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新高考命题趋势及其对复习的启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命题论文,其对论文,启示论文,趋势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今年是实施新课改后的第一届高考。新课程背景下高考命题的趋势如何?对高三历史复习具有哪些导向性?本文通过新高考所彰显的今后高考命题的一些趋势谈些个人看法,希望能给予高三历史复习一些参考和思路。
一、2007年新课程高考典型试题所体现的某些趋势
高考命题作为新课改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课堂教学的延伸,作为明显导向性的高考命题,理所当然要引领教材改革和课程改革的正确导向。笔者以2007年新高考历史中的典型试题为例,管窥一些命题趋势:
1.更加注重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考查目标的落实,体现了强烈的人文色彩。
大多高考历史题立意鲜明,通过能够感悟、亲近的情境材料,构思上活泼新颖,生动流畅,娓娓道来,意在弘扬时代主旋律,凸显历史教育的爱国主义、和平主义和人本主义内涵,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山东文综卷为例:
[例1]如15、16题的“在人类历史由分散到整体的发展过程中,中国与世界的联系日益密切。回答15—16题……”这是“全球史观”的集中反映,命题意图中诱导学生关怀祖国的未来命运以及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注重历史的借鉴功能和世界意识的培养。
[例2]又如14题的“图9是1953年版人民币10元券背面图案,图案的设计理念体现了……”,以全国各族通用的货币图案为载体,少数民族的文字和汉字共同使用表示对少数民族文化的尊重,蕴涵了民族团结和民族平等的理念,传递了我国民族团结和共同发展的民族政策,进而加深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渗透了构建和谐社会的宗旨。
[例3]35.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战争造成的灾难有目共睹,但不同对代、不同人对战争有不同的思考和主张。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该题充分体现了“战争与和平”这一永恒的话题,时至今日,战争依然是难以抹去的阴影,而加强合作与对话,是适应全球化的良策之一。“拒绝战争,维护和平”不仅关系着全人类的共同命运,也成为了人们的共同心声。从而考查了学生对和谐世界和中国和平崛起的道路、方式的追求和反思。
2.更多引入新材料、新情境。
近年来的命题以材料型试题为主体题型,材料取材广泛、呈现方式多样、情境创设巧妙。以历史课本的内容为依托,但不局限于教材的直接表述,通过引入新颖的材料、情境和视角,而且设问方式和能力要求比较突出,强调知识的内在联系,围绕新问题、新情境进行了重构。
[例4](2007年宁夏单科卷)31.中国古代书法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一些时代特点,如“宋人尚意”……图7为苏轼的《黄州寒食诗帖》(局部),就很能体现“尚意”的特征。这幅作品字体的特点是( )
A.字形方整,笔画平直稳重
B.字形扁方,笔画平稳舒展
C.字形严谨。笔画密集繁复
D.字形多变,笔画简约流畅
简析:这是苏轼被谪至黄州任团练副使时创作了《黄州寒食诗帖》。用笔率意奔放,恣肆挥洒,衬托出徐起渐快,有张有弛的节奏美感,体现了作者情感的波澜起伏,可明显看出被贬谪后的悲愤情感,正体现了“宋人尚意”的特色。
新课改四省区试卷中史料的数量和质量也比以往略胜一筹,取材广泛,既生动直观地反映历史,增加史实再现的可信度,同时,所选史料往往不再正面切入,而是巧妙进行“侧面接触”和“打擦边球”,譬如山东文综卷的第11、12题的“诗歌、图像都是鲜活的历史,它们生动地向我们讲述着社会的变迁。回答11—12题。”
另外,文字或图片优美清新,兴趣盎然,彰显了历史的形象与亲和。考查了考生阅读文字材料、解读图表、分析情景等能力,尽量消除单纯说教与背诵的陈规陋习。
[例5](2007广东单科卷)下图所示是民国九年的一则报纸广告。作为直接证据,它可以用于研究( )
A.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B.实业救国的思潮
C.工人阶级的诞生
D.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简析:先从题干中提取有效信息:民国九年(文字材料);袜厂;“敬告全国同胞乐用人人必需之国货”(图片材料)。选项A,题干信息和选项结论不能构成适当的推理关系,故可排除。选项B,袜厂属于实业,这是发展实业的一种表现;民国九年(1921年)民族危机严重,提倡国货,这是爱国、救国的表现,因此题干信息和题支结论构成了逻辑关系。故正确答案为B。
3.非选择题考查方式趋向开放。
主要表现在三点:一是选材上具有广而浅,活而新的趋向,从中体现了跨度大、切口小的题型特征。同时,命题素材简短、新颖和多元,使试题既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不拘泥于教材的就事论事,文字信息也比较简练,几乎没有什么阅读障碍,这有利于考生的发挥。在此切合“考试命题要依据课程标准,杜绝设置偏题、怪题的现象”的要求。
二是设问灵活巧妙,不仅精雕细琢,注重以情境的创设为依托,且落点轻巧,显得平实、自然、亲切,在考查考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和历史意识,注重综合素质的考查上比较到位。通过不断挖掘主观题的题型潜力,在命题技巧和设问方式上趋向完善和成熟,使主观题也从单一型走向综合型,从封闭型走向开放型。
