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灵台县幼儿园 744400
幼师作为师范教育的一部分,是培养未来幼儿园教师的摇篮,因此,对学生素质的培养至关重要。作为实现此目标的重要内容和途径之一的幼师美术教育,如何在认识上、理论上、实践上改革传统的教法?结合实际我认为应该注意以下几方面:
一、以教师为主导改革幼师美术教育教学
作为新世纪的美术教师,既需要具备教育理论知识和各类人文、科学知识,又需要具备教育实践能力,还必须具备美术学科的知识和技能。而作为优秀美术教师所必备的多方面的、高度的素质和能力,仅仅通过师资培训课程要求每一个学生在毕业时全达到也不现实。但是,从课程价值的角度来看,美术教师培养的课程计划应该对未来的美术教师产生终身影响。
美术课程教育应包括下列五个方面:美的感知能力与表现教育,创造力教育,审美文化教育,社会与生活教育,人格成长教育。这五个方面体现了美术学科将知识技能教育与人文教育相结合的教育功能,其核心内容是学生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新课程功能的发展性,使美术教师的角色发生了新的变化,由单一的知识、技能传授者转化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美育活动的研究者。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打破“教师中心”,构建民主、平等、合作的课堂教学“文化生态”,创设融洽和谐的学习氛围。教师不仅要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帮助者、激励者,还要成为教学的研究者。在美术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学会宽容、沟通、赞美,做一个好“导演”。
二、学习方式的转变对教师教学方式的要求
课堂要以学生为中心,建立和形成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专家和教育工作者发现,人们的学习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接受式学习,另一种是探究式学习。两种学习方式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以往,我们较多注重接受式学习,忽略了探究式学习。新课程标准在继承传统的接受式学习方式的基础上增加了研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实现了学习方式的多样化。主体性是人的本质属性,体验性学习和实践性学习是现代人素质的重要特征。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在美术教育中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新课程要求教师以对话式教学来取代过去的传授式教学。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多引导学生思考,要打破以往满堂灌的知识传授方式,用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方式进行教学。
三、重视教学中师生主体与客体的关系
在旧的教学模式中,教师是主体,学生是客体;教师是主宰,学生是服从。这种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都是少个性、少主动、少创造、少坚毅、少热情、少灵敏、少细致、少发现,这样的学生又怎样能适应今天经济高速发展、科学突飞猛进的社会呢?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不能再依据旧的教学模式,要认识“能动性是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首要特征”。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主动建构的过程,教师要变权威为平等,变控制为合作,变单向为双向,变独奏为伴奏。一节成功的美术课,应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要让学生以异于他人的方式表达其独特的思想和情感,并以此树立起自我表现的信心。在美术教学中,教师应开放学生观念,树立学生自信,激发他们的表现欲望,发挥他们自身的潜能,让他们大胆、主动、合作,寻找与尝试知识的奥秘,也使学生学到的知识更加宽广、深入,对知识保持也更加持久,从而真正达到教学的目的。
四、以学生为主体改革幼师美术教育教学
当前在教学中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如何让学生主动地去学习、探索和发现问题乃至解决问题,历来都是令教师头痛的事情。要让主体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使其在充满审美生活情趣的过程中参与教育活动,使其感觉到学习不再是具有外在压力的苦差事,而是充满了内在吸引力和审美意味的一种创造性劳动,是一种享受、一种乐趣,从而大大地减轻主体学生的心理压力,使其轻松、愉快地获取相应的知识和智能。这体现了学生作为教学主体的地位和作用,同时这种知识的获取还比教师费尽口舌的讲授要易接纳和消化。
幼师美术教育教学改革特别重视对学生主体性的培养,在学习的过程中要主动改变自己原来的学习方式,变原来的“接受型”为“探究型”,不能再像过去一样所有的知识、技法都需老师一步步地灌输。在积极参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学生必须以敏锐的观察与思考、疑问与探究的精神参与其中,在探索的过程中要向已有的结论挑战、质疑,用自己的思索、研究来证明自己的观点。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会体验到成功的感觉。另外,学生必须完全自主地参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拟订学习计划、小组讨论、形成结论都是学生自主完成。因此,学生必须改变过去依赖外部力量来进行学习的状态,必须充分发挥个人自主性,在学习过程中培养自己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和积累资料的能力。当然,自主学习并不是不要外部的指导和建议,就是因为要发挥学生的自主性,所以更需要教师的指导与建议。这种指导与建议不是包办,而是为学生的自主性创造条件。其次,在探究的过程中学生要有创新的意识。创造力是教不出来的,只有在亲身的实践或体验中去慢慢感悟。学生可以通过“参与式教学”所创设的一种“悟”的环境和氛围去达到对科学的“顿悟”境界,从而培养自己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
论文作者:边云燕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5年12月总第228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6/2/1
标签:学生论文; 教师论文; 美术论文; 知识论文; 方式论文; 幼师论文; 主体论文; 《中小学教育》2015年12月总第228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