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次声测量及次声对小鼠海马部分生物学效应实验研究

环境次声测量及次声对小鼠海马部分生物学效应实验研究

牟翔[1]2001年在《环境次声测量及次声对小鼠海马部分生物学效应实验研究》文中提出次声(Infrasound,IS)的性质及其生物学效应问题首先是由法国学者Gavreau于1966年提出的,振动频率范围低于20Hz的声即次声,其频率范围为0.0001Hz至20Hz。自然界充斥着各种各样的声,可以引起人们听觉的声即可听声,其频率范围20-20,000Hz。次声一般是不可听的。几十年来,随着工业、交通、环境保护及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军事目的的需要,次声对生物体特别是对人体的作用效应受到许多国家的重视并进行了相关的研究。第一部分 次声广泛存在于自然界、工业生产环境、交通运输环境和军事环境中。次声已是生产噪声和公共噪声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环境次声测量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前苏联、日本、英国和澳大利亚等国曾对部分环境次声进行了测量。我国尚无较全面深入测量环境次声的报道,因此我们率先在国内对部分环境次声进行了有计划的测量。 我们应用航天工业总公司第四十一所与西京医院康复理疗科合作研制的“便携式野外低频信号实时测试智能分析系统”进行环境次声测量。该系统由次声信号的感应变换,信号滤波及放大,信号的采集及信号分析显示等 一 部分组成。测量共分四组,包括汽车组、火车组、地铁站组和海滨组。每一 组中的每一个测试点采集数据 30秒,从中随机抽取 15个数据,并计算其平竹 均值。统计学处理采用第四军医大学统计学教研室研制的 SpLM应用软件。 实验数据均以巨士s表示,采用t检验判定差异显着性。玉 我们在测量中发现:汽车行驶时(车速90Km/h)车厢内次声的频率为 16Hi左右,声压级平均为 110dB左右,实验组与对照组(车速 40-50Klllnl) 次声频率分布相比,差异显着0<0.05人两组间声压级无明显差异;火车 行驶时车厢内次声的频率为7Hi左右,声压级为98dB左右,实验组与对照 组次声频率分布相比,差异显着(P<o.05),两组间声压级差异尤为显着 (P<0刀1)。在地铁车站测量结果显示地铁车站在无地铁内燃机车出入时, 其低频噪声的声压值也比较大,声压级为80.733土5.824,与实验组(地铁内 燃机车出入站时)声压级81。933士3.674相比,两组间差异显着(P<0刀5), 两组间的次声频率相比差异也非常显着(P<0刀1);我们在大连海滨对海面 的次声分布进行了测定,结果显示海浪拍击时(浪与浪之间高度差目测约为 30~50cm左右),其主导频率为4Hi,声压级为69.450士4536dB;而在海面 相对平静时,其主导频率也为4Hi左右,声压级则为66.200士3.488Hi。 结合国内外关于次声的文献报道我们认为:随着全球工业化程度不断提 高,低频噪声包括次声在工作、生活环境中比重增加的趋势越来越明显。次 声作为一种特殊的物理因子,其对机体的作用值得重视和研究。 第二部分 国内外学者认为次声作用后引起的明显生理变化与次声对皮质、海马以 及中枢神经系统内其它结构之间相互的作用有关。我们应用 16Hi、90dB和 130dB的次声作用BALB/C小鼠,Zh/d,在作用N、7d、14d、Zld和28d_后,采用免疫组织化学ABC法和原位杂交,观察了BCI上、P53InRNA、 IL七、n.6InRNA和GFAP在小鼠海马内的变化。在国内外首次报道了次声 作用引起小鼠海马的上述生物学效应,探讨了次声对小鼠海马作用效应的分 多 子生物学机制。 健康雄性BALB们小鼠45只(体量18allog人 由我校实验动物中心提 3 — — 供,分笼饲养于安静舒适的环境下(基础噪音不高于 40dB人标准饲料喂养, 自由饮水。随机分为130dB和godB,次声作用1、7、14、ZI和28d共10钉 组,每组 4 Iq,’J’k每天暴g于我校研制的电激励式次声压力仓系统 Zh;对 照组5只,每天在次声舱内无次声作用放置Zh。动物常规灌注固定,冰冻切卞 片,用免疫组化和原位杂交进行检测。 次声作用后Bcl.ZmRNA和P53InRNA在海马的表达,16Hi、130dB次 声作用M组:两者在海马CAI----A3区和齿状回轻度表达,海马内血管轻 度扩张;7d组:两者表达在上述区域较 id增多,微血管和小血管扩张较显, 血管内皮细胞内可见呈强阳性表达的BC12tnRNA和P53mRNA;14d组:海 马锥体细胞和齿状回颗粒细胞内BclZInRNA和P53InRNA阳性表达明显增 多,呈深兰色,在部分血管内皮细胞内两者强阳性表达,微小血管扩张状态 较7d减轻:21组:锥体细胞胞浆内*c卜ZmRNA和*53WA表达减弱; 28d组:上述表达及分布与Zld组相比无明显改变,海马周围额叶皮层和扣 带回区域亦

