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中的中国政治学与中国政治学的发展——“迈向21世纪的中国政治学”学术研讨会综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政治学论文,中国论文,学术研讨会论文,世纪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随着新世纪的日益迫近,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也进入了关键时期。伴随着中国现代化进程恢复并发展起来的中国政治学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为此,《政治学研究》杂志编辑部继去年与山东省社科联等单位联合召开“邓小平政治发展思想与走向21世纪的中国政治学”理论研讨会之后,近日又与山西省政治学会、山西师范大学政法系和太铁分局,共同召开了“迈向21世纪的中国政治学”学术研讨会。会议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中共十五大精神为指导,围绕主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现将主要观点综述如下。
一、发展中的中国政治学
与会学者对恢复之后中国政治学所取得的成绩予以充分肯定,一致认为,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治学经过近20年的重建和发展,已经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初步建立了学科体系及其课程体系,培养了大批专业人才,为中国政治学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与此同时,许多与会学者对中国政治学的发展前景表示乐观。有学者认为,中国政治学在经历了80年代的恢复与重建、90年代的沉寂与复兴之后,到下个世纪会有新的、更大的发展。这是因为,一方面,在即将到来的新世纪,无论是国际政治格局的演变,还是国内政治关系的调整,都必将为政治学在一个新的层面上繁荣和振兴创造良好的氛围;另一方面,从现在起到下世纪的前十年,随着我国改革进入攻坚阶段,一系列深层次的社会政治矛盾日益凸现,这既向我国政治学提出了许多新课题,也为在一个新的起点上提高我国政治学的研究水平提供了有利的契机。
同时许多与会学者都认识到,目前中国政治学研究中还存在着诸多困难和问题亟待解决。有学者认为,学科发展的动力既来自社会需要,也来自学科自身的逻辑。当前我国政治学学科自身就陷于困境之中,面临一系列问题,集中地表现为:1.如何确定政治学的性质和功能的问题,政治学是“干什么用的”,它是理论性学科还是应用性科学?2.如何引进西方政治学思潮和流派的问题,由于对80年代引进的西方政治学理论未能很好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予以分析,因而存在“食洋文化”的现象,甚至以高深的概念来掩盖浅薄的思想。3.如何处理好理论的超前性与现实性,学科的本位性与交叉性,学科研究的目标性与过程性的关系问题,等等。更多的与会学者则从我国政治学研究现状与我国政治发展的现实要求存在差距这一点上指出我国政治学目前存在的问题。如有学者认为,目前我国政治学对现实提出的问题很难作出回应,而往往需要借助于经济学、社会学等学科的研究成果来解释现实问题,可见在理论上和方法上都存在“短缺”现象。有学者认为,我国政治学面对不断涌现的诸多现实问题在理论上显得准备不足,因而需要依附于其他学科,结果自身的有效性、有用性以及对现实的预测性大大降低,不能为解决现实问题提供可操作的方案。从总体上讲,介绍性、注释性的论著较多,富有创见性的学术成果较少,等等。
二、促进学科自身建设的建议和想法
