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帅 赵冰玲(广西 柳州市妇幼保健院生殖健康助孕中心 柳州 545001)
【摘要】目前辅助生殖技术 (Assisted Reproductive Technology,ART) 是治疗不孕不育最有效的方法。不孕不育患者在辅助生殖治疗治疗的不同阶段、不同结局等均与自然妊娠女性相比有不同的心理压力。 辅助生殖治疗的妊娠率与心理健康水平相关,若心理压力过大,会降低妊娠率和成功分娩率,因此心理干预及治疗是辅助生殖治疗过程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本文将对相关的研究成果进行综述。
【关键词】辅助生殖治疗 心理压力 心理干预【中图分类号】 R2 【文献标号】 A 【文章编号】 2095-9753(2016)3-0202-02Psychological survey and nursing interventions ininfertility patientsZHAO Bing-ling,, WEI li-hong, WEI Ji-hong*, Reproductive Medicine Center, Maternal and ChildHealth Care Hospital of Liuzhou, Liu-Zhou , Guang Xi Region, 545001, chinaCorresponding author: WEI Ji-hong[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Assisted Reproductive Technology (ART) is the most effective method to treat infertility. Infertilitypatients have severe psychological problems at different stage. Research has shown that: ART treatment success, not only with thepatient's own pathology and physiology, but also with the patient during the treatment of the psychological pressure.Therefore, itis recommended for Patients with medical staff to infertility ART progesterone treatment of the entire process, the patient shouldbe given more humane care, so not only can reduce the ART patients the occurrence of mental health problems, and can Improve thepatient's physical and psychological condition and responseto therapy, there by improving the success rate of ART treatment. Directingnursing intervention study should be increased by obstetrics medical workers to improve infertility patients psychological status.[Keywords:] Assisted Reproductive Technology (ART); Psychological stress; Psychological intervention
不孕症是指育龄期夫妇婚后无保护性生活1 年以上未妊娠者(WHO, 1992)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的调查显示,发达国家约有5% ~ 8% 的,发展中国家有些地区高达30%。 全世界的不孕患者人数约为8000 万~ 1.1 亿, 且人数还在不断地增加。
2009 年数据显示, 在我国 不孕不育患者已经占到了育龄人口的12. 5%,人数已超过4000 万, 且呈快速增长趋势。 目前已经成为重要的医学和社会学问题。
随着医学的发展,ART 技术是目前治疗不孕不育患者最直接有效的方法。同时心理压力对妊娠结局的影响也得到了发展,Baor等 [1] 人研究指出ART 治疗时的心理压力,可能导致消极的心理影响。Smeenk 等 [2] 研究人员发现ART 治疗中的退出与接受治疗夫妇存在的心理因素有关, 拒绝进一步治疗的夫妇表现出更高水平的焦虑和抑郁。即使在治疗前进行了心理调整的患者,在检查后的心理状况也会发生改变。因此,本文将对接受辅助生殖治疗患者的心理健康状况及干预措施的研究进行综述。
1 、 不孕不育患者心理压力的来源1.1 社会 的压力俗话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不孕症虽不是致命的疾病,但是不孕不育患者却要承受来自社会的各种压力。 不孕不育患者常常认为自己不能生儿育女是一种罪边,感到非常难过,内疚甚至悲观、失望。受传统文化的影响不孕患者常受到不公平的对待,导致其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受到严重威胁,忍受社会羞辱。
研究表明不孕症夫妇的负性情绪有处事偏激、负罪感、焦虑、抑郁、敏感、人际关系孤独、性关系及降低婚姻满意度等。同时来自社会的压力将直接影响到个人身心健康、夫妻感情和家庭稳定。
