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学语文朗读教学论文_李晓华

浅谈中学语文朗读教学论文_李晓华

(宁德市古田县第七中学,352200)

摘要:当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契合青少年这个年龄语言发展特性的正是朗读。大声朗读有助于集中青少年的注意力。同时,朗读是把无声语言转换成有声语言,把书面语言转换成口头语言,学生在转换的过程中会积极思考,从某种程度上加深了对文章的理解。因此,语文教学中朗读环节必不可少。

关键词:初中语文;朗读教学;魅力课堂

语文学科汇聚了亘古以来我国源远流长的文化精神,因此语文教学不但要重视向学生传授知识,更要展示语文学科的魅力,让语文学科在生本课堂的光芒下熠熠闪光。

长期以来朗读教学都是语文课堂上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但是随着生本课堂的逐渐深入,朗读环节却慢慢被边缘化。就目前初中语文课堂来说,教师更重视课堂讲解,而轻视朗读教学。比如上一节语文课,教师会花费大量的时间来讲解课文,真正有留出时间用于朗读的非常少,或许有些教师在教学设计中有朗读教学这一步骤,但实际教学中却将朗读的时间一再压缩,长此以往朗读教学就会逐渐沦为语文教学的一种装饰,一种手段。

例如在讲《伟大的悲剧》一课时,教师花了很多时间讲解作者和梳理故事情节,却没有给学生充足的时间朗读,课文篇幅较长,即使有些教师安排了朗读的环节,也只是匆匆忙忙,学生还没有从文字中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时,教师已经转到下一教学环节,朗读就成为课堂教学的一种摆设,无关紧要。

对于朗读,《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是这样规定的:“用普通话标准、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即朗读一般的现代文,要求能用普通话准确流畅地朗读,背诵经典名篇。朗读文言文,能理解文章,流利朗读,背诵一些美文佳句。可见,朗读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地位非常重要,它与其他的教学环节,内容相辅相成,紧密联系不可分割。那么在语文教学中朗读究竟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呢?

一、朗读可以激发热情,体会学习乐趣。

在讲解新课时,教师都会要求学生做课前预习,而朗读就是其中重要的一个环节。学生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初步了解文章内容。在课堂教学中,朗读仍然必不可少,通过反复的诵读,学生能够了解文章的内容、结构特点等,并随着深入朗读进一步理解文章的创作思路进入作者的内心世界,从而与作者发出心灵上的共鸣。

例如《安塞腰鼓》是一篇精读课文,这篇文章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脱离,学生在学习上容易出现障碍。但从文章的结构和语言看,更像诗歌,很适宜朗读。所以可以采用朗读法,从听读、范读、朗读一步步展开,让学生在朗读中感受到安塞腰鼓表现出的火热、豪放、壮阔的情绪,从而认识到安塞人民奔放豪迈的生命里包裹着中华民族向上蓬勃的精神。在学生听读、教师范读后,可以叫学生读出一些情感表达最强烈的句子,这些句子通常采用排比和反复的手法,气势充沛、节奏鲜明。学生在朗读时应该表现出那种震撼人心的力量和气吞山河的场面。个别朗读后,教师可以对整篇文章进行朗读指导:文章开头部分,语速偏慢,语调低沉有力,表现的是表演前安静中蕴蓄着力量;中间部分,语速偏快,语调激情高亢,表现的是表演的热烈欢快的特点;结尾部分,语调舒缓自然,表现的是表演后场面安静的特点。这样,通过一遍又一遍地朗读,学生激动亢奋的感情被调动起来,品析着文章诗化的语言、铿锵的节奏,在密集的鼓点下理解那些稍显晦涩的句子,慢慢体味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对激荡的生命和蓬勃力量的赞美。

二、朗读有利于把握人物,理解主题思想。

特级教师于永正说,朗读的功用很大,理解课文正确且唯一的手段就是朗读,标准、顺畅、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最重要的手段。朗读是学生内化语言最直接的通路,是教师培养学生语感最主要的方法。