与会学者纷纷指出,应当加强中国政治学的自身建设。有学者提出,应重建政治学的学科体系,以新的概念、新的理论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应对半个世纪以来的中国政治发展进行总结,以便为下世纪中国政治的进一步发展提供理论依据。有学者认为,“迈向21世纪的中国政治学”这一题目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政治学的学科建设应在八九十年代发展的基础上实现自我超越,二是应高度关注中国现实的政治发展。为此,既要改变从书本到书本的研究模式,在方法论上有所突破;也要关注当代中国政治发展中出现的一系列重大问题。还有学者认为,随着我国政治朝着现代化、全球化、民主化方向发展,政治学必然对政府形象重塑、公众参与、政治效率等一系列问题予以解答,为我国政治学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政治学在发展中要处理好终极价值与理论的有用性之间的关系。在立新和破旧的关系问题上,不要急于破除旧有的理论框架,可以在原有框架的基础上逐步地、渐进地建立新的理论;提倡研究方法的多样化,要扩展研究领域,改变目前课题设计上的同一化现象。还有学者提出,学科建设应全面发展:学科体系要在原有体系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要注意边缘学科、交叉学科的研究;理论研究要不断深化;方法论上要有所创新。为此,在进一步发展过程中既要有现实主义的研究态度又要有对理想的追求;既要关注政治学的中心领域,同时要扩展政治学的边缘领域;既要逐步从对其他国家的介绍转向对中国政治的研究,但同时不能放弃对世界各国的研究。
有的与会学者提出,中国政治学繁荣和发展的主要条件之一,是“让政治学对社会有用”。为实现这一点,首先需要认真探讨社会需要政治学提供怎样的科学理论这个问题,也即政治学的研究目的问题。由于人类对自然事物和政治事物的需要的性质不同,满足这两种需要的对象的性质也不同,因而政治学不可能有与自然科学同样的研究目的。故此政治学不能套用自然科学提供的科学模式。政治学既要研究关于社会政治现象的本质或人类社会政治活动的基本规律,又要研究以怎样的方式才能更好地解决只有以政治方式才能解决的社会问题。政治学的研究对象不能只是政治现象,而且应该包括为了圆满解决只有以政治方式才能解决的社会问题所需要研究的东西,其核心是人的政治需要,即利益相互冲突而又必须共同生活在一起的人的最根本的需要,或曰利益互相冲突的人的根本利益。相应地,政治学必须在研究方法上超越现代政治学追求的自然科学的经验的、实证的研究方法和政治哲学所适用的基于某种普遍原则思考政治现象的规范研究方法,将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以关于现实世界的经验研究为基础,去思考人的政治需要和根本利益。
有学者提出了21世纪中国政治学的历史定位问题,认为就世界范围来看,个性化是政治学发展的基本趋势,因此将21世纪的中国政治学定位于“中国化”是必然选择。政治学的“中国化”的主要内容是:政治学要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思想;以中国学者科学的创造性思维建构政治学理论;把对中国政治文化资源的研究和利用放在重要位置;政治学研究主要要面向我国的现代化建设。
有学者提出了政治学的社会政治功能问题,认为对政治学的社会政治功能的认识不能仅仅停留在政治学促进或阻碍社会历史的进步,而促进还是阻碍取决于一定的政治学理论是否反映了历史发展的规律这样的水平上。从积极的意义上讲,政治学的社会政治功能结合社会发展的过程来理解包括四个方面:为政治权威提供合法性;维持政治制度的再生;充当政治变迁的主导,成就新的政治制度;促成政治的不断进步和文明。
有学者对重构中国政治学理论体系提出了设想,认为政治学理论体系应具有结构性、逻辑性、包容性和动态性四个特征。重构政治学的理论体系决不意味着对已有体系的否定,而是在总结近20年来政治学发展成果的基础上有所创新。根据历史与逻辑的统一、宏观与微观的统一、显性结构与隐性结构的结合的原则,政治学的理论体系可以重构为:政治主体篇、政治关系篇、政治意识篇、政治行为篇、政治制度篇和政治发展篇。
还有学者提出了政治思维的创新问题,并从微观—宏观、归纳—演绎、分析—综合和静态—动态从四个维度上探讨了我国政治学思维方式的现状及其创新路向。
