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教协同创新模式下供应链管理实践课程设计探讨论文

科教协同创新模式下供应链管理实践课程设计探讨

赵秀堃

(天津财经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 天津 300000)

摘 要: 供应链管理课程是高校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开设的重要专业课程,对学生综合设计与分析、实践与创新能力的提高有重要作用。基于科教协同创新模式,针对供应链管理课程体系特征及其教学现状,通过对其常出现的问题进行总结,分析了造成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进而从教学内容、模式和方法等,提出科学的课程设计方案,依托课程设计改革,实现创新人才教育平台的构建方向。

关键词: 科教协同创新;供应链管理;创新人才教育平台

引言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形成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是我国高校的根本任务。教学、科研和服务社会是高校的基本职能。如何提升高校的办学水平,提升社会服务能力,培养高质量人才是关键,也是每所高校的使命和责任。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意见》中强调:大力推进科技与教育相结合的改革,促进教学与科研互动,科研与人才培养紧密结合。科研工作为教育工作者提供持续创新的动力和源泉,而教育工作才是科研工作的归属。通过教育工作,科学研究的价值得以传承,并不断延续。两者息息相关,共同发展[1]。近年来,我国教育事业不断发展,政策不断完善。我国高等教育体系规模已经处于世界首位。同时,我国世界水平的创新性科研成果越来越多。但在教学方式上,我国普遍以灌输式为主,教学模式缺乏创新性,导致学生的综合能力很难适应新时代经济的发展要求。

3.3.7.2 弹性排班 我国护理现状远远不能满足人民的健康需求,护理人力资源短缺、工作量大、工作分配不均衡等因素,给护理工作带来了很大的阻力,如何做好护理人员排班工作显得十分重要,弹性排班以灵活性与低成本在护理排班管理中备受推崇,但目前各大医院的弹性排班大多从患者角度,以患者最需要的时间进行排班,虽然可以满足患者的需求,但从护理人员角度看,弹性班在一定程度上打乱了其正常生活节奏,对护理人员、家庭及社会生活产生很大影响,因此,实现人性化的弹性排班需从患者需求、护理人员资质、工作特点和最优目标等相关因素结合起来,找到平衡点。

目前,我国高校普遍处于轻教学,重科研的发展现状。在现有的高校教育经费拨款和评估制度下,一流大学和一流专业是主要经费和评价的目标。而“双一流”的评估侧重的就是重点实验室、国家课题项目、高水平论文、课题经费等指标。为了实现这样的目标,学校直接将“双一流”任务分解落实到高校教师的管理和评价制度上,将科研工作作为职称和绩效评价的最重要指标。由此,高校教师在科研工作和教学工作中,出现了轻教学,重科研的现象。同时,也使高校教师陷在科研和教学的矛盾中。在目前的制度下,逐渐形成了科学研究和教育工作协同发展面临的重要难题。为了获得更多教育经费,更好地发展高校综合水平,取得“双一流目标”,拿到较多课题项目和发表更高水平科研论文,高校逐渐减少学生研究动手实践环节,以及消减基础理论课程教学的任务[2]。导致学生缺乏创新思想,制约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提升,为我国科教协同发展造成巨大障碍。可见,高校的教学、科研和服务社会相互脱节,是我们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由此,本文基于科教协同创新模式,以天津财经大学管理科学专业的供应链管理课程实践为研究对象,探究科教协同创新人才教育平台的构建和实施。

一、教学现状

首先,科研工作和教学工作协同实践方面的工作。对比国外经典成功的科教协同创新模式,发现开放自由的理念在科教协同创新工作中最为重要。我国大学在各自的发展中虽有国家教育政策作为统一纲领。但大部分是各自为政,优势资源和理念上的交流和合作远远不足,导致优质资源浪费,融合销量较低的现象,进而影响科研和教育的协同产出。对比分析,国外大学的科教模式更有益于科教协同的高校发展。除了政府宏观政策的协助以外,大学自身、科研机构、社会组织和各类科教系统自主结合和治理,形成了一种非常稳固的发展模式[3]。本文将结合财经类管理科学专业的培养目标,确定适合专业人才培养的专注点。鼓励教师和学生通过寻求融合学科的交叉性,利用科研追求前沿科技。最终达到科教创新,使科研和教学工作实现求同存异的最终目的。

随着高校教育改革不断深化,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改革是全国高等院校改革的重点。作为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实践课程,供应链管理课程以其理论和实践的综合教学特征,成为创新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课程实践还不足以满足新时代改革和发展要求,其主要问题和原因如下:

