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评的文化结构与功能_文化论文

书评的文化结构与功能_文化论文

书评的文化结构与文化功能,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文化论文,书评论文,结构论文,功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就好像很多独立的系统,其自身往往会自然形成为一系列和谐的互相依靠、互相制约的子系统,以保证整个系统的正常运行一样,出版文化作为一个巨大的文化系统,也具有类似的机制。如果说,书饰文化是保证出版文化的主体——书籍,得以被保护,防止损伤,并且具有一种审美的外表,用以刺激读者的感官,引起读者的愉悦的美感,产生购买欲的话,那么,出版文化就必须还有一项机制,能够组织宣传、引导导向、烘托气氛、实施批评,用以帮助出版文化正确无误地履行文化积累、文化传播等职责的顺利进行,这项机制就是书评文化。

书评文化,是出版文化的一项亚文化。

图书产生以后,作为一种精神产品,人们在阅读的过程中,必然出现各种不同的思想、反映、看法和意见,有褒有贬,莫衷一是。茅塞顿开,拍案叫绝者有之;不以为然,撰文商榷者有之;微微颔首,如得知音者有之;由此及彼,浮想联翩者有之。于是书评应运而生。

书评发展到一定的阶段和高度,就出现了专门的书评人,出现了专门的书评书籍、书评杂志,书评报纸,出现了由书评而派生的书评讨论会,书评学会,开展一系列的读书、评书活动,并由此而产生一定的群众影响,形成一种文化氛围,造成一种书籍导向,塑造一种舆论基础,变成一种与出版文化相适应的文化形态,最后,以一种独立而自成体系的状态固定下来,形成了书评文化。

之所以说书评是文化,是因为书评这一现象已经成为社会上的读书人在阅读书籍时产生的一种共有的心理状态、行为模式和价值取向,只要是书籍的持有者都会这样做。这是一种无形的、约定俗成的、但是却日臻完善的文化现象。这是一种没有明确规定、没有法定程序、没有纪律约束、但是却会形成一种道德力量、出现一种舆论影响、并在无形中给书籍的创作人员以导向、给读者以指引,而在媒体发达的当代社会,大多数受众都会按照这样的办法去做,都会接受其影响从而出现某种反应的出版文化现象。

书评与文学评论、与文艺评论有范围的不同,没有本质的区别。书评的范围要广阔得多,可以说,一切的出版的书籍,都是书评可资涉及的对象。而一切涉及书籍评论的文化现象,都属于书评文化的范畴。

书评文化有着丰富的内涵,在20世纪的后期,在新中国成立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书评文化的作用和功能更为充分,它的结构也就变得更为完整了。

先看书评的文化结构。书评文化的结构似可以划分为以下两个部分:

第一、书评的理论表现。

一切见之于理论形态的书评,都属于书评的理论表现。书评的理论表现又可以划分为两种不同的类型。

第一种,是书业书评。一部书稿送到出版社之后,到书籍成品的出版发行,实际上就是一系列的书评过程。作为一种编辑工作的程序,为了一部书稿的出版而进行的必不可少的书稿评论,是为书业书评。

书业书评因其出版工作的专有性,具有十分浓烈的理论色彩和实用文特色。这些文章不着意修饰而逻辑鲜明,不在乎炫目而实事实是。随处可见的出版社的审稿意见和退修信件,充分说明了书评文化在书业书评中的文化性格:理论的咄咄逼人和行文的朴实无华。

第二种,是专业书评。专业书评似又可以分为广义的专业书评和狭义的专业书评:新书海报、新书广告、新书介绍、内容提要等带有提要介绍性质的书评,属于第一种,而序、跋、后记、前言以及纯粹的对某一本书籍的书评,则属于后一种类型的专业书评。

专业书评和书业书评的最大区别在于,前者是书籍的生产已经完成之后,或者说书籍的出版已经确定之后的书评。

只有第二种纯粹的专业书评,才更显得大公无私而且与众不同,它们是嬉笑怒骂皆成文章,是实事求是秉公置词。在这一点上,它们有一点像前述的书业书评。如果说书业书评是书籍出版前的产品质量检验员的话,那么,专业书评这种纯粹的书评,则是书籍出版后的市场监督员。纯粹的专业书评文章对著作或褒扬、或批评、或介绍、或诠释,或总评而兼顾特点,或论其一点而不及其余,或摆开架势论理,或引经据典辩证,形态十分丰富。

书评文化对出版文化的监督机制正是在这里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试想,如果书业书评和专业书评都认真地担负起了它们应负的检验和稽查的职责,黄色书刊的出笼或者流通都将没那么畅通无阻。因此,即使单单从纯洁出版物的角度出发,加强书评文化,也是意义重大的。

纯粹的书评也有它的文化品格,那就是他们属于理论文章或评论文章的范围,具有一切理论文章的特点,所不同的只是他们的议论必须有一个附着点,那就是被评论的著作。

第二、书评的文化活动。

有了书评,于是就出现了一系列的书评文化活动。

书评的文化活动,指的是新书新闻发布会、新书首发式、作者签名售书、图书座谈会、图书讨论会、书评协会以及有一定规模的读书活动等。书评文化的新闻性和群众性就表现在这里。

