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思聪的演奏艺术和音乐创作:在马思聪诞辰85周年纪念会上的发言,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会上论文,诞辰论文,周年纪念论文,音乐创作论文,艺术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997年是我国杰出的、天才的作曲家、小提琴演奏家、音乐教育家和乐队指挥家马思聪(1912——1987)诞辰85周年和逝世10周年。
马思聪首先以小提琴演奏家闻名于世。他于1923年(时仅11岁)赴法国学习小提琴,是中国早期到欧洲学习艺术的先行者之一,在国外学习小提琴演奏也以他为最早,是第一位考入巴黎音乐学院学习音乐的中国留学生。在法国时他已被称为中国音乐神童,此美誉在国内亦广为传播。
马思聪于1929年第一次回国,曾先后在香港、广州、上海等地开音乐会。据上海《申报》报道,每一次演出会场均“人山人海”。〔1 〕在南京的一次为外国使馆人员演出后,日本公使起立致辞,称马思聪的演奏“技术已入神化,实是绝对天才”。〔2〕因此, 马思聪是中国专业小提琴音乐演奏领域的拓荒者。
马思聪于1932年回国定居并开始他在国内外的演奏生活。今天,我们已很难找到当年的音响资料,但仍存有为数不少的演出评论。我们可以从1935年(时年23岁)马在沪、港两地演出后《上海德文报》、《华北新闻日报》、英文的香港《行政公报》、《南华早报》、《德巨百西报》和《星期周报》等报的音乐会演出评介中了解到马思聪当年的演奏艺术。现归纳综述如下:马思聪的演奏风度是谦虚、干练和庄重的。他无论从技巧还是从音乐方面都极其出色地掌握了他的乐器。言其出色是因为他演奏的是外国乐器而无论在视觉上还是在听觉上都不露丝毫痕迹。他具有良好的触感和对音乐时值和意义的理解。所有这些都从他感人的演奏中充分地体现出来。在技术上,如果准确的双音(尤其在演奏八度双音时),干净、实在的手法和演奏无误的泛音是检验优秀小提琴家的试金石,那么马先生的确算得上是一位非常优秀的小提琴家。他演奏上的各种弓法和指法无不运用自如,音量、音质和变化上都属一流的音色,强烈的音乐比例感和控制意识为他的演奏增添了一分庄重感,他严谨而有效地运用颤音,避免滥用这种技法。随便运用颤音非常有损于小提琴的演奏。在演奏柴可夫斯基的小提琴协奏曲时,马思聪显示出驾驭一部为展开小提琴全部技巧而作的作品的能力。演奏坚刚雄壮,迥殊前之荡气回肠。强度之双音,急迫之跳弓,出于马手如擎遄急下,怒涛壁云,变化倏忽,不可方物。众称马为神乎其技。一些人宣称中国人根本不能真正领悟和欣赏西方音乐,马思聪最有力地驳斥了这些嘲笑者们的断言。可以毫不夸张地说,马思聪的演奏使他跻身于世界小提琴手的佼佼者之列〔3〕。从以上评论中, 足以了解马思聪当年演奏艺术的卓绝。
与马同时代的人都注意到,他为人温厚、文质彬彬,谈话徐言细语,待人以诚。乐如其人,他的演奏风格也是简洁纯朴、含蓄深刻、线条优雅的。他像个抒情诗人,向往自然,从不以炫技去哗众取宠;他对西方音乐有深入的了解,在特定的音乐风格下,能准确地以自己的方式去表达音乐内容和展示音乐情节;他追求法兰西演奏学派的那种浪漫气息,那种干净、秀美、隽永的歌唱性;他追求音质的集中、深厚而又透明、柔中带刚、使声音传得远而耐听。1937年后,由于抗日战争的爆发,马思聪的演奏生活发生了极大的变化。由于他在创作上追求中国风格,使他的演奏也浸入更多的中国人的真挚;使他演奏自己作品时具有了民族化、群众化的风格。为了更生动地表达中国语言的韵味,为了调式和旋法的需要,他吸收中国弓弦乐器的演奏经验,创造了不少新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小提琴演奏法,这些演奏法又成为马思聪小提琴音乐的有机组成部分。中国当代作曲家和演奏家们在这些范例中已得到很多的启发。
