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的本体论思想研究述评,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马克思论文,本体论论文,述评论文,思想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A119 [文献标识码]A
“马克思哲学”与“本体论”的关系问题,已经成为近来我国哲学界讨论的重要热点问题。从词源学等方面对“本体”、“本体论”等基本概念和译名的辨析,关于本体论问题的存在依据的探讨,对于马克思哲学究竟有没有自己的本体论以及能否和如何从本体论方面理解马克思哲学在哲学史中的变革意义的争论等,人们的理解仍然很不一致。对于这些问题的回答,直接影响到对马克思哲学本性的准确理解和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代形态的合理建构,必将对我国哲学研究产生全面、深远的影响。
笔者通过认真研读目前国内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问题的讨论文章和著作,在概括、整理其他学者的观点的基础上,试图对这场讨论加以评述。笔者将这个问题的研究归结为三个方面:第一,关于传统本体论的实质与特征的总体评价和定位;第二,对马克思本体论思想的多角度探讨;第三,研究马克思本体论思想的当代意义。
一、传统本体论的实质与定位
1.“本体论”内涵
在这场讨论中,学者们基本上同意西方哲学是以“本体论”(注:从词源看,德文的Ontologie、英文的Ontology,最早均来自拉丁文的Ontologia,而拉丁文又源自希腊文。希腊文中该词字面意义是指关于on的1ogos,即研究存在的学问。该词在中文中有多种译名,主要有“本体论”、“存在论”、“万有论”、“是论”等。此类译名、概念之争,可参见俞宣孟的《本体论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出版)。)为核心的理论。由柏拉图奠基的本体论哲学构成了西方哲学的历史线索,一部西方哲学史,从一定意义上也可以说是围绕着“本体论”理论的问题、难点、困境而衍生、展开和转型的发展历史。但正式地使用这一概念,并自觉地使之成为一门学问的却是17世纪德国哲学家沃尔夫。学者们通过考证,指出“本体论”是论述各种关于“存在”(“是”或“有”)的抽象的、完全普遍的哲学范畴,“本体论”是与“存在”问题密不可分的。存在范畴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前大体上有三种不同的理解:
第一种,把“存在”理解为不同于具体事物的普遍的一般本质,是隐匿在现象世界背后超验的本质,认为纷繁复杂的现象世界不过是假象,是人们的主观意见,它们并不是真正地存在着,而真正地存在着的是处于这种现象世界背后的本质世界,它是惟一的、不变的。很明显,这是在“本体”意义上使用存在一词。这种作为与现象世界相对立的本体意义上的“存在”,既不是认识活动的原因,也不是认识活动的结果,由于它和现象世界相脱离,因而也就和人类的认识活动相脱离,是从人类心灵深处孵化出来的超验之物。人们所以需要它,是因为它可以成为精神的寄托、心灵的港湾,它或者寄托了人类对知识的无限寻求,或者寄托了人类精神的无限追思。柏拉图和康德分别是古代与近代哲学中如此理解本体意义的典型代表。柏拉图哲学认为,世界分裂为两重(可见世界一影像;可知世界一实体),本体世界(理念世界)决定实物世界(意见世界),这就是最初奠基性的“本体论”。在康德哲学中,康德一方面通过对人的认识能力的批判否定了传统的理性形而上学,另一方面又设定了上帝、灵魂、自由这类超验之物,把它们当作道德追求的本体论设定而置于现象世界的彼岸,康德批判并限制理性,其目的是为了重建对这种超验之物的信仰。
第二种,是对上述的本体论意义上的“存在”概念进行逻辑学的改造,把存在纳入理性的逻辑框架之内。“存在”不再是隐蔽在现象世界背后,只能被信仰而不能被认识的本质。这种本体论哲学把现象与本质统一起来,认为作为本体的存在既是“实体”又是“主体”,并为此建立了一种从本体世界推移转化的逻辑概念的演绎体系。黑格尔哲学对存在范畴就是作这样一种相对“动态”的理解的。他的“存在”不是指存在着具体事物,不是某一事物的存在或不存在,甚至也不是抽去了一切特殊规定性的共相或一般,而是作为一切科学开端的逻辑抽象。如果我们将黑格尔的这种存在论仅仅限制在逻辑学和认识论的视野之内,它倒是有其深刻的合理之处的。