叶琳[2]2002年在《次声对大鼠脑部分生物学效应的实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次声(infrasound,IS)是频率低于20Hz的声波,次声的性质及其生物学效应问题首先由法国学者Gavreau(加夫洛)于1966年提出。次声是物体机械振动产生的,具有衰减小、传播远、穿透力强等物理特性,一般认为人耳是听不到的,只能由检测仪器记录到。次声广泛地存在于自然界、工农业生产、交通及军事环境中,人体内同样有次声的存在。随着工业化的不断发展,次声已成为环境中生产噪音、公共噪音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的研究表明,高强度的次声作用对生物体是有害的。次声的生物学效应取决于次声的频率、声压级水平、次声作用时间等参数,并与生物体本身的生物物理学、生物化学等特性有关。研究显示,次声的生物学效应是广泛的、复杂的,涉及到多系统、多脏器和多层次,不仅造成结构的改变,而且引起功能的变化;中枢神经系统在次声的生物学效应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一方面中枢神经系统自身可受到次声作用出现结构与功能的改变,另一方面次声作用引起的内 第四军医大纫士学位论文 中文摘要 脏器宫的反应可以通过神经体液系统传递给中枢神经系统,在中 枢神经系统进行整合后,进一步反射性的引起一些器官和生理系 统的反应。次声最根本的生物学作用机制是次声引起的生物共振 效应。 在目前的研究中,次声频率的选择,多集中在 8 HZ、16 HZ, 主要是因为这些研究大多是从劳动保护目的出发的。 次声研究涉及军事医学、环境医学、基础医学、物理医学、 公共卫生与职业病以及生命科学等诸多学科和领域,研究次声的 生物效应及卫生防护具有军民结合、平战两用的重要意义。目前, 国内、外就次声的生物学效应及卫生防护展开了不少研究,但仍 有许多方面尚未涉及。 生物体是由各种化学元素组成。根据化学元素在机体内的含 量,可将其划分为常量元素和微量元素两大类。二者对于生命的 存在与活动均有重要的意义。生物体又是环境发展的产物,异常 的环境因素对机体的生理和代谢有着深刻的影响,有研究表明, 某些环境物理因素可造成机体内矿物元素代谢的改变 本课题对 8 HZ,13 0 dB次声作用后,大鼠脑的矿物元素分布。 脂质过氧化反应及组织结构改变等方面进行研究,为进一步研究 次声的生物效应提供依据。其中,关于次声作用对大鼠脑内矿物 元素分布的影响问题,目前尚未见文献报道。。本课题实验研究包括叁个部分: 第一部分次声作用对鼠大脑皮层超微结构的影响。目的:探 讨 8 HZ、130 dB次声作用后大鼠大脑皮层超微结构的变化及意义。 方法:将35只*级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次声作用 7 d 3 第四军医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中文搞要 组、14 d组、21d组、28 d组 5组,于 8 HZ、130 dB次声环境下, 每天暴露 1次,每次 2 h;各组随机抽样 2~3只大鼠,取大脑皮层 用戊二醛和饿酸固定,切片后透射电镜下观察脑超微结构的变化。 结果:次声作用后脑损伤以变性改变为主,可见于细胞内外的各 种结构;早期随作用时间延长损伤逐渐加重,后期有一定的恢复。 结论:次声可非特异性地损伤脑的超微结构:在相同的频率和声 压级水平下,次声的损伤作用与次声的作用时间并非呈线性关系; 脑组织对次声作用存在着一定的适应现象。 第二部分 次声作用对大鼠大脑皮层脂质过氧化的影响。目 的:观察 8 HZ、130 dB次声作用于大鼠不同时间后,大脑皮层脂 质过氧化相关指标的变化,以探讨次声引起脑损伤的机理。方法: 将 35只*级雄性 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次声作用 7 d组、14 d 组、ZId组、28 d组 5组,用 8 HZ、130 dB次声作用,每天 1次, 每次Zh,各组于最后一次次声作用后0.5~lh内取大脑皮层,测 定GSH-PX活性、MDA含量和SOD活性的变化。结果:与对照组 相比,GSHPX活性在 7 d组无显着性变化O>0刀5),而在 14 d组、 刀d组、28 d组有显着性升高O<0.05);**A含量在7 d组、1叩 组有显着性升高O<0.05X21组、28 d组恢复至对照组水平 O>0刀匀;SOD活性有下降的趋势,但无显着性意义O>0刀5卜结 论:次声作用后,大鼠大脑皮层组织发生脂质过氧化反应,造成 脑组织的损害;在抗氧化过程中,GSH-PX起着重要的作用;脂质 过氧化及抗氧化的进展与次声作用

