4.3 地板送风 |
4.5 可再生资源应用策略 |
4.5.1 太阳能资源应用策略 |
4.5.2 太阳能-地源热泵系统应用策略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礼堂建筑改造设计与应用实践——以山东省监狱礼堂建筑改造为例 |
5.1 项目概况 |
5.2 气候条件分析 |
5.3 现场调研与实测 |
5.3.1 现场调研 |
5.3.2 现场实测与分析 |
5.4 改造方案优化设计 |
5.4.1 改造目标 |
5.4.2 立面造型改造 |
5.4.3 功能空间改造 |
5.4.4 室内声环境提升改造 |
5.4.5 围护结构改造 |
5.5 改造方案性能模拟 |
5.5.1 声环境模拟对比分析 |
5.5.2 能耗模拟对比分析 |
5.6 改造方案经济性分析 |
5.7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后记 |
攻读硕士学位其间论文发表及科研情况 |
附录1 礼堂建筑改造调查问卷 |
附录2 笔者调研现存礼堂建筑一览表(按省市分类) |
附录3 山东省监狱管理局礼堂改造图纸 |
(3)大空间厂房分区域空气环境控制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1.2 大空间建筑分区空调技术和研究现状 |
1.2.1 分区空调在工业建筑中的研究现状 |
1.2.2 分区空调在洁净室中的研究现状 |
1.2.3 工位空调的研究现状 |
1.3 大空间厂房有害气体局部控制技术和研究现状 |
1.4 本文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第2章 大空间厂房通风空调气流特性和研究方法 |
2.1 大空间厂房通风空调气流特性 |
2.2 控制方程和湍流模型 |
2.2.1 控制方程 |
2.2.2 湍流模型 |
2.3 数值方法 |
2.3.1 数值方法 |
2.3.2 边界条件 |
2.3.3 网格划分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单工艺区厂房分区空气温度控制研究 |
3.1 单工艺区厂房物理模型和空调负荷 |
3.1.1 物理模型 |
3.1.2 空调工况和空调负荷计算 |
3.2 数值模拟边界条件和网格划分 |
3.2.1 边界条件 |
3.2.2 网格划分 |
3.3 不同送风形式下流场和温度场的数值模拟结果和分析 |
3.3.1 不同送风形式下流场的数值模拟结果和分析 |
3.3.2 不同送风形式下温度场的数值模拟结果和分析 |
3.4 不同送风温差温度场数值模拟结果和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双工艺区厂房分区空气温度控制研究 |
4.1 双工艺区厂房物理模型和空调负荷 |
4.1.1 物理模型 |
4.1.2 空调工况和空调负荷 |
4.2 数值模拟边界条件和网格划分 |
4.2.1 边界条件 |
4.2.2 网格划分 |
4.3 双工艺区厂房横向布置流场及温度场数值模拟结果和分析 |
4.3.1 双工艺区横向布置流场数值模拟结果和分析 |
4.3.2 双工艺区横向布置温度场数值模拟结果和分析 |
4.4 双工艺区厂房纵向布置流场及温度场数值模拟结果和分析 |
4.4.1 双工艺区纵向布置流场数值模拟结果和分析 |
4.4.2 双工艺区纵向布置温度场数值模拟结果和分析 |
4.5 双工艺区纵向布置时不同裙挡高度的温度场数值模拟结果和分析 |
4.6 双工艺区厂房工作台独立工作时温度场模拟结果分析 |
4.7 本章小结 |
第5章 大空间厂房有害气体分区控制研究 |
5.1 单污染源排风罩物理模型和通风设计工况 |
5.1.1 侧吸罩物理模型 |
5.1.2 设计工况 |
5.2 单污染源侧吸罩有害气体控制研究 |
5.2.1 边界条件和网格划分 |
5.2.2 单污染源侧吸罩流场模拟结果和分析 |
5.2.3 单污染源侧吸罩有害气体浓度场模拟结果和分析 |
5.3 多污染源排风罩物理模型和设计工况 |
5.3.1 多污染源独立侧吸罩和集成侧吸罩物理模型 |
5.3.2 设计工况 |
5.4 多污染源独立侧吸罩和集成侧吸罩有害气体控制研究 |
5.4.1 数值模拟边界条件及网格划分 |
5.4.2 多污染源独立侧吸罩和集成侧吸罩流场模拟结果和分析 |
5.4.3 多污染源独立侧吸罩和集成侧吸罩有害气体浓度场模拟结果和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论文的创新点 |
6.3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成果 |
致谢 |
(5)预制舱类工业建筑节能技术研究 ——以智能变电站预制舱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与意义 |