第三种,是把“存在”理解为实体性的“一定的存在物”。对于这种本体论来说,“存在”即存在着的存在物或“存在者”。在这里,作为哲学范畴的“存在”即从本体论上加以定位的存在,只能是存在的存在物,而不能是关于存在物的思维抽象。只有存在着的存在物才是第一的和惟一的实体、本体。在西方哲学史上,持此观点的人首推亚里士多德,后来的近代唯物主义哲学家大都也持这种观点,认为世间惟一存在的东西是“有形实体”,以此区别于一切想象和超验之物。费尔巴哈是近代的这种本体论的代表,他用感性的、对象性的存在来取代黑格尔纯思想的存在。他的哲学扩大并深化了对“存在”理解的视野,从机械论的自然转向人的感性存在,从自然唯物主义转向人本唯物主义,这预示着近代本体论哲学的研究开始朝着关注“人的存在”方向的转变。但费尔巴哈只是把人当作“感性对象”而不是“感性活动”,因而他仍然只是把事物、现实、感性当作客体的即直观对象性去理解,而不是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即实践去理解,当把这种直观的非实践的认知方法运用到历史中去,其局限性便会立即暴露出来。所以,费尔巴哈虽然从一开始就想用感性原则来颠覆黑格尔的抽象存在,但由于他的思维方法的非历史非实践的直观性与形而上学性,因而在最终结果上,并没有真正摆脱黑格尔式的思辨与抽象,他所把握到的人的存在,并不是现实的人与事物,而依然是人与事物的抽象词语。
2.传统哲学本体论的基本特征
学者们主要从认识论的角度阐述了传统本体论的思维特征:
贺来认为,贯穿西方传统哲学的整个历史并构成西方传统哲学理论核心的是“知性化的实体本体论”。这种本体论对“存在”的理解表现为以下特质:首先,它是“超感性”的或者“超验的”,即超越了感性世界,并在背后支配着感性世界的“本质”世界,存在论也因此而成为一个关于超感性实体世界的先验原理系统。其次,它是绝对的、自在自因的、超时空和永恒在场的。它超越了感性现象界的杂多和差异,统摄一切“差异”于“同一”中,统摄将来与过去于现在的永恒中;再次,它是绝对真实和无限完善的;它将提供永恒的真理,提供与历史无关的价值原则与价值框架,为正义、美德和善行等奠定一劳永逸的最后基础。最后,与超感性的理性实体相适应的便是知性逻辑和概念化思维,在此意义上,传统形而上学的实体本质上就是概念化、知性化的实体,传统形而上学实质就是“理性形而上学”或“概念形而上学”。
高清海认为,传统哲学本体论借以立论的就是那种“绝对化”的基本思想原则和思维方式:第一,追求终极存在、永恒原则和绝对真理的哲学妄想;第二,与现实相脱离、由概念建构起来并加以实体化的所谓独立的本体世界;第三,从初始本原、预设本原去解释并推论现存世界的前定论和先验论思维;第四,从两极观点追求绝对本性的单极化、绝对论的认识方法等。
3.本体论哲学存在的合理性及价值
传统本体论哲学能够存在并支配人们的思想两千余年,应该说决不是偶然的,它必有其存在的根基和理由。它的根基何在?学者们分别从人类形上本性、人类认识本性、哲学思考方式等方面论述了这个问题。
高清海认为,本体论存在的根基就是“人性”的根基。因为,人具有双重本性一双重生命的存在。人有“物种”规定的自然本性和本能生命,在这一基础上,人又通过目的性的生命活动生成和创造了人的“自为本性”和“人格生命”。自为本性就意味着,人的生活是人自己创造的,人的生存环境、生活世界也是通过人的活动由于人的参与而建造出来的。自然的天然环境不是人的家园,人的家园要由人自己去营造,从这一意义说,人作为人,就不会满足于“自然”给予的现成“存在”和已经到手的东西,总要超越现存,从有形进入无形,从有限去追求无限,这就是人的超越本性,或者叫做“形而上本性”。人的“双重本性”表明,人是一个极为复杂而又自身充满矛盾的存在。人性的规定有“先定性”的一面,它表现为物种规定的肉体生命本能(对人来说属于“给予性”、“他定性”、“宿命性”);同时又有“后定性”的一面(这属于“未定性”、“自定性”、“可能性”),这个方面由人的自为活动、目的追求和超越本性所规定。由此可以理解,古代本体论哲学发挥的前定性、先验性等特质,以及后来哲学对这种性质的批判和否定,在人性中都是有根基的。人有个生成发展过程,人对自我本性的认识也有个逐步深化的过程。当人性还主要定位于人的自然生命本性之时,古代本体论作为人性觉醒的最初意识,它所发挥的那些人性特质是符合人的初期存在状况的,因而它对于促进人的自觉、升华人性意识,不仅具有积极意义,也确实起过重大的启迪作用。但是,随着人的逐渐成长,当着人性基点主要定位于人格生命、超自然生命之时,这样的理论当然就会失去积极作用,反过来成为束缚和压制人的成长、人性发挥的绳索。
