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工程主体砼结构施工质量通病的防治措施论文_梁志华

建筑工程主体砼结构施工质量通病的防治措施论文_梁志华

广东森瑞建设工程有限公司 511800

摘要:本文首先分析了建筑工程主体砼结构的特点;然后介绍了施工质量通病,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最后从工程实例出发探讨了质控方法,以供参考。

关键词:工程主体;砼结构;特点;质量通病;防治措施

在建筑工程项目中,主体结构具有骨架支撑的作用,混凝土因其成本低、强度高、取材方便的特点,成为一种常见的结构类型。但实践证实,因设计、施工、外界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容易出现施工质量通病,例如表面缺陷、强度不足、出现裂缝等,降低了结构的安全性。因此,分析质量通病的产生原因,并制定有效的防治措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建筑工程主体砼结构的特点

砼结构主体的优势在于:第一,浇筑后能够形成一个稳定的框架,整体性高。第二,浇筑施工期间,可以从设计需求出发,依据形状、尺寸参数,最终浇筑成为相应的结构样式。第三,砼结构组成材料普遍,施工工艺简单,且结构整体具有良好的耐火性能,使用寿命长。第四,和其他主体结构相比,砼结构不仅能降低工程成本,而且后期维护费用少。

砼结构主体的缺点则是:第一,在组成材料的影响下,一方面自重较大,抗拉性能差,以钢混楼板为例,使用过程中出现裂缝的概率高。另一方面,隔热、隔声效果差,成为影响居住舒适性的一大要素[1]。第二,砼结构在施工期间,需要预留出一定的凝结养护时间,而且室外施工时受到恶劣天气的影响明显,一定程度上延长了施工周期。第三,具体到施工环节,由于前后工序的衔接紧密,一旦出现质量问题难以返工或整改;而且新旧部位的过渡,成为一项施工难点。

2、砼结构施工质量通病及防治措施

2.1 外观缺陷

第一,蜂窝。蜂窝的形成原因,主要是振捣不到位,导致混凝土的密实度差,或者模板表面有裂缝,出现漏浆现象。对此,防治措施是调整混凝土的配合比,尤其将坍落度控制在合适范围;浇筑时分层下料、分层振捣,保证振捣的均匀性;如果模板表面有裂缝,及时堵塞避免漏浆[2]。

第二,麻面。造成麻面的原因,主要是模板拆除过早、没有涂刷隔离剂、浇筑时振捣不到位,由此引起混凝土紧密粘附在模板上。对此,防治措施是首先彻底清理模板表面,有缝隙的地方进行堵塞,并且保证处于湿润状态;浇筑混凝土的过程中,采用分层施工法,保证振捣均匀,避免存在气泡。

第三,孔洞。出现孔洞的原因,主要是混凝土发生离析现象,或者浇筑期间跑浆;也可能是混凝土中有杂物混入,或者内部钢筋设置过于紧密,影响振捣操作。对此,防治措施是加强施工管理,尤其是浇筑期间避免有杂物混入;浇筑钢筋布设过密的部位时,可以使用细石混凝土,采用分层浇筑法,并加大振捣力度。

第四,露筋。露筋的发生原因,可能是垫块位置移动,或者钢筋设置紧密,导致周围的混凝土密实度降低;也可能是拆模时间过早,导致混凝土棱角损伤。对此,防治措施在于:施工前,审核钢筋的布设位置和牢固性,以及保护层厚度;浇筑施工期间,不要踩踏钢筋、撞击钢筋;施工后观察混凝土的强度变化,避免过早拆模而损伤棱角部位[3]。另外,为了避免钢筋位移,可以使用限位木条,将其固定在模板内侧,避免钢筋紧贴模板。

2.2 尺寸缺陷

第一,表面不平。出现原因主要是混凝土浇筑后,没有进行找平和压实,或者模板不牢固,或者凝固期间有人踩踏。对此,防治措施在于:完成浇筑后及时对表面找平、压光,检查模板的牢固性;当砼结构达到1.2MPa以上,才能够上人操作。

第二,倾斜位移。造成倾斜位移的原因,一方面在于模板的设置不牢固,或者测量放线时出现误差;另一方面是在于浇筑混凝土时,门洞口两侧没有均匀浇筑[4]。对此,防治措施是:首先提高测量放线的精准度,并保证模板已经固定牢靠;在浇筑门洞口混凝土时,应该同时、对称、均匀性浇筑,不能从一端推进到另一端。另外,针对柱脚移位现象,可以使用限位钢筋。

