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增长与综观经济效益,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经济增长论文,经济效益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在取得高速增长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严重的经济、社会和环境问题。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我们认为,其中重要的原因是我国经济增长一直囿于传统的速度和数量模式,忽视了综观经济效益。如何正确处理经济增长与综观经济效益的关系,是我国今后发展应值得高度重视的问题。
一
经济增长是指某一经济实体(国家、地区、企业)在一定时期内物质价值量和劳务价值量的增加,通常以国内生产总值(GDP )或国民生产总值(GNP)表示。以追求速度与数量为核心的传统经济增长观, 在本世纪五十年代开始被包括我国在内的许多发展中国家所接受。这种增长观的应用也确实使有些发展中国家经济面貌有所改观,但七十年代以后,它受到了越来越多的怀疑和批评。从我国的实践来看,追求经济增长的速度和数量所造成的问题确实不容忽视。一是经济结构失衡。在产业结构上,形成了农业基础薄弱,工业素质较差,第三产业发展滞后的状况;在生产结构上,丧失了专业化分工效益和规模经济效益,形成了“大而全,小而全”的局面;在产品结构上,形成了结构趋同,科技含量低,大量产品积压的局面。据有关部门统计,目前我国库存积压商品已达3万亿元,另外我国商品房空置已达7000多万平方米, 沉积资金逾千亿。1997年全国独立核算工业企业库存产品总额为14769亿元, 占当年GDP的27.2%。二是资源浪费严重。我国的土地、水、矿产、 原材料、设备、人力等资源的消耗和浪费惊人,由于在工业化进程中对土地保护不力,以至耕地面积不断减少,自1957年以来, 我国每年约减少700—800万亩,其中约有17%的土地被浪费掉;我国水资源的浪费惊人, 单位用水量比发达国家高出5—10倍;另外, 能源和矿产资源的浪费也相当严重,据测算,我国能源国民经济效益系数和主要资源国民经济效益系数不足发达国家的40%。三是破坏了生态和环境。伴随着经济增长,我国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非常严重。目前我国有30%的耕地受到水土流失的危害,草原退化面积已接近1亿公顷, 土地沙漠化面积已达3300万公顷,受水污染的耕地超过1000万公顷。据估计,1997年全国水污染和大气污染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超过1000亿元。乱砍滥伐也会带来一些经济增长,但它诱发的自然灾害所造成的经济损失是巨大的。由于我国生态环境破坏严重,导致1998年夏季包括长江流域在内的全国许多地方相继发生严重的洪涝灾害,受灾面积达2578万公顷,受灾人口2.3亿, 倒塌房屋566万间,直接经济损失达2484亿元。
可见,以速度和数量为核心的增长观是不可取的。我们认为,经济增长不只是增长速度的高低,也不单纯是数量的增加,它是经济和社会全面的、综合的、协调的发展过程,经济增长必须与综观经济效益有机结合起来。所谓综观经济效益,就是在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人与自然物质变换过程中所取得的符合社会需要的标准质量的劳动成果与劳动占用和劳动耗费的对比关系(黄铁苗:《综观经济效益与可持续发展》,《中国科技论坛》1998年第4期)。 综观经济效益决不是孤立地就经济而论经济,也不是我国经济理论界一般认为的经济效益就是劳动成果与劳动耗费的比较,综观经济效益体现了人类追求经济增长的全面性、合理性、协调性、规律性和可持续性的统一。
没有综观经济效益的经济增长是无效或低效甚至是有害的增长,追求经济增长必须讲求综观经济效益。这是因为:一是综观经济效益反映了经济增长速度与效益的统一。综观经济效益所指的“劳动成果与劳动占用和劳动耗费的对比关系”,是综观经济效益的核心,它要求经济增长应该达到低投入、低耗费、高产出的效果。二是综观经济效益体现了经济增长速度与比例的统一。综观经济效益要求产品“符合社会需要”,其实质是社会生产要按比例发展。社会生产宏观是按比例的,微观就会产需对路,就不会造成大量库存积压。三是综观经济效益反映了经济增长的数量与质量的统一。综观经济效益强调“标准质量的劳动产品”,就是指产品的经济性、安全性和耐用性等性能都应该达到一定社会生产力水平所能够达到的标准。如果生产出来数量颇多的产品,这些产品也确实给经济增长带来一定的速度,但产品质量低劣,因而卖不出去,产品的使用价值就会逐步丧失,即使卖出去了也会损害消费者的利益。四是综观经济效益反映了经济增长必须追求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综观经济效益提出的“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不仅包括经济,而且包括社会。社会是共同的物质条件而相互联系起来的人群,是人们交互作用的产物。经济与社会是紧密联系的,没有脱离经济的社会,也没有脱离社会的经济。人们追求经济增长的同时必须文明理智并善待社会,如果为了追求经济增长而损害了社会效益,即使经济实现了一定的增长,那么这种经济增长也是有害的。五是综观经济效益反映了经济增长必须达到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的统一。