[例6](2007海南单科卷)29.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8分)……
根据材料与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概括商鞅变法与吴起变法的主要不同之处。(4分)
(2)分析商鞅变法和吴起变法一成一败的原因。(4分)
三是不论回答哪种观点,只要史论结合,自圆其说,理由充分即可。重在考查学生历史思维的灵活性、敏捷性和批判性,增强社会参与的意识与技能。
[例7](2007海南单科卷)31.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8分)……
根据材料与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概括小说表现出的反战思想。(3分)
(2)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和平运动相比,“迷惘的一代”的反战有哪些局限?(5分)
4.试题选材社会化、生活化。
试题体现了命题对“从生活走向历史,从历史走向社会”理念的执着追求,立足于时代发展需要,尊重学生的认知特点,始终植根于学生身边的历史,善于从生活中提取相关信息,体现了历史生活化和情境趣味性观念。山东文综卷第11题中“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纭”反映了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家家守村业”反映了重视农业的观念,“头白不出门”体现的是安土重迁的习惯。
此外,试题具有强烈的现实性和应用性,不乏历史固有的厚重、宽阔与睿智,所引材料一目了然。通过侧面介入的方式考查社会热点,有机地将历史与现实相结合。如2007年山东文综卷第34题“20世纪初,中国社会发生了深刻变化,旧的习俗被打破,新的观念逐渐形成,社会风气也在悄然改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2007年广东单科卷第10题引用了海昌太憨生的《凇滨竹枝词》:“番菜争推一品香,西洋风味睹先尝。刀叉耀眼盆盘洁,我爱香槟酒一觞。”以诗入题表述洋餐,通过新材料,设计新情景,考查了新增知识点“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5.体现区域特色,发掘乡土文明。
乡土历史逐渐成为了高考题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了举足轻重的地位。作为生于斯,长于斯的中学生,利用身边历史遗存能增强直观的历史感受,展示文明、开放和充满活力的家乡形象。
[例9](2007年山东文综卷)29.根据相关资料完成下列问题。
“山东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在中国乃至世界历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通过上题,借此反映家乡的历史变迁,发掘了深厚的历史积淀,同学们从中更多认识了先辈的勤劳与智慧,激发了热爱和建设家乡的热情。
诚然,高考命题正日益走向合理、精巧和成熟,对高中历史的教学备考起到了良好的检测与引领作用。
二、命题趋势变化对高考总复习的启示
面对历史新课程,师生难免会有些恐惧、焦虑和迷茫,出现情绪的被动、学习的倦怠和身心的疲惫现象。为了尽量避免某些误区,切实提升复习效率,笔者在此建议:
1.围绕“三维目标”,提升备考能力。历史课程改革将历史教育功能的核心价值定位于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倡导烛照世界的生命关照,有益于个体精神世界的丰富、创造力的培养;在狠抓基础知识落实的前提下,学生应更加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进而培养自己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2.吐故纳新,以新史学范式统率全局,重构知识体系。我们可从文明史角度学习中国古代史,包括物质文明(包括农业、手工业、商业发展情况,重农抑商政策等);制度文明(尤指政治制度,譬如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精神文明(古代主流思想中提示我们对各时期的儒家思想应重新认识;古代的科技文学艺术成就不能忽视);从现代化角度学习中国近代现代史;从政治民主化、经济市场化、全球化角度学习世界史。
3.关注社会生活及民风民俗。在复习中除了及时关注时政新闻热点与周年话题外,有必要加大社会生活史和乡土历史教学的分量,适当增强必要的文化常识拓展。为此,考生应在老师引导下,对比新旧教材变化,以新教材提法为准,注意考纲变化。
4.注重主干知识的识记、理解和应用。广东卷突出了对主干知识的考查,如科技方面有中国古代农业技术的发展(题1)、科教兴国战略(题15)、科学技术的普及(题24)、科学理论的发展(题25);制度改革:郡县制(题3)、中央官制(题4);思想文化的发展的有儒家思想(题2)、古代文学的发展(题5)、实业救国(题6)、法制史(题16)、资产阶级思想的传播(题18)等等。为此,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好高骛远,而是要确保基本知识点的落实。
5.重视学法及考法的点拨与总结。注重讲评课,既包括有关课本知识把握的方法,也涉及有关审题、解题方法的归纳与总结。如在试卷评讲中,尤其是材料题,学生在准确地把握材料内容、材料信息的同时,还应遵循“史由证来,证史一致,论从史出,史论结合”原则,并结合教材的相关内容进行反思。还必须从设问的问题着手分析,在思路的整理和文字表述能力以及答案组织、规范等方面加以培养,作答时要尽可能使用专业术语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