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问题的成因调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事务管理论文,成因论文,高校学生论文,当前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4203(2009)05-0078-07
当前,我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面临着诸多问题,集中表现在:就业指导、心理咨询、思想政治工作、学术指导、专业队伍建设和理论基础构建六个方面。[1]如何有效提升我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水平,需对上述问题的成因进行深入分析,尤其需要针对不同的群体开展调查研究。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分析当前不同群体对高校学生事务管理问题成因的认识,并据此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一、研究方法
1.研究假设。
假设1:教师和学生对学生事务管理问题的成因认识有显著差别。
假设2:不同身份、不同性别、不同专业、不同学校、不同年龄的教师对学生事务管理问题的成因认识存在显著差别。
假设3:不同身份、不同性别、不同专业、不同学校、不同年龄的学生对学生事务管理问题的成因认识有显著差别。
2.研究对象。
所有被试的选取均依据方便随机抽样原则,以北京市20所高校的教师为调查对象。之所以选择北京市,一方面是由于北京市内各级各类的高校众多,基本上涵盖了我国高等院校的不同层次和类型;另一方面则是为了确保问卷的回收率。
(1)学生。选取北京市20所高校的在校大学生531人,回收有效样本431份,有效回收率为81.2%,具体分布情况见表1。
(2)教师。选取北京市20所高校的班主任、辅导员和学生事务管理者171人,回收有效样本152份,有效回收率为88.9%,具体分布情况见表2。
3.研究工具。
(1)自制的、经验证性因素分析验证后的“当前高校学生事务管理问题成因测评量表(学生版)”。
(2)自制的、经验证性因素分析验证后的“当前高校学生事务管理问题成因测评量表(教师版)”。[2]
4.数据的统计方法。
采用SPSS11.5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二、结果与分析
1.教师和学生对学生事务管理问题成因的认识
(1)基本情况。
调查结果显示(见表3):“心理咨询”、“思政工作”和“学术指导”这三个维度上的平均得分依次为3.03、3.24、3.17,这说明高校教师和学生在这三个维度上基本认同笔者所提出的原因,“就业指导”维度上的平均得分为2.90,表示高校教师和学生在这个维度上并不认同笔者所提出的原因。
具体分析每个题项上的得分,我们不难发现(见表4):No.18(政府宣传的就业政策与学生个人发展的需求不一致)、No.17(经费问题是制约就业指导工作顺利开展的重要因素)、No.11(国家的就业政策缺乏连贯性,自己对这些政策缺乏信心)、No.9(社会环境的巨变给学生带来了不安全感)、No.27(找不到更为有效的工作形式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No.8(学术指导应该属于我们的工作范围之内)、No.24(学生遇到心理问题时,不知道通过什么渠道寻求帮助)、No.12(受自身专业知识的限制,很难为所有学生提供有效的学术指导)、No.13(学生的社会支持系统过于单一,他们的心理问题不能得到及时的解决)、No.22(社会转型对学生信仰的缺失和价值观的困惑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和No.16(时间和精力有限,无法顾及所有学生的所有问题)上的平均得分均大于3,表示高校教师和学生对这些题项的认识与笔者所提出的成因分析基本一致。尤其是No.16、No.22和No.13的得分最高,表明这三个题项所获得的认可度最高。
(2)对成因认识的师生差异分析。
研究发现(见表5):在“就业指导”维度上,教师对有关成因的认可程度高于学生,且两者的差异十分显著(p<0.01);而在“学术指导”维度上,教师对成因的认可程度则低于学生,且两者的差异也十分显著(p<0.01);在“心理咨询”和“思政工作”维度上,两者对于成因的认识差异均不显著。