王冰水[3]2005年在《次声对细胞作用的部分生物力学机制实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声波除可听声外还包括超声波和次声波。次声波是频率范围在0.0001~20Hz的机械振动波。次声波有传播远、衰减少,穿透力强等物理学特性,一定声压级水平的次声波可致人体功能障碍,甚至器质性损伤,一般的隔声和吸声材料、建筑物、掩蔽所均难以防护。因此,研究次声的发生、传播、生物学作用机制及制订相应的防护措施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次声广泛存在自然界、生活环境、生产环境和军事环境中。近年来,一些发达国家投入大量的人力和财力,用于研究次声的生物学效应,并重视作为新概念武器的次声武器在战争中的作用,相关的文献报道也逐年增多。和其它物理因子一样,次声对机体的原发性作用机制一直为人们所关注。一般认为次声作用于机体组织引起生物共振,从而引起生物学效应。次声是一种机械波,作用于机体组织时可产生一种类似于弹性拉压的机械力。目前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机械应力对细胞生长、分化、凋亡以及基因表达等生理过程和某些病理过程可发挥重要的作用。就细胞而言,在生物共振的基础上,对次声机械力的响应,很可能是引起细胞生物学效应的主要原因,但这种机械力如何被细胞感受并传至细胞内,进而使细胞发生一系列生物学效应,目前国内外还未见相关的报道。因