2.3 内部缺陷

第一,强度不足。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混凝土施工后结构强度不足,可能是材料配比原因,可能是振捣工作不到位,也可能是整个浇筑时间偏长,导致混凝土性能改变。对此,防治措施在于准确投料,控制好各种材料的比例,保证搅拌和振捣的均匀性;同时控制混凝土的供应时间,最好将整个浇筑过程控制在150min以内[5]。

第二,出现裂缝。混凝土裂缝的种类较多,包括冻胀裂缝、撞击裂缝、干燥收缩裂缝、塑性收缩裂缝等。其中,塑性收缩裂缝的产生,主要是水分蒸发后,混凝土的体积明显收缩引起的;温差裂缝则是在水化热的影响下,结构内部和外部的温度差异较大引起的[6]。对此,防治措施在于加强施工控制,选择性能良好的组成材料;做好二次振捣和抹压操作,浇筑后采用洒水、湿布覆盖等方式,对混凝土进行有效保养。

3、工程实例

3.1 工程概况

佛冈华府(A区)工程位于佛冈县石角镇振兴南路东侧,工程占地面积23333m2,其中地下为1层地下室,地上分为1-9#楼。楼建筑耐火等级为I级,屋面防水等级为Ⅱ级,地下室防水等级为Ⅱ级,高层建筑分类为I类。建筑物使用耐久年限为50年,抗震设防烈度为六度,结构形式为现浇钢筋砼框架—剪力墙结构。主体结构的施工流程如下:测量放线→墙、柱钢筋绑扎→防雷焊接及专业管线、洞预埋预留→墙、柱支模板→梁、板支模板→墙、柱砼浇筑→梁、板钢筋绑扎→水电等专业管线、洞预埋预留→梁、板砼浇筑→砼结构养护→拆模完工。

3.2 质控方法

第一,完善的质量保证体系。该工程施工期间,制定了项目经理责任制的质量保证体系,明确自身职责,通过质量生产例会了解施工问题,然后制定整改措施,促进施工质量的提升。

第二,制定科学的施工计划。从砼结构施工流程来看,第一步是墙柱钢筋绑扎;第二步是满堂支架搭设、墙柱模板安装;第三步是楼面梁板模板安装;第四步是墙柱混凝土浇筑;第五步是梁板钢筋绑扎;第六步是梁板混凝土浇筑;第七步是养护操作。

第三,加强混凝土施工管理。分别针对模板工程、钢筋工程、混凝土工程,提出施工技术规范和要求。以混凝土工程为例,从运输、下料、振捣、养护等各个环节,均提出了明确的施工要求。

第四,实施质量控制措施。施工前,提出了整体质量目标,针对特殊工序和关键工序,制定了质量控制方法,涉及施工准备、施工过程、使用过程等方面。具体到混凝土工程上,从结构强度、离析、养护、蜂窝、露筋、孔洞、缝隙夹渣层、表面凹凸不平、构件胀模、垂直偏差、截面尺寸超差、轴线位移、尺寸移位、钢筋移位、楼板裂缝等,提出了明确的防治措施。

结语:

综上所述,在建筑工程中,砼结构主体具有诸多优势,同时也存在一些缺点。文中从外观缺陷、尺寸缺陷、内部缺陷三个方面,介绍了砼结构的施工质量通病,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以佛冈华府(A区)工程为例,提高砼结构工程质量的措施如下:完善的质量保证体系,科学的施工计划,加强混凝土施工管理,实施质量控制措施,希望为类似工程提供一些经验借鉴。

参考文献:

[1] 王凯.建筑工程主体砼结构施工质量通病的防治措施[J].门窗,2015,(6):193-195.

[2] 毕文敏.建筑工程中的施工质量通病探析[J].住宅与房地产,2016,(24):181-181,183.

[3] 王炯.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施工质量通病的预防及处理[J].建材与装饰,2014,(7):50-51.

[4] 张宁.混凝土结构施工质量通病案例分析[J].广东建材,2016,(7):69-71.

[5] 李丽芳.装配整体式混凝土结构施工安装的质量通病及防治分析[J].建材发展导向(上),2016,14(9):20.

[6] 张正平.水利水电建筑施工中混凝土施工要点的探讨[J].中华民居,2013,(18):314-315

论文作者:梁志华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7年第1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9/29

标签:;  ;  ;  ;  ;  ;  ;  ;  

建筑工程主体砼结构施工质量通病的防治措施论文_梁志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