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主要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从理论的角度对《体育发展“十三五”规划》关于中学体育教学组织形式改革创新进行探究。对体育教学组织形式的概念、运用原则进行分析,进一步提出体育教学组织形式的发展趋势。通过体育教学的组织形式的改革,为体育教学活动提供更好的理论支持。
关键词:体育教学 组织形式 原则 创新
体育教学组织形式是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以及学生之间的相互关系,是实施课堂教学的一种基本的形式,它在教师和学生互动交流中起衔接作用。教学组织形式的运用直接决定教学的进度和质量,合理的教学组织可以使学生被动的学转化为主动的学,由消极排斥转化为积极参与。《体育发展“十三五”规划》在教学内容、结构、实施和评价等方面都提出了相应的改进要求和突破方向。体育教学的组织形式主要围绕以下四个方面进行:一、体育教学组织形式是围绕对应的教学内容而进行设计的。二、体育教学组织形式是师生相互作用方式的直接体现。三、师生的活动必须遵循各种规范的要求和程序,在一定的时空背景中完成。四、体育教学组织形式为在体育教学中起链带作用,如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需通过一定的程序串联起来,才能形成完整的教学活动。
一、体育教学组织形式运用的原则
1.教学过程师生——生生相互尊重原则。在整个体育教学过程中,一直以来都强调和要求师生、生生相互尊重。传统教学组织形式里更多的是把尊重作为要求进行管理,而我们现在课堂里更多的是让尊重成为其基本元素,不通过强制要求进行管理。从而让教师和学生学会尊重,懂得尊重,最终形成师生互相尊重、生生尊重的良好氛围。和谐的体育教学的组织形式可以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也可以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由被动的学转化成主动的学,提高其学习积极性。
2.注重学生个体差异原则。而青少年时期是中学生身心发展的关键期,每个学生都具有不同的生理、心理特征,在生理、心理都存在个别差异。在确定体育教学组织形式时,应根据学生的身体条件、运动技能、兴趣爱好和心理特征等方面的个体差异,使每个学生都能从中获益。
3.民主化教学原则。师生交流互动是整个体育教学中的重要过程,新课改强调师生、生生的互动性必须在体育教学中得到体现, 重点突出“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在运用体育教学组织形式时,注重营造民主教学、师生平等、团结协作的心理氛围,创设多维的师生交流情境,增加师生的情感交流,师生产生共鸣,在民主平等的互动课堂中促进教学相长。
4.教学内容整合性原则。每一种体育教学组织形式都有其利弊,为使其能更好地应用于教学中,需综合运用各种教学组织形式,即根据学生的性别、年龄、个性、心理特征结合课时、单元、教学重难点进行教学,将班级教学、分组教学、个别指导的组织形式进行有效的动态整合,并对小组教学组织建设进行强化,通过小组化学习活动使班级教学能够落实到学生个体上,提高学生个体的学习效益。
5.体育课程的性质和内容制约性原则。体育教学组织形式取决于体育课程的性质和内容,并服务于特定的教学目标。体育课程是以身体活动和技能操作为主,要求在现代课程理论的指导下,对课程资源进行有效的开发利用。由于体育课程内容具有多样性特征,所以体育教学组织形式的多样并存成为必然。
6.体育课程资源的有效利用原则。课程资源涉及学生学习体育与生活环境中一切有利于达成体育课程目标的资源,体育课程资源具有广泛多样性的特点。它包括学校拥有的学校性质、规模、场地器材、传统以及体育教师等,运动场地是开展体育教学活动必要的空间条件;设备、器材是师生相互传递教学信息的媒体和产生互动共鸣的中介,因此,体育课程资源的充分利用和组织是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因素,也是优化体育教学组织形式的一个重要方面。
二、“十三五”规划背景下体育教学组织形式的改革创新趋势
1.体育教学组织形式由传统的单一化向多样化发展。教学是一种动态的过程,教学的对象是相互作用且不断发生变化的人,如果以一种不变的教学组织形式去应对不断变化的教学对象,是不科学的,也不符合“十三五”规划发展的理念,因而教学组织形式向多样化发展是必然的趋势。在体育教学改革的进程中,不断涌现新的教学组织形式,虽然各具特点,但共同点都是为了体育教学能够更好地适应每个学生的兴趣、需要和能力,使每一个学生尽可能达到其最高水平。
(1)分班教学形式。
①行政班。行政班是以本校原有的教学行政班为基本的教学单位来开展体育教学活动。这一组织形式比较方便,学生之间相互之间比较熟悉,有利于男女学生之间的相互了解以及学会与异性相处。这种形式更适合小学阶段的教学。
②男女合班分组或单班男女分组。男女合班分组或单班分组是打破班级甚至年级界限,根据学生的性别,将男女分开,由不同的体育教师进行的教学组织形式。随着学生年龄的增大,中学阶段男女生在身心发展方面的差异越来越显著,如体能、技能、兴趣和爱好等,基于此,有条件的学校到了高中阶段大多采取男女分班上课的形式,为了方便体育教师的教学,通常的做法是打破平行班的界限将两个班(或一个班)的男生由一位老师上课,女生则由另一位老师上课。这一组织形式有利于体育教师根据男女学生不同的生理和心理特点,有针对性地制定目标、选择与安排教学内容、采用教学方法与组织形式进行教学,以提高体育教学质量。这种形式更适合中学或高中的教学。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③按兴趣爱好(选修项目)分班。《体育健康课程标准》指出:“在同一个年级可打破班级界限,按篮球、有氧操、太极拳、乒乓球等项目重新编班进行选项教学。”“不同年级的学生可打破年级界限,按篮球、有氧操、太极拳、乒乓球等项目重新编班进行选项教学。”“在同一年级平行班较少 或体育教师较少的情况下,可以在班内按篮球、有氧操、太极拳、乒乓球等项目进行选项教学。”按兴趣爱好(选修项目)分班,适合高中阶段体育教学,能更好地体现“以学生发展为主体”的思想,尊重学生的兴趣和爱好,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运动项目,有利于激发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他们自觉地从事体育活动,从而获得更多的知识和技能。