2.不同学生群体的特点分析
(1)对成因认识的大学生性别差异分析。
研究发现(见表6):男女生在“思政工作”维度上的成因认识差异显著(p<0.05),在“心理咨询”维度上的成因认识差异非常显著(p<0.01),而在“就业指导”和“学术指导”维度上的成因认识差异均不显著。
(2)对成因认识的大学生年龄差异分析。
笔者将大学生分为“21岁以下(含21岁)”和“22岁以上(含22岁)”两组人群,之所以以21岁为分界线,是因为21岁基本是大学生开始面临毕业问题的年龄,这对一个学生的发展至关重要,进而也会影响高校学生事务管理。调查结果显示(见表7):在“就业指导”维度上,两组大学生的成因认识差异显著(p<0.05),而在“心理咨询”、“思政工作”和“学术指导”维度上的成因认识差异均不显著。
(3)对成因认识的学历差异分析。
按不同学历分,被调查的大学生可分为3组:大专、本科和研究生(包括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通过对不同学历学生在高校学生事务管理问题4个维度成因认识的多重比较,结果发现(见表8):在“心理咨询”维度上,本科生与研究生对笔者所提原因的认可程度差异显著(p<0.05);在“学术指导”维度上,大专生与本科生对笔者所提原因的认可程度差异显著(p<0.05)。
(4)对成因认识的大学生专业差异分析。
按不同专业分,被调查的大学生可分为4组:教育专业的学生、管理专业的学生、理工科学生和其他人文社科专业的学生。通过对不同专业大学生在高校学生事务管理问题成因认识的多重比较,结果发现(见表9):管理专业和其他人文社科专业学生在“思想政治工作”维度上的认识与笔者所提原因的认可程度存在显著差异(p<0.05);其他各专业学生在各个维度上的认识差异均不显著。
(5)对成因认识的大学生学校差异分析。
按不同学校分,被调查的大学生可分为3组:公立重点大学的学生、公立普通大学的学生、公立高职高专院校的学生和私立高职高专院校的学生。通过对不同高校大学生在高校学生事务管理问题4维度上成因认识的多重比较,结果发现(见表10):在“就业指导”维度上,公立重点大学的学生和公立普通大学的学生、公立重点大学的学生和私立高职高专院校的学生在成因认识上差异十分显著(p<0.01);在“心理咨询”维度上,不同学校学生之间的成因认识差异不显著;在“思政工作”维度上,公立重点大学的学生和公立普通大学的学生成因认识差异显著(p<0.05),公立普通大学的学生和私立高职高专院校的学生成因认识差异十分显著(p<0.01);在“学术指导”维度上,公立重点大学的学生和私立高职高专院校的学生、公立普通大学的学生和私立高职高专院校的学生成因认识差异十分显著(p<0.01)。其他各学校学生在各个维度上的成因认识差异均不显著。
3.不同教师群体的特点分析
(1)对成因认识的教师性别差异分析。
研究发现(见表11):在“心理咨询”维度上,男教师对笔者成因分析的认同度高于女教师,且两者的认识差异显著(p<0.05),而在其他维度上两者的认识差异均不显著。
(2)对成因认识的教师学历差异分析。
按不同学历分,被调查的教师可分为2组:本科以下学历(包括高中、大专和本科)和研究生学历。调查结果发现(见表12):在“学术指导”维度上,不同学历教师的认识差异十分显著(p<0.01)。
(3)对成因认识的教师专业差异分析。
按不同专业分,被调查的教师可分为4组:教育专业出身的教师、管理专业出身的教师、理工出身的教师和其他人文社科专业出身的教师。通过对不同专业出身的教师在高校学生事务管理问题6维度上的认识进行多重比较,结果发现(见表13):在“学术指导”维度上,教育专业出身的教师和理工专业出身的教师对笔者所提原因的认可程度差异十分显著(p<0.01);管理专业和理工专业教师的认识差异显著(p<0.05);理工专业和其他人文社科专业教师的认识差异显著(p<0.05)。在“理论基础”维度上,教育专业出身的教师和管理专业出身的教师的认识差异显著(p<0.05);管理专业和理工专业、管理专业和其他人文社科专业教师的认识差异十分显著(p<0.01)。
(4)对成因认识的教师工作年限差异分析。
按工作年限分,被调查的教师可分为2组:工作年限为5年以下(包括5年)的教师和工作年限为5年以上的教师。调查结果发现(见表14):不同工作年限的教师在“就业指导”维度上的差异显著(p<0.05)。
(5)对成因认识的教师学校差异分析。
