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娄底市娄星区人民医院(娄星区妇幼保健院) 湖南娄底 417000
摘要:目的:分析输血不良反应在单采血小板输注的相关因素。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2017年度收治的32例在单采血小板输注中发生输血不良反应患者作为观察组,另外随机选择同期的32例在单采血小板输注中未发生输血不良反应患者作为对照组;对比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献血者的相关因素,其中患者的相关因素包括性别、年龄、输血史、药物史、血小板回收率、输血前后白细胞差值,献血者的相关因素包括性别、年龄、献血次数、循环量、血小板输注前保存时间、献血前白细胞计数。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的性别、年龄、输血前后白细胞差值差异均不显著(P>0.05);两组患者的输血史、药物史、血小板回收率差异均显著(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献血者的相关因素,如性别、年龄、献血次数、循环量、血小板输注前保存时间、献血前白细胞计数差异均不显著(P>0.05)。结论:在单采血小板输注中发生输血不良反应与献血者相关因素无关,可能与患者有无输血史、药物史及血小板回收率有关,有助于指导发生输血不良反应患者采取洗涤血小板治疗。
关键词:单采血小板;输注;输血不良反应
输血不良反应作为受血者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之一,由于单采血小板输注所引起的输血不良反应较少,关于在单采血小板输注中发生输血不良反应的相关因素的报道亦较少,不利于指导防治输血不良反应[1]。既往研究指出,过敏反应、发热性反应等均作为在单采血小板输注中的主要输血不良反应,免疫或其他因素诱导密切相关。由于单采血小板输注可能导致患者发生严重过敏反应,甚至危及生命,有必要提高对输血不良反应的防治水平[2]。鉴于导致单采血小板输注患者发生输血不良反应的相关因素较多,但主要分为患者与献血者两方面;基于上述观点,本研究旨在分析输血不良反应在单采血小板输注的相关因素,为提高输血不良反应的防治水平提供依据。
1资料与方法
1.1研究资料
选取我院2016年-2017年度收治的32例在单采血小板输注中发生输血不良反应患者作为观察组,性别:男患占62.50%(20/32)、女患占37.50%(12/32);年龄:最小19岁,最大78岁,平均(38.9±4.2)岁;输血不良反应类型:过敏反应占59.38%(19/32).发热性反应占31.24%(10/32)、其他占9.38%(3/32);另外随机选择同期的32例在单采血小板输注中未发生输血不良反应患者作为对照组,性别:男患占56.25%(18/32)、女患占43.75%(14/32);年龄:最小20岁,最大77岁,平均(39.1±3.8)岁;两组一般资料差异均不显著(P>0.05)。
1.2研究方法
根据临床资料、实验室检查及门诊随访结果,选择患者的相关因素包括性别、年龄、输血史、药物史、血小板回收率、输血前后白细胞差值,献血者的相关因素包括性别、年龄、献血次数、循环量、血小板输注前保存时间、献血前白细胞计数;对比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献血者的相关因素;其中血小板回收率=(输注前后血小板计数差值×自身血容量)/血小板输注剂量×100%。输注24小时后的血小板回收率(PPR)<20%,则考虑血小板输注无效(PTR)。输注后血小板校正增加指数(corrected count increment,CCI),输注1小时后的CCI<7500或输注24小时后的CCI<4500,应考虑血小板输注无效(PTR)。
1.3数据处理
采用软件SPSS17.0对计量资料使用t检验,对计数资料使用X2检验。
2 结果
2.1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的相关因素对比
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的性别、年龄、输血前后白细胞差值差异均不显著(P>0.05);两组患者的输血史、药物史、血小板回收率差异均显著(P<0.05);见表1。
表1 观察组与对照组息者的相关因素对比
2.2观察组与对照组献血者的相关因素对比
观察组与对照组献血者的相关因素,如性别、年龄、献血次数、循环量、血小板输注前保存时间、献血前白细胞计数差异均不显著(P>0.05);见表2。
表2 观察组与对照组献血者的相关因素对比
3 讨论
单采血小板广泛用于防治出血性疾病,能有效防止同种免疫反应发生,且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但过敏反应、发热性反应等输血不良反应仍作为影响单采血小板输注效果及安全性的主要因素[3]。目前关于在单采血小板输注中发生输血不良反应的相关因素的研究较少,不利于提高对输血不良反应的防治水平。基于上述观点,本研究通过对比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献血者的相关因素,分析输血不良反应在单采血小板输注的相关因素。马春会[4]等研究表明,具有输血史的单采血小板输注患者发生输血不良反应的风险较大,若年龄小于25岁,输血不良反应发生风险亦随之降低。由本研究表1可知,单采血小板输注患者发生输血不良反应与性别、年龄、输血前后白细胞差值差异均不显著(P>0.05)。亦有研究表明,血小板输注前保存时间越长,输血后的不良反应发生率越高;但本研究结果未能验证上述观点,可能与本研究仅调查单采血小板输注、输注单采血小板的来源单一、成分纯度高等有关。
然后血小板回收率与输注后血小板校正增加指数是判断血小板输注疗效的两项指标。反复输血患者及有相关药物史患者,在反复接受输血的情况下,血小板输注无效发生率在19%-100%。不管是观察组或对照组,均有可能在血小板回收率指标上存在一定特异性,患者发生不良反应与可能与献血者的相关因素有关,也可能与血小板回收率、药物史、输血史、患者自身相关情况等有关。但尚未形成统一定论。对此,血小板回收率是其疗效的一项判断指标,但是与输血不良反应之间的发生是否存在一定相关性,但尚未形成统一定论。通过本研究表1、表2可知,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的输血史、药物史、血小板回收率差异均显著(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献血者的相关因素差异均不显著(P>0.05);与罗冰[5]等的研究相一致;虽然亦有报道认为,在单采血小板输注中发生输血不良反应可能与献血者的相关因素有关,但尚未形成统一定论,且未得到本研究验证,有必要进一步增大样本量,系统地深入研究。对此,可以认为在单采血小板输注中发生输血不良反应与献血者相关因素无关,可能与患者有无输血史、药物史及血小板回收率有关,有助于指导发生输血不良反应患者采取洗涤血小板治疗。
参考文献:
[1]吴承高,杨丽云,刘威,等,异基因外周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骨髓空窗期血小板输注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输血杂志,2017,30(07):733-736.
[2]马光丽,方炳木,曲志刚,等.血液病患者血小板输注临床疗效及相关因素分析[J].中华全科医学,2014,12(10):1540-1542+1574.
[3]刘赴平,何子毅,祁妙华,等.单采血小板输注引发输血不良反应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生物制品学杂志,2013,26(05):701-704.
[4]马春会,罗益红,温丽玲.首次单采血小板献血者献血反应影响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7,38(10):1306-1308.
[5]罗冰,李晓丹.15594例受血者中输血不良反应相关因素及预防措施分析[J].临床输血与检验,2017,19(01):36-39.
论文作者:谢贤国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误诊学杂志》2018年第2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0/10
标签:血小板论文; 不良反应论文; 因素论文; 患者论文; 回收率论文; 小板论文; 发生论文;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8年第23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