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谣:儿童教育生活研究_童瑶论文

童谣:儿童教育生活研究_童瑶论文

童心会童谣:儿童教育生命化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童谣论文,儿童教育论文,童心论文,生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对儿童生命的关注是教育的本真所在,提升儿童生命质量与存在意义是教育的终极追求,生命需要教育的引导,教育是生命的存在形式。从根本上说,教育对生命具有本体论的意义,但是,现在教育却更多的趋于社会的要求,忽视了对学生生命的关注,需要对其有理性的审思。本文从童谣的基本属性出发,探讨了一种教育回归生命的新路径。

一、童谣,教育回归生命的新路径

雅斯贝尔斯在其《什么是教育》一书中指出:“教育活动关注的是,人的潜力如何最大限度地调动起来并加以实现,以及人的内部灵性与可能性如何充分生成,质言之,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积。”叶澜教授也指出“教育是直面人的生命的一种活动,教育就其本意来说,是直面人的生命,通过人的生命、为了人的生命的提高而进行的社会活动,是以人为本的社会中最体现生命关怀的一种事业”。由此可见,关注儿童的生命发展是教育的本质所在,是教育的内在规定性所致。然而在世俗与功利的驱动下,现代教育却不能遵循教育的本性而适度发展,在不知不觉中异化了自己,导致自己偏离了正确的发展轨道,迷失了自己追求的精神家园,遮蔽了自己塑造人的灵魂的真谛,使生命不能承受之重。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现代教育在悄无声息中将教育的生命关怀丧失殆尽,将教育的目的演变为社会的要求,将教育的衡量尺度和追求目标从人的生命发展错位于物欲的追逐,从崇高的理想坠入平庸的现实,最终将教育的灵动性廉价出卖。教育的异变需要我们审思,教育的偏离需要我们校正。生命是教育的本源,生命的发展是教育的追求,解决现代教育的危机,需要寻求一条合理而又可行的路径,让教育回归本真,回归生命。

童谣是儿童喜闻乐见的一种文学表达方式,它有着清新的内容,流畅的语言,和谐的韵律,活泼的形式,鲜明的节奏,诙谐的风格,朗朗上口,悦耳动听。童谣的趣味性为儿童所喜爱并积极地参与其中,童谣的主体性和体验性使儿童在教育中充分释放自己的天性,获得自由。基于童谣的教育,儿童是在自愿而非强迫的基础上接受教育,童谣的传唱满足了儿童内在尊严和表现需要,使每一个儿童充满对教育的期望。由此可见,基于童谣的教育以童谣为基础,尊重儿童个性,使儿童在不自觉的吟唱中受到影响,如春风化雨,点滴渗透,又如鹤翔青云,鹭栖沙地,从从容容,优优雅雅,充分体现了教育的生命意蕴。

二、童谣,凸显教育的生命意蕴

基于童谣的儿童教育,童谣是教育的基础和出发点,童谣的固有属性决定着教育的方式,一切皆在童谣中,凸显着教育的生命意蕴。

(一)童谣的主体性,生命的基本品质

所谓主体性,是指人作为社会实践活动的主体的质的规定性,是与客体相互作用中得到发展的人的自觉、自主、能动和创造的特征。作为主体的人是自由的主体,是自主选择的主体。而自由是主体生命的基本品质,是生命的内在需求。教育关照学生的生命,就是要给学生真正的自由。

童谣的主体性,根基在于主体的自主性,即学生有自主决定的自由。学生主体在基于童谣的教育中有自由的空间,能够自由的表达思想,自由的交流。它充分体现出对学生的尊重,是对人性的一种肯定,是在探索人类本质的真正自由。基于童谣的教育,是对学生个体的解放,它为学生营造了一个宽松、自由、和谐、不受束缚的氛围,体现着对学生生命的关照,对个体生命价值的彰显。基于童谣的教育并不是对学生的放任,而是给学生一种自由的空间,是学生从内心真正获得自由。从根本上说,基于童谣主体性的教育,就是给学生两种不同领域的自由:一种是行为领域的自由,表现为行动的自由,行为的自由,包括主体自由和社会自由;另一种是精神领域的自由,这是一种个性自由。由此,基于童谣主体性的教育,就是解放作为主体的学生使其获得自由的教育,是关注学生生命的教育,它追求的目的是生命的基本品质——自由。

(二)童谣的交往性,生命的真实展现

交往是一种行动者之间以语言为媒介的相互理解、相互合作的主体间活动,交往的目的是达到相互理解,只有在相互理解的基础上,人与人之间达成共识,才能走出单子式个人误区,使个体行为合作化,人与人之间和谐统一。交往是学生生命的展现,在交流和对话中学生的生命潜能得以发挥和挖掘,个体的生命价值得以展现和升华。在交往中,主体间地位是平等的,其本质是人与人的相遇,彼此“进入”,而不是将教师放在控制者的位置上。

童谣的交往性是指以童谣为载体,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就童谣进行平等交流,相互对话的过程。它改变了以往教育过程中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传统控制者的角色,强调了师生关系是主体—主体的关系,同时把这种关系扩展到学生生活的各个交往领域(如生—生交往),把教育过程视为多极主体围绕共同客体而进行交往的过程。它强调要把学生的生命当作教育的终极追求,把学生生命的交融与发展作为最终目的,它是教育过程成为一种师生共享知识、精神和意义的过程,它强调交往的主体间走进彼此的内心世界,双方的生命在对话和交流中接受洗礼和启迪。所以说,童谣的交往性是生命的真实展现。