按学校类型分,被调查的教师可分为3组:公立重点大学的教师、公立普通大学的教师和私立高职高专院校的教师。通过对不同高校教师在高校学生事务管理问题6维度上认识的多重比较,结果发现(见表15):在“就业指导”维度上,公立重点大学的教师和私立高职高专院校的教师的认识差异显著(p<0.05);在“学术指导”维度上,公立重点大学的教师和私立高职高专院校的教师的认识差异十分显著(p<0.01),公立普通大学的教师和私立高职高专院校的教师的认识差异显著(p<0.05);在“专业队伍”维度上,公立重点大学的教师和私立高职高专院校的教师的认识差异显著(p<0.05)。
三、结论与建议
1.研究结论
(1)“就业指导”维度存在的问题。“就业信息传播不够”、“政府宣传的就业政策与个人的发展需求不一致”和“就业指导活动经费紧张”是学生和教师较为认可的原因,也是就业指导工作下一步亟须解决的问题。研究还表明不同年龄、不同学历、不同学校的学生和不同工作年限、不同学校的教师对“就业指导”问题成因方面的认识存在显著差异。
(2)“心理咨询”维度存在的问题。“辅导员或班主任没有时间和精力顾及学生的问题”是学生和教师较为认可的原因。学生事务工作人员的时间和精力十分有限,而心理咨询工作又需要耗费他们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以至于辅导员或班主任根本没有过多时间和精力顾及学生的问题。此外,研究还表明不同性别、不同学历的学生和不同性别的教师对“心理咨询”问题成因方面的认识存在显著差异。
(3)“思政工作”维度存在的问题。“社会转型对学生信仰的缺失和价值观的困惑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和“社会环境的巨变给学生带来了不安全感”是学生和教师均认可的原因,因此,如何加强学生的心理安全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是思政工作亟须解决的问题。此外,研究还表明不同性别、不同专业、不同学校的学生在“思政工作”问题成因方面的认识存在显著差异。
(4)“学术指导”维度存在的问题。教师和学生基本认同“学术指导应该属于学生事务工作者的工作范围”。然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除了会遇到方法问题,还会遇到一些专业问题,而这些专业问题并非所有学生事务工作者都能解决,因此学生事务工作者应及时将这类问题转交给专业教师。此外,研究还表明不同学历、不同学校的学生和不同学历、不同专业、不同学校的教师在“学术指导”问题成因方面的认识存在显著差异。
(5)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理论基础存在的问题。其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一是缺乏相应的机构和制度将学生事务各方面的资源整合起来;二是“学生事务”的职权范围模糊。这一方面是由于有关学生事务的理论研究有待加强,另一方面需要突出并强调“学生事务”专业化的发展方向。只有专业化程度得到提高,“学生事务”的职权范围才能明确,否则学生事务工作者永远是大学校园里的“消防员”,哪里着火就往哪里奔。[3]至于资源的整合,涉及学生事务的组织与管理,这不仅需要组织学和管理学的理论支持,更需要有关部门根据科学的理论建立相应的管理机制。此外,研究还表明,不同专业出身的教师对学生事务管理理论基础不足的感受存在显著差异。
(6)高校学生事务管理专业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其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学生事务工作缺乏激励制度;二是目前学生事务方面的培训缺乏针对性和实用性;三是缺乏本工作领域学习和交流的平台。尽管目前我国已开始着手建设高校学生事务的专业队伍,但学生事务工作者在高校往往处于非常尴尬的地位,既不能像教师一样评职称,又没有行政人员那样的发展路径,很容易挫伤高校学生事务工作者的积极性,因此,很多学生事务工作者往往是借助高校这个跳板,向其他行业转型,导致学生事务工作队伍的流失。此外,尽管所有的学生事务工作者上岗前都要接受一系列的培训,但调查结果显示,这种缺乏针对性和实用性的培训对高校学生事务管理工作的开展并无多大作用。同时,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缺乏进修、学习和交流的平台,容易导致大学生事务工作者产生职业倦怠。此外,研究还表明,不同学校的教师对专业队伍建设问题的感受存在显著差异。