有鉴于此,会上有学者提议,应对中国政治学进一步发展中在学科自身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和需要关注的现实问题进行系统的梳理和研究,从而最终形成一项“21世纪中国政治学发展议程”。这项倡议得到与会专家学者的积极响应。
三、中国政治学发展中所要关注的若干现实问题
与会大多数学者都十分强调实践是理论的源泉这一观点,因而在讨论中国政治学的发展时非常强调对现实问题的研究,将其作为政治学进一步发展的生长点。
有学者认为,回顾当代中国政治的发展,不难发现其基本取向是现代化,因此探讨下世纪中国政治学如何发展、如何发挥其指导实践的功能,无疑必须重视对中国政治现代化问题的研究。并进一步提出了实现政治现代化的基本标志和特征:政治民主化、政治法制化、政治分权化、政治公开化、政治参与化、政治监督化、政治决策科学化、政治管理效能化、政治官员普选化和政府机构精简化。
有学者具体提出了政治学研究需要关注的几项重大现实问题:一是改革的世纪性意义和政治体制改革的历史地位问题;二是当代中国经济市场化进程对政治民主化建设的作用问题;三是市场机制与政府调控的有机结合问题;四是政府职能的定位和机构改革的价值目标问题;五是依法治国与民主治国的有机统一问题。
有学者从政治体系可分为来自社会、又凌架于其上的国家权力和在国家权力统辖下的基层政治社会两部分入手,指出政治学的领域视野不能仅限于国家。尤其是随着民主化进程的深入,国家的政治变革往往首先起源于基层政治社会的变革或以此为基础。因此理论界应对基层政治社会的变革给予充分重视,对中国农村大地上正在发生的政治变化所蕴含的内在价值进行深入研究。
还有学者提出要加强公民文化研究,并且提出,为创建现代公民文化,中国政治学应对发展政治哲学予以关注,重视规范理论的研究,开展价值问题的探讨。因为我国当代政治学的主题与当代西方政治学的主题完全不同。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西方社会公民文化发育成熟。在此背景下政治学弱化了它的文化职能而强化了其科学职能,其重心由政治哲学转向政治科学。而我国在改革开放后才进入西方早已越过的公民文化创生时期。故而我们在引进西方政治理论时必须记住中西政治发展的“时差”。
四、知识经济时代的政治学发展
这个问题也是政治学发展中面临的问题之一。会上部分学者对此作了富有创见的阐述,有学者甚至探讨性地提出了“知识政治”的概念。
有学者认为,知识经济必然对上层建筑产生深刻的影响而带来政治管理的新变化。政治学为适应这些变化,应在研究重点和内容上作如下调整:首先要围绕民族创新能力的提高研究政治发展与改革中的若干重大理论问题,如国家能力和国家发展战略问题;在政治改革方面,要研究适应知识经济时代要求的国家领导体制和组织管理体制问题,处理好充分发挥领袖集团的治国作用与人民民主权力的关系问题;有利于知识创新的重大政策与社会公平、人权保护等问题;促进民族创新能力提高的法制建设问题等。其次要围绕有利于各类人才脱颖而出而研究建立富于激励创新作用的人事管理制度,以及建立有利于人才培养和成长的环境问题,包括有优越的学习条件、充分的自由思考和创造的空间、宽松的政治氛围、公平竞争的学术环境、保护少数人坚持自己思想创见的权利以及完善的知识产权制度和法律。此外,在知识经济时代,政治学还要更加注重国际政治经济关系的研究,包括: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发达国家的政治走向和对华政策;我国人才培养、选拔制度如何与国际接轨;在国际政治经济关系的基本格局中提高国家竞争力的问题。
还有学者进一步指出,对知识政治的研究是适应人类社会早已发生的知识革命的需要,是对知识经济的积极回应,是中国政治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推动我国政治学发展的迫切需要。同时预见性地论述了知识政治的主要特征:政治主体日趋知识化、政治行为迅速知识化、政治意识明显知识化、政治制度更加知识化、政治发展日益知识化。同时特别指出,知识政治与民主政治并不矛盾,二者是不同序列上的范畴,由于知识政治更注重政治主体的知识含量,使民主政治的建设和发展建立在知识的生产、传输、创新和利用的基础上,扩充和提高了政治主体的能力,因而能够使民主政治真正落到实处。
此外,会议还就其他相关问题进行了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