基于以上科教协同模式下供应链管理课程实践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原因,笔者从以下几方面提出了实践课程设计改进的方案,具体如下:

鸡坏死性肠炎也称为肠毒血症,是一种急性传染性疾病,在养鸡行业中较为常见,并且由于养鸡户对鸡坏死性肠炎的认识不足,没有及时开展治疗工作,可能会延误最佳治疗时间,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因此,有必要针对鸡坏死性肠炎的诊治进行研究,为养殖户开展鸡养殖工作提供参考。

2.学生的主体地位很难体现。供应链管理实验过程中,需要更多理论知识作为基础。但大部分学生的理论知识并不扎实,加之学期之间的跨度和实验课程相对较少,导致实践课程大部分以教师为主,学生很少做充足的复习和准备。形成教师自己做实验,学生重复做实验,很难锻炼学生的创新性。学生对知识掌握的程度不同,对实验的参与程度和认识程度各异,整体教学效果有待提高。

二、存在问题及原因

其次,在供应链管理课程实践方面,天津财经大学的供应链管理课程实践是教学实践中的独立环节,以便给学生提供更多实践机会。根据管理科学专业的教学大纲和培养方案,该课程给学生配置实践项目,并以讲授、实践、实验综合型教学为主,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目标。通过强化问题分析和方案设计等内容,培养学生的创新、创造能力。如,增加供应链管理中供应商采购,生产运营,交通运输,物流系统,仓储管理,以及电子商务平台运营,大数据供应链等理论和实践融合内容。供应链管理课程共36学时,安排在大三上学期,考察学生的基础课程知识和实践操作能力。通过课程的理论和实践结合,学生可以更明确自己的专业方向,提高实践技能,为继续学习和工作做准备。

1.丰富课程实践内容。结合最新的管理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结合最新的供应链管理实践内容,以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为教学目标,模块化、层次化教学内容[4],突出实践课程重点和理论的结合,避免和理论课程重复。教师通过理论和实践的互相兼容,为学生提供科学的教学体系,激发学生对现实世界的好奇心,锻炼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最终通过循序渐进的课程教学模式,实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此后从11月23日,我国再发布了多起非洲猪瘟疫情,其中涉及北京市房山区青龙湖镇、琉璃河镇各一个养殖场,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昆都仑区一养殖户;湖北省黄石市阳新县一养殖户,天津市宁河区一养殖场,江西省九江市柴桑区一养殖场,陕西省西安市鄠邑区一养殖场,北京市通州区一规模养殖场,黑龙江省农垦总局北安管理局一野猪养殖场,四川省泸州市合江县一养殖户,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一养殖户,北京市顺义区一种猪场,山西省临汾市尧都区一养殖户。其中,受到规模化养殖的影响,北京市通州、顺义、房山三个出现非洲猪瘟疫情的养殖场生猪存栏量最大,分别达到9835头、2461头和1325头。

由式 (25) 分子小于0可知对C1的函数关系为减函数,即科技创新或者科研合作的费用对企业来说成为一种较大的负担,特别是在银行给予贷款优惠利率和非优惠利率一定的情况下,企业为了开展绿色化生产方式进行技术创新的意愿受到资金缺口和政府对金融机构的监管成本影响较大,资金缺口和政府监管机构的监管成本越大,企业转向绿色生产化的意愿就降低的越快。

现阶段,我国城市社区居家养老为老人提供的服务主要分为两个方面,即物质服务和精神服务,其中物质服务包括日间生活照料、家政服务、医疗保健服务等,精神服务分为心理健康咨询、娱乐活动等。然而,我国目前在社区中搭建的医疗服务平台只能满足老年人的基本健康需求,无法实现健康服务的全覆盖,医疗科技水平有待提高。最为重要的是,我国目前在城市社区居家养老中涉及的精神层面的服务存在严重的供需失衡,现有的心理健康咨询和娱乐活动难以满足老年人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且精神服务种类也有待丰富多样化。

3.供应链管理实践课程考核机制不能约束学生的参与积极性。目前,对实践课程常用的考核方式是实验报告或者随堂作业。不重视实践考核会导致学生实践参与程度低,缺乏实践课程的锻炼。同时,教师也很难做到有效的监督和管理。因此,对实践课程的考核和监督也是未来实践课程设计,以及科教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