马思聪是职业的小提琴独奏家,正如1943年12月2 日美国驻华使馆的报告《战时中国艺术中的中国抗战音乐活动》所说:“小提琴家马思聪在这方面(指个人演奏会)的工作做得最多,他每年有六、七个月的时间在做旅行演奏工作,他近来写了不少小提琴曲,也常献出这些宝贵的艺术给民众欣赏,人民对这些民族风的东西特别的爱好,听众常常忘记了严寒,雪夜里聆听他的演出,心身跟着弦音奔驰,直至最后一个音完了,人们才松一口气。他常到前线慰劳将士,开露天音乐会,招待士兵们听。也许,他会遭遇到许多困难,但他却仍不懈地工作着。 ”〔4〕1954年马思聪对作家徐迟说:“要演奏,那怕它很花时间!一定要演奏,因为还有一个理由,现在的听众范围更扩大了。”〔5 〕在他的晚年,他写的简历中有这样一段话:“除创作及教学外,并经常到全国各地举行演奏会,除西藏一省,足迹走遍全国东西南北,各大小城市乡镇。”〔6〕
面向广大人民群众演奏,这就是小提琴演奏家马思聪。
马思聪对中国现代音乐史的最大贡献是他的音乐创作。他为参与建立和发展中国的民族乐派呕尽了一生的心血。
马思聪是个爱国主义者。他音乐创作的转型是和抗日战争同步开始的。作为热血男儿的马思聪,以创作群众歌曲为武器参加战斗,这时他已认识到要创造“一种更新鲜更具有特性的国乐”,他“深深感悟到,中国人作曲,应具有中国的民族风格,有自己的语言”。于是他开始“利用民歌来创作”。这并不是像英国作曲家佛格汉·威廉士所说的“做民歌运动的寄生虫”,而是采用一个民歌的片段,挖掘它的内涵,利用它来完成高堂大厦。这里已濡染了作者的性格。用马思聪的话来说:“这些民歌或动机,在我决定采用它们之时,已变成我的一部份。”每一首小提琴作品,都是用琴弦歌唱的弓弦乐化了的马思聪式的新民歌,新音乐,具有中国语言韵味的乐汇、句法、旋律发展的逻辑思维、和声与音乐结构,这里虽也融入了欧洲大师们的创作经验,但它们是中国化了的。作家徐迟说:“他有着属于自己所特有的风格,不署名都能立刻知道:风格即其作者。”〔7〕在西洋乐器的独奏曲中, 除了贺绿汀的《牧童短笛》外,我似乎还没听过像马思聪那样用农民的音乐语言把农民们的生活情景描绘得那么细腻、生动,那么丰富多样,而且数量又那么多。他的老朋友端木蕻良说马思聪的性格是农民式的,他“是一个有着农民的沉厚和泛溢着无比的精力的作家,他的朴素的语言有时甚至不能满意的传达他自己的意思,他的农民式的‘羞怯’也有时会给人一种孤僻的错觉。其实他和那么朴素的真正的人们总是会一家人似的合在一起的。……马思聪用他深沉的人生体验和技巧的纯熟的运用,为我们写出了音响的诗”。〔8〕仅小提琴音乐体裁一项,马思聪共写了14 首独奏曲(其中包括4首回旋曲)、4部组曲、4部奏鸣曲(其中有1部为小提琴二重奏而写)、两部协奏曲(其中有1部是为双小提琴而写); 据传说马先生在美国时还写过狂想曲24首、二重奏50首等,这有待今后核实。这些作品中的绝大多数都经过作者本人在演奏生活中检验或修正,具有艺术的生命力,它们早已成为专修小提琴的学生应学的曲目。在这半个世纪中,几乎所有中国作曲家所写的小提琴音乐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马思聪的影响,这就显示了马思聪的威望及其在弓弦音乐创作上的典范性。
除了浓郁的民族民间音乐气息外,音乐的抒情性、幻想性和传奇性也是马思聪重要的音乐风格特点。
舒曼在谈及舒伯特时曾说:“舒伯特把自己的所见所闻全部写成了音乐。”马思聪也是这样。在他那诗情画意的音乐中,它讴歌的全是祖国和家乡:小提琴曲《摇篮曲》记录了他童年的爱,是一首献给母亲的歌;在《钢琴与弦乐五重奏》中,写了他在童年时代和青年时代对故乡的感受和思念,套曲的四个音乐主题均采用乡土民歌白字调的片断,甚至有类似梆子的深夜打更声,表示对家乡的回忆;1941年抗日战争进入最艰苦的阶段,他写了宏扬民族浩气、赞美祖国的《第一交响乐曲》。