④小班化教学。小班化教学是指以比较少的学生构成的班级规模进行体育教学的组织形式。该组织形式让教师更具针对性,可以细化教学内容,增加练习的密度,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2)分组教学形式。
①同质分组。同质分组是指打破班级界限将若干个班级的学生集中起来,按照原来学生的体能或运动技能水平将学生分成若干个教学班,由不同的老师分别进行教学。为了缩减小组内学生的差异,在同一小组内按统一目标、内容、进度进行学习的组织形态。其优点在于能增强活动的竞争性,符合学生争强好胜的性格,能提高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
②异质分组。异质分组是有意识地扩大组内差异,将不同体能和运动技能水平的学生分成同一小组,小组间基本同质,实现小组内学生互帮互学的组织形态。其优点在于不同基础与水平的学生互帮互学,学会理解尊重他人,学会与人共处。
③合作分组。在兴趣编班的教学班中,学生原有的水平可能会有较大的差距,为了使每个学生得到平等受教育的机会,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建立一些互助合作的学习小组,使基础较好的学生与基础较差或一般的学生组合在一起。
④友情分组。这种形式凝聚力特强。在友情分组中,学生思想一致,信任度高,依赖性强。在学习过程中可以发挥各自作用,形成合力。
⑤俱乐部形式。俱乐部练习相似于合作分组,但主要是依据运动项目兴趣来进行的团队合作体育活动。
2.班级授课制仍是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班级授课制是以固定的学生组成班级单位进行教学的,这种授课形式不利于对学生进行因材施教,然而至今,仍没有出现能完全取而代之的教学组织形式。而班级授课制依旧存在的原因在于具备多方面的合理因素。班级授课制教学效率高,还有利于学生情感交流、相互学习以及团结协作意识的培养。因而世界各国在班级授课制的改革进程中,保留其合理因素,祛其不足之处,注入符合现代教学的新元素,如加强对学生的个别指导、创立新的课程结构模式等。以上表明:班级授课制需要不断地完善,进行不断的改革,结合其他体育教学形式,彰显其生命力,所以班级授课制仍将是体育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
3.体育教学组织形式向个别化教学方向发展。在体育教学中,学生个别差异现象普遍存在。因而个别教学在当今体育教学界越来越受重视,研究认为个别教学能够根据每个学生的不同特点和情况进行针对性的教学指导。在现实条件中,教师与学生“一对一”的个别教学是不允许的。在这种情况下,为使班级教学更加有效就只能向个别化教学的方向发展。个别化教学运用灵活的方式组织学生学习每项教材内容时,可以按其能力和可接受的程度进行,并且能激发每个学生的最大潜能,使教学适应个别差异。个别化教学还能适应并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提高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主动积极性,培养其自我学习,自我发展的学习意识。
4.体育教学组织形式向综合化发展。每一种体育教学组织形式都有其利弊。随着教学组织形式的发展和变革,教育者清楚地认识到,只有把各种教学组织形式有效地结合起来,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优势,达到最理想的教学效果。即每种教学组织形式都是相对的,都具有自己的特点和最适合的适用范围。因而,在体育教学中应该有意识地选择教学组织形式,使全班教学、小组教学和个别教学这三种形式有效地结合在一起。与此同时,保持某种教学形式在某个阶段的主导作用。近年来,日本等许多国家流行的小集团学习和我国的友伴群体形式的学习等就是全班、小组和个别三种教学组织形式的结合体现。
5.体育教学组织形式从“教”向“学”的方向发展。“教型”教学组织形式是以教师为中心而构建的,是传统的体育教学组织形式,学生在这种教学组织形式下通常是被动地接受学习。而“学型”体育教学组织形式强调的主要是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能动性、积极性和探索性,注重的是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作用,主张的是学生自律、自主地进行学习,如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等。这种“学型”的体育教学组织形式对于改善体育课堂教学氛围,提高体育教学质量有积极的作用。同时也增加了学生间的相互交流,体现了教育者对学生个性的社会化关心,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有效手段。
参考文献
[1]国家体育总局 体育发展“十三五”规划[S].2016,05,05。
[2]潘绍伟 于可红 学校体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3]朱亚成 关于《体育发展“十三五”规划》的若干探讨[J].南京体育学报,2016,30,(3),85-92。
[4]郝勤 我国体育文化“十三五”规划刍议[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6,40,(2),25-28,61。
论文作者:邓泽林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7年4月第27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4/19
标签:组织形式论文; 学生论文; 体育教学论文; 体育论文; 班级论文; 师生论文; 形式论文; 《中小学教育》2017年4月第275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