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阳市中心医院超声科 湖南邵阳 422000
摘要:目的:探讨高频超声诊断婴幼儿先天性斜颈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68例高频超声确诊为先天性斜颈患儿,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已行超声检查68例先天性斜颈患儿,其中左侧40例(70%,48/68),右侧18例(30%,20/68)。68例患儿中有50例超声检查探及肿块,其中单发肿块40例(80%,40/50),多发肿块8例(20%,8/50)。有2例临床上出现斜颈症状,可行超声检查肿物探及无明显异常。正常婴幼儿的胸锁乳突肌超声图像表现特点:横切面呈椭圆形或圆形,线状强回声在中间可见,而先天性斜颈患儿超声图像表现特点:患侧胸锁乳突肌中部、下部均有增厚,肌纤维增粗,团状回声增强,当存在增强的团状回声时,其肌纤维排列紊乱、中断,与正常胸锁乳突肌比较有明显的差异及特有的特征性。结论:高频超声是诊断先天性斜颈最为简便且无创、精准的方法,作为目前诊断婴幼儿先天性斜颈首选。
关键词:高频超声 先天性斜颈
先天性斜颈(congenitalmusculartorticollis CMT)是一种在婴幼儿中比较常见的颈部先天性疾病,系指出生后不久发现患儿颈部向一侧歪斜,下颌偏向健侧[1]。先天性斜颈按病理分类可分为骨性斜颈及肌性斜颈两类。而最为常见的是肌性斜颈,骨性斜颈相对非常少见。近年来,先天性斜颈发病率有明显上升趋势,发病率为0.4%-2.1%[2]。先天性斜颈的病因至今尚不明确。临床主要表现为颈部可触及肿块及颈部歪斜。本文研究分析了我院68例先天性斜颈的高频超声表现,以探讨其临床价值。
一、研究对象
临床资料 收集我院2015年7月至2017年12月在骨科及儿科门诊就诊患儿68例,其中男性48例,女性20例,年龄2周至1岁,以发现颈部肿块或伴有斜颈来院就诊,肿块无红肿热痛,患儿头斜向肿块侧(即患侧)。询问患儿母亲生产时情况,68例患儿中48例因不同高危因素行剖宫产,20例头位顺产(其中难产使用产钳助产12例)。
仪器与方法 采用G9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为10MHz。患儿取仰卧位,头部充分后仰,用适量藕合剂涂布于胸锁乳突肌或肿块体表表面,超声探头轻压耦合剂进行纵横检查,并与健侧比较,观察患侧胸锁乳突肌肌纹理变化,同时测量异常回声区大小,观察其形态、边界、内部回声,以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并观察患侧内部血流情况,对显示的血流情况进行多谱勒频谱分析。
检查方法:使患儿在安静状态下,取仰卧位,头偏向一侧,颈部伸直,完全暴露胸锁乳突肌区域。先进行二维超声检查,探头沿胸锁乳突肌行纵切、横切扫查,两侧对比,观察胸锁乳突肌厚度有无增厚、增厚位置、累及范围,观察胸锁乳突肌内有无肿块,观察患侧胸锁乳突肌病变的形态,肿块大小或增厚范围、内部结构回声、肌纹理走形,进一步了解肿块与胸锁乳突肌的关系。同时观察另一侧胸锁乳突肌,对比两侧胸锁乳突肌的厚度。然后行彩色多普勒检查,观察肿块或局部肌肉增厚处内部及周边的血流情况。开启胸锁乳突肌弹性成像模式,正常区设置为大于病灶范围,选取胸锁乳突肌最大长轴切面进行加压,尽量避开血管结构。观察患侧病变区域在二维灰阶图像及弹性图像上的大小、颜色及其与胸锁乳突肌的关系。
二、结果
正常婴幼儿胸锁乳突肌超声图像表现为:纵切面超声上显示呈条带状,内部由多条肌纤维排列整齐,横切面呈椭圆形或圆形,点及线状强回声在中间可见。双侧胸锁乳突肌最厚处厚度差在5mm内。散在点状彩色血流信号可在正常胸锁乳突肌内探及。
先天性斜颈患儿的超声图像表现为患侧的胸锁乳突肌中下部增厚,内部肌纤维增粗,回声团块增强;当有团块回声时,其肌纤维排列紊乱、中断,与正常胸锁乳突肌相比有明显差异。患侧受累胸锁乳突肌内部可探及点、或短棒状血流信号。
肿块的检出情况 68例先天性斜颈的患儿中58例存在异常超声图像表现,左侧40例(70%,48/68),右侧18例(30%,20/68),50例超声可探及肿块,其中单发肿块40例(80%,40/50),多发肿块8例(20%,8/50)。另外还有2例患儿出现斜颈症状,但是超声检查并未探及明显的肿物块(见表一)。
