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纪末对世界社会主义运动未来的沉思,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世纪末论文,沉思论文,未来论文,世界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社会主义作为代替资本主义的伟大运动,到本世纪上半叶,虽然经过了无数次磨难,但总的来说是凯歌行进。但本世纪下半叶以来,人们却不得不面对这样的现实:社会主义不仅未在范围上取得重大的突破,而且其进程明显受阻,特别是八十年代后期以来,甚至出现了局部的倒退现象。严峻的现实不仅需要人们深思过去吸取教训,更需要面向未来,去把握社会主义运动的趋势和特点,以引导世界社会主义运动走出低谷。
一
历史的发展表明,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每一次大的革命突破都是与帝国主义的战争相联系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俄国十月革命的伟大突破,以及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社会主义从一国到多国家的发展,都雄辩地证明了列宁关于帝国主义战争是社会主义“助产士”的伟大论断。
然而,世界历史进入本世纪下半叶以来,世界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尽管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规律仍在起作用,资本主义国家间的磨擦、矛盾和冲突也并未消除,但由于新科技革命条件下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间关系的调整,以及战后国际政治力量的重新组合给资本主义所带来的严重的生存危机,使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共同利益、共同威胁的驱动下更趋于相互妥协、相互勾结,通过战争手段来解决它们利益冲突的趋势明显减弱。
首先,战后以电子技术为先导的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兴起为国际经济结构和经济关系注入了全新的因素,使得西方发达国家用军事手段争夺资本投资场所、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材料基地,并最终导致战争的问题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间的相互交叉性投资开辟了资本投资市场的新领域和新的投资结构。二战前,先进工业国是输出资本的国家,殖民地、半殖民地则是宗主国的主要投资场所。二战后,殖民体系的瓦解,改变了殖民地与宗主国间封闭性的市场圈,代之以商品与资本的广泛流动和全球范围内对经济利益的争夺。发达国家间各部门及地区发展的不平衡,以及它们在相互投资环境与条件方面的优势,更进一步促进了发达国家相互投资的发展。而发达国家对欠发达国家的投资,由于受投资环境和利润水平较差等因素的影响,与发达国家间相互投资相比,呈下降趋势。
2.发达国家间的相互贸易占其对外贸易的主导地位,对欠发达国家的贸易比重不断下降。从绝对规模看,战后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相互之间的贸易都有显著的增长。但最令人瞩目的还是发达国家间相互贸易的增长及其所占比重的上升。发达国家间相互贸易的扩大,说明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间生产上的联系日益紧密,再生产过程的相互交叉不断加强。
3.战前发达国家对落后国家原材料的依赖状况,由于新科技革命造成新材料的开发和能湖的节约而大为改观。战后,以生产和出口原材料和初级产品为主的发展中国家,贸易条件不断恶化,这固然与不合理的国际经济秩序有关,但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发达国家对欠发达国家原材料依赖状况的改变。
4.战后世界资本主义体系呈现出许多新的特点,突出表现为资本国际化、区域经济集团化及世界经济一体化。这不仅推动了整个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而且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资本主义国家之间、国际垄断组织之间的矛盾,减少了世界市场和整个国际经济活动中的混乱和无政府状态,对资本主义制度的生存和稳定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从上述一系列新的变化可以看出,战后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经济关系日益密切,在这种情况下,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平衡在战后发生作用的特点出现了明显的变化,其中科学技术成为最重要的因素。战后,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为了在新技术革命中立稳脚跟,抢占制高点,用高科技、高生产率的竞争取代了以前那种两败俱伤的殖民地占领和军事争夺。
其次,战后国际政治力量格局的变化给资本主义造成了严重的生存危机,从外部抑制了资本主义内部爆发战争的的可能性。