1.2 研究概况 |
1.2.1 建筑热过程研究 |
1.2.2 建筑围护结构节能技术 |
1.2.3 建筑环境控制系统 |
1.2.4 总结与评价 |
1.3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预制舱类建筑热性能仿真模型研究 |
2.1 引言 |
2.2 预制舱类建筑调研概述 |
2.2.1 舱体及其构造 |
2.2.2 设备及其布置 |
2.2.3 温度控制系统 |
2.2.4 其他配置 |
2.3 预制舱建筑热平衡模型建立 |
2.3.1 建筑热扰特征 |
2.3.2 热物理模型假定条件确定 |
2.3.3 热平衡方法的确立 |
2.3.4 建筑热平衡模型体系建立 |
2.4 预制舱建筑热性能仿真模型的建立与求解 |
2.4.1 热平衡方程组 |
2.4.2 热平衡方程组的求解 |
2.5 预制舱建筑热性能仿真模型实测与验证 |
2.5.1 实验测试方案 |
2.5.2 实验结果对比验证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预制舱类建筑围护结构优化设计研究 |
3.1 引言 |
3.2 典型预制舱热工测试及分析 |
3.2.1 实验设计 |
3.2.2 测试参数及仪器 |
3.2.3 测点与天气 |
3.2.4 测试结果分析 |
3.3 基于热模拟的围护结构优化策略 |
3.3.1 围护结构节能设计分析 |
3.3.2 节能设计策略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预制舱类建筑气流组织优化设计研究 |
4.1 引言 |
4.2 气流组织测试及分析 |
4.2.1 空调送、回风口气流测试 |
4.2.2 舱内气流测试 |
4.2.3 机柜进、出风口气流测试 |
4.2.4 机柜内气流测试 |
4.2.5 测试结果分析 |
4.3 气流组织优化方案及实测验证 |
4.3.1 气流组织优化技术 |
4.3.2 预制舱改造方案 |
4.3.3 测试及验证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预制舱类建筑智能环境控制技术研究 |
5.1 引言 |
5.2 预制舱节能技术方案 |
5.2.1 通风冷却技术的引入 |
5.2.2 气流组织的优化 |
5.2.3 控制策略的优化 |
5.2.4 围护结构优化方案 |
5.3 基于热性能仿真模型预测的智能环境控制技术的实现与验证 |
5.3.1 热性能仿真模型的应用 |
5.3.2 控制系统 |
5.4 节能效果分析 |
5.4.1 机柜内环境温度状态 |
5.4.2 节能效果 |
5.5 本章小结 |
总结与展望 |
本文的主要结论 |
本文的创新点 |
对今后研究工作的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预制舱热性能仿真模拟计算软件的部分源程序代码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6)东山县文体中心体育场馆地域适应性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1.1.1 经济发展和国家政策带动 |
1.1.2 盲目跟风和忽视地域性 |
1.1.3 可持续性和适应性不足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意义 |
1.3.1 促进文化传播和地域匹配 |
1.3.2 促进节能环保和可持续发展 |
1.3.3 优化城市发展和多元运营 |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2 体育场馆设计的地域适应性理论建构 |
2.1 适应性理念的发展与引介 |
2.1.1 适应性的概念及其发展 |
2.1.2 建筑的适应性思维 |
2.2 体育场馆设计要素梳理 |
2.2.1 体育场馆的定义与内涵 |
2.2.2 体育场馆设计要素提取 |
2.3 体育场馆地域性影响因素分析 |
2.3.1 地域性的概念与内涵 |
2.3.2 体育场馆设计地域性影响因子提取 |
2.4 基于地域适应性的体育场馆设计理论 |
2.4.1 体育场馆设计的地域适应观 |
2.4.2 地域适应性思维在体育场馆设计中的体现 |
2.5 本章小结 |
3 体育场馆地域适应性设计策略 |
3.1 满足地域经济技术 |
3.1.1 符合地域经济 |
3.1.2 匹配地域技术 |
3.2 契合地域自然条件 |
3.2.1 适应地形 |
3.2.2 协调周边 |
3.2.3 生态廊道下的建筑布局 |
3.2.4 海绵城市 |
3.2.5 景观配置 |
3.2.6 物理性能适应 |
3.3 兼顾地域人文特征 |
3.3.1 文脉形式与技法传承 |
3.3.2 文化抽象显扬 |