先天性斜颈的超声图像特点 超声可在胸锁乳突肌中下部探及一个或多个圆形或椭圆形肿块,探及肿块最大直范围1.5cm~3.5cm,边界欠清晰,未见明显包膜,肌纤维结构原本条状结构均消失,肿块内部回声不均匀,可探及稍高或稍低回声,但模糊的肌纤维回声尚可在部分团块中探及。
表一 正常婴幼儿和先天性斜颈患儿基本情况
三、讨论
先天性斜颈是婴幼儿及新生儿最为常见的先天性疾病之一,但发病机制目前尚无统一定论,有学者认为可能造成先天性斜颈的原因有:生产时的难产,使用产钳致胸锁乳突肌牵拉时损伤致血肿激化,或宫内长期保持一个姿势、或者多种因素共同造成,甚至可能是遗传或感染所致。常发生于高龄初产妇和孕期运动量相对减少及臀位分娩的孕母。因患儿在宫内时长期保持一个姿势,体位受到限制,颈部出现扭转现象一直维持到分娩,且胸锁乳突肌由于长期不间断扭转致使肌肉供血不足,出现缺氧缺血等,进一步出现纤维化及挛缩,造成肌肉较正常的缩短,目前上述所述是先天性斜颈的可能造成的原因。患儿普遍在出生后不久因发现颈部歪斜或扪及颈部肿块来院就诊。
在先天性肌性颈的相关病理生理研究中,胸锁乳突肌间质增生及纤维化是其生理病理变化基础[3]。胸锁乳突肌因组织间质增生及纤维化而获得不正常功能,从而导致患儿头部不能完全转向健侧而出现斜颈症状。胸锁乳突肌逐步挛缩变短、可触及包块及失去正常功能可能,这可能与肌肉的受损以及无菌性炎症相关[4]。
先天性斜颈高频超声图像表现特点:1、患侧的胸锁乳突肌较正常缩短,中下段局部增大,其中可探及一处或多处呈团块状的异样回声区,大部分位于胸锁乳突肌的中部及中下部,团块呈梭形,其长轴与胸锁乳突肌平行,无特殊包膜,内部呈稍低或稍高回声,局部尚可探及不清晰的肌纤维结构。2、胸锁乳突肌肿块内部血流为稀疏的条索状及点片状,或部分肿块内无明显的血流信号。先天性斜颈临床表现与超声显示亲密相关。本病例组中68例先天性斜颈的患儿中异常超声图像表现,左侧40例,右侧18例。68例患儿中50例超声可探及肿块,单发肿物40例,多发肿物8例,其中2例患儿超声检查未能探及明显肿物,仅表现为胸锁乳突肌的局部增厚,肌纤维显示尚清晰,提示纤维化程度尚轻,病情相对较轻,预后较好。随着超声检查探及胸锁乳突肌的肌纤维显示越来越含混,直至肌纤维显示中断,甚至呈现肿物,揭示肌纤维化程度越来越明显,预后较差。B超检查显示的胸锁乳突肌的最大厚度可以作为一种定量目标来评估病变的严重程度,胸锁乳突肌内的强回声范围既可以作为一种诊断依据,而且也可以指导临床观察治疗成效[5]。结合患儿临床表现及高频超声,可明确诊断先天性斜颈,但关键在于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目前超声可作为首选的诊断方法之一[6],同时便于临床治疗后随访一种常见方法,简便、无创且精准,临床上可广泛推行使用。
参考文献:
[1]王慧贞,吉土俊.实用小儿外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340.
[2]王琴,王金萍,王佳佳.超声对小儿肌性斜颈的应用价值[J]中医药临床杂志2014.26(12):1283-1285.
[3] 唐盛平,刘正垒等先天性斜颈的病理研究[J].中华小儿外科杂志,1998,19(2):96-98.
[4] ChengJC,MetreweliC,ChenTM etal.Correlationofultrasonographic imagingofwith clinicalassessment in infants.UltrasoundMedBiol,2000,26(8):1237.
[5] 杨光瑞,戴静,刘映红.彩色多普勒高频超声诊断小儿先天性肌性斜颈的运用价值[J].实用医技杂志,2015,22(11):1172-1173.
[6] 姚一明,谢功能,祝伟宏.彩色多普勒超声对康复治疗小儿先天性肌性斜颈的动态效果评价[J].中外医学研究,2015,13(2):41-42.
论文作者:李志鹏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误诊学杂志》2018年第2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1/5
标签:斜颈论文; 超声论文; 肿块论文; 先天性论文; 患儿论文; 肌纤维论文; 回声论文;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8年第26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