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地理高考复习策略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高考复习论文,地理论文,区域论文,策略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区域地理是学生必备的基础知识,也是近年来新课标文综高考的重要内容之一。从复习内容看,区域地理包括初中学段的中国地理、世界地理和高中学段的地理必修三模块,这三部分内容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同时区域地理又是自然地理规律和人文地理原理的落脚点,地理原理、规律的再现和应用离不开某个特定的区域。区域地理复习起来头绪多、跨度广、联系深,要做到高效低负,必须有针对性的策略。 一、研究高考地理试题特点,明确区域地理复习目标,构建区域地理分析模型 从近三年广东省文科综合地理试题来看,综合题部分均以区域地图为主要呈现方式,命题涉及具体的地图有区域经纬网地图、局部政区轮廓图、含有特殊地理事物和注记(湖泊、河流)的地图等,并配以图表资料或剖面图、文字说明等为“背景”,在此基础上进行设问,提出答题的相应要求。一般来说,试题大致遵循这样的设计思路,展示经纬网地图,进行空间信息提取与定位,判定主要地理事物名称,提供试题或统计资料,分析区域自然或人文特征,阐述地理规律,剖析地理成因,进一步根据区域不同特征,分析评价区域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及反思人类的行为。 区域地理一直侧重能力考查。近年来高考试题设计精巧,承载着丰富的图文信息,强调了地理知识的实用性,注重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能力,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能力,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能力,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的能力,而区域地理具备高考四大能力承载体的功能。区域地理试题与高考四大能力目标要求的关系如下图所示。

区域地理教学的目标是要求学生建立分析问题的基本模型,即判定区域位置——把握区域特征——研究区域发展问题——作出合理评价——制定发展策略。区域地理教学的高级目标是让学生逐步建立分析问题的基本模型和思路,即“空间定位——素提取——原理联想——逻辑推理——综合运用”(如下图所示)。

二、整合初高中教材内容,用高中地理的原理来统领区域地理的复习 区域地理的复习内容涉及了初中的“中国地理”、“世界地理”和高中“地理必修三模块”及与之相关的内容,内容体系十分庞大。高中地理必修三模块的内容是初中区域地理的加深和扩展,也是地理学科的精髓。在高考复习中将初、高中区域地理内容整合,即初中的“地”和高中的“理”结合,用高中的地理原理、理念来统领区域地理复习,这样可以避免复习内容上不必要的机械重复,同时能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具体的整合设计如右上表。 进行初、高中教材内容的整合,对教师的要求较高。教师既要了解初中的教学情况,又要具备丰富的高中地理教学经验;同是要对考试大纲和高考命题有深刻的理解,对学生的知识储备了然于胸。例如,在复习东北地区时要以人地关系为线索,整合高中地理湿地、森林和矿产等资源的保护和利用,分析商品粮基地和林业基地建设,资源型城市的转型和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改造等内容,进一步分析实现东北地区自然、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三、掌握区域复习方法,提高学生解题能力 1.运用地图法,培养学生地图能力 地图法是指教师和学生通过地图来获得地理认知的教学方法。地图能力是指阅读地图、运用地图分析地理事物及其规律以及运用地图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区域地理复习中常见的地图包括各种分布图、示意图、景观图、模式图和统计图等。在区域地理复习中,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的地图教学,对学生进行科学合理的读图、析图、绘图与用图等基本能力的训练,能够加强地图教学和学生能力的培养。经常运用地图法进行教学,既利于培养学生提取信息的能力,也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1)培养读图能力。读图是指从地图上迅速准确地获取各种地理事物的位置、范围、分布,地理事物的大小、高低、形状、方向等信息,以达到以图知地的目的,读图时要有良好的读图习惯,先读图名、图例、方向、比例尺,再读正图。读正图的顺序先单项后综合、先局部后整体、先左后右,图中包含多项信息时先主后次。区域地理复习中尤其要注意培养学生的空间定位能力,掌握一定的空间定位方法,如可依据经纬度、区域轮廓、地理特征等信息进行定位。 指图是在教学中要求学生在地图上指出重要的地理事物,并能说出它们的经纬度位置。指图时要注意方法,如河流要从上游到下游、山脉要沿着走向等。 说图就是看图说话,即以图释文,是将看、读、写、指、想的过程中获得的信息进行综合,重组再造的思维过程,并将获得的信息当众表达,与人交流。教师要对学生说图的内容进行评价、纠正和归纳,让学生真正达到“运用适当的方法和手段,表达自己学习的体会、看法和成果,并与别人交流”的要求。 (2)提高析图能力。区域地图除包含丰富的显性信息外,还蕴含大量的隐性信息,因此应在读图的基础上加强析图训练。析图,是对读图过程中获取的信息进行思维加工,通过对信息的分析、取舍和重组,归纳出地理特征、地理规律、地理成因和地理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的过程。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地图中呈现或隐含的地理要素特征,使学生在较为复杂的图像中独立辨析出所要求的某一地理要素特点,并确定它与其他地理要素的内在联系,或者理清图像中所包含的地理知识与其他学科的横向联系,进而培养学生读图、用图的综合能力。 (3)提高绘图能力。绘制地图是将读到的内容内化,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的一种途径。如在世界地理的教学中,教师可指导学生画世界经纬网空白地图,将世界七大洲四大洋轮廓标注出来,也可将考纲中规定的八个国家表现到图中。在复习必修一世界的气候、自然带、洋流、板块构造等知识时,可让学生将这些内容逐一落实到界空白图中,进一步巩固经纬网定位,进而加深对世界气候、自然带、洋流、板块构造知识的理解,为学生进一步学习世界分区地理打下坚实的基础。经常对学生进行绘图训练,有助于使学生形成“脑图”,调动学习兴趣,提高复习效果。 (4)提高学生用图能力。要能够熟练应用地图,最好要“变”。加强对学生图变文、图变图能力的培养。如常见的区域分布图中给出气温和年降水量等值线分布图,让学生描述地理事物分布特征。学生能够根据亚洲季风气候的成因描述,在图中画出季风的风向。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学生将地图和文字有机结合,既发挥地图直观形象、内涵丰富、表现力突出的特点,又发挥文字表达简明扼要的优势,进一步加深对地理原理和规律的认识。 2.运用分析综合法,构建知识结构,把握区域特征 区域特征是通过各地理要素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联系而形成的,故需通过全面、系统的分析,从整体来认识。区域地理特征就是指某特定区域内各种自然(位置、地形、气候、水文、土壤、植被及自然资源等)和人文(经济——农业、工业等、人口、城市、交通等)要素综合作用所形成的本地区的综合地理特征。把握区域特征指的是对区域内各组成要素的分布、组合状况、特征、成因等的描述和阐释。理清地理事物间的内在联系,将知识结构化是准确表述区域特征的前提。分析过程中要善于抓主导因素,要能构建知识网络并综合分析。