3.3.3 人文思想适应 |
3.4 本章小结 |
4 东山县文体中心体育场馆地域适应性设计解析 |
4.1 地域背景 |
4.1.1 东山县综合的地域经济技术特征 |
4.1.2 东山县独特的地域自然特征 |
4.1.3 东山县多元的地域人文特征 |
4.1.4 东山文体中心项目概况 |
4.2 体育场馆满足地域经济技术 |
4.2.1 选址适宜 |
4.2.2 适合市场需求的策划定位 |
4.2.3 功能复合化设计 |
4.2.4 容积控制与空间集约 |
4.2.5 比赛场地的多功能设计 |
4.2.6 看台的灵活组合和空间利用 |
4.2.7 附属用房的转变 |
4.2.8 屋盖形式及结构选型 |
4.2.9 材料的选择与设计 |
4.2.10 资源在地化运用 |
4.2.11 气流组织形式设计 |
4.3 体育场馆对地域自然的适应 |
4.3.1 适应地形 |
4.3.2 顺应城市生态廊道 |
4.3.3 协调周边与界面形成 |
4.3.4 打造场所记忆 |
4.3.5 建筑布局适候 |
4.3.6 建筑形态适候 |
4.3.7 海绵城市和雨洪管理 |
4.3.8 利用地域资源 |
4.4 体育场馆对地域人文的适应 |
4.4.1 顺应海岛文化 |
4.4.2 人文思想适应 |
4.5 优化策略 |
4.6 本章小结 |
5 结语 |
5.1 结论 |
5.2 研究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图片目录 |
表目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及社会实践 |
(7)综合医院门诊区域气流路径分析及空间压力管理(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医院建筑门诊区域通风空调设计规范 |
1.2.2 医院建筑门诊区域压差控制设计现状 |
1.2.3 CFD软件辅助气流组织设计应用现状 |
1.3 本文研究内容 |
2 综合医院门诊区域气流路径设计与空间压力控制 |
2.1 门诊区域感染概述 |
2.1.1 感染源 |
2.1.2 易感人群 |
2.1.3 感染途径和传播方式 |
2.1.4 气流路径和空间压力与交叉感染的关系 |
2.2 门诊区域气流路径设计 |
2.2.1 门诊部功能与组成 |
2.2.2 门诊部诊疗流程与人员流向 |
2.2.3 门诊区域洁污分区 |
2.3 门诊区域空间压力控制 |
2.3.1 压差与渗透风量 |
2.3.2 门诊区域各类房间压力要求 |
2.3.3 门诊区域空间压力控制方式 |
2.4 本章小结 |
3 综合医院门诊区域室内环境测试与分析 |
3.1 测试目的 |
3.2 测试方案 |
3.2.1 测试对象 |
3.2.2 测试内容 |
3.3 测试过程 |
3.4 测试结果与分析 |
3.4.1 夏季测试结果与分析 |
3.4.2 过渡季测试结果与分析 |
3.4.3 冬季测试结果与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4 门诊区域气流路径与空间压力分布现状数值模拟 |
4.1 数值模拟的可靠性验证 |
4.1.1 物理模型 |
4.1.2 数学模型 |
4.1.3 边界条件 |
4.1.4 数值求解方法 |
4.1.5 可靠性验证 |
4.2 实际运行工况下儿科诊疗区的压力分布 |
4.2.1 实际运行工况的边界条件 |
4.2.2 实际运行工况的模拟结果与分析 |
4.3 本章小结 |
5 门诊区域气流路径及空间压力管理调试方案及分析 |
5.1 各房间门关闭并按规范设置风量 |
5.1.1 第一种调试方案的边界条件 |
5.1.2 第一种调试方案的模拟结果与分析 |
5.2 各房间门关闭并考虑压差渗透设置风量 |
5.2.1 第二种调试方案的边界条件 |
5.2.2 第二种调试方案的模拟结果与分析 |
5.3 门诊区域各诊疗单元的调试管理方案 |
5.4 本章小结 |
6 研究成果与展望 |
6.1 研究成果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A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B 学位论文数据集 |
致谢 |
(8)蒸发冷却空调系统在机场的节能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主要符号表 |
1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1.2 机场空调系统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蒸发冷却空调系统研究现状 |
1.3 课题的来源 |
1.4 课题研究目的及实际应用价值 |
1.4.1 课题研究目的 |
1.4.2 课题的实际应用价值 |