三、课程设计内容

最后,课程实践改革基础。1.专业综合改革基础。管理科学专业在前期积累的基础上,持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通过教师队伍建设、实验室建设、产学研结合、精品课程建设、教材建设、校企合作、以赛促学等措施,大力度提高本科生教学质量,带动管理科学专业建设。历年管理科学专业本科生就业率,均在学校综合成绩均值以上,多名毕业生以优异的成绩,考取国内外名校的研究生。在校内外各项活动、专业比赛、就业、研究生考试等方面成绩显著。获得大学生学术论坛、思维盛宴等奖项10余项;管理科学专业本科生注重全面发展,在社团活动、文艺演出、学生会等方面亦表现活跃。2.教学组织基础。通过鼓励开展科学研究,提高了教师队伍科研素养和专业建设水平。通过开展科研企事业单位服务联通工作,促进教师走进社会实践,深入调研管理实践问题,积累丰富教学素材。

1.供应链管理课程实践内容缺乏持续的更新。我校在供应链管理实践课程设计中,最初引进的实验设备和配套的实验软件都相对固定,在后续教学工作中很难持续跟进,创新教学内容。同时,课程理论部分所占比例较大,实验过程中会出现重复理论部分的现象。如,产品仓储货物管理模拟实验,是将产品的物流与仓储环节串联起来,再加入供应链管理系统分析的新内容,重复部分较低学生学习及操作的积极性。

2.以学生为主体,侧重整体教学效果。针对以往学生预习时间短、基础不充分、个体差异性等问题,教师应调整教学模式,强化实验预习,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通过自主设计实验,让每个学生参与到实践课程中,发挥团队意识,以小组形式开展实践课程,形成互相帮助和监督的实践氛围,重点开展实践教学,完成学习目标,达到锻炼学生实践能力的目的[5]

3.完善实践课程的考核体系。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考核体系对课程效果和学生成绩至关重要,不仅能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还能提高整体教学的效果。考核的重要内容是学生的实践操作过程,加入对其实验预习的考核,结合实验出勤和最后的实践报告,综合加权课程实践成绩。此外,设计详细明确的评分体系,规范操作流程[6]

四、课程优化发展方向

首先,通过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提供的科研与教学相融合的教育平台,以类似供应链管理实践课程改革为依托,构建符合管理科学专业的科教协同创新人才的教育平台。基于科教协同创新模式,管理科学专业在教学体系设置和教学实践过程中,充分利用科研平台资源,引导教学工作,调动教师创新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科研兴趣。教师在科研中思考实践教学,将学生培养成具有科研创新能力,适应新时代发展需求的综合型应用人才。学生进入大学后,可进入感兴趣的科研团队或者实验室。学生在参与科研团队过程中,逐渐锻炼自己的科研动手能力,培养自己的科研素养,提高科研兴趣,为后续的实践做好基础准备。在此基础上,注重理论和实践并重,积极参与学术交流,拓宽学生眼界。学生可以根据导师建议,动手开展自己的研究选题,尝试独立完成一个科研实践项目。

其次,在“科教系统创新”人才培养方面,以类似供应链管理课程实践教学为基础,构建“综合基础+学科基础+专业基础+专业核心技术+科学前沿”的课程大纲和教学案例,建立“课程实验+专业认知实习+专业课程设计+课题研究实验+毕业设计与实习”的实践教学体系(图1)。构建“管理科学与工程研究技能训练+学术科技创新竞赛+实践技能拓展”的科技创新教育平台。通过科教协同创新平台的构建,设立项目基金,为学生和教师提供科研协同创新基础,在科研导师带领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实现从教师教授型到科教协同型转变。

图1:科教协同实践教学体系

最后,依据科教协同创新模式,落实专业课程实践方案,培养学生科研探索精神,提升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在不断的教学和求学互动中,逐渐改变学生自身的学习方式,而转变为“在实践中创造,在创新中学习”的学习规律,通过强化学生实践创新能力,提供了就业的优势。

参考文献:

[1]张健.以科研促进教学的人才培养模式[J].教育教学论坛,2019,395(1):82-83.

[2]谢阳斌,桑新民.如何在“双一流”建设中促进科研与教学协同发展——国际教学学术运动的深层反思与战略谋划[J].教育发展研究,2018,38(7):14-21.

[3]李艳,牟德华.科研与教学协同发展是发酵工程重点学科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J].教育教学论坛,2012(20):180-181.

[4]许力.多样化教学在供应链管理课程改革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7(16):102-104.

[5]慕庆国.供应链管理课程体系及内容改革的思考[J].中国市场,2008(2):145-146.

[6]张慧.基于职业能力培养探讨供应链管理课程教学改革[J].中国教育学刊,2015(s2):133-134.

标签:;  ;  ;  ;  

科教协同创新模式下供应链管理实践课程设计探讨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