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地质灾害防治措施和地质环境应用研究分析论文_李永丰

李永丰

广东省地质局第十地质大队 528427

摘要:我国是世界上地质灾害较为严重的国家,地理、水文、地质、气候环境复杂,由于复原辽阔,海拔绝对差大,气温跨度明显,东西、南北差异极大。从而形成分布广、危害大、种类多的地质灾害特点。由于各种因素,近几年我国地质灾害频频发生,给国家和人民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损失。相关部门必须要加强对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关注,针对不同地质灾害制定相应的防治措施。因此,预防地质灾害的发生和地质环境的应用的研究是非常重要的。文章论述了地质灾害产生的因素、类型,主要针对如何对现阶段不同地质灾害制定相应的防治措施研究以及对地质环境应用的分析。

关键词:地质灾害;防治措施;地质环境应用;滑坡;崩塌;泥石流

引言

地质灾害是指在自然或者人为的因素的影响之下,对人类的生命财产安全、环境造成破坏或者损害。例如常见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等。由于当前的气候情况异常,经常就会出现一些极端的天气,并且还和地质特征、岩性、构造活动、人类工程活动等有关,导致地质灾害的问题依然存在。我国幅员辽阔,含有地质灾害的自然地质环境的条件也是多变的,尤其是近年来由于工程建设造成的地质破坏也是越来越多,现在地质灾害已经成为了当前一些制约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现在,由于地质灾害发生的频繁性,有关部门对地质灾害问题给予了一定的建议,同时倡导工作人员不断地改进预防与防治措施,从而减少地质问题的发生,或者减小发生后的灾害后果,让人们得以幸福的,安全的生活下去。

一、引发地质灾害的因素

1.1降雨引发地质灾害

地质灾害为什么发生在汛期这个关系比较大,比如滑坡、泥石流这些都离不开水的作用,下雨下到一定的强度就可以造成泥石流。强降雨,致使土壤含水量饱和,从而引发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对于降雨,虽然雨量不大,但降雨较集中多在7、9月份,每年雨季,特别是每次暴雨时易发生崩、滑、流。在铝及煤炭开采区,地层主要由石炭系及二叠系地层组成,岩体软硬相间,是较易发生滑坡的地层,加之区内人类工程活动强烈,采空区众多,地表塌陷、裂缝发育,利于降水入渗,在雨季雨量大的情况下,易产生滑坡。

1.2人为因素导致地质灾害

人为活动加剧或加速地质灾害的发生所带来的危害性大大超过正常状态下产生的地质灾害所带来的损失。如:矿产资源的开发以及铁道、公路等各种工程建设的开挖,亦经常加剧地质灾害的发生,如:土壤侵蚀、地面塌陷与沉降、滑坡、岩爆、泥石流、荒漠化以及坑道涌水、瓦斯爆炸等灾害。人工滥伐森林资源,也造成土壤侵蚀、滑坡和泥石流等灾害,并导致洪灾的加剧发生。人工爆破也会诱发岩溶塌陷、滑坡等灾害的发生,还有可能引起连锁性的岩溶塌陷。同时,不适当地开垦农田,乱砍滥伐,破坏植被,有利于雨水等地表水渗入地下、软化岩土,也能诱发崩塌、滑坡。

1.3资源过度采伐引发地质灾害

资源的过度采伐或导致地质灾害,由于抽取地下水,地下水面下降,本身土层枯竭、压缩,形成地面沉降,这是由于人类的活动造成的。另外地面塌陷,通常我们分几种,一种本身的我们叫采空塌陷,就是由于矿山的开采,特别是煤矿的开采造成的塌陷是最厉害,像山西到处开采煤矿,下面采空了就容易造成塌陷。另外一种岩溶塌陷,地下的一些石灰岩,溶岩类的东西,溶解以后形成一些溶洞,随着抽水抽多了,水位下降了,造成潜石,会造成塌陷。像黄土地区,形成一些洞穴本身也有塌陷,这两个东西一个是岩溶地区的塌陷,一种是采矿,就是地下采空以后造成塌陷。