1.5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创新点 |
1.5.1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
1.5.2 课题的创新点 |
2 空气-水蒸发冷却空调系统在机场的节能应用 |
2.1 工程分析 |
2.1.1 工程概况 |
2.1.2 设计参数 |
2.1.3 负荷计算 |
2.1.4 空调系统介绍 |
2.1.5 供冷季空调系统运行模式分析 |
2.2 实测分析 |
2.2.1 空调冷源测试与分析 |
2.2.2 室内环境测试与分析 |
2.2.3 空调系统优化探讨 |
2.3 节能分析 |
2.3.1 蒸发冷却节能运行小时数分析 |
2.3.2 航站楼空调系统方案节能性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3 全空气蒸发冷却空调系统在机场的节能应用 |
3.1 工程分析 |
3.1.1 工程概况 |
3.1.2 设计参数 |
3.1.3 负荷计算 |
3.1.4 空调系统介绍 |
3.2 实测分析 |
3.2.1 空调冷源测试与分析 |
3.2.2 室内参数测试与分析 |
3.2.3 存在问题与解决方案 |
3.3 节能分析 |
3.3.1 建筑空调能耗模拟 |
3.3.2 空调系统节能方案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4 单元式蒸发冷却空调在机场的节能应用 |
4.1 单元式蒸发冷却空调的原理与种类 |
4.1.1 单元式蒸发冷却空调的原理 |
4.1.2 单元式蒸发冷却空调的种类与特点 |
4.2 单元式蒸发冷却空调在机场局部热点区域的应用 |
4.2.1 机场登机廊桥 |
4.2.2 航站楼入口安检 |
4.2.3 其他区域 |
4.3 单元式蒸发冷却空调的节能性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5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课题研究不足之处 |
5.3 今后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申请专利情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学术会议情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调研测试情况 |
致谢 |
(9)±1100KV输配工程直流场室内气流环境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2.1 电力设备用房的室内环境 |
1.2.2 高大空间室内环境调节技术研究 |
1.3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2 ±1100KV户内直流场室内气流环境设计要点分析 |
2.1 ±1100KV户内直流场的结构特征 |
2.1.1 户内直流场的外形结构 |
2.1.2 户内直流场的内部设备 |
2.1.3 户内直流场的结构特征 |
2.2 ±1100KV直流输电工程户内直流场室内环控参数要求 |
2.2.1 温度要求 |
2.2.2 其他重要参数要求 |
2.3 HVDC户内直流场室内气流环境的设计要点 |
2.4 本章小结 |
3 实例工程建模及数值模拟方法验证 |
3.1 建筑室内气流环境数值模拟方法的选择 |
3.1.1 建筑室内空气流动的简化假设 |
3.1.2 建筑室内气流环境的数学模型 |
3.1.3 数值模型的离散与求解 |
3.2 新疆某±1100KV户内直流场数值计算模型的建立 |
3.2.1 ±1100KV直流输配工程户内直流场概况 |
3.2.2 实例项目物理模型的建立 |
3.2.3 边界条件的设定及网格的划分 |
3.3 高大电力用房室内气流环境模拟方法的实例验证 |
3.3.1 实测房间简介 |
3.3.2 测量仪器介绍 |
3.3.3 送排风口测试 |
3.3.4 实测数据与模拟结果的对比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4 分区式靶向送风方案的提出及设计 |
4.1 分区式靶向送风方案概述 |
4.2 户内直流场分区式靶向送风方案的设计 |
4.2.1 喷口射流理论 |
4.2.2 平波电抗器的靶向送风系统设计 |
4.2.3 平波电抗器以外空间的送风系统设计 |
4.3 核心区域的划分 |
4.4 单独作用与耦合作用下的核心区气流环境对比 |
4.5 本章小结 |
5 靶向系统送风参数研究 |
5.1 靶向系统送风参数的确定方法分析 |
5.2 单因素作用下靶向送风气流环境变化规律探究 |
5.2.1 喷口角度的影响分析 |