不孕症可引起患者家庭和社会不同的伦理和心理反应, 直接关系到个人身心健康,夫妻感情和家庭稳定,给不孕症患者带来很大的思想负担和精神压力,同时负性心理因素又反馈性影响不孕症的治疗效果。因此在辅助生殖质量过程中,医护人员需要重视心理治疗和心理护理,改善患者不良情绪,减轻病人的精神痛苦, 以乐观的态度, 配合治疗, 提高治疗效果及患者生活质量, 以帮助尽快受孕。
1.2 家庭 的压力随着医学的发展,辅助生殖治疗的成功率已经得到明显地提高,但是仍无法做到百分百的妊娠率。 因此将会对接受 IVF-ET 治疗的患者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
该项技术本身也是压力的来源之一,由于该项技术是一种较复杂且较新的技术,大众普及相关知识较少,同时该技术还具有侵入性,如在治疗过程中重复化验,高科技的应用, 注射激素促排卵、阴道超声监测卵泡发育、 穿刺取卵、 胚胎移植、妊娠试验和任何一个阶段均会有被告知失败的可能性, 尤其在经过漫长的治疗后被告知失败的结局,同时昂贵的治疗费用也给接受治疗的夫妇带来心理压力。
其它压力包括,疾病及其治疗导致的应激,就诊时间长、治疗反复等成为支配病人日常生活的应激源; 个体完整性的要求: 母亲是女性在人生中的重要角色,如不能生育,则会被认为是个体完整性的一种破坏;性生活状况:不孕症打破了夫妻双方表达情感的一种方式,即性生活的和谐。
2 、 不孕不育患者心理压力的 特点2.1 不同治疗阶段患者的心理状态在同一治疗周期中,IVF.ET 患者的心理状况,随时问的推移而有所变化。
同时接受 IVF/ICSI-ET 治疗的不孕症女性不同时期均存在焦虑和抑郁症状, 焦虑和抑郁症状之间存在相互作用,以移植后第20 天的焦虑、 抑郁症状最为严重。接受 ART 治疗的女性分别在降调当日、 取舞前 lh、 移植后 12d 等时间进行调查,结果显示进行ART 治疗女性的焦虑程度有逐渐增高趋势,移植后 12d 较降调当同的焦虑程度严重,而抑郁水平有逐渐降低的趋势(P>0.05) 。如果进入周期的ART 患者存在一定的抑郁情绪,且其焦虑和抑郁水平在治疗过程中还会逐步升高, 在等待妊娠结果前达到最高。
2.2 不同性别患者的心理状况不孕症夫妇在 ART 治疗中均会产生心理上的压力,但女性会较男性承受着更大的压力 [3] 。 意大利的研究显示 ART 治疗中女性焦虑发生率为14.7%, 抑郁的发生率为 17.9%,显著高于男性(4.5%和 6.9%) [4] 。瑞典的大样本调查研究显示ART 治疗夫妇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焦虑、抑郁情绪 [5] 。Zorn 等 [6] 人研究了男性的心理因素与精子质量关系, 接受调查的男性有 19% 存在焦虑。 台湾的研究数据表明接受不孕症治疗的患者有 40.2% 存在精神疾患, 其中焦虑和抑郁是最主要的症状[7] 。 而对的女性进行调查的数据显示焦虑发生率为 24.6%, 抑郁发生率为 37.4%,同时存在两种情绪的比例较高。男性不孕不育症患者同样存在的心理问题。虽然不同区域患者的心理 状况有所差异,但大部分的研究均显示,接受 ART 治疗的夫妇存在焦虑、抑郁情绪,而女性较男性焦虑、抑郁程度明显。
2.3 不同特征患者的心理状况由于不同的年龄、文化程度、家庭环境、经济基础等,ART患者心理健康状况也有所不同。较低的经济收入和文化程度低会对接受 IVF/ICSI 治疗女性的心理健康产生消极影响 [8] ,还指出文化程度及经济状况对不孕症患者的焦虑、抑郁无影响。 在农村居住的患者抑郁症状更明显 [9] 。 Fekkes 等人研究显示接受 ART 治疗(20-30) 岁的男性和女性, 较同龄的一般人群存在更多短期的社会或情感问题[10] 。年龄的递增以及不孕年限的延长对患者的心理健康产生消极影响。这种不同可能是由于在不同的研究中,研究对象来源,样本量,以及测量方法的差异,使研究结果有所不同。
2.4 不同治疗周期患者的心理状况接受不同治疗周期女性其状态焦虑和抑郁的水平也不同。 可能原因是初次与重复 ART 治疗的女性在精神病理、心理和夫妇配合程度上等均存在差异 [11] 。
Verhaak 等 [12] 人的研究显示女性焦虑和抑郁在 ART 治疗成功后减轻, 但在治疗失败后有所增强,而男性则变化不大。还有研究显示接受 ART 治疗 2 个及以上周期的不孕不育患者组焦虑、抑郁发生率明显高于初次组。Hsu 等研究人员证实接受 5 次及以上治疗周期夫妇较 l ~ 2 次治疗周期夫妇感受到更多的情感干扰 [13] 。
2 、 不孕不育患者心理压力的 干预措施2.1 认知行为治疗认知行为治疗(Cognitive Behavior Therapy,CBT) 可以明显缓解不孕症患者的情绪困扰,提高临床妊娠率 [14] 。它是根据认知过程影响情感和行为的理论假设,通过认知行为技术改变患者不良认知的一类心理治疗方法的总称。Emery 等[15] 人认为在 ART 治疗中参加保险的夫妇,有相当一部分由于心理压力过大,在尚未完成所有治疗前就己退出了治疗。因此对不孕症患者不仅要注重医学治疗,还应做好心理指导, 而心理指导的目的主要是确保患者熟悉其所选择的治疗方案,能够获得充分的感情支持和以健康的方式面对治疗的结果 [16] 。瑞士的法律规定必须对接受 ART 治疗的患者提供心理支持,且采用的心理干预方法形式多样,并未形成规范化和系统化模式。认知行为治疗能有效改善不孕症女性的焦虑、抑郁情绪 [17]。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Tarabusi 等 [18] 研究人员进行随机研究,将ART 治疗夫妇分为认知行为组和观察组,结果显示认知行为组进行 12 次为期4 个月的认知行为治疗可以缓解 接受 ART 治疗夫妇“等待的心理压力”。
Facchinett 等 [19] 人则对 45 对 ART 治疗夫妇提供为认知行为治疗,结果发现认知行为治疗可以缓解其心理压力。因此通过改认知行为治疗树立正确的认知模式,有助于改善患者的心理压力。但是国内还没有对不孕症患者进行认知行为治疗的研究。