二、地质灾害的类型

按致灾地质作用的性质和发生处所进行划分,常见地质灾害共有12类、48种。它们是:(1)地壳活动灾害,如地震、火山喷发、断层错动等;(2)斜坡岩土体运动灾害,如崩塌、滑坡、泥石流等;(3)地面变形灾害,如地面塌陷、地面沉降、地面开裂(地裂缝)等;(4)矿山与地下工程灾害,如煤层自燃、洞井塌方、冒顶、偏帮、鼓底、岩爆、高温、突水、瓦斯爆炸等;(5)城市地质灾害,如建筑地基与基坑变形、垃圾堆积等;(6)河、湖、水库灾害,如塌岸、淤积、渗漏、浸没、溃决等;(7)海岸带灾害,如海平面升降、海水入侵,海崖侵蚀、海港淤积、风暴潮等;(8)海洋地质灾害,如水下滑坡、潮流沙坝、浅层气害等;(9)特殊岩土灾害,如黄土湿陷、膨胀土胀缩、冻土冻融、沙土液化、淤泥触变化、淤泥触变等;(10)土地退化灾害,如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盐碱化、潜育化、沼泽化等;(11)水土污染与地球化学异常灾害,如地下水质污染、农田土地污染、地方病等;(12)水源枯竭灾害,如河水漏失、泉水干涸、地下含水层疏干(地下水位超常下降)等。

三、地质灾害防治措施分析

3.1 构建地质灾害预警机制

地质灾害的发生具有着不可抗拒的特征,为此,在进行防治的过程中应该将关注点放在灾害的识别上,而预警机制的构建便是为了能够尽早知晓灾害的发生。监测预警属于灾害防治的一种防控手段,也是技术手段之一,经由创建监测预警体系,能够客观地显示出地质灾害的防治效果。监测辖区内的地质环境条件在出现异常变化时,监测预警机制能够及时地做出反应,引起灾害监测人员的关注,对灾害的危机范围以及程度进行评估,并将此作为基础,快速地制定应急方案。

地质灾害监测预警流程详细情况如图 1 所示。

图1地质灾害监测预警流程图

3.2建立完善的搬迁治理工程体制

当我们的相关的管理部门接收到灾害预警的信息后,应当根据监测的数据及时的进行分析,根据灾害程度的等级,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当监测数据分析出地质灾害的破坏程度等级较高及涉及的范围比较广,我们相关部门采取搬迁措施,因此可以更好的保障人类生命和财产的安全,降低地质灾害带来的损失。所以,面对地质灾害,建立完善的搬迁治理工程体质是非常重要的。搬迁可以很好的保障人类生命和财产的安全,可以避免灾害中人员的伤亡。

3.3加强调查区划的建设

在地质灾害防治中加强地质灾害区划的建设是非常重要的环节。在调查区划建设中首先对地质周边的界限进行勘察,了解地质周边的地质环境条件。其次,准确预测灾害的危险程度,对危险程度进行划分。最后根据划分好的危险程度等级,采取不同的科学有效的预防措施,从而更好的配合相关部门的工作,降低损失。

3.4保护和治理区域地质自然环境

针对于地质灾害发育的条件来说,必须要采取积极的方式对待,减少地质灾害发生的机率。根据不同区域的条件,科学合理的进行资源的开发和工程的建设,尤其需要注意的就是针对于土地资源、水资源和生物资源等的合理运用,避免开发过度。在城镇和沿海地区,尤其注意合理开发利用地下水资源,量人为出,保持地下水动态平衡,防止地下水环境恶化,预防地面沉陷和海水入侵等活动。

(下转第236页)

3.5建立完善的地质灾害信息系统和灾情预报系统

当发生地质灾害的时候,当前情况下最主要的预防的模式就是以预防为主,但是很多潜在的地质灾害还没有及时的被发现,因此,必须要加大对地质监督的投资,通过使用现代化的技术,建立健全完善的地质灾害的信息系统,这样才能够对地质的情况进行准确的预测。通过当前使用GIS技术,在我国形成有效的地质监测的系统,做好地质灾害的评估,为地质灾害的预测提高有效的技术支持,进一步完善我国地质灾害的信息系统。灾情预报系统的建设,能够提高预防抢险的效果,比如在汶川地震中,如果有相应的灾情预报系统,那么一旦要发生地震时,就可以通过次系统监测到,那么就可以对当地的居民进行提前播报通知,从而做好转移,避免造成过去的伤亡。

3.6建立地质灾害应急避让体制

若受灾区域发出相应的地在灾害警报,有关部门一定要及时的对灾害信息进行分析处理,具体的分析信息有:地质灾害类型、规模大小、灾害范围,若灾害危险性较高,则相关部门必须采取一定紧急避让措施,安排所在地的居民搬离危险区域,先迁移到较为安全的区域,从而有效保证区域居民的实际人身安全,减少地质灾害带来的损失。在灾害过后,还要结合受灾区域的实际特点,进行相应的灾后重建工作,力争做到人文与自然的有效结合,提升实际住房质量,帮助居民建立新的家园。