张奎良指出,本体论的产生和发展是人类认识的需要。“解释世界”是近代以前一切旧哲学的共同特征,是人类屈从自然的童年时代,哲学家面对强大的世界和无奈的人生所产生的精神寄托和希望。哲学由“解释世界”起始,有其必然性,而“解释世界”进到本体论亦有其合理性。本体论作为一种形上的玄思,是人所独有的,是人的超越性的智慧体现,作为逻辑而设定出来的本体论正是人超越现实的形而上学情结的体现。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哲学就是本体论,哲学史也就是适应不同时期发展水平的本体论演进史。本体论的产生和发展在人类认识史上起到了重要的进步作用。它推动了认识中矛盾对立方面的分解和分化,促进了主体对此岸与彼岸、主观与客观、本质与现象、感觉与思想等二元分立领域的确立和觉醒。同时,对于人类不满足于既有的生存状态、追求更高的理想境界,也是一种深刻的启示和启迪。就这一层意义来说,本体论还起着批判现实的作用。
陈先达认为,没有关于本体论的理论,就没有哲学。我们不应该拘泥于本体的词义学考证,也不能因为各种唯心主义的、神学的,以及旧唯物主义形而上学的本体论而否认它在哲学中的地位。哲学中本体论存在依据的最深层的根源不是人的哲学思辨,我们不能依据某些错误的本体论观点而对本体论作为哲学问题采取排斥的态度。本体论问题存在的必然性和必要性是人的实在处境和生存需要。本体论是任何哲学都不能摆脱的问题,它是哲学中的根本性问题,是哲学不同于非哲学的一个本质性规定。当然,哲学家并不一定以本体论为重点来构建自己的哲学体系,哲学是多种多样的,更不用说在不同时代哲学会面对不同的问题。但是无论哲学如何多样,只要是哲学,是哲学的思考方式,它就有一个本体论的前提。这个前提可以是显性的,也可以是隐性的。这种本体论前提决定它的整个哲学的性质和方向。
黄楠森提出,本体论是世界观中最重要的构成要素,应给本体论或存在论一个正确的定位。他认为,哲学的核心就是世界观,世界观就是对整个世界的整体研究或规律研究,除此而外,各式各样的哲学可以分为两类,一类叫分支哲学,就是世界观本身各个要素的扩大;一类叫部门哲学,即世界观在世界各个领域的应用。本体论是世界观中最重要的构成要素,其他还有时空论、运动论、信息论、矛盾论等等。作为世界观各个构成要素的基础,本体论可以看作世界观的第一个分支。而诸如自然哲学、历史哲学、精神哲学、伦理学、美学、价值哲学、文化哲学等,都属于部门哲学。这两类哲学都包含在世界观中。西方一些哲学拒斥形而上学,实际上就是拒斥世界观,就是否定客观世界及其规律性。
二、马克思哲学本体论多角度探讨
在本体论与马克思哲学的关系问题上,有一种影响颇大的观点认为:如果承认马克思哲学是一种现代哲学,就必须否认马克思哲学有本体论;如果认为马克思哲学有本体论,就必然否定马克思哲学是一种现代哲学。他们还认为,对马克思哲学作“有无本体论”之类的追问,实际上是沿袭旧哲学的方式抽象地思考问题。如果把本体论“强加给”马克思哲学,就必然导致模糊马克思哲学与旧哲学的本质区别,取消马克思哲学在哲学领域的伟大变革意义。为此,学者们从不同角度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1.马克思对传统本体论哲学批判的实质·
众所周知,马克思通过对黑格尔和费尔巴哈哲学的批判,实现了哲学的革命变革。那么,马克思对黑格尔和费尔巴哈哲学批判的实质究竟是什么?学者们从不同角度阐述了自己的观点。
欧阳康、张明仓认为,我们已经非常习惯地承认黑格尔哲学是马克思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之一,我们也似乎非常熟悉马克思哲学对黑格尔“思辨哲学”的批判。然而,我们却没有意识到,马克思哲学对黑格尔思辨哲学的批判,也就是对传统本体论的批判,因为黑格尔哲学是传统本体论的最大代表。马克思首先揭露了黑格尔本体论的唯心主义实质,认为它是“头足倒置”的。同时,正如人们常说的那样,马克思在批判黑格尔唯心主义的同时,批判地吸收了他的辩证法。不过,人们经常忽略的是,马克思改造吸收黑格尔辩证法是与批判黑格尔本体论结合在一起的,因为黑格尔辩证法本身就依附于黑格尔本体论。不仅如此,马克思还把对黑格尔本体论的哲学批判与语言批判结合起来,揭露了传统本体论的“哲学语言的秘密”。马克思指出,语言其实只是一种实践的、既为别人存在因而也为人自身存在的、现实的意识,它只是由于和他人交往的迫切需要才产生的。无论思想或语言都不能独自组成特殊的王国,它们只是现实生活的表现。在批判传统本体论的过程中,马克思从对传统本体论的理论批判进而揭露其现实社会根源,指出只有消除这种根源才能彻底克服传统本体论的弊病,从而在批判传统本体论以及当时的现实生活实践的过程中,实现了本体论乃至整个哲学的实践转向。