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战后社会主义突破了一国的范围,在东欧和亚洲出现了一大批社会主义国家,一个日益壮大的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使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自己的生存和发展感到严重的威胁。抵御社会主义的影响,颠覆社会主义制度,成为战后西方国家共同的、压倒一切的战略目标。二是,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的蓬勃发展,特别是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在战后纷纷获得民族独立,沉重打击和瓦解了帝国主义的殖民体系。继续通过各种手段从政治上和经济上控制这些国家,也是西方国家十分重要的战略目标。战后,西方国家对社会主义国家实施的以政治上孤立、经济上封锁、军事上包围为特征的“冷战”战略,向社会主义国家展开的和平演变攻势,以及对发展中国家的威胁和引诱等,无一不反映出西方国家的步调一致。
总之,本世纪下半叶以来,资本主义发达国家间的政治、经济关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矛盾相对缓和了,合作成为主流。因此,当前乃至今后一个时期内,把社会主义运动有所突破的希望寄托在资本主义国间的世界大战上的是不现实的。
二
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相对稳定和发展的条件下,社会主义运动所面临的形势如何?这是人们经常议论的一个问题,也是在展望社会主义未来时不可回避的一个问题。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主义运动的革命突破,除了社会化大生产这一物质条件外,还需要有成熟的革命形势。所谓成熟的革命形势,按列宁的说法,必须具备这样三个主要特征:第一,由于社会的基本矛盾及其所引起的各种社会矛盾已经达到极其尖锐的程度,形成了全国性的政治和经济危机,使得统治阶级不可能照旧统治下去;第二,被压迫阶级的贫困和灾难超乎寻常地加剧,已经不能照旧生活下去;第三,群众的积极性大大提高,充分认识到革命的必要性,并抱有为革命牺牲的决心。从当代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情况看,社会化大生产这一社会主义革命的物质条件无疑是具备的,但成熟的革命形势应该说是不存在的。
战后,为使资本主义在新的条件下求得生存和发展,当代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顺应了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对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进行了局部的自我调整,实现了由私人垄断向国家垄断的转变。通过国家对社会经济生活的干预与调节以及诸多社会改良措施,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相对缓和了经济危机和阶级矛盾,工人阶级和其他劳动群众的生活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基本上处于社会相对稳定、经济有所增长的状态。同时,由于资产阶级统治手腕变得较为温和、巧妙,以及改良主义思潮在工人运动中的泛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工人阶级意识普遍淡化,易于满足现状,意识不到革命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因此,当前以至今后一个时期,在发达国家爆发社会主义革命,尚无现实的可能性。
但是,这并不等于说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进程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已经停滞或逆转。因为,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进程是由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生产的社会化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决定的。当代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通过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固然暂时缓解了其基本矛盾的尖锐程度,但却无法根除这一矛盾。因为,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并没有根除私人垄断资本的所有制性质。同时,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占据了社会经济生活的支配地位,使生产的社会化、管理的社会化,以及资本所有的社会化形式达到资本主义制度所可能有的最高最全面的程度,从而为全社会共同占有生产资料,并在全社会范围组织生产和进行分配,准备了最完备的物质条件。也就是说,在社会化生产力的推动下,垄断资产阶级身不由己地为资本主义的灭亡和社会主义的诞生创造了最充分的社会经济条件。
另外,在理解形成革命形势所必备的条件时,不应套用固定的模式。比如,对“被压迫阶级的贫困和灾难超乎寻常地加剧”的理解,不同的时代“贫困和灾难”的含义也是不同的。在当代资本主义的条件下,即使工人的工资数额有所增加,但只要工人实际工资的提高赶不上劳动生产率和国民收入的提高,从而工资在国民收入中所占的比重下降,工人群众就会贫困。同时,无产阶级的革命性,不仅仅是因为他们贫困,更主要是来自他们对自己被压迫被剥削地位以及自己贫困根源的明确认识。只要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马克思主义政党能够把科学社会主义的思想灌输到工人群众中,提高他们的阶级觉悟,使他们懂得自己的历史使命,并能在实践中揭露资产阶级的欺骗手法,消除改良主义对工人运动的影响,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无产阶级革命形势的成熟就会来得更早一些。