3.7健全地质灾害应急处理方案

因地质灾害的突发性、破坏性大、隐蔽性强特点,很难对地质灾害的发生进行准确的预测,为了进一步降低地质灾害对人类生存发展带来的实际损失,当前可以借助当前的经济条件,健全地质灾害应急处理方案。应急处理方案的主要内容有:应急处理技术、网络信息平台、应急设备等,利用当前的经济条件,引进新的设备与技术对于地质灾害应急处理而言无疑是十分有利的。在灾害发生阶段,要遵循科学的流程及时作出相应的应急反应,尽可能的降低灾害带来的危险与伤害,减少实际人员财产损失。

3.8加强地质灾害评估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各类资源的开发和工程的建设等人类活动的工程也在不断的增加,使得地质环境的压力和负荷也是越来越大,由于各种不合理的工程使得地质灾害出现了显著增长的趋势。减少人为诱发因素要做到以下几点。首先,必须要加大宣传和教育的力度,不断的加强对于地质灾害防治的相关知识。使得人们在进行工程活动的过程中遵循自然的规律,这样才能不断的加强社会地质灾害预防和防治的能力。其次,还必须要对于一些比较频发地质灾害的工程区域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的评估。对建筑工程遭受地质灾害危险的可能性和工程建设的过程中及其建设后期引发的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做出评价,并且采取相关的预防措施。对经评估认为可能引发地质灾害或者可能遭受地质灾害危害的建设工程,应该配套有建设地质灾害治理过程中进行防止,配套的地质灾害的工作治理效果没有经过验收,或者后期验收不合理,那么总的工程坚决不能在后期进行使用。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源上避免人类活动引发地质灾害的发生。

四、地质灾害防治中地质环境的应用

4.1创建地质环境评价体系

实施地质灾害防治活动的核心目标是确保居民的财产与生命安全,基于这一点来看,需要强化对地质灾害风险与地质环境安全的探究,构建地质环境综合评价体系。其具体工作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对工程地质环境质量做出可靠的评价;

2)对地质环境的工程容量做出评价;

3)对工程地质环境功能区分做出评价;

4)对地质灾害的发生以及危害性做出预防。

在进行地区内地质环境评估工作中,需要将地区地质环境特征作为基础条件,应用最佳的策略对地区内地质环境进行勘察。

4. 2 强化工程地质环境安全评价

强化工程地质环境安全评估水平,能够有效的避免工程风险,确保工程建设的安全性,在实际工作中需要关注到的是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有关单位需要坚持合理地质资源开发原则,关注人和自然的和谐相处,将人类生产行为与自然环境进行融合,实现地质环境可持

续发展;

2)有关人员在进行地质环境评价的过程中,应该要不断的完善环境安全评价体系,进一步提升地质环境合理利用率。

五、结束语

由于我国地形较为复杂,再加上对于自然资源过度的开发,使得地下的水资源不断的枯竭、大量的矿层资源被破坏、水土流失也比较严重,从而导致地质灾害也是越来越多。为了全面的应对这些自然灾害的发生,首先必须要针对于引发地质自然灾害的原因和因素开始,并且不断的加强对地质灾害的预防措施,最大限度的减少由于地质灾害而造成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地质灾害治理施工危险源的辨识、风险评价与控制[J]. 郑长斌,张炼红.西部探矿工程.2016(02)

[2]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利用问题研究[J]. 张朝月.科技展望.2015(06)

[3]岩土工程地质灾害分析及灾害预防治理建议[J]. 郭阳.工程建设与设计.2018(10)

[4]地质灾害防治与生态建设相结合——广西国土资源系统推进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纪实[J]. 范雁阳,周培荣.南方国土资源.2018(06)

[5]地理区域性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及防治措施[J]. 史青瑞,黄青华,陈立,赵卫东.煤炭技术.2011(10)

[6]汛期地质灾害如何防[J]. 郭锋,张晓敏.华北国土资源.2018(04)

[7]论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利用[J]. 钱应强.有色金属设计.2018(01)

[8]关于地质灾害防治中两个问题的认识[J]. 刘传正.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2015(03)

论文作者:李永丰

论文发表刊物:《防护工程》2018年第3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2/25

标签:;  ;  ;  ;  ;  ;  ;  ;  

对地质灾害防治措施和地质环境应用研究分析论文_李永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