2.对策建议
纵观发达国家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的历史流变与最新趋势[4],针对当前我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问题的成因,笔者认为,我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亟须改革,改革的基本方向为:突破传统学生工作以思想政治教育为主体的观念,将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的范围扩大到高校所有可能影响学生发展的“非学术活动”;倡导高校学生事务管理职业的独立性,重视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的专业化发展;始终坚持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的基本理念——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根据不同的人群,制定多样化的高校学生事务管理政策,切忌一刀切。具体对策建议如下:
(1)关于就业指导工作的建议。对于政府来说,应制定与学生个人发展需求相一致的就业政策;加强国家就业政策的连贯性和一致性;同时加大就业指导工作的经费投入;在制定就业指导工作方针时,注意不同类型高校的差异。对于高校来说,建立广泛有效的就业或实习信息传播平台;在开展就业指导工作时,注意到不同年级、不同学历学生的差异,以及不同工作年限、不同学校教师能力的差异。对于学生事务工作者来说,消除不必要的顾虑,在开展具体的就业指导工作时,注意到不同年级、不同学历学生的差异。
(2)关于心理咨询工作的建议。对于政府来说,加大专业心理咨询中心的建设,帮助学生事务工作者及时、有效地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对于高校来说,建立学生定期与辅导员或班主任沟通交流的制度,同时应做好制度的宣传、组织、实施和评估工作,使师生交流制度的功能得到有效的发挥;在制定心理咨询工作计划时,注意教师的性别特征。对于学生事务工作者来说,学会与专业的心理咨询中心合作;在开展心理咨询工作时,注意不同性别、不同学历学生的差异。
(3)关于思政工作的对策建议。对于政府来说,加大多元信仰及价值观的宣传力度,帮助学生理性地寻找适合自己的价值信仰,增强学生的安全感。对于高校来说,同样需要加大多元信仰及价值观的宣传力度,帮助学生增强安全感;在制定思政工作计划时,注意不同学校、不同性别、不同专业学生的差异。对于学生事务工作者来说,在思政工作的内容和方法上有所创新,让学生参与到学校思政工作的筹备、设计、实施和评估的整个环节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同时增强学生的集体感;在开展具体的思政工作时,注意不同性别、不同专业学生的差异。
(4)关于学术指导工作的建议。对于高校来说,需要清晰地界定学术指导的边界,建立学生事务工作者与专业教师在学术指导上的合作机制;在制定学术指导计划时,注意不同学历、不同类型高校学生的差异,以及不同专业、不同类型学校教师的差异。对于学生事务工作者来说,学会与专业教师合作,帮助学生解决学术问题;在开展具体的学术指导工作时,注意不同学历学生的个体差异。
(5)关于构建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理论基础的建议。对于政府和高校来说,都应加大有关学生事务理论研究的资金投入;清晰地界定学生事务的职权范围;建立相应的机构和制度,将学生事务各方面的资源整合起来;针对不同专业背景的教师,开展多元化培训。
(6)关于高校学生事务管理专业队伍建设的建议。对于政府和高校来说,都应加快建立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的激励制度,建立高校学生事务工作人员的晋升机制;为学生事务工作人员提供进修、学习和交流的平台;根据不同院校的教师差异,开展有针对性和适应性的学生事务管理培训。
收稿日期:2009-0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