三
原来的殖民地、半殖民地即现在的发展中国家,曾是社会主义运动寄予厚望的一个地区,那里风起云涌的民族解放运动也曾被看成是世界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后备力量。但是,战后世界历史的发展却向人们展现了一个截然相反的画面:战后绝大多数获得民族独立的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和地区,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成为当代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发展中国家战后的这种历史发展道路的选择,首先应肯定其历史进步性,因为,资本主义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毕竟属于先进的生产方式,它在很大程度上解放和促进了发展中国家生产力的发展。同时也应看到,资本主义道路并非是发展中国家求得自由发展的最佳选择,发展中国家资本主义发展的过程,也是其经济、社会问题积累的过程。在当代资本主义条件下,发展中国家实现革命突破走向社会主义的可能性是依然存在的。
首先,随着帝国主义旧的殖民体系的瓦解,原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和地区相继获得政治独立,绝大多数国家成为世界资本主义体系的一员,但这并没有从根本上摆脱西方发达国家的控制和欺压,旧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依然严重地制约着发展中国家的发展,发展中国家在南北关系中仍处于不利的地位,遭受不公正、不平等的待遇。这决定了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间的矛盾将长期存在,而且可能进一步激化,从而导致政治关系的紧张,给发展中国家社会主义革命的突破创造有利的国际条件。
其次,由于发展中国家在世界资本主义体系中所处的不平等、不公正地位,加之各国在经济发展战略选择方面的失误,战后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陷入了经济发展的恶性循环。财政严重赤字、贸易逆差、通货膨胀、债务危机等成为经济生活的普遍现象。尤其是严重的债务问题已使许多国家的经济濒临崩溃的边缘。经济困难的持续和蔓延,势必使其社会矛盾趋于激化,从而为社会主义革命的突破创造有利的国内环境。
第三,发展中国家资本主义的发展也使其国内现代无产阶级得到迅猛的发展壮大,成为发展中国家社会生活中一股最强大、最先进的力量。过去受奴役的历史遭遇使他们对帝国主义怀有深仇大恨,自发地向往社会主义。战后,国家政治上的独立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他们受剥削和奴役的地位,他们仍是当代资本主义体系中灾难和困苦的最大承受者和受害者。随着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发展中国家自身内部贫富差距的加大,特别是其阶级觉悟的提高,发展中国家工人群众的革命性进一步增强,成为推动社会变革的自觉力量。
通过上面的分析,有理由相信,在当代资本主义体系未来的社会主义革命突破方面,发展中国家比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有着更有利的条件。现在的问题是发展中国家的无产阶级政党普遍还不成熟。
四
作为二十世纪社会主义运动发展的一个基本的事实,十月革命及社会主义从一国到多国的发展,无一例外地都发生在经济文化落后国家。社会主义在经济文化落后国家首先发生并取得胜利,是二十世纪世界历史选择和各国共产党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勇敢选择历史发展道路二者合力的必然结果。当前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中出现的挫折,固然与这些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社会物质条件的落后有关,但它们之间不存在必然的联系。那种把社会主义革命在落后国家取胜这一历史事实作为“原罪”加以谴责的作法是极端错误的。同时,也不能把社会主义运动当前的挫折仅仅看成是资本主义国家进行和平演变的结果,更不能简单地把这种挫折看成是少数几个“社会主义叛徒”出卖的结果,因为这种分析方法从根本上违背马克思主义关于内因是决定因素、历史决定个人的基本原理。因此,寻找社会主义运动受挫折的原因时,只有立足社会主义建设本身,才能得出合理的结论。
首先,对生产力发展标准的片面理解,严重制约和影响了社会主义各国经济的全面发展。生产力本身包含两种含义:一是技术含义,即人们改造自然的能力,以及随之而来的物质产品的多寡;二是社会含义,即生产力的发展意味着劳动者的发展,他们需要和利益的更大满足,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高涨。然而在落后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中,未能从总体上把握这一标准,认为生产力的发展就是国民生产总值量的增加和一系列工业产值的增长。实际上,上述数字的提高并没有使整体生产力水平有突破性的进展,生产力的结构并未得以优化,劳动者物质文化需要并未得到基本的满足,却反而在世界科技革命大趋势中,与发达国家拉开了距离,以致于有的社会主义国家抛弃了对社会主义的选择。