(三)童谣的体验性,生命的存在方式

体验是指主体与客体之间一种特殊的关系状态,是主体对客体在主体内心中的地位、意义、价值与自我同一性的把握和确认,体验的结果是形成主体对客体的态度、情感、感受和领悟。体验是生命存在的方式,蕴涵着生命的意义。叔本华提出的生命认识论,认为生命只有在体验中才有意义,生命是通过每一个个体的体验而证明的存在,“世界当然不是指理论上可以认识的世界,而是生命进程中可以体验到的世界”,体验具有鲜明的主观性、独特的个体性、丰富的情感性和深刻的感悟性的特点。正因为这些特征,使体验更容易深入到个体的生命深处,成为生命存在和发展的重要方式。

童谣的体验性,首先是指童谣可以作为一种资源。童谣中含有丰富的生命元素,师生双方在童谣的诵读与吟唱中可以体会生命的发展与意义。其次,童谣可以作为一种体验的方式,学生通过童谣活动与童谣游戏等体验式的活动去感悟生命的可贵及对生命的积极关怀,形成对生命正确的认识与态度。童谣的体验性,也就是让学生主体去经历、感受、理解蕴涵在童谣里的生命气息,不是教师的耳提面命,它超越了符号知识对主体的束缚,解放了学生的感官与身心,可以让个体全身心地投入到童谣的世界,以童谣为载体去体悟生命的发展,感受生命的价值与意义。

三、基干童谣的生命化教育构建

(一)开设童谣课程,认识真实生命

教育回归生命,对学生进行生命化的教育必须以认识生命、了解生命为前提。开设有关生命教育的课程,进行专门化教育是认识生命的有效形式。因为在课堂上,通过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生命意识的熏陶、生命能力的培养,可以让学生更好地了解生命的发展,懂得生命的珍贵。但传统形式上的课堂组织及教材意义的编订,使教师成为一种权威,学生沦为被动的接受者。这种被动性不仅表现在学生在课堂上缺少判断和理解,好奇心减弱,导致思维混乱,使学习成为一桩苦差事而索然无味,更表明这种教学脱离了学生主体,造成对个体生命的压抑。因此,需要建立一种生命化的课堂,其目标不光是知识的传授,也为促进学生个体生命自由而全面的发展。通过对童谣及其特性的研究发现,开设专门童谣课程,把有关生命的知识融入童谣中的生命教育,不仅可以引起学生的好奇心与兴趣,进而促进他们积极的思维,而其还可以推动他们认真的体会童谣中所包含的生命意蕴,从而形成对生命的正确认知与态度。具体操作上,教师可以选择一些具有生命韵味的童谣让学生吟唱,如童谣《遇到火灾不慌神》“小安安,做事稳,遇火灾,不慌神,泼凉水,忙灭火,放烟呛,捂湿巾,躲火源,猫腰行,披湿被,淋湿身,敲响器,求救兵,早脱险,保安宁”,儿童在遇到险情时可以根据童谣的内容进行安全自救,保护生命。另外,在课堂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一起创编童谣,让学生把自己对生命的感受融入童谣中,在创作中体味生命意义。

(二)营造童谣氛围,关照灵动生命

教育若要回归本真,达于“反魅”,那么了解一般人对教育得以实现的人类环境产生的心境,以及有关人(无论是受教育的儿童还是作为教育者的成人)在其中产生的直觉具有极大的意义。因为事实证明,教育的成功与否往往取决于生活环境中一定的内部气氛和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一定的情感态度。换言之,学校的教育气氛对儿童的生命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这种影响具有极大的自然性和隐蔽性,在情境的交流中,在愉悦的氛围中,儿童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基于教育氛围的重要作用,学校应该形成一种生命关照的教育哲学或教育理念并以其为指导,同时以童谣为载体,营造出一种关怀儿童生命的教育氛围,是学生时时处在生命律动的气息之中,浸润在生命的阳光之下。在实践中,学校可以经常举行一些以生命为主题的童谣创作比赛以及其他的一些童谣活动,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全方位的感悟生命,学会生命保护与自救。学校也可以在学生经常活动的场所张贴一些生命主题的童谣,让他们时时接受生命的教育,如可在操场周围张贴童谣《健身操》“伸伸胳膊动动脚,每天来做健身操。左三拍,右三拍,抬抬头,弯弯腰。增进健康多运动,珍惜生命最重要”。总之,让生命化的童谣彰显在学校的每一个角落,让学校的每一面墙都具有教育意义。

(三)构建童谣生活,伸展自由生命

教育要完成本真的回归,达成生命的唤醒,扎根现实世界,走进真实生活是其最真实、最坚实的基础。生活世界才是生命最具体的存在场所,回归生活世界是教育获得生命力的唯一出路。成人的生活世界与儿童的生活世界有着显著的区别,儿童的生活世界是一种充满童真的、儿童可经验的并且符合他们认知和兴趣的情境。童谣表达了儿童对生活的理解,是一种源于生活、表达生活、改变生活的文字作品,也是儿童生活世界与心灵世界的真实写照。学校生活的方方面面、时时刻刻都可以成为童谣的良好素材和传唱歌谣的有利时机,都可以成为校园歌谣的内容来源。可以说童谣基于学生的生活,来源于学生的生活,最后又回归到学生的生活。儿童生活世界从另一个意义上来说就是童谣的世界。因此,把生命的知识融入童谣,建构一个童谣化的儿童生活世界,可以使儿童的生命诗意地栖居在其中。它是儿童精神的诞生地,是儿童生命力量得到滋养和壮大的沃土,是儿童人格发展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

标签:;  ;  

童谣:儿童教育生活研究_童瑶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