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脉留置针在肿瘤化疗患者中的临床应用和护理论文_余托娅

静脉留置针在肿瘤化疗患者中的临床应用和护理论文_余托娅

余托娅

(凉山州第一人民医院 四川 凉山州 615000)

【摘 要】目的:分析比较肿瘤患者应用PICC与CVC进行化疗的临床效果,总结护理体会。方法:将选择需要长期置管化疗的肿瘤患者168例随机分为PICC组和CVC组,每组84例,严格无菌操作和置管护理,比较两组一次置管成功率、置管所需时间、穿刺点渗血、置管时间,术后静脉炎、导管脱出、导管堵塞等并发症情况。结果:PICC组在一次置管成功率、置管所需时间、穿刺点渗血、置管时间,术后静脉炎、导管脱出、导管堵塞等方面均显著优于CVC组(P<0.05)。结论:PICC具有留置时间长、操作简单、安全可靠、并发症少的优点,促进顺利完成化疗周期,促进患者的康复,提高生活质量,患者的满意度高,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使用。

【关键词】PICC;CVC;肿瘤;化疗;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3-5028(2015)5-0313-02

静脉化疗是临床上治疗恶性肿瘤、提高肿瘤的治愈率、延长生存期和改善患者生活质量的主要给药途径。由于化疗周期长,患者需要多次接受静脉给药,且绝大多数化疗药物刺激性强,反复穿刺容易使血管变细、变硬且弹性下降,导致再次穿刺困难,药物外渗引起静脉炎或局部组织变性坏死,影响患者的治疗周期。本文旨在探讨分析比较化疗患者应用PICC与CVC的治疗情况,总结临床护理体会,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肿瘤内科于2013年1月~2014年4月共收治需长期化疗且首次接受化疗的恶性肿瘤患者168例,男95例,女73例,年龄22~81岁,平均年龄(67.2±14.3)岁。本组病例中,肺癌36例,食管癌27例,胃癌25例,乳腺癌22例,鼻咽癌20例,结肠癌17例,肝癌15例,其它恶性肿瘤6例。将患者按就诊顺序并结合个人意愿随机分为PICC组和CVC组,每组84例,PICC组进行PICC穿刺治疗,CVC组进行CVC穿刺治疗,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血管条件、病情等方面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均无置管禁忌症。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同意批准,所有患者或家属均签署书面知情同意书。

1.2 治疗方法

根据患者的肿瘤及分期,选用最适宜化疗方案,穿刺处每天均换药一次,盐水、酒精棉球常规消毒,不输液时,每周用100U/ml稀释肝素液封管两次。

1.2.1 CVC置管化疗

使用美国BD公司生产的20~22G型静脉留置套管针,患者取平卧位,选择前臂弹性好、粗直的血管,严格无菌操作,消毒穿刺部位后,用左手绷紧皮肤,固定静脉,右手持留置针针翼,针尖斜面向上,在血管上方使针尖与皮肤呈15~30°角进针,回血后降低角度,沿静脉方向推进0.2~0.5cm[1]。先将针芯退到外套管内2mm,再借助针芯将外套管推入血管内。注意一手将外套管推入血管,另一手将针芯缓缓退出,直至外套管全部进入血管后拔出针芯[2]。再次消毒穿刺点周围皮肤,用无菌透明敷贴做密闭式固定,消毒肝素帽,将已准备好且排尽空气的静脉输液器的枕头刺入肝素帽内,用注明置管日期、时间和自己姓名的小胶布再次固定留置针管。

1.2.2 PICC置管化疗

使用美国BD公司生产的PICC导管和可来福接头。患者取平卧位,上肢外展与躯干成90°,测量穿刺点至同侧胸锁关节向下至第三肋间的距离,得到置管长度[3]。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穿刺部位皮肤常规消毒,戴无菌手套辅无菌治疗洞巾,严格无菌操作,选择粗直、充盈、长度适宜留置针的静脉血管沿其走向进行穿刺,回血后松止血带,右手轻压穿刺血管上方,左手退出针芯,送入导管,将导管插入所量长度,当导管尖端大约到达预定部位时,嘱咐患者把头转向插管的上肢方向,下颚贴在肩部,避免导管尖端误入颈内静脉[4]。导管送至测量长度,撤出导丝,拔除外鞘导管,用生理盐水注射器连接导管回抽,回血后注入生理盐水适量冲洗导管,连接可来福接头并旋紧。穿刺点擦拭血迹,用3M无菌透明敷料覆盖穿刺点和导管外露部分。置管后常规拍摄X片确定导管位置[5],使用期间每周更换敷贴和可来福接头,输液前后均用生理盐水冲管。