张奎良指出,本体论在人类认识史上起过重要的进步作用,但本体论毕竟是“解释世界”的思维方式的产物,具有一系列严重的缺陷和弊病,最大的弊害在于它对人自身的忽略和漠视,对于以人为本,以“改变世界”为宗旨的马克思的实践哲学来说,它已完全过时,失去了存在的根据和意义。马克思哲学变革的重要使命和内容就是彻底否定以思辨形式出现的形而上学本体论,把视野转向人,关注人的生存和解放,把实践作为破解人的切入点,这已经是全新的现代哲学思维方式,是与传统的本体论根本对立的。
孙佰揆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革命性影响正是建立于对本体论思维方式的批判与扬弃之上,这种批判与扬弃不仅针对黑格尔式的本体论哲学,而且也将颠覆海德格尔式的本体论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变革过程就是对一切形而上学本体论进行批判与颠覆的过程,这一过程体现为两个递升的逻辑:首先将传统的理性形而上学置于社会生活过程的基础上,从而瓦解了西方传统的形而上学的自足性幻觉。第二步是深刻地批判现存的社会生活,这是颠覆与瓦解传统理性形而上学的逻辑形式主义的基本途径。第一步是把哲学问题还原为现实问题,揭示了它赖以产生的现实前提和基础;第二步是对哲学意识形态赖以产生的社会现实前提本身的批判,这是对“原本”的批判。
高清海认为,马克思的哲学与“本体论”哲学的关系是明确的。在马克思的时代,传统本体论在黑格尔哲学中达到了它的最高形态,同时也就因此暴露出这种理论的严重问题而使它陷入危机。马克思在对传统本体论哲学的批判中,没有采取他同时代其他哲学家(如叔本华、尼采)所采取的做法,即仅仅去否定传统理论某些方面的特征,改变“本体论”哲学的某种理论形态,而是从根本上否定传统本体论所借以立论的那种“绝对化”基本思想原则和思维方式,使哲学找回了具有双重生命本性的现实的人和由人参与开拓的现实生活世界。这是哲学理论的根本变革,从此,马克思创立的新哲学面对的已不是传统哲学的问题和领域,而是以新的思维方式所开辟的新的领域和问题,这样就为从传统哲学转向现代哲学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开辟了进一步发展的广阔道路。这就是马克思对哲学、对人类思想史做出的巨大贡献。
贺来认为,马克思哲学实现了对传统哲学的实体本体论的变革,改变了理解“存在”问题的解释原则和思维方式,开辟了“存在论”的现代哲学范式。马克思认为传统哲学实体本体论的根本错误就在于颠倒了逻辑与生存、理论与实践、理论理性与实践理性的关系,把本来第二性的、派生性的存在“头足倒置”为“第一性”的和基础性的存在。因此,必须在根本上改变基本的解释原则,对颠倒的关系进行倒置,确立感性实践活动优先于逻辑和知性、并构成逻辑和知性基础的本体论地位。在此意义上,马克思的实践观点在根本上扭转了解决“存在”问题的方向,实现了基本解释原则的跃迁。马克思把传统哲学的“超感性实体”转变为“感性的实践活动”,这是本体论思想史上一次具有重大意义的范式转换。它宣告了一种旧的理论传统即知性化的实体本体论传统的终结,标志着一种新的理论传统即“生存论本体论传统”的诞生。“生存论本体论”开启了一种解决本体问题的新理路,这是一种真正现代哲学的理路和原则:以“生存实践”原则代替传统本体论的“唯理主义”原则;以“现实生活世界”的原则取代传统本体论的“绝对主义”和“还原主义”的原则;以“历史性”、“时间性”原则取代传统本体论的·非历史”原则。唯有将马克思当作“生存论本体论”范式的重要开创者和奠基者,马克思哲学所确立的生存实践观点及其在本体论上所达到的理论水准才能在原则的高度上得以肯定和巩固起来,任何企图用“知性化的实体本体论”,甚至“素朴实在论”的方式来解释马克思哲学“本体论”思想的人,都是对马克思思想重大理论变革及其理论贡献的抹杀。深入探讨马克思哲学和现代哲学在“生存论”上不同于传统哲学的思想内涵,已成为事关如何理解和评价整个现代哲学变革的核心性课题。
2.马克思哲学是不是本体论,是否包含本体论
国内哲学界存在“肯定”与“否定”两种截然相反的意见。
