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潍坊蓝海学校 261000
摘 要:现在,小学传统文化教育迎来发展的大好时机。多地的小学教学课堂中,传统文化教育正以各种形式蓬勃开展,并呈现出一定的规模。但由于种种原因,传统文化教育一直未成为一门独立的课程,尚未被纳入小学必修课程体系,由此带来了一些问题,如课程标准、教学目的、教学方式、师资力量等,应引起足够的重视。认识到传统文化教育在小学课堂教学中的问题,方能助益传统文化在学校教育场域下切实、有效地开展,实现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目标。本文阐述了小学传统文化教育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结合这些问题提出了对应的策略。
关键词:小学传统文化教育 课堂教学 策略
一、小学传统文化教育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
1.课程标准模糊,对传统文化的内容体系存在不同理解。无论是在《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还是《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中,传统文化教育是以在“各学科中渗透”的身份出现的。由于一直没有独立的课程体系和课程标准,传统文化教育“火爆”的背后所遭遇的“尴尬”,使得一线教师无所适从。这一问题,归根结底是传统文化内容体系庞大、分类不清。传统文化包含中华民族源远流长几千年时空中存在的一切物质化、非物质化的符号印记,那什么样的传统文化可以纳入教育体系,成为传统文化教育的内容呢?根据标准前后一致、包举齐全的原则,传统文化教育内容应包括经典文本、文化知识、技能技艺三类。基于此,制定作为独立必修课程的小学传统文化教育课程标准,是解决目前教师对传统文化教育应该“教什么、怎么教”问题的关键。
2.教学内容重叠,对处理传统文化与现有教学内容的关系缺乏经验。受课程标准尚未明确的影响,目前业已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小学基本上是“各自为战”,教学内容设置安排缺乏科学性和连贯性。有的学校,传统文化教学简单地体现在一年级学《弟子规》,二年级学《声律启蒙》,三年级学唐诗、宋词,四年级学《孟子》《大学》《中庸》等。这种内容设置不仅和现行小学语文的教学内容存在重复甚至重合,也是一种以经典文本代替整个传统文化的以偏概全的行为。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从经典文本、文化知识和技能技艺的分类出发,厘清教学内容,以独立课程为框架,编制高质量的传统文化教育教材,是解决与现有学科内容简单重复问题的办法之一。
3.教学方法单一,教师教授传统文化缺乏专业性。将传统文化教育片面、简单地理解为诵读经典,是时下各小学的常见做法。由此带来的教学方法单一、教学效果不佳等问题,成为一个迫切需要正视的问题。诚然,经典诵读是向小学生有效传递传统文化最便捷的方式,小学生在教师讲授的基础上领悟并诵读经典,可以直接感受古人情怀、浸润优秀思想和领略经典魅力。但必须注意,传统文化教育内容包括经典文本、文化知识、技能技艺三大类,简单的诵读并不能有效地带给学生文化知识的掌握和技能技艺的体悟。而且,能够有效地运用适当的方法开展传统文化教学的师资稀缺,使得专业化教师队伍的建设势在必行。
二、策略:走在小学传统文化成为独立课程之前
1.具有传统文化教育意识。我国传统文化内容丰富、广博,教师由于学科背景、能力水平、自身经验的差异,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也不尽相同。具有文、史、哲学科背景的教师,在传统文化学习和教学方面存在着天然优势。语文课堂中进行诗词教学,社会课堂中讲授中国历史知识,思想品德课堂上加入品德礼仪教学内容,会很自然地将学生引入传统文化语境,进入他们的思想。理工科背景的教师,不具备先天优势,应加强自主学习和研修,更好地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致力于思考学科与传统文化的内在联系,通过巧妙的教学设计,将这种联系代入课堂。
2.充分利用课堂渗透教学。课堂教学是师生合作交流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学生掌握知识、技能和方法,并形成一定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渗透优秀传统文化,可以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促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小学课堂是充满活力的,这种特点在小学低年级学段尤为明显。而传统文化中技能技艺的内容,正切合小学生活泼好动、积极热情的性格特点。教师应充分挖掘学科中的优秀传统文化元素,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向学生呈现生动积极的场景。在教学效果评价环节,应注意对学生行为、品德、意志等情感态度领域的关注。
3.课外活动中积极渗透。课外活动具有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灵活有趣的特点,最适合传统文化渗透策略的实施。要结合本地和学校的实际情况,利用图书馆、博物馆、科技馆等社会机构,通过参观、调查、调研等形式,培养学生合作、共处、礼让、谦逊等品质素养,用实际行动践行传统文化知识的内涵。目前,大多数小学课外活动限于客观条件,仅仅停留在一个狭窄的范围,使得传统文化教育优势不能得到充分发挥。在一些小学中,课外活动中的传统文化元素仅仅是生硬出现,没有做到有机融合,未形成有效的“渗透”。在一线教学活动中,常有教师产生疑问,课外活动和传统文化教育何为主、何为次。实际上,课外活动是载体,传统文化教育是内容,二者并无主次之分,是形式与内容的关系。
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的核心阶段,对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处于起步阶段的受教育对象来说,科学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教学意义深远。在当前传统文化教育“大热”的背景下,教师应理性思考传统文化“如何教、教什么”的问题。在传统文化尚未成为一门独立课程的今天,妥善运用渗透策略,与其他学科的教学配合进行,是现今传统文化教育在小学课堂中的一种常见形式。因此,必须对现阶段小学的传统文化教育问题给予正视,正确运用渗透策略,为将来实现传统文化课程的独立发展提供可资借鉴的经验。
参考文献
[1]朱红平 用传统文化点亮孩子星空、唤醒道德自觉[J].人民教育,2017,(Z2)。
[2]黄志煊 开采好传统文化这座德育“富矿”[J].人民教育,2017,(Z2)。
[3]黄巧巧 提高小学生传统文化素养[J].小学科学(教师版),2017,(09)。
[4]李怡红 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相关思考[J].课外语文,2017,(19)。
论文作者:王爱菊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7年12月第30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2/4
标签:传统文化论文; 文化教育论文; 传统论文; 小学论文; 教学内容论文; 内容论文; 教师论文; 《中小学教育》2017年12月第300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