综观经济效益所指出的“经济可持续发展”,首先要求发展经济必须保护环境。人与生态环境是一个共生系统,综观经济效益强调经济增长的过程应该是人类经济活动与生态环境和谐统一的过程,经济增长如果破坏了生态环境,人类就必然会为此付出惨痛的代价,甚至会威胁到人类自身的生存。六是综观经济效益反映了人们进行经济活动的近期需要与长远需要的统一。综观经济效益所指的“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另一要求是发展经济应该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地球上任何一种资源都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人类追求经济增长只能用理智的态度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以使有限的资源满足人类长远需要。如果只顾眼前,竭泽而渔,杀鸡取卵,必然会危及子孙后代的利益,人类就不可能得到可持续发展。总之,只有符合综观经济效益的经济增长才是实实在在的增长。
二
建国以来,由于一味追求经济增长,忽视了综观经济效益,我国付出了沉重的社会代价和环境代价。无论是1958年的“大跃进”,还是九十年代前期盲目投资热,经济虽然出现一时的高速增长,但所引起的震荡,并由此带来的损失,远远大于经济增长的所得,其教训是深刻的。
吸取过去经济增长的教训,中央于1998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就这个问题专门指出,在保持经济适度快速增长的同时,要把工作的着力点放在优化结构、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上来。对速度问题,中央还明确指出:一是速度指标应当是预测性的、指导性的,不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指令性指标。二是我们要的是实实在在,没有“水分”的速度,是协调发展、讲求质量效益的速度。三是各地要从实际出发,不搞“一刀切”,也不要互相攀比速度。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关于经济增长速度问题的认识非常深刻和全面,对于指导我国经济增长十分及时,完全必要,具有很强的针对性。
众所周知,在当前国际国内的特殊经济环境下,为了有利于扩大就业,增加财政收入,改善人民生活,解决改革和发展中出现的问题,我国在1998年初提出了年经济增长8%的目标。 实践与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关于这一问题的要求不完全一致。有关资料显示,1998年为了“保8 %”,有些地方出现了忽视综观经济效益,片面追求经济增长的现象。一是刮“保8%”之风。几乎所有的省级政府都围绕中央提出的“确保8%”指标,订出了自己的“确保”指标,其数量都不少于8%, 一般在10%左右(见下表)。根据我国30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自己定的确保经济增长的指标测算,1998年我国经济增长不是8%,而是9.45%, 即使只完成九成,GDP仍有8.5%。各地(市)的经济增长指标比省(市)订的指标还要高,出现了层层加码的势头。这样计算起来,全国的增长速度也就更高。刮确保经济增长速度之风,必然忽视综观经济效益,为速度而速度。一些地方领导为了实现自己订的目标,一方面盲目投资,重复建设,向国家争投资要项目,不管这些项目别人有没有,自己有没有,更不管这些项目投产后能否有效益,只有争到项目就是最大的功劳;另一方面,弄虚作假,虚报浮夸。二是不按比例,不讲效益,忽视质量。由于我们的经济增长指标的考核体系习惯以产值、产量和实物指标为主,因此1998年许多人仍停留在过去的增长观念上。一些地方政府领导在落实8%的增长指标时,经济增长的数量冲动特别强烈, 把数量等同于经济增长的本身,于是热衷于铺摊子、上项目,搞速度竞赛,只追求产值、产量增加,忽视产出效益和质量,不顾产出量和劳务量的比例是否协调。可以说,这样的经济增长不是靠生产要素(资金、劳动力、原材料等)的使用效率的集约型增长方式,而是靠生产要素投入的传统粗放型增长方式来实现的。三是浪费资源,污染环境。1998年,我国的资源利用状况并没有得到根本改变,资源消耗高,浪费大,资源破坏依然严重;我国的环境污染继续加剧,大气污染指数和水污染指数仍然偏高,几个主要的酸雨区SO[,2]的含量没有减少,与1997年一样,全国流经城市130多条主要河流绝大多数仍然被污染。 四是片面追求宏观经济绩效,忽视微观机制的作用。1998年经济增长主要靠政府投资来拉动,而不是微观积极参预。在紧缩性宏观政策下,容易造成政府宏观绩效与企业微观表现之间脱节,由于政府投资的刺激,一些濒临倒闭或重组的企业,将本应淘汰的旧设备、旧技术乃至旧管理方式重新启用,不管其生产是无效还是低效,只要为经济带来量的增加就行。忽视综观经济效益,追求量的增加,容易掩盖企业长期存在的问题,对宏观经济长期健康稳定发展是不利的。
部分省、自治区、直辖市1998年确保经济增长目标的统计表
地区 北京 上海 天津 重庆 广东 广西 海南 湖南 湖北
(%)9 109 101010 89 12
地区 江苏 浙江 福建 安徽 江西 山东 河南 河北 山西
11 10
11 12 9 9 9
11 8
地区 陕西 内蒙古 甘肃 青海 新疆 西藏 云南 贵州 四川
(%)
10 108 9 810
8.5 8.5 9
地区 黑龙江 吉林 辽宁
(%)
8.5 98
资料来源:1998年各省级政府年度计划
三
那么怎样才能实现符合综观经济效益的经济增长呢?