欧阳康、张明仓指出,那种把马克思哲学与本体论截然对立起来的观点,实际上包含着双重的误解:它既误解了本体论,也误解了马克思哲学。一方面,它把本体论形态单一化、凝固化,并以历史上某种具体形态的本体论之误而否定一切本体论的合理性。其实本体论不是单一的、凝固不变的,它会随着生活实践和时代的发展而相应地更新自己的形式,并从一定侧面反映时代精神。另一方面,它也误解并架空了马克思哲学。马克思哲学确实是一种现代哲学,它也确实扬弃了传统本体论,但是,它并没有抛弃一切本体论,而是内在地包含着一种具有现代意义的“新本体论”。这种本体论的显著特点在于,它坚持实践论思维方式和事实与价值相统一的原则,从人类社会生存发展的角度来思考本体问题,强调以社会存在和人的生存发展来统摄自然本体,并把合理性追求融入本体问题的探索之中,具有鲜明的价值取向。这种本体论是本体论的现代形态—人的社会存在本体论,它是对传统本体论的合理批判和超越,意味着传统本体论的真正终结,它使任何重新回到传统本体论的企图都是哲学倒退,而用传统本体论的概念框架和思维模式去解释马克思哲学,也必然会导致对马克思哲学变革实质的遮蔽。
张奎良认为,马克思哲学就初衷和实质来说,与传统的形而上学相对立,是一种非本体论哲学。但马克思的实践哲学又以其崭新的思维方式深刻地回答了传统本体论关于人和世界本质的终极追问,实际上又是一种不是本体论的本体论哲学。马克思的本体论思想是他哲学革命变革的副产品,是马克思的实践哲学中逻辑地引申出来的。马克思从未追逐超人的世界本体,也未去努力试图建立什么本体论体系,他的本体论思想不是直接的,而是间接体现在他的哲学革命变革的成果中,是对传统奉体论对世界本体追问的回答,而这个回答又完全集中在马克思对人和世界的实践理解上。马克思在唯物主义的旗帜下,以实践人本的思维方式,对世界本真存在的追问作出了圆满的回答。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哲学也是本体论,包含有深刻的本体论思想,这就是唯物主义的本体论,是唯物主义哲学传统在马克思哲学革命变革中的扬弃。马克思从不同视角分别冠名的“新唯物主义”、“实践的唯物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唯物主义”真正体现了马克思崭新的本体论思想。马克思本体论包含两个方面:第一个层面是,人是世界的本真存在,世界的深层次的奥秘在于人。这表明马克思本体论的基石是对世界的人本理解:第二个层面是,人又何以为人呢?我们用什么样的观点去看待人呢?正是在这一点上,体现了马克思和费尔巴哈的巨大差别,费尔巴哈从客体的或直观的角度去看待人,看到的只是抽象的“一般人”,马克思从感性的人的活动,从人的实践去理解人,看到的是“现实的历史的人”。世界的秘密在于人,人的秘密在于实践,这个结论是马克思本体论思想的主要点和闪光点。马克思本体论的思维逻辑是:解释世界一改变世界;抽象人—现实人;感性直观一实践活动。费尔巴哈的直观人本主义作为起点,代表一极,而马克思的实践唯物主义作为超越费尔巴哈的哲学飞跃,代表另一极,它们彼此对立,相互衔接,体现了马克思本体论的思维进程和逻辑建构。
贺来认为,马克思哲学奉体论是“生存论”性质的现代本体论。马克思对黑格尔哲学的批判,在实质上就是从原则的高度对整个传统本体论的批判,是马克思与整个传统本体论哲学的解释原则和思维方式的清算和决裂。但马克思并未抛弃本体论,而是从根本上改变了理解“存在”问题的解释原则和思维方式,对颠倒的关系进行“倒置”,确立感性实践活动优先于逻辑和知性、并构成逻辑和知性基础的本体论地位,由此确立的本体论将不再是“知性化的实体本体论”,而已成为“生存论”性质的现代本体论。
俞吾金认为,马克思哲学属于现代西方哲学,马克思在哲学上的划时代的贡献是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是本体论革命的产物,也就是说,历史唯物主义就是马克思的新本体论。这种新本体论,就其实质而言,乃是生存论的本体论。而在马克思那里,生存的最本质的内涵就是生产。为此,俞吾金区分了广义生产和狭义生产:狭义生产是指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这对人的基本的生存活动不可或缺;广义生产不但包括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还包括人的生产、精神生产和社会关系的生产。概言之,广义生产乃是指整个社会或全部社会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在马克思的广义生产理论中,核心的部分是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和这种生产在其中得以展开的社会生产关系。从本体论研究的角度看,马克思广义生产理论的核心和实质是社会生产关系,在这个意义上也可以说,马克思的本体论本质上是社会关系本体论,而马克思关于实践、异化意识形态、上层建筑和社会革命的理论都是从这种本体论的基础上被引申出来的。
