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术室护理干预对降低手术部位感染率的影响分析论文_陆小鹃

湖南省妇幼保健院麻醉手术科 湖南长沙 410008

摘要:目的:探讨在手术部位感染率控制中采用手术室护理干预的影响效果;方法:从我院2013年11月至2014年11月行择期手术患者中选取900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4500例,对照组4500例,对照组行常规护理,观察组行全面性手术室护理干预,观察两组患者手术部位感染发生情况,恢复情况及患者满意情况;结果:观察组手术部位感染发生率同对照组比较,明显较低(P<0.05);观察组术后下床时间及住院时间同对照组比较,均明显较短(P<0.05);观察组患者满意率同对照组比较,明显较高,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手术患者实施全面性手术室护理干预措施,能有效减少感染发生,促进患者康复,提高患者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运用。

关键词:手术部位感染;手术室护理;临床效果

手术部位感染是外科手术治疗中最为常见并发症之一,感染发生可延长患者康复时间,增加患者治疗负担,且严重患者可导致器官功能障碍,甚至造成患者死亡[1]。因此,对于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是手术治疗质量关键问题。较多学者认为[2],在手术治疗中,实施有效护理配合,对降低感染发生率有重要作用,本研究对两组患者护理方法进行对比,探讨了在手术部位感染率控制中采用手术室护理干预的临床效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从我院2013年11月至2014年11月行择期手术患者中选取9000例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及其家属均对本研究知情,且签署知情同意书,本研究已获得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所有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4500例,均为女性,年龄16-67岁,平均年龄(45.7±3.4)岁,切口长度2-12cm,平均(6.8±1.4)cm。对照组4500例,均为女性,年龄17-65岁,平均年龄(45.3±3.1)岁,切口长度3-14cm,平均(7.1±1.2)cm。纳入标准:年龄>14周岁且具有自主意识患者;无手术禁忌症患者;无皮肤疾病患者。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无明显差异(P>0.05),存在临床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行常规手术室护理,观察组行全面性手术室护理干预措施,具体方法为:

1.2.1在手术进行前,需对无菌范围进行明确,同时对于手术所使用的敷料、器械等,进行严格消毒,并对其进行仔细检查,确认其为无菌状态,发现不合符要求器械,需及时更换。

1.2.2在手术中,如需进行腹腔探查,在探查后当及时将洁净袋以及切口保护器在相应位置放置,在对确定位置进行切开前,需选择保护垫,使切口周围得到充分保护,防止污染。

1.2.3在整个手术过程中,医护人员需严格遵循无菌操作规范,严格按照相关规定进行手术操作,在术前,所有人员需做好手卫生工作,并利用空气洁净技术对手术室空气消毒过滤,严格控制手术室细菌浓度,空气消毒工作需在术前30min完成。并对手术室温度及湿度进行调节,相对湿度控制在50%-60%,温度控制在22-25℃[3]。

1.2.4抗菌药物的管理要进一步加强,使感染患者病原体送检率提高,根据药敏试验的实际结果对抗菌药物进行选择。同时需对药物剂量,注意事项等进行掌握,避免出现抗菌药物滥用现象。

1.2.5加强患者术后营养,给予富含谷氨酰胺、膳食纤维、脂肪酸等物质食物,尽量避免刺激,辛辣食物。

1.3观察指标

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手术部位感染发生情况,同时记录两组患者术后下床时间、住院时间及患者满意情况,作对比分析。采取自制满意度调查问卷,对护理满意度进行评分,综合为100分,80分以上为非常满意,60~79表示满意,60分以下则为不满意。

1.4统计学分析

将本研究所得数据,在SPSS19.0软件中录入,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以[n(%)]表示,x2检验,计量资料以(±s)表示,t检验,如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表示为P<0.05。

2.结果

2.1手术部位感染发生情况

观察组共发生98例手术部位感染,发生率为2.18%,对照组为416例,发生率为9.24%,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x2=3.9183,P<0.05)。

2.2患者恢复情况对比

观察组术后下床时间及住院时间同对照组比较,均明显较短,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讨论

临床观察发现,接受手术治疗患者,术后手术部位发生感染的原因包括:手术室的空气质量不达标,因此需改善手术室空气质量,利用空气洁净技术对空气消毒过滤,使手术室空气中细菌浓度得到有效的控制;手术室内温度及湿度控制较差,温度及湿度较高可导致患者出现流汗,对输液造成污染,室温过低易引起患者低体温,抑制免疫反应,增加切口感染。同时,医护人员是否严格遵循无菌操作,患者依从性及抗菌药物使用等,均与感染发生有较大联系[4]。

临床观察发现[5],通过实施全面性的手术室护理干预,可对感染潜在因素进行阻断,极大降低感染风险。本研究中,观察组手术部位感染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果同相关文献报道一致。有学者认为[6],术后感染有效控制,能促进患者康复,减少住院时间及治疗负担,同时提高患者依从性及护理满意度。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术后下床时间及住院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满意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果与之相符。综上所述,实施全面手术室护理干预,能有效降低手术部位感染发生率,改善患者预后,应广泛运用。

参考文献:

[1]黄旭华.手术室护理技能与手术部位感染防控措施[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13,19(18):2923-2925.

[2]曹秀红.手术室对手术部位感染的预防和控制[J].医学信息,2013,15(21):426-426.

[3]刘英兰,张立海,孙兰英等.手术室护理工作中手术部位感染的预防与控制[J].黑龙江医药科学,2014,37(4):31,33.

[4]苏选治.手术室护理干预降低手术部位感染率的效果[J].实用临床医学,2014,29(7):105-106,108.

[5]潘琼华,唐会莲.骨科无菌手术切口感染的相关因素分析与手术室护理干预的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4,21(12):297-298,299.

[6]姜翠玉.手术室手术部位切口感染的预防与护理对策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5,13(1):17-17,18.

论文作者:陆小鹃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5年6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10/29

标签:;  ;  ;  ;  ;  ;  ;  ;  

手术室护理干预对降低手术部位感染率的影响分析论文_陆小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