程浩然[4]2007年在《次声对大鼠前脑部分作用效应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次声是由物体机械振动产生的频率为0.0001~20 Hz的声波,其概念最早由法国科学家Gavreau于1966年提出。次声广泛存在于自然界和社会环境中,其频率低,波长大,传播过程中不易被吸收,衰减甚小,传播远,穿透力强,对生物体的作用效应巨大。高强度次声对人体有害,是生产噪声和公共噪声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时间次声作用可导致工作人员出现乏力、淡漠、抑郁、耳受压感、注意力降低、困倦、内脏震动感,并可伴有颅腔静脉血流减少。次声对生物体的基本作用原理是生物共振。其产生的效应广泛而复杂,涉及系统、器官、组织、细胞以至分子水平。以往研究表明,次声引起的各脏器结构与功能损伤中,最为首要的是脑的损害。脑内多种神经递质的代谢、组织细胞的结构和功能在次声作用下都受到影响。一定频率和声强的次声作用一段时间,可以造成脑内皮质、海马、下丘脑、边缘系统等多个部位的损害,其机制复杂。生物体必须感受环境变化,并做出反应。近年研究发现,瞬时感受电位蛋白(transient receptor potential, TRP)家族在哺乳动物体内扮演着细胞感受器的角色,将细胞外环境的变化翻译为膜兴奋性和第二信使信号(如Ca2+)的变化。它们是感觉系统的主力军,可对温度、触摸、渗透压、信息素、味道等多种刺激产生反应;不仅参与经典的感觉转导,还是古老的细胞感觉器官,能够感受胞内外的各种刺激。其中TRPV4是一种渗透压/机械感受器。近年发现星形胶质细胞积极参与脑生理活动,它与神经元之间相互影响,存在着广泛的信息交流。大量证据表明,突触兴奋后突触前终末释放神经递质使邻近胶质细胞内Ca2+浓度升高,释放不同的递质,反馈作用于神经突触,影响突触后神经元的兴奋性,又能够调节突触前终末的神经递质释放。因此我们推测次声作用引起的脑损伤可能与次声作用过程中星形胶质细胞和神经元间的相互作用相关。胶质原纤维酸性蛋白(GFAP)是星形胶质中间丝的构成蛋白,是星形胶质细胞的特异性标记物,在胶质细胞功能活跃时表达增加,常被作为星形胶质细胞活动状态的标志之一。c-fos作为一种即刻早期基因广泛作用于反应神经元的功能状态。次声作为一种机械振动波通过共振效应引起动物和人体的反应,该过程是如何由机体感知并做出反应的,目前研究较少。为研究次声对前脑作用的效应过程,本实验依靠次声压力仓系统,建立16Hz,90dB及130dB次声脑损伤大鼠模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海马、皮质、下丘脑、杏仁核等部位的瞬时感受电位香草酸家族4(transient receptor potential vanilloid 4,TRPV4)通道蛋白、胶质原纤维酸性蛋白(Glial Fibrillar Acidic Protein,GFAP)以及Fos蛋白表达的情况,探讨次声作用过程中,脑细胞是如何感受次声刺激的,在该过程中,星形胶质细胞与神经元的反应与相互作用情况如何。在实验中我们观察到,在海马、皮质、下丘脑、杏仁核等部位:1、TRPV4表达:对照组基本无阳性染色。16HZ,130dB组可见胞浆染色的TRPV4阳性神经元较对照组显着增多,在海马、皮质、下丘脑室旁核和杏仁核都增多。胞体较小,胞核不明显,二氨基联苯胺(DAB)显色时阳性物质呈深蓝色。16Hz,90dB组在相同部位也出现TRPV4阳性细胞。每个部位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GFAP表达:对照组大鼠上述部位GFAP阳性细胞胞体小,突起细而互相平行,分支少,染色浅。16HZ,130dB组可见GFAP阳性星形胶质细胞胞体较对照组明显增大,突起增粗,数量增加,密度增加,灰度加深;16HZ,90dB组GFAP阳性细胞也较对照组增多,但较130dB组为少;每个部位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3、Fos表达:对照组大鼠上述部位Fos阳性神经元很少。16HZ,130dB组可见胞核染色的Fos阳性神经元较对照组显着增多;16HZ,90dB组Fos阳性神经元也较对照组增多,但较130dB组为少;每个部位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研究结果提示: 16HZ,90dB和130dB次声作用可以引起大鼠海马、皮质、下丘脑室旁核及杏仁核TRPV4阳性细胞表达较对照组增多,提示脑细胞可能是通过TRPV4蛋白感受次声这种机械刺激;同时上述部位实验组GFAP阳性星形胶质细胞和fos阳性神经元的表达也较对照组增多,分布一致,关系密切。上述部位神经元和星形胶质细胞的激活可能分别与次声引起的学习记忆功能损害、应激反应相关。