陈先达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是辩证唯物主义本体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体论理论是一个包括许多重大问题的问题域。例如,自然、物质、社会、实践、规律、运动,等等,都是它的重要范畴,把它们对立或割裂开来,都会歪曲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的本质。如果要给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以名称的话,不妨称之为辩证唯物主义本体论,正如我们惯用的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一样。辩证唯物主义本体论包括一系列重要原理,但其中最重要、最关键的问题,是世界的客观实在性及自在世界向为我世界的转化的基础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观的科学性和根据在于,它真实地揭示了世界本来面目和人类实践的参与使世界发生改变的过程。
高清海指出,自己在关于马克思哲学的实质和意义的讨论中,虽然强调要突出“实践”的意义,但从来不称它为“本体”,更不赞成“实践本体论”的提法。他认为,马克思否定的传统的以“绝对化”为基本特征的“本体思维方式”,它特指由柏拉图奠定基础而为黑格尔所完成的那种理论形态,马克思并没有简单地抛弃本体论。而且否定了绝对化的思维方式,正好是对“本体论”的解放。否定了传统本体论的思维方式之后,“本体”的性质就发生了变化,不再具有以往的那种至高无上、惟我独尊的绝对权威的地位和意义。与此相适应,“本体”概念的运用、包括它的意义也就有了确定范围的限定,不再具有解释一切的权力,因此在哲学中就不宜再去追求惟一的绝对本体。从本体的相对意义上,高清海认为不宜把马克思的哲学归结为“实践本体论”。这是因为,“实践”在马克思哲学中作为基础和核心概念的意义是很广泛的,甚至可以认为是无限定的,它的作用和意义绝不限于“本体”的作用和意义,主要体现为看待一切事物和问题的“新观点”、“新视角”、“新视野”的方法论意义,这个方面的意义,用“本体”的概念是很难完全表达的。
孙伯揆指出,所谓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体论只能限于在认识论的范围来讨论。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一种唯物主义,坚持存在对意识、物质对精神的本原性,或者说,在存在与意识、物质和精神的关系上承认存在或物质的第一性、意识和精神的派生性。如果说,这里的“本原”或“第一性”的东西指的就是“本体”,那么所谓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体论也只能限于在认识论的范围来讨论。马克思主义哲学从未在终极原因、终极本质的意义上探讨过世界本体,它压根儿就没提出过世界(自然界和社会)的“本原”、“始基”或‘体质”是什么等形而上学问题;也从来没有作过本体(本质)世界和现象世界这样的形而上学的划分。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也不存在从某种绝对之物(被当作本体的某个范畴)出发的概念体系。马克思主义哲学所提供的只能是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而世界观和方法论决不等同于传统意义上的本体论。马克思主义哲学不是体系哲学,因而不承认有什么最高原因(最高原因只能是相互作用)或绝对实体(绝对实体只能是形而上学的抽象),因而也不承认作为体系哲学的绝对开端。马克思的社会存在论并不是要建立一种区别于自然物质本体论或人本主义的社会存在本体论,而是指出任何哲学本体论归根到底都是一定社会存在条件下的思想投影,都必须要放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进行批判性反思。