《木兰诗》是南北朝时北方的一首民谣,这是一首叙事诗。通常叙事诗的人物形象是在情节发展的过程中逐渐丰满起来的,所以在诵读这首诗歌时应该注意把握主人公的思想感情和情节发展的节奏。最关键的在于朗读时感情的投入,犹如故事中的每一个画面都能一一呈现在眼前。在教授《木兰诗》时,主要通过朗读,指导学生把握语速,感受诗歌的叙事色彩,同时还可以根据故事情境来朗读。比如“万里赴戎机”一段,要读出豪情和悲壮。“木兰归家”一段,学生可以想象当时之景和当时之情,亲人归家心情激动,这时候的画面是跳跃流动的,爷娘互相搀扶着颤颤巍巍走到村口,虽然步履蹒跚,但已经是竭尽全力;阿姊匆忙梳妆,心急火燎又想打扮得漂漂亮亮;小弟毫不含糊手起刀落,恨不能马上将美味佳肴奉送到久别的阿姊面前。这时朗读要语调上扬,语速稍快,读出快乐的味道。

而到了“木兰梳妆”这一段,“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这三句要读出木兰急切地想要脱下厚重的战袍换上美丽的红装之情,这时语速要稍快,语气略急。“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这三句要读出木兰换装之后的女儿之情,害羞之态,动作应该是慢慢的,在回味过去女儿家的岁月,在对镜欣赏久违的女儿之颜,梳妆打扮又怎能不精心细致,这时稍快的语速就要缓慢,语调慢慢下放、语流悠长一些,激动的语气中带着几分羞涩。总之通过朗读,进一步感受故事和人物形象,让学生与木兰对话,走进木兰,认识木兰,感悟木兰,从而突破传统的认知,提高学生的语言理解能力和审美能力。

三、朗读是提升学生作文能力的有效路径。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形象地说明了要产生质的飞跃就必需要有读书量的积累。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能把辨形、释义、正音、识字系统联合起来,也就能累积词语、熟知句子、洗练文字。语言的精妙,文章结构的布局与诀窍,这些便在朗读的过程中有所顿悟,从而提高其把握语言文字和使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在学习《春》这一课时,描写春景的几幅图可以慢慢朗读,细细品析。比如斑斓的春花图,满眼繁花似锦,艳丽多姿。朗读时要注意修辞手法,这句以拟人的写法为主,“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语气轻快活泼,中间的逗号应该连读,读出花儿闹春,繁花争春的欢乐气氛。还可以展开联想,由春花到秋实,一些重点的字词如“闹”、“飞来飞去”,应该重音轻读,把握声音的虚实结合。又比如绝妙春风图,节奏舒缓明快互相交错。风本无形,作者却抓住了春风的特点,将无形的春风写得有情有义,温柔可感。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抚摸”为重音轻读,读出春风的温暖柔情。“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这一句应该用舒缓的语气,读出美好轻松的感觉。接下来的几句,节奏明显加快,“高兴”“清脆”“宛转”等词为重点,应该重读,要读出那种清脆的鸟鸣、悠扬的笛声穿透风中,高高扬起的感觉。通过朗读,运用文中学过的精彩语言仔细描摹,让学生活学活用,来赞美自己家乡的春天也就水到渠成了。

四、朗读是学生情感教育的有用手法。

朗读的最终目的,是陶冶美好情操,培养崇高德行,使学生领悟到立身处世的道理。当然学生的朗读是对作品的再创作的过程,正如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理解的差异也会使朗读所传递的情感有所区别。但重要的是要正确地转达出个体所理解的思想情绪。

《诫子书》是国学经典名篇,可以采用“朗读——译读——品读——背读”的形式,引导学生在读中解疑、疑中治学、学以致用。这是一封家书,可以开门见山、交代背景,直接进入情境,为学生朗读创造条件。要求学生尽情练习诵读,口齿清楚、读得顺畅。小组互读,揣测语气,读出韵味、读出节奏。朗读时要注意语气,用担心的语气读,要读出不能伴随孩子成长的无奈;用劝诫的语气读,要读出父亲的淡然与智慧;用期望的语气读,要读出热切中的盼望与警告。然后小组互听互读,通过层层的朗读训练,从读准确读流畅到读出韵味,逐渐引导学生深入文本,让学生在诵读中明白修身治学的意义,同时在学生的心灵里埋下一颗宁静淡泊的种子。

从古至今的事实证明,朗读这个古老的传统教法,不仅不能丢弃,而且要很好地继承发扬,那么在语文教学中该如何优化朗读教学?