谭永霞[5]2004年在《8Hz次声对大鼠空间学习记忆功能及海马和颞叶皮层5-HT、5-HTR、RyR表达的影响》文中提出次声是指频率小于20Hz的机械振动波,在本质上和可听声、超声是一样的,由于其频率低,波长长(>17米),因而具有一些独特的特征,如在空气中传播时衰减很少,同时由于大气波导的作用,使次声在波导层传播,在空气中可以传播很远而衰减很少。次声的听觉阈较可听声高,且频率愈低,听阈愈高,一般情况下人不能听到次声,但声压达到一定强度时,人耳可以感觉到“扑、扑”声。 次声在生活和生产环境中广泛存在。自然界中的地震、台风、流星雨,汽车、飞机、轮船、火车等交通工具,工厂里的机器、压缩机、制冷制热设备,家庭中的洗衣机、冰箱都可以产生次声;次声也广泛存在于运行的坦克、潜艇、火箭等军事环境,并已成为现代化武器的一种。随着工业、交通业的发展,次声作为环境污染因素正引起人们的关注,环境中的吸声和隔声措施的应用, 第四军医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使噪声中可听声的比重下降,次声的比重升高。当外界环境中次声达到一定强度时,对人体可造成不良影响,从而影响工作能力、生产能力、军事指挥能力和战斗力。因此研究次声的生物学效应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大量研究表明,次声作用于人体和动物可产生一系列生物效应,中枢神经系统是次声的敏感部位。学习记忆是脑的高级功能,是动物改变自身行为或产生新行为以适应生活环境的必要过程,也是动物和人类得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条件。可塑性是神经系统的重要特征,无论发育阶段还是成年阶段,无论外周还是中枢神经系统,从神经元到神经环路都可以发生适应性变化—即可塑性变化。学习记忆功能是脑功能可塑性的重要表现。突触连接是神经可塑性的关键部位,其物质基础是神经元和突触部位的某些蛋白、受体、神经递质、离子、信使物质的物理化学变化。 大量研究表明中枢神经系统中的5一HT、5一HTR、RyR是动物学习记忆的重要物质。次声对动物空间学习记忆功能的影响及其机制尚未见报道。本试验通过观察SHz次声对大鼠枷rris水迷宫成绩的影响及海马和颜叶皮层5一HT、5一HTR、RyR表达的变化,来探讨次声对空间学习记忆的作用及其可能机制:同时对5一HT、5一HTR、RyR在海马和颖叶皮层表达的恢复也作了初步观察,为进一步阐明次声对动物的生物效应和次声的防护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本试验采用第四军医大学在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和航天工业总公司第41所的指导和协作下建成的、声源为电动扬声器的次声压力仓系统及检测系统。输出参数为SHz,90dB、100dB及130dB,每天大鼠暴露次声仓2h,结合Morris水迷宫,观察了每天次声作用结束后进行水迷宫训练(共6d)各组大鼠空间参考学习成绩的差异,免疫组织化学抗生物素一生物素一过氧化物酶复合物法 (ABC)染色,观察各组大鼠海马及颜叶皮层5一HT、5一HTR、RyR 第四军医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表达的变化及其与学习记忆成绩的相关性;上述参数次声分别作用1、7、14、21、28、35和42d,大鼠海马和颜叶皮层5一HT、5一HTR、RyR阳性表达的变化;以及1 30dB次声作用后大鼠置安静环境恢复lw和Zw后海马及颜叶皮层5一HT、5一HTR、RyR表达情况;同时在透射电子显微镜下观察了SHz,90dB及130dB的次声每天暴露2h,大鼠海马超微结构的改变。 结果发现: (1)大鼠分别暴露于SHz,90dB、100dB或130dB次声仓中,每天从次声仓取出后进行Morris水迷宫训练,第6d训练结束后灌注取材,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发现:90dB、100dB及130dB组大鼠在水迷宫中找到隐匿站台的潜伏期均较对照组延长,其中130dB组差别最为明显(户0.010、户0.001及户0.000),各组学习过程有差别。SHz,godB、100dB及130dB组大鼠海马及颗叶皮层5一HT、5一HTR及RyR含量均较对照组减少,染色变淡,以1 3OdB组减少更为明显。(均户0.000)。大鼠在水迷宫中找到隐匿站台的潜伏期与其海马及颗叶皮层5一HT、5一HTR及RyR含量呈负相关。 (2)SHz,90dB、100dB、130dB次声作用不同时间,可引起大鼠海马和颜叶皮层5一HT、5一HTR、RyR阳性神经纤维、神经元或神经胶质细胞表达有不同程度的减少。无论海马还是颜叶皮层,5一HT阳性纤维表达90dB组和IO0dB组以28d时最少,而130dB组以21d时最少(只0.01),且28d时,100dB组阳性表达较90dB组少:5一HTR阳性表达90dB组和100dB组以35d时最少,130dB组以28d时最少(只0.01),且35d时,100dB组阳性表达较90dB组少;RyR阳性神经元90dB组和100dB组以21d时最少,130dB组变化较为复杂,有2个谷值,14d和42d,其中42d阳性表达最少(均P<0.01),且21d时,100dB组的表达较90dB组为少;各组阳性表达在达最低前均呈渐低趋势,此后有所回升(130组RyR除外)。 第四军医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3)SHz、1 30dB次声分别作用1、7、14、21、28、35、42d后,大鼠置安静环境中lw或Zw,结果发现,恢复各组大鼠海马和颜叶皮层5一HT、5一HTR、RyR阳性表达均逐渐回升,且随时间延长大部分恢复到正常对照水平。 (4)SHz,90dB、13OdB次声可以引起大鼠海