5.2.2 送风速度的影响分析 |
5.2.3 送风温度的影响分析 |
5.3 靶向式送风系统的三因素正交模拟研究 |
5.3.1 正交模拟试验设计 |
5.3.2 正交模拟结果的方差分析 |
5.4 靶向式送风参数选择和调控探讨 |
5.5 本章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A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B 学位论文数据集 |
致谢 |
(10)满足IAQ的等效通风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本文主要工作 |
第二章 密闭空间的主要污染物特性分析及通风机理介绍 |
2.1 影响空气质量的主要污染物、特性及处理方法 |
2.1.1 生物污染 |
2.1.2 可吸入颗粒物(PM) |
2.1.3 挥发性有机物(VOC) |
2.1.4 半挥发性有机物(SVOC) |
2.1.5 无机化合物 |
2.1.6 氡 |
2.2 通风原理 |
2.2.1 通风与污染接触 |
2.2.2 通风系统介绍 |
2.2.3 通风系统的四种流动机理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等效通风方程的推导及送风策略设计 |
3.1 等效通风方程 |
3.1.1 问题定义 |
3.1.2 完全稀释情况 |
3.1.3 非稳态剂量 |
3.1.4 阶梯函数 |
3.2 常通风率条件下污染物浓度的计算 |
3.3 等效通风计算及等效通风函数曲线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通风系统效率及IAQ评价指数建立 |
4.1 换气效率 |
4.2 双区域混合模型和通风效率 |
4.2.1 双区域混合模型 |
4.2.2 四种送风方式的浓度变化曲线 |
4.3 稳态通风效率和瞬态通风效率 |
4.4 通风效率对室内空气质量的影响 |
4.5 IAQ评价指数的建立 |
4.6 某座舱通风系统设计 |
4.6.1 送风量的计算 |
4.6.2 新风量的确定 |
4.6.3 供、排气口的类型与位置 |
4.6.4 风机设计计算 |
4.6.5 节能分析 |
4.7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置换通风系统室内空气质量的数值模拟 |
5.1 物理模型 |
5.2 数学模型 |
5.2.1 流体力学基本控制方程 |
5.2.2 湍流模型 |
5.2.3 假设条件 |
5.2.4 标准k-g模型控制方程组 |
5.2.5 近壁面区域的处理 |
5.3 边界条件的设定 |
5.3.1 进风口边界条件 |
5.3.2 回风口边界条件 |
5.3.3 壁面边界条件 |
5.3.4 污染物进口边界条件 |
5.4 网格无关性及数值模拟有效性验证 |
5.4.1 实验对比验证 |
5.4.2 网格无关性检验 |
5.5 置换通风的数值模拟 |
5.5.1 不同送风参数对室内空气品质的影响 |
5.6 座舱内空气品质的模拟及评价 |
5.7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关于高效送风口做法的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高大建筑空间突发性空气污染高效监测与应急响应[D]. 邹宜轩. 大连理工大学, 2021
- [2]寒冷地区礼堂建筑绿色化改造设计研究与应用[D]. 刘畅. 山东建筑大学, 2020(11)
- [3]大空间厂房分区域空气环境控制技术研究[D]. 熊寒. 南华大学, 2020(01)
- [4]某医院复合DSA手术室的气流组织研究[A]. 李春阳,樊洪明. 中国医学装备大会暨2019医学装备展览会论文汇编, 2019
- [5]预制舱类工业建筑节能技术研究 ——以智能变电站预制舱为例[D]. 张军. 华南理工大学, 2019(06)
- [6]东山县文体中心体育场馆地域适应性设计研究[D]. 林美君.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9(06)
- [7]综合医院门诊区域气流路径分析及空间压力管理[D]. 张桉康. 重庆大学, 2019(01)
- [8]蒸发冷却空调系统在机场的节能应用研究[D]. 黄凯新. 西安工程大学, 2019(02)
- [9]±1100KV输配工程直流场室内气流环境设计研究[D]. 郭美晨. 重庆大学, 2019(01)
- [10]满足IAQ的等效通风系统设计[D]. 杨柠泽.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1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