2.2 信息 心理支持治疗在治疗前进行系统的健康教育,可以减轻患者的心理压力,有利于患者对自身病情及治疗方案的认识,减轻对各项治疗检查的抗拒心理,较好的配合医护人员的工作。不孕症患者是弱势群体,需要更多的关心与支持,而信息支持可以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有利于帮助临床护士对患者提供有效的健康指导。采用IKAP(信息、知识、信念、行为)健康教育模式对难治性 ART 妇女进行干预,IKAP 健康教育模式有利于改善不孕症患者的心理状态, 提高ART的妊娠率。 因此通过对 ART 夫妇提供相应的信息支持,可以促进心理健康,提高妊娠率。
2.3 社会 及 家庭支持治疗社会及家庭的支持和理解,对不孕症患者的心理健康有积极的影响。社会支持的缓冲器模型理论也认为,社会支持可以缓冲压力事件对身心状况的消极影响, 保持和提高个体身心健康水平 [20]。 社会支持水平越低, 患者焦虑、 抑郁水平越耐水平越高。同时团体心理干预有效改善了不孕症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提高了其应对负性生活事件的能力,可以缓解 ART 治疗患者的焦虑情绪,还可以放松训练对排卵障碍性不孕症患者的排卵情况有积极的作用,能够促进子宫内膜及卵泡生长。
家庭成员支持功能对维持 ART 心理健康有重要作用。良好的家庭亲密度、社会适应性,有利于缓解 ART 治疗妇女的焦虑情绪。
对患者围手术期血压及心率具有稳定作用,有利于患者早同康复,提高 ART 的成功率。可见家庭社会支持治疗,对缓解不孕症患者的心理压力有重要的作用。
随着ART 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广泛的应用, 对不孕症女性的研究已开展多年,但对不孕症男性的研究相对较少, 多数对心理干预的研究仅集中在健康教育指导,缺乏系统化和规范化的心理干预方法。 因此, 构建和完善一套系统化和规范化 的心理干预方法是今后生殖护理工作者需解决的主要问题。
参考文献:[1] Baor L,Blickstein I, En route to an "instant family": psychosocialconsiderations[J]. ObstetGynecol Clin North Am, 2005. 32(1): 127-39, x.[2] Smeenk J M, Verhaak C M, Stolwijk A M, et al., Reasonsfor dropout in an in vitro fertilization/intracytoplasmic sperm injectionprogram[J]. Fertil Steril, 2004. 81(2): 262-8.[3] Pook M, Tuschen-Caffier B, and Krause W, Is infertility a riskfactor for impaired male fertility?[J]. Hum Reprod, 2004. 19(4): 954-9.[4] Chiaffarino F, Baldini M P, Scarduelli C, et al., Prevalence andincidence of depressive and anxious symptoms in couples undergoingassisted reproductive treatment in an Italian infertility department[J]. Eur JObstet Gynecol Reprod Biol, 2011. 158(2): 235-41.[5] Volgsten H, Skoog Svanberg A, Ekselius L, et al., Prevalenceof psychiatric disorders in infertile women and men undergoing in vitrofertilization treatment[J]. Hum Reprod, 2008. 23(9): 2056-63.[6] Zorn B, Auger J, Velikonja V, et al., Psychological factors inmale partners of infertile couples: relationship with semen quality andearly miscarriage[J]. Int J Androl, 2008. 31(6): 557-64.[7] Chen T H, Chang S P, Tsai C F, et al., Prevalence of depressiveand anxiety disorders in anassisted reproductive technique clinic[J]. Hum Reprod, 2004.19(10): 2313-8.[8] Wang K, Li J, Zhang J X, et al., Psyc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and marital quality of infertile women registered for in vitro fertilizationintracytoplasmicsperm injection in China[J]. Fertil Steril, 2007. 87(4):792-8.