张元菊[6]2005年在《姜黄素对次声性脑损伤的防护作用实验研究》文中认为次声已被列为一种新型的软杀伤武器,其生物学效应受到各国学者的关注。已有研究表明:高强度次声对机体各个系统包括神经系统、听觉系统、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垂体肾上腺系统等都可以造成损害,尤其可引起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紊乱并导致结构损伤,严重影响生活和工作。由于次声在人工及自然环境中广泛存在,一般的声音屏蔽材料又难以将其隔离,因此研究其药物防护具有重要意义。研究发现:次声对脑的损害与脑组织自由基增多、大脑皮质过氧化有关,已证实次声作用后,鼠大脑皮质出现氧化-抗氧化平衡紊乱、神经元内脂褐素增多等,因此选择抗氧化剂姜黄素(Cur)作为次声性脑损害的防护实验研究。本实验以小鼠为研究对象,观察了次声对小鼠记忆功能、脑皮质氧化-抗氧化平衡和额叶皮质超微结构的影响及Cur对次声所致小鼠脑损害的防护作用。 目的:观察两种不同频率次声的脑损害效应并比较其异同,观察不同剂量Cur对次声引起的小鼠记忆功能、脑皮质氧化-抗氧化平衡及超微结构的影响是否有防护作用,初步探讨其机制,确定合理用药方式,并提出安全、有效的最佳剂量或剂量范围。 方法:1.次声参数:8Hz/16Hz、130dB,2h/d,共7d/14d;2.用药方式:预防性用药(次声暴露前1w给药,1次/d),治疗性用药(每次次

唐迪[7]2006年在《次声对脑基本作用效应的量效关系的实验研究》文中指出次声是频率范围在0.0001~20Hz的机械振动波,是生产噪声和公共噪声的重要组成部分。次声对机体的作用是广泛而复杂的,涉及组织、器官、细胞、分子等多层面。次声的生物学效应也是广泛而复杂的,可以影响中枢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消化系统、听觉系统、视觉系统、血液及生殖系统等。 为了保护有关作业者及群众的健康,制订相应的次声卫生标准十分必要。目前在国际上尚无统一的次声卫生标准,一些国家初步提出的标准差异较大,例如:俄罗斯规定容许水平为90dB;美国环境保护机构在“噪声的公众健康和福利标准”中提出,次声强度在130dB以下不会构成对公众的危害;日本环境厅提出的次声限值为不高于120dB;德国制订的现行限定标准为不高于95dB。我国尚未有相应的工业次声卫生标准。 次声装置做为一种非致死性武器,在一些军事技术发达的国家已取得了技术性突破,法、俄、英、德等国均已研制成了不同类型的非致死性次声武器,用于抗暴、保安、局部战争等。