对于大自然,马思聪在音乐中常给她蒙上一层美丽、幻想与传奇性的面纱:《第二小提琴奏鸣曲》的音乐使人联想到沙漠、烈日、金字塔、黑夜、五彩的鸟类、懒洋洋带着神秘的黑而大眼睛的阿拉伯女郎;在乐队套曲《山林之歌》中,以屈原诗歌中的《山鬼》为核心,美丽的山林女神“山鬼”在群山之间出没呼唤情人,歌声在幽谷中回荡;在歌声中出现用特殊拨弦法奏出似大三弦沙沙作响的琴声;在弦乐颤音声中伴奏着月夜的恋歌中,山鬼还在忧怨地歌唱。马思聪从另一角度,浪漫与幻想的角度来表达自己“对山林的生活和自然形象的感受”。
传奇性的美丽的各种民间少女形象在马思聪的音乐创作中长期贯串着出现。英勇的秦良玉、《小提琴协奏曲》中的王昭君、《三首舞曲》中少女的《杯舞》和《头巾舞》、《山林之歌》中的山林女神“山鬼”、芭蕾舞剧《晚霞》中的少女晚霞和歌剧《热碧亚》中热情、活泼的热碧亚等。这些少女的音乐主题都写得很美,形态各异。由于时代的原因,她们中的多数命运总是不幸的,其音乐忧怨,如泣如诉。这是马思聪的另一束音乐画卷。
马思聪是个民主主义者,是中国共产党的革命同路人,在反对蒋政权的民主斗争中配合不同时期的政治任务他写下了许多带政治鼓动性的大合唱:1946年写的《民主大合唱》和《抛锚大合唱》,1947年写的《祖国大合唱》和1948年写的《春天大合唱》,全国解放后他写了《抗美援朝大合唱》和歌唱社会主义建设的《淮河大合唱》。其中《祖国大合唱》中的《美丽的祖国》,至今仍被传唱,是歌颂新中国歌曲中优秀之作。1958—1959年马思聪完成了受毛泽东诗词《娄山关》启发的《第二交响曲》,作品表达了中国人民在艰苦的革命战争中所表现的百折不挠的斗争精神和最后取得的辉煌胜利。这部作品不仅表现了人民战士的革命英雄主义的气概,而且艺术形式新颖,与传统交响乐迥然不同,是中国交响乐中经典之作。从马思聪的抗日群众歌曲20首至上述所列的一系列革命题材的创作,构成了他音乐创作中的中国人民革命斗争的壮丽编年史。
马思聪的大合唱中,由于“赶任务”的关系也有些较粗糙之作;在他的声乐曲中,在词曲结合的声韵方面,人们也有些意见。他自己也有不同的解释,这都是事实。
但马思聪绝不是个低回于个人趣味和雕虫小技的人,而是一位有深刻人道主义思想的艺术家;他在创作上走现实主义的道路,音乐上力求雅俗共赏;他热爱民族民间艺术,源远流长的传统在他的艺术中获得具有个性的解释,而现代技术手法则要服从于他的积极的艺术观;他的杰作里表现了人民群众的思想感情,用历史题材的音乐画卷铭记了时代精神。这就是马思聪和他的音乐。
马思聪任中央音乐学院院长期间,曾兼任小提琴教授,现小提琴教授林耀基、韩里、刘育熙等均为其入室弟子。若将来能出现中国小提琴演奏学派,他的作品必然是这个学派的组成部份,他应该是这个年轻演奏学派的奠基者;马思聪和他丰富的音乐创作应是作曲学生学习写作的百科全书,学生从中必受到极大的启发,尤其是如何发展民族音乐方面。
马思聪的音乐已被广泛地传播,通过电台、电视媒体的播送,全世界的华人都听到了祖国的声音:《思乡曲》。这真挚而温暖的琴声使他们感到熟悉而亲切,这里也有马思聪的真诚。
注释:
〔1〕见1929年10月3日上海《申报》
〔2〕见1929年10月10日南京《首都日报》
〔3〕见1935年1月6日上海《上海德文报》;2月9 日香港《行政公报》;2月13日香港《南华早报》;8月21日香港《德臣百西报》和《南华早报》;8月25日香港《星期周报》;11月24 日上海《华北新闻日报》华报乐评。在张静蔚编的〈马思聪年谱〉(初稿复印本)中有这些乐评中的部份译文。
〔4〕见1943年12月2日美国驻华使馆主编〈战时中国艺术中的中国抗战音乐活动〉报告。由E·Reket的写的《中国演奏界》一文。
〔5〕〔7〕见1954年9月26 日《光明日报》徐迟写的《用音乐的语言表现伟大的祖国——访马思聪》一文。
〔6〕王慕理女士给苏夏的信中说, 此简历是马先生生前拟好由她缮写后交全美华侨协会的。
〔8〕见1948年10 月出版的上海《求是》月刊第五期端木蕻良的《人民音乐家马思聪》和同一作者在9 月出版的上海《文艺春秋》七卷三期刊出的《音诗的作家马思聪》两文。说明:本文所引录的马思聪文章片断,均出自《创作的经验》(1942)和《中国新音乐的路向》(1946)两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