新书新闻发布会、新书首发式、作者签名售书等,其本身就是一种新闻性质或带有新闻性质的活动。这类活动,从市场营销的角度来看,是一种带有广告轰动效应的促销活动。

从活动的本质看,却不能不看成是一种动态的书评。由于销售书店的策划,由于某出版社的支持,甚至由于某官方的首肯,以上形式才得以进行。形式的进行本身,就从侧面告诉了读者,这是一本或几本怎么样的书籍,它们的价值、地位和影响。

正是这种书籍的“桌面”影响,产生了这种特殊的非文字的书评文化。

至于图书座谈会、图书讨论会、书评协会以及相关的一些读书活动,则是书评文化的群众性最突出的表现。书评的最佳结果,就表现在群众对书籍的关心和对读书活动的投入;书评文化的意义所在,就是广大群众对书评的信任和赞许。座谈会、讨论会、读书活动,形式多样,内容生动,人人参与,各抒己见。由读书,而书评,由书评,又读书,读好书,评坏书,如此循环,久而久之,在不知不觉,潜移默化之间,提高了人民群众的文化水平,提高了中华民族的文化水平。

看来,书评文化的最终意义,即在此处。

在诸多群众性读书活动的广泛性前提之下,我们还应该概括出一种特殊的书评,那就是隐性的书评。

任何一个人,只要是读了书了,就必然有读后感,有个人对书籍所给予的精神产品产生思想和意见。每一个有文化的公民,在读到任何一本书籍时,都会产生或多或少的发自内心的评论,这类评论当然没有发表,甚至于,他自己都不曾意识到,但确实是进行评论了,尽管这种评论是初步的、低等的、缺少理论色彩的。

这样,我们就不得不承认这另一种“隐性的”书评和书评文化的存在了。

不难理解,隐性的书评,应该更具有文化的意义。因为文化的积累,文化的普及,文化的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文化素质的超越的一个方面,正由来于此。千万民众的隐性的书评,将是我们正式的书评家赖以生成的基础,也是我们正式的书评家要带领的和服务的对象。

以上说的是书评的文化结构,下面再来看看书评的文化功能。

老作家萧乾在他五十多年前的一本著作《书评研究》中,曾把书评称为“文化的‘筛子’”。但是如果我们把书评称为“出版文化”的“筛子”,似乎更为确切,因为书评主要的对象是书籍,书评不负责批评其他的文化形态。

这里所谓“筛子”的作用,似乎不要理解为即是选拔优秀或者剔除劣质的法律的作用,而是理解为分门别类,仅作一家之言的批评作用为好。书评只是代表某一个书评家,对某部作品进行百家争鸣式的评论,以此宣传群众,引起舆论。此间书评的“筛子”,乃是出版文化的“筛子”,筛选的对象,乃是作为文化载体的书籍,书评所做的只是文化的范畴里的分辨的工作。

书评并不可能将已经成为文化构成的某一本书,完全剔除到文化范畴之外去,书评也不可能最终将一本三流的作品捧上文化积累的宝座。书评不是书籍优劣的最后的法官,而是书籍门类的比较分辨的高手。书籍的最后的抉择权,不属于书评,而属于本民族文化的总的态势。

正因为真正的决断还是由书籍的审美本体自行作出,因此,有时,书评一出,会把某一本书籍搞得沸沸扬扬。读者之中,有的赞同,有的反对,有的折中。对某本书的热潮,将会由此而掀起。

正是在这样的意义上,一篇书评的作用,有的时候比一本书籍出版的反响还要大,因为书评是在书籍的基础上做文章,是所谓“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因为书评是出自于原作,而又比原作有高得多的视野;因为书评往往会搅起文化思想和文化感情的波澜,所谓“一石激起千层浪”。由此可见这个出版文化“筛子”的巨大杠杆作用和传媒力度。

书评,有的时候确实可以引导舆论——如果它所“筛”出的东西特别“粗”或者特别“细”,或特别“特别”的话。引导舆论并不为错,在商品社会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书评的引导舆论既可以看作是提供信息,也可以理解为即是广告效应。但是有一点不能忘记,即书评的广告作用应该具有“用高尚的情操鼓舞人”的深刻的精神文明的内涵。

在我们这样的出版大国,每年出版的书籍真可谓浩如烟海。在这茫茫的书海中,什么样的书籍是受欢迎的?读者最要看哪种书籍?这些书籍的社会效果如何?这些书籍出版后有些怎样的反映?这是出版社的编辑们最想了解的。而哪个出版社最近出版了什么好书?哪些刚刚出版的新书最适合哪一类读者的需要?已购的或者已读过的或者已经读了好几遍的某本书,社会上究竟作何评价?某本被批评的新书恰恰拨动了哪些读者的心弦?这又是读者或书籍的持有者最想知道的。

这些,难道不应该请书评来作一种广告式的或者信息式的告白吗?

书评文化以它的敏感的触角,最先感受到来自社会的有关书籍的信息反馈,并以最快的速度、最细腻的笔触、最透彻的眼光将读者编辑们想发表而尚未发表,已经思索而又未成型,“情动于中”而又未及“形于言”的思想、观点、意见加以条理化,或甚至理论化,呈现于读者、编辑们的面前,影响了舆论,掀起了读书的浪潮,这确实合乎书评文化的运动的初衷。WW李可可

标签:;  ;  ;  

书评的文化结构与功能_文化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