杨俊峰[8]2005年在《加味补阳还五汤对次声损伤的防护作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背景:次声是频率在0.0001~20Hz之间的机械振动波,人耳一般听不到,它在本质上与超声、可听声一样,具有作用距离远、穿透力强等特性。自1966年法国人加夫洛(Gavreau)提出次声的性质及其生物学作用以来,伴随着科技的发展特别是交通和工业的现代化,人们已经认识到次声广泛存在于人类生存的环境中,次声对人体的损伤作用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国家及科研机构的重视并相继开展了各方面的研究。但到目前为止,关于次声防护的研究才刚刚开始,有关这方面的报道甚少。中医作为我国的传统医学,是以辨证论治和整体观为基础的,采取形神兼顾的辨证方法,在治疗疾病方面有一定优势。既往研究证实中药在保护心脑血管等组织器官、提高机体免疫功能、减轻自由基损害等方面有确切疗效。因此,我们利用中药来对次声损伤进行防护。 补阳还五汤始载于《医林改错》,由清代名医王清任创制,具有补气活血,通经活络的功效。补阳还五汤中以补气药与活血祛瘀药相配伍,以益气固摄为主,化瘀通络为辅。在次声的损伤中,除了肝肾亏虚,气虚血瘀外,还有肝阳上亢的表现,而杭白菊除了以上的药理作用外还具有疏风散热、明目、平降肝阳、清热解毒的功效,因此我们在补阳还五汤里加杭白菊来平肝潜阳,对次声的损伤进行全面有效的防护。 目的:研究加味补阳还五汤对次声的防护作用及其机制,为次声的防护提供理论依据。

杨博[9]2018年在《次声对生理机能的影响研究》文中提出次声是物体振动产生的不可被听觉神经感知的声波并且广泛存在于自然环境、交通环境、工业环境甚至人体内部。次声的作用机理是生物共振,不同频率、声压级的次声会对动物器官造成不同程度损伤。尽管次声会对人的生理产生不同程度的损伤但是由于次声不易被人感知故而人们对于次声的防护显得力不从心。为了解次声对人体生理机能的影响和其致病机理,本文总结了近年国内外次声对动物生理机能研究的概况和主要成果,包括对神经系统、听觉系统、生殖系统等的影响、次声在医学方面的应用及其致病机理等问题,从微观角度综述了次声对神经系统的影响。发现,次声的生物学效应复杂,不同强度的次声会造成神经元细胞和胶质细胞损伤,引起细胞凋亡;会提高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的表达,起到修复损伤神经的作用;还会通过钙离子通道、谷氨酸转运蛋白(EATT2)、tau蛋白等影响中枢神经系统结构;次声同样会影响炎性细胞、趋化因子(CCR2)、存活素的表达;也会对大麻素受体、凋亡蛋白(Caspase-3)等活性物质产生影响。次声直接对听觉器官产生作用,通过刺激内耳内外毛细胞、前庭感受器等影响内耳正常功能。此外,高强度次声还会对人的听阈产生影响并造成听觉损伤。除此之外,次声还会对生殖系统、消化系统、心血管系统等产生影响。本文为进一步研究次声的生物学效应奠定理论基础,为次声的医学应用提供了参考依据。

佚名[10]2003年在《作者索引》文中提出第四军医大学学报(J Fourth Milit Med Unsv)2003年24卷索引AAdrian T.TINGB细胞成熟抗原BCMA在细胞内诱导NF-KB的活化(19):1729一1732CClaus H.Schroder慢性乙肝病毒感染的诊断和治疗

参考文献:

[1]. 环境次声测量及次声对小鼠海马部分生物学效应实验研究[D]. 牟翔. 第四军医大学. 2001

[2]. 次声对大鼠脑部分生物学效应的实验研究[D]. 叶琳. 第四军医大学. 2002

[3]. 次声对细胞作用的部分生物力学机制实验研究[D]. 王冰水. 第四军医大学. 2005

[4]. 次声对大鼠前脑部分作用效应的实验研究[D]. 程浩然. 第四军医大学. 2007

[5]. 8Hz次声对大鼠空间学习记忆功能及海马和颞叶皮层5-HT、5-HTR、RyR表达的影响[D]. 谭永霞. 第四军医大学. 2004

[6]. 姜黄素对次声性脑损伤的防护作用实验研究[D]. 张元菊. 第四军医大学. 2005

[7]. 次声对脑基本作用效应的量效关系的实验研究[D]. 唐迪. 第四军医大学. 2006

[8]. 加味补阳还五汤对次声损伤的防护作用研究[D]. 杨俊峰. 第一军医大学. 2005

[9]. 次声对生理机能的影响研究[D]. 杨博. 甘肃政法学院. 2018

[10]. 作者索引[J]. 佚名. 第四军医大学学报. 2003

标签:;  ;  ;  

环境次声测量及次声对小鼠海马部分生物学效应实验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