三、马克思本体论研究的当代意义
在当前研究和探讨马克思的本体论思想有何理论和实践上的意义呢?学者们从不同角度阐述了这个问题。
欧阳康、张明仓指出,在当今时代,马克思本体论批判及其价值取向仍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第一,马克思哲学的本体论探索根本置换了本体论研究的问题域。马克思既反对古代哲学家用宇宙起源论的方式,脱离一切社会关系而奢谈什么是世界的本原和基础,也反对以自然主义和发生学的态度纠缠于自然界的“先在性”问题来追溯世界的本体,他强调从实践论角度、坚持事实与价值相统一的原则来思考本体问题,认为脱离人的生存实践活动抽象地讨论本体是毫无意义的。第二,重新理解马克思的本体论批判和探索,我们可以更深刻地理解到,马克思哲学具有五位一体的基本规定性即唯物性、辩证性、历史性、实践性、人道性(为人性)。其中,唯物性是最为基础性的,而实践性是最本质的、最重要的特性之一,而与其他特性内在结合的“人道性”则鲜明地层示了马克思哲学的宗旨和价值取向。第三,在批判和超越传统本体论的过程中,马克思对存在、自然存在、社会存在的全面、深入的探索,明显地促进了他对人、感性、实践、劳动、主体、主体性、价值、客体、中介、自然、社会、历史、规律、自由等基本范畴的理解,并促使他逐步确立了实践的观点和“从物质实践出发”的思维方式,最终创立了辩证的、历史的、实践的、人道的唯物主义。在马克思哲学中,以实践论为基础的本体论,与认识论、历史观、价值论等具有内在的相关性和互渗性,它的创立和深入发展,促进了并将继续促进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整体发展。因此,本体论是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突破口。第四,随着人类生活世界发生重大变化,现代西方哲学自觉地关注人类生存问题,他们“追问存在”,呼唤人文精神,并由此造成了本体论研究的复兴。重新理解马克思的本体论批判,有助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代西方哲学展开切实有效的对话。这一方面有助于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元哲学的立场、方法来深入理解现代西方哲学,把握人类哲学思维发展规律及其时代特点;另一方面也有助于批判地吸收现代西方哲学在理论视角、思维方式、方法论等方面的合理内容,进而深入理解马克思哲学的当代意义,建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新形态。第五,当代人类实践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生存和发展的困境与危机,其中蕴涵着大量的本体论问题需要加以深刻反思,这就为马克思主义本体论的当代发展既提供了对象性前提和基础,也提供了客观要求和动力。
张奎良认为,马克思的本体论以其实践哲学的理论创新和对形上思维合理性的继承而超越现代西方哲学,至今仍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在理论上,马克思的本体论思想开创了当代哲学的基本格局,为一切现代哲学流派提供了人学奠基。当前各种以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代形态自诩的前沿哲学,尽管形态各异,但都有一个共同点,即都继承了马克思的本体论模式:既破除了思辨形而上学所追求的终极和绝对,又都从人的现实生活和实践的不同侧面来破解人和人的世界。这是当代哲学的主旋律,马克思的本体论思想将在今后长远的哲学发展史中继续展现自己的风采和魅力。在实践上,马克思本体论的人本内核突出了人的主体地位,把人的生存意义和价值追求作为政策目标来具体实施,充分体现丁马克思哲学“改变世界”的功能和使命。当下中国各行各业都喊出“以人为本”的口号,党和政府也大力提倡科教兴国,教书育人,努力提高人的素质,培养全面发展的新人。所有这一切都表明,马克思的本体论思想正在实践中焕发出耀眼的光辉。