第一,以党的十五大和1998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为指导,更新观念,提高认识。党的十五大强调我国经济增长必须“着眼于全面提高国民经济整体素质和效益……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改变高投入、低产出,高消耗、低效益的状况”。1998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更加明确指出,经济增长必须坚持速度、结构、质量和效益的统一。我们必须深刻领会党中央的精神,转变经济增长观念,全面综合地认识经济增长。一要将追求经济增长的数量与速度的“传统观”,转变为讲求质量与效益的“市场观”;二是将追求“大而全,小而全”,盲目生产的“糊涂观”,转变为符合社会所需要的按需求量生产的“需求观”;三要从经济增长主要依靠资源投入,高度耗费资源的“粗放观”,转变为依靠科技进步,节约和合理利用资源,提高生产要素使用效率的“集约观”;四要从只顾眼前利益,破坏生态环境的“短视观”,转变为重视近期与长远利益,保护生态环境的“长远观”;五要从单纯为经济增长而增长的“单一观”,转为经济增长必须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协调一致的“综合观”。
第二,遵循经济规律,稳中求进。经济增长是经济社会有规律的发展过程,既不能急于求成,又不能停滞不前,必须稳中求进。一要抓“稳”,要防止急于求成,盲目追求速度,盲目投资,重复建设的情况出现,切实保持经济的健康稳定增长。二要求“进”,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我们要实现十五大提出的经济发展目标,必须保持适度、快速的经济增长,这样才能推动经济更好地向前发展,从而实现经济发展目标,促进社会全面进步。
第三,调整优化经济结构,实现社会生产按市场需求发展。一要调整产业结构。要高度重视并着力加强农业,调整和提高第二产业,积极发展第三产业,这是实现有综观经济效益的经济增长的关键。在农业方面,要以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为指导,始终把农业放在国民经济发展的首位,把农业和农村经济增长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农业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优化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保护生态环境,提高农业的比较利益。在第二产业方面,要促进工业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基础工业的发展,调整、改造、提高加工工业;工业要走依靠市场竞争的道路,要依靠市场优胜劣汰机制,在竞争中加快工业的技术改造,实现工业资源要素配置的最优化。在第三产业方面,要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形成合理的规模和结构,从而改变我国目前第三产业比重偏低的局面,使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高于一、二产业。二要优化产品结构。要在改造和提高传统优势产品的同时,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品、节能产品和其他新兴产品,提高我国产品的整体质量。三要调整优化投资结构。要加强投资体制改革,强化投资风险意识;要对基础设施和基础工业的投资实行倾斜,必须把投资重点放在提高整体素质和科技水平上,要防止低水平的重复建设,促进经济增长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最佳结合,推动结构升级。
第四,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劳动生产率。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已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决定性因素。广泛采用先进技术,提高全社会劳动生产率,是实现经济增长与综观经济效益有机结合的关键。一要提高对科技的认识,强化全社会科技意识,落实“科教兴国”战略,提高科技贡献率,向科技进步要效益。二要切实增加科技投入,形成多渠道、多层次、全社会科技投入新机制,大力开展科技成果的转化工作,缩短科技与生产之间的转化过程,抓好产学研一体化,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三要高度重视产业技术结构的优化,提高产业技术结构层次,不仅要大力发展高科技产业,还要提高高科技在各类产业和部门中的含量。四要积极培养人才,增加人力资源的投资,提高劳动者科学文化素质。只要我们切实把经济增长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就一定会实现经济增长与综观经济效益的最佳结合。
第五,节约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加强环境保护。实现有综观经济效益的经济增长必须注意对自然资源的节约和合理利用。一要适度使用。需要多少,使用多少,决不多用和滥用。二要适时使用。有的自然资源的使用具有很强的时间性,因而不能提早也不能推迟使用。三要适物使用。生产什么产品,需要什么资源,就使用什么资源,不以金代银,以木代竹。四是充分使用。自然资源中有多少用途都要充分利用,能回收和反复使用的就回收和反复使用。必须严格限制那些能源消耗高、资源浪费大、污染环境严重的产业和企业的生产,在生产、建设、流通、消费等各个领域都必须提倡节水、节地、节能、节材、节粮,努力减少资源的占用和消耗。要依靠科技进步,提高生产工艺水平,以促进能源和原材料利用率的提高。要坚持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确定发展中国家的科学环保标准体系,完善环保法规建设,加强对污染的控制和治理,充分发挥经济、法律和行政手段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要积极发展环境保护设施和产业。只有这样,才能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环境质量,从而使经济增长顺应综观经济效益的内在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