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庆华 重庆市万州区王牌小学 404000
一年多来,我和孩子们在每天的语文课开始前三分钟吟诵《新经典》已经成为雷打不动的习惯。《新经典》上大多选的是现代儿童诗歌,孩子们很容易懂,我一般也不多讲。但每本总有两三个单元是古诗词或小文言文,为了给学生准确地讲解,自己常常在课前花不少的时间查找资料。
上一周,诵读的主题是“先秦诸子”。我一看第一篇,选自《荀子》的《登高而招》,自己并不熟悉。于是,在课前搜集了相关资料,自以为清楚明白地给学生讲解。殊不知,在讲解过程中大多数人一脸茫然,甚至还有的根本没听进去,居然在小声说话。我一下火了,大声说到:“老师辛辛苦苦查来资料给你们讲,居然不听!既然你们听不进去,明天起,老师不讲了。这单元后面剩下的4篇,每个大组自学1篇,然后推选代表在全班讲,你们也来当当老师!”孩子们面面相觑,我不再纠结,上起语文课本上的内容来。
第二天,又到了诵读时间,内容是选自《荀子》的《锲而不舍》。我忐忑不安地走进教室,他们到底有没有认真准备,能不能准确地讲述意思?但是说过的话就要执行,我首先问第一大组:“今天该你们这一组当小老师,做好了准备的举手。”一双双小手先先后后地举了起来,有的还很犹豫。还好,大多数人都去自学了,我松了一口气。“谁来像老师平时讲课的情形一样给大家讲讲?”一双双举起的小手又慢慢缩了回去,最后只剩下四、五只。无奈,我只好叫了一名语文基础还比较好的孩子。他站起来,拿起一张纸条,把他在电脑上搜索到的文章意思一字不落地读了一遍。我转头问孩子们:“你们听懂了吗?”有的点头,有的摇头,有的说读得太快了。我温和地对他说:“你现在慢一点,一句一句地先读原文,再说意思,好吗?”他果然照着我的要求重讲了一遍。“这次听懂了吗?”“听明白了!”孩子们纷纷点头。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后面的小老师都要这样讲。”我吩咐下去。
第三天,诵读的内容是《韩非子》的《人有祸》。上课铃刚响,我走进教室。“今天谁来当小老师?”一双双小手纷纷举起来,再没有昨天的犹豫。于是,我请了一个平时语文学习一般的孩子,他居然也一句一句地讲清楚了。“还有什么补充的吗?”“老师,我想像你平时那样。我来说意思,同学们来对出相应的原文句子,考考大家,好吗?”“没问题!”我心里暗自高兴,自己惯用的招数有人学会了。于是,教室里响起琅琅的读书声,孩子们个个读得有滋有味。
接下来几篇文章的学习,我完全成了旁观者,不再像往常那样到处查找资料、口干舌燥地讲解,一下子变得轻松了。而且我还欣喜地发现,孩子们学得更有劲了,甚至还表演了最后一篇《自相矛盾》。
前两天,学到了语文课本上第23课《古诗词三首》。在布置学生预习时,一个孩子突然站起来说:“老师,这几篇古诗词还是我们自己来讲,好吗?”其他的孩子也附和起来。“好啊!老师这下可以偷懒了。”孩子们笑了。但是,课文学习与课外阅读毕竟不同,我先让孩子们回忆了一下学习古诗词的方法,然后要求他们一步步自学,要做好充分的准备。
第二天,像往常一样,我安排的学习内容就是一首古诗《乡村四月》的学习。一个孩子自告奋勇地先给大家讲了关于诗人翁卷的一些资料和写作背景,其余的学生听得津津有味。接着另一个孩子比较顺利地给大家讲了诗歌描绘的画面,另有两个做了补充。让我没想到的是有人不光说出了画面,还指出了从诗歌中得到的理解依据。然后我问孩子们:“都听懂了吗?有没有补充?”一个孩子起来说:“他把诗歌的意思讲得很清楚,我还明白了诗人前两句是在写景,后两句是在写人,表达出诗人对乡村景色的喜爱和对劳动人民的赞美。”我不由自主地为他鼓起掌来。“最后,我们应该有感情地背诵这首诗。”孩子们说道。“这首诗还有问题吗?”我问道。“没有了!”我一看时间,才二十来分钟。“老师,我们接着讲《四时田园杂兴》。”“好啊。”我干脆坐到了教室的后面。由科代表组织,一个个小老师认认真真地讲起来,底下的孩子们也全神贯注地听着,不时发表一下自己的意见。一节课下来,两首诗孩子们轻松地就掌握了。我成了教室里的观众,一个似乎多余的人。
坐在讲台底下,我想起几年来的变革课堂教学实践,真正体会到:做一个会“偷懒”的老师,充分地相信学生,把主权还给学生,课堂似乎变得更精彩!
论文作者:毛庆华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6年2月总第23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4/14
标签:孩子们论文; 老师论文; 一句论文; 古诗词论文; 孩子论文; 荀子论文; 讲了论文; 《中小学教育》2016年2月总第234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