(一)采用多样化的朗读方式

多样化的朗读方法可以激起学习者的阅读兴趣,提高学习语文的热情。所以,老师应该注重朗读的要领和内容,在教学中,不同的课文用不同的方式进行朗读。朗读的方式多种多样,比如竞赛读、分角色读、齐读、男女读等等。除此之外还有开火车接力读、配乐读、小组读等。必需根据课文的不同形式来选择合理的朗读方式。

泰戈尔的《金色花》,让我们走进了那新月般纯洁美妙的童年世界。课前预习可以要求学生将自己最喜欢的句子读给同桌听,并说说喜欢的原因,让学生通过诵读初步了解泰戈尔散文诗的特点。在课堂上,要求围绕孩子和妈妈的性格特点,在散文诗中找到你认为最美的最能说明这个问题的语句,大声朗读这些字词优美、想象奇妙的美文,然后在小组间交流朗读,以一个调皮的孩子的口吻,试着读出情感,表现出文字的美感,去重温童年的梦,感受孩子心中的那份挚爱真情,同时注意重音、节奏、语速、感情。整首散文诗的基调是温馨舒缓的,但不同的地方,朗读处理的方法也不同。

文中的母亲和孩子人物形象鲜明,母亲的温馨爱怜,孩子的调皮天真,非常适合分角色朗读。比如“你到哪里去了,你这坏孩子,”妈妈不见了孩子,内心焦急,孩子突然出现,又惊又喜,欢喜中带着嗔怪。这一句应该读出妈妈的惊喜疼爱、微微抱怨的语气。又如“我不告诉你,妈妈。”孩子为自己能为妈妈做点事情而高兴,但又要保密,只能对妈妈撒娇。这句应该读出孩子天真快乐、撒娇调皮的语气。学生通过朗读可以解决一些问题,比如孩子和妈妈的性格特点是什么?为什么孩子那么天真调皮?孩子为什么会想象自己变成一朵金色花?……在学生激情诵读中,人物的情感得到了升华,学生用自己的声音演绎了这首优美的诗歌,把母子间的深情表达的淋漓尽致。

(二)注重朗读的层次性

在诵读之前要注意篇章的基调和朗读的节拍。要求学生发声正确、吐字清晰。有些课文有很强的节奏感,比如诗歌、文言文,因此读的时候首先要注意停顿,这样朗读时才能读出节奏上的美感。如果字正腔圆、感情充沛,但没有节奏感,朗读就失去了气韵。同时,朗读还要求有镜头感,这就要求学生有想象和联想,将客观存在和主观情感关联在一起,在脑海中自动生成活泼优美的画面。在学生朗读的时候,老师要激励学生将自己置于想象的画面中,充分体会笔墨创造的意象美。

比如在学习《使至塞上》这首诗歌,“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句被王国维称为“千古壮观”的名句,要求学生有感情地诵读,在熟读和背诵之间加深理解,领悟诗歌的主题,体会诗中所表达的感情和理趣,进一步鉴赏诗词中表现出的那种气象雄浑的境界,同时要求说说领悟了哪些意境。意境,就是通过诵读诗文所领悟到的“眼前有画,心中生情 ”的一种境界。学生想象着黄沙莽莽,无边无际,落日低垂,河水波光粼粼的画面,自然就觉得意境开阔起来,朗读也更大气更有韵味。一个“直”字,一个“圆”字,非常精确地刻画了戈壁的奇特景象,而且暗示了旅人的独特感受。诗人把自己的孤独寂寞巧妙地和广袤的自然风光融为一体。通过朗读,提高了学生诗词鉴赏和审美能力。

(三)示范领读引发情感共鸣

学生由于人生经历、认知能力的不同,对文章主题的理解也是不同的。有的学生虽然能理解课文内容主旨,但在朗读时,也未能妥帖的把作者的感情准确地传达出来。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创设情境,渲染气氛,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再让学生设身处地,通过朗读来表情达意,这样效果不会太差。同时老师的领读很重要,它起着引领树模的作用。教师深情并茂的朗读,可以鼓舞启发学生,活跃课堂气氛,教师通过朗读和学生进行交流,可以激发他们的积极性。而且课文中情感的表述同样离不开诵读。因此,教师需要不停的自我提升,提高自己的诵读水平,这样才能起到肯定作用。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作为一名新时代的语文老师,应该加大朗读教学,让书面的无声语言化为有声的艺术语言,让形态因朗读树起,让意象由朗读创立,让朗读在课堂上开出绚烂的花儿,绽放奇特的魅力。

参考文献

[1]赵介平.《朗读的魅力:语文教师实用指南》,2011(08).

[2]余映潮.《余映潮的中学语文教学主张》,2012(27).

[3]王荣生.《语文科课程理论基础》,2014(35).

[4]刘良华.《教育研究方法专题与案例》,2007(12).

论文作者:李晓华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9年9月3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7/18

标签:;  ;  ;  ;  ;  ;  ;  ;  

浅谈中学语文朗读教学论文_李晓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