分析区域特征要抓住影响区域的主导因素,依据区域地理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的原理,进一步归纳区域特点。如新疆主要特征是干旱,这一因素便决定了新疆的区域特征,降水少,太阳辐射强,昼夜温差大;生物量小,土壤发育差;风化风蚀,荒漠广布;季节性河流,咸水湖;人口稀少,聚落点线状分布;灌溉农业,优质高产;山地牧场,季节性迁移;国土整治面临的问题是治理风沙等。复习时还可将新疆的地理特征知识迁移到中亚,这样可举一反三,提高复习效率。 3.运用比较法,从差异的角度,比较区域异同 比较法是地理教学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它是通过各种类型的地理事物的比较,经过思维加工,并获得地理知识的方法。新课程改革强调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因此,在地理教学中,要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培养分析问题和归纳概括能力。比较法是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最主要方法之一,学生一旦掌握了这种方法,便可增强自学能力。区域地理复习中,有多种类型的比较,一是位置、轮廓相似的地理事物相比较。如马达加斯加岛和台湾岛纬度位置(回归线穿过)接近,轮廓相似,可对比两岛半球差异、气候变异等,又如日本的九州岛和英国的爱尔兰岛等。二是两区域气候、地形等地理要素比较。如刚果河和亚马孙河两大河流水文特征及综合利用比较,赤道附近的热带雨林气候和南纬20°大陆东岸热带雨林气候成因差异比较,南美洲热带沙漠气候与非洲热带沙漠气候分布及成因比较,大洋洲、北美洲、南美洲地形比较等。三是区域经济特征比较,如工业方面,鲁尔区和辽中南工业发展的区位因素对比;农业方面,中国东北的商品谷物农业与美国的商品谷物农业异同;人口分布方面,中国、加拿大、澳大利亚人口集中在东南部的原因。四是区域可持续发展和面临问题的比较。如黄土高原与东南丘陵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及危害比较等。 4.运用分析的方法,理解特征的成因 区域地理复习中,自然地理特征的形成是有规律的。在复习中,应将必修一自然地理相关规律和原理落实到相关区域中。如分析我国西南地区地质灾害多且严重的原因可以从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两大方面分析,自然原因可从地质、气候、地形的角度,其中地质灾害本身也存在着关联性的特点。灾情严重还要看人为原因,西南地区开发山区,生产活动增加,建筑物、人口密集,建设者防范意识和措施不到位,一旦发生灾害,损失更严重。又如区域地理空间具有空间分布规律的地理事物的形成也是有因果联系的。如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格局可以用大陆漂移学说来解释,七大洲陆地地形、四大洋海底地形的成因及分布与板块运动有关,板块运动理论也可用来解释全球地震火山带的分布规律以及某些矿产资源的分布规律等。学生掌握了特征分析法,可以加深对区域地理特征的理解,同时又可加深对地理规律原理的理解,从而达到提高复习效率的作用。 5.运用辩证的方法,评价区域人类活动 区域地理学习的主要目的是了解区域特征,为人类的生产、生活服务。因此在复习时要将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渗透到区域地理的复习过程中。就区域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在复习中抓住两条线,一条是结合区域自然特征,分析给定区域的优势区位或资源,指出区域综合开发的策略。另一条是针对人类不合理的活动对区域的影响,提出区域可持续发展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根据问题提出治理与整治的对策。 6.联系生活实际的方法,活用地理知识 地理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是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作为地理教师应有意识地将区域热点问题引入到区域地理复习中,如日本的地震、东南沿海台风、珠江口咸潮、印度尼西亚的地质灾害、华北的沙尘暴等。教师经常将生活中的地理问题引入课堂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深化对地理基础知识规律和原理的理解,从而提高复习效率。 总之,区域地理的复习要明确目标,将系统地理与区域地理的内容进行整合,根据实际的情况选用合适的复习方法。
标签:地理论文; 地理教学论文; 地理科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