1.3 评价指标

两组患者在穿刺后记录一次性置管成功、置管所需时间、局部渗血、并发症等情况。对PICC组而言,一次性置管成功标准是指一针见血或静脉穿刺后见回血,插入导丝测定置管长度,将导管沿导丝送至测量长度,拔出导丝压迫并用无菌透明敷贴覆盖穿刺点,拍摄X片确定导管位置。CVC一次性置管成功标准是指一针见血或静脉穿刺后见回血,外套管全部进入血管后拔出针芯。置管所致并发症的评价标准主要通过化疗药物所致药物性静脉炎或药物外渗进行衡量分析。静脉炎分类标准[6]:0度没有症状;Ⅰ度输液部位发红伴有或不伴有疼痛,无条索状改变,未触及硬结;Ⅱ度输液部位疼痛伴有发红或肿胀;Ⅲ度输液部位疼痛伴有发红和或水肿条索状物形成,可触摸到条索状静脉;Ⅳ度输液部位疼痛,伴有发红和或水肿条索状物形成,可触及的静脉条索状物长度大于2.5cm,有脓液流出,必须停药。

1.4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 16.0 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数据用平均值±方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进行比较,计数资料用例(百分率)表示,采用χ2 检验,P <0.05具有显著性差异。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穿刺情况的比较

两组患者的穿刺情况如表1所示,记录一次置管成功率、置管所需时间、穿刺点渗血发生率情况并分析,见表1。两组患者的一次置管成功率相比,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但CVC组的置管时间显著长于PICC组(P<0.05),局部渗血发生率显著高于PICC组(P<0.05),说明PICC置管在穿刺方面显著优于CVC组。

表1 两组患者穿刺后情况的比较(n,x ±s)

组别例数一次置管成功率(%)置管所需时间(min)穿刺点渗血发生率(%)

CVC组8482(97.6)19.6±3.68(9.5)

PICC组8483(98.8)15.5±3.23(3.6)

t或χ2-0.322.164.06

P-P>0.05P<0.05P<0.05

2.2 两组患者留置时间的比较

PICC组的留置时间显著长于CVC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PICC置管时间方面显著优于CVC组。

2.3 两组患者置管后并发症发生率的比较

PICC组的静脉炎0级病例数显著高于CVC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CVC组在静脉炎、导管脱出、导管堵塞和药物渗出等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高于PICC组(P<0.05),总并发症发生率为17(20.23%),显著高于PICC组的总并发症率7(8.3%)(P<0.05),说明PICC置管在降低置管并发症方面具有显著的优势。

3 讨论

本研究中,CVC组的总并发症发生率17(20.23%)显著高于PICC组7(8.3%),差异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有文献报道,PICC的感染大多数由于插管处皮肤上的细菌经皮下隧道迁移到导管腔外后引起,因此,置管后每24h应换药1次,保持敷料干燥清洁,减少感染发生率。本组病例中,由于严格按照无菌操作并进行局部护理,无1例患者出现感染而使用抗生素。

综上所述,PICC置管的临床效果明显好于CVC置管的临床效果,差异具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P<0.05)。PICC具有留置时间长、操作简单、安全可靠、并发症少的优点,促进顺利完成化疗周期,促进患者的康复,提高生活质量,患者的满意度高,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胡缤.密闭式静脉留置针在肿瘤化疗中的应用[J].护理学杂志,2010, 25(15):59-60.

[2]王平侠.吴华.腹壁浅静脉留置针在老年患者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13,23(12):3-4.

[3]吴红娟,陈雪峰,张美英.等.肿瘤患者PICC置管主要并发症及其相关因素分析[J].中华护理杂志,2008,43(2):134-135.

[4]乐梅.加强护理培训对降低肿瘤病人HCC导管长期留置相关性感染的意义[J].国际护理学杂志,2007,26(1):65.

[5]唐若莹,丁宁,陶治荣,等.颈外静脉留置针在血液肿瘤患者中的应用与护理[J].蚌埠医学院学报,2013,38(12):1691-1693.

[6]龚海英,梁建博,刘雨丝.静脉留置针在肿瘤放疗病人输液中的应用及护理[J].全科护理,2009,7(7):605-606.

论文作者:余托娅

论文发表刊物:《河南中医》2015年5月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10/15

标签:;  ;  ;  ;  ;  ;  ;  ;  

静脉留置针在肿瘤化疗患者中的临床应用和护理论文_余托娅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