其次,社会主义模式的僵化,严重阻碍了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发挥。以政治上过分集权、经济上高度集中为基本特征的传统社会主义模式,曾对巩固社会主义政权,促进社会政治稳定、经济发展起过重要作用。但随着社会主义政治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它已极不适应于社会主义向内涵扩大再生产发展后所形成的经济和政治关系。遗憾的是,在传统观念的束缚下,许多国家为了维护已选择模式的权威性,闭目不视国情和时代的变化,从而造成了模式的僵化。似乎模式越接近于经典原则,越接近于所仿效的模式,社会的进步程度就越高。这种为形式而牺牲目的的本末倒置现象,严重制约着生产力的发展,影响了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发挥。
第三,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当前遇到的挫折其实质的根源之一还在于当代新科技革命对全球的影响,特别是当代世界主题的变化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发展的影响。本世纪50年代,新科技革命的兴起,既引起了各国发展战略观念的变化,也改变了人类的生活面貌,对国际政治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到70年代后期,时代主题和世界主题发生明显的变化,“和平与发展”取代了“战争与革命”成为时代的主旋律。但许多社会主义国家未能及时洞察这种变化,在很长时间内固守传统的世界政治、军事和外交战略,固守僵化的经济发展和对外经济战略,从而和飞速发展的世界经济的距离愈拉愈大,并自异于世界政治、经济的发展之外。此后,一些国家虽然也走上了所谓的“改革”之路,但由于“左”的思想根深蒂固,在改革的方向、战略、目标等一系列重大问题上接连失误,从而导致了历史问题和现实问题的综合积累,在西方国家和平演变的攻势面前,软弱无力,最终葬送了本国社会主义的前程。
第四,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执政党建设和工作中存在的致命缺陷,也是社会主义运动受挫的重要原因。在执政的考验面前,瞎指挥、官僚主义、理想主义和权力腐化像一条可怕的蛀虫,侵蚀着共产党的肌体,造成社会生活中的种种失误和腐败现象。70年代以来,许多党陆续采取各种措施纠正失误和偏差,可在纠错过程中又出现新的失误。否定过去,否定一切,致使反共反社会主义的势力有机可乘,利用扩大人民群众的积怨,抓住一点攻击其余,使共产党的执政威信加速下滑。在这种情况下,一些党或盲目负荆、仓促应战,或冥顽不化、蛙守井底。这样,旧的错误没有消除,新的失误又产生,不战自乱,终于酿成恶果。
当前社会主义运动遭受的挫折是客观的、不容回避的,每一个有历史责任感的共产主义者,不应作悲鸿哀鸣,而需要有正视挫折的勇气,这样,才能重新树立社会主义必胜的信心。
首先,在展望世界社会主义运动未来的时候,不能把苏东的剧变视为社会主义本身的失败,更不能把它视为资本主义的胜利。另一方面,在承认苏东的社会主义遭到失败的同时,也要充分看到中国等社会主义国家改革理论和实践对社会主义运动作出的贡献。
其次,应当辩证地看待社会主义当前所遭受的挫折。社会主义受挫,是一件坏事,但如果人们能够从挫折中接受经验,吸取教训,变得聪明起来,重新认识社会主义,更新观念,找到更切合各国实际的社会主义道路,这只会变成一件好事,有利于今后社会主义的发展。另一方面,社会主义运动出现挫折,对资本主义来说,好像是件好事,减少了对立面的威胁。但是,随着两种制度“冷战”的结束,资本主义国家内部矛盾开始突出和加深,地区、集团之间的利益的角逐更加尖锐,特别是那些已被演变的前社会主义国家的局势发展,远非他们想象的那么顺利。事实证明,他们在这些地区欲管不能,欲放不行,背上了新的包袱。而这些国家的局势发展,也使资本主义世界更加动荡不安。
再次,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是人类历史上以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伟大运动,她既是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必然产物,也是一种不断迎接挑战、经受各种考验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相统一的历史过程。她既不可能一蹴而就,更不可能风平浪静。所以,对当前的挫折既没有必要惊慌失措,也不能消极对待。现在,关键的问题是,要保持清醒的头脑,站稳脚跟,做好自己的事情。
最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发展的历史证明,每当新的时代变化来临之际,往往也伴随着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发展中的曲折变化,甚至会导致一定时期内的低潮现象,但每一次大挫折之后,都会迎来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发展的新的飞跃。
标签:资本主义经济危机论文; 资本主义制度论文;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论文; 世界政治论文;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论文; 社会主义革命论文; 世界历史论文; 资本主义社会论文; 国家社会主义论文; 国家经济论文; 社会主义阵营论文; 历史政治论文; 当代历史论文; 经济学论文; 发达国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