黄楠森认为,应给本体论或存在论一个正确的定位,从而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体系创新开辟道路。马克思主义哲学占主导地位的是唯物主义本体论。我们现在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还是拼凑起来的体系,远没有完成科学形态的理论建构。因此,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不仅有跟上时代的问题,也有体系本身的重新研究和体系创新的问题,而讨论马克思的本体论思想,对于正本清源,深刻把握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邹诗鹏指出,当代哲学正发生一场整体性和历史性的转型,尽管称谓不同,但实质上是从传统的超验性的、实体的抽象本体论向奠基于生活世界之上的感性的、历史性的生存论本体论的转换,这一转换即生存论转向。在生存论转向中,当代西方哲学并没有全面而富有建设性地展开生存论转向。作为生成而又超越于西方哲学与文化传统的新唯物主义,马克思哲学所蕴涵的实践生存论思想已开启了一种具有非西方关怀的当代哲学形态,是当代哲学生存论转向的真正目标,它将深刻影响和主导当代哲学生存论转向的方向,并提供了一种克服当代人类生存困境的信念支撑。孙佰揆指出,本体论哲学是对现实匮乏的一种“补充”的意识形态。一个社会道德讲得越多,往往说明它所面临的道德危机越严重。像法轮功这样的社会祸害,主要原因不是科学与道德教育不够,而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出现的信仰危机与生活方向迷失。哲学本体论问题的讨论,最终必然要回到对现代日常生活意识形态的批判上来。所谓重建形而上学或“存在论转向”,仅仅是感受到现实社会危机而又无力摆脱的人们在思想上的一种反映,并不真正能够提供人类的生存归宿。人的生存问题,始终是一个现实历史问题,而不是一个抽象的形而上学问题,它只能通过现实的历史发展和革命的社会实践才能得到解决。所谓的“存在论生存论”转向,不可能构成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代性解释的关键性起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革命性实质决定了它是反对一切形而上学本体论的。它永远立足于现实历史发展的客观进程和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和社会条件,通过不断地批判和改造现存的社会制度和秩序,为实现无产阶级和人类的彻底解放而进行不懈的努力。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意义,不可能是“向内转”的形而上学沉思或后现代的诗性之思,不可能是为现代人提供一种“安身立命”的“终极关怀”式的信仰体系,而是面向现实的批判精神与彻底改造社会的科学方法论。
陈先达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变革的关键是以科学的本体论学说为依据的。不坚持世界的客观性和正确处理人与世界的关系,就不可能确立辩证唯物主义认识学说,也不可能有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变革。历史观不是自然观的延伸,但历史观不能没有一般的本体论前提。在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中,如果排除了自然的客观实在性和人与自然的理论与实践关系,就没有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和现实都表明,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必须坚持马克思哲学的本体论;而要在本体论问题上坚持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必须以承认世界的客观实在性为前提,才能正确处理人与世界的关系。在这个问题上动摇,就会全线崩溃。
标签:本体论论文; 哲学论文; 形而上学论文; 黑格尔哲学论文; 哲学研究论文; 理性与感性论文; 本质主义论文; 马克思主义哲学论文; 世界历史论文; 本质与现象论文; 哲学家论文; 关系逻辑论文; 世界观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