[9] Benson S, Hahn S, Tan S, et al., Prevalence and implications ofanxiety in polycystic ovary syndrome: results of an internet-based surveyin Germany[J]. Hum Reprod, 2009. 24(6): 1446-51.[10] Fekkes M, Buitendijk S E, Verrips G H, et al., Health-relatedquality of life in relation to gender and age in couples planning IVFtreatment[J]. Hum Reprod, 2003. 18(7): 1536-43.[11] Salvatore P, Gariboldi S, Offidani A, et al., Psychopathology,personality, and marital relationship in patients undergoing in vitrofertilization procedures[J]. Fertil Steril, 2001. 75(6): 1119-25.[12] Verhaak C M, Smeenk J M, van Minnen A, et al., Alongitudinal, prospective study on emotional adjustment before, duringand after consecutive fertility treatment cycles[J]. Hum Reprod, 2005.20(8): 2253-60.[13] Hsu Y L,Kuo B J, Evaluations of emotional reactions andcoping behaviors as well as correlated factors for infertile couples receivingassisted reproductive technologies[J]. J Nurs Res, 2002. 10(4): 291-302.[14] Hosaka T, Matsubayashi H, Sugiyama Y, et al., Effectof psychiatric group intervention on natural-killer cell activity andpregnancy rate[J]. Gen Hosp Psychiatry, 2002. 24(5): 353-6.[15] Emery M, Beran M D, Darwiche J, et al., Results from aprospective, randomized, controlled study evaluating the acceptability andeffects of routine pre-IVF counselling[J]. Hum Reprod, 2003. 18(12):2647-53.[16] Boivin J, Appleton T C, Baetens P, et al., Guidelines forcounselling in infertility: outlineversion[J]. Hum Reprod, 2001. 16(6):1301-4.[17] Faramarzi M, Alipor A, Esmaelzadeh S, et al., Treatment ofdepression and anxiety in infertile women: 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versus fluoxetine[J]. J Affect Disord, 2008. 108(1-2): 159-64.[18] Tarabusi M, Volpe A, and Facchinetti F, Psychological groupsupport attenuates distress of waiting in couples scheduled for assistedreproduction[J]. J Psychosom Obstet Gynaecol, 2004. 25(3-4): 273-9.[19] Facchinetti F, Tarabusi M, and Volpe A, Cognitive-behavioraltreatment decreases cardiovascular and neuroendocrine reaction to stress inwomen waiting for assisted reproduction[J]. Psychoneuroendocrinology,2004. 29(2): 162-73.[20] Rivas-Vazquez R A, Saffa-Biller D, Ruiz I, et al., CurrentIssues in Anxiety and Depression: Comorbid, Mixed, and SubthresholdDisorders[J]. Professional Psychology Research & Practice, 2004. 35.
论文作者:刘帅 赵冰玲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医学人文》2016年第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6/1
标签:患者论文; 不孕症论文; 焦虑论文; 心理论文; 抑郁论文; 心理压力论文; 夫妇论文; 《中国医学人文》2016年第3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