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学语文课程标准》中倡导的“探究性学习方式”正是为了让学生“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
关键词:初中语文 探究性 策略
新课改下的语文教学,应让学生在课堂中保持积极主动的探求的姿态,让他们有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去创新、去发现,我们的语文课堂才有生机,才能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
《大学》里这样说:一个人教育的出发点是“格物”和“致知”,就是说,要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在九年级语文课本的《应有格物致知的精神》一文中,作者丁肇中强调了现在的学生在学习自然科学时一定要有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其实,学习语文学科,也同样需要这种精神。
在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中,老师们经常会发现“环节费时多,课堂生成少,教学效率低”,很多时候我们是学生叫苦,老师喊累,事倍而功半。在这种情况下,要提高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质量,我们也必须培养学生格物致知的精神,优化课堂教学形式,寻求更为科学有效的模式。
在“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一理念的支撑下,联系自己的教学实际,我将探究性学习方式引入到课堂教学之中。
在一段时间的探究摸索的过程中,我侧重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师注重自己教学行为的转换
我们应当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变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改变教师单向传递知识的教学行为,树立以活动促发展的教学观念。教师不应再是传统教学过程的控制者、教学活动的支配者、教学内容的制定者与学生成绩的评判者,而应是学习环境的设计者,学生自主学习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和指导者,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给学生心理上的支持,注意培养学生自觉、自律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二、培养学生大胆质疑的习惯
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不进,大疑则大进”。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无数事实证明,“问”是培养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的切入口。有人说,学习的过程是人“无疑”到“有疑”再到“无疑”的过程,只有学生有了疑问,才会产生探究的的兴趣。因此,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发言,让学生在探究中寻找答案,这一进程中,教师适当做以点拨和补充,这与老师将现成的答案一下子“端”给学生,效果会截然相反。
三、丰富教学内容,实现呈现方式的多样化远程教育资源
作为学科教学过程中的一种有效的认知工具,它为教学提供了理想的教学环境、丰富的教学素材(教学案例、多媒体课件、练习题等),教师按自己的个性特征、教学习惯、教学特点灵活选择,通过多媒体技术把它们呈现出来,实现特色教学。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小学语文教学课程标准规定了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是加强基础知识的教学和感悟能力的培养,为学生的学习成长打好基础。而在传统教学中,阅读教学的目标是通过“预习、讲解、默读、朗读、查字典、小组讨论和总结”等环节实现的,这就把学生的视野仍然禁锢在课本这个唯一呈现的材料上,不利于学生的发展。而多媒体计算机,拥有形、声、色多元素相融合的大量的教学信息,能提供给学生大量的多维的阅读材料,学生就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去阅读、赏析,这样既能充分地利用课堂时间,又能最大限度地让学生接受到更广泛的信息资源。
四、培养学生提出新见解的能力
目前中学生的求知欲强,对社会、人生、自然都有积极的探究兴趣,对什么事都喜欢问为什么,喜欢发表自己的见解,而且他们的思维还没有形成固定的思维方式,老化的、不活跃的信息比较少,头脑里没有条条框框,因而敢于说出不同的见解,容易创新。对待他们的见解,我如同对待初春的花蕾,倍加爱护,积极引导,久而久之,对学生探究性学习方式的形成,是十分有价值的。
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我总是把解决问题的钥匙先交到学生手中,让他们站在自己的立场、角度去思考。学生所想到的,教师也未必想得到。对于这些新颖的见解,我也如同对待初春的新芽一样重视,倍加珍惜,因为这些是学生在探究性学习中得到的,标志着他们在思维和语言上上升到一个成熟的新阶段。
五、创设氛围,激发学生探究兴趣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如果教学手法陈旧,就会使学生失去探究的兴趣,学生慢慢地就会变成被教师“抱大的一代”。因此,教师在教法设计上也应有所创新。
总之,让学生在课堂中保持积极主动的探求的姿态,让他们有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去创新,去发现,我们的语文课堂才有生机;只有更多的、更新的学习方式进入我们的语文课堂,我们的语文教学才会进一步适应时代的发展,才能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
论文作者:郭韶莹
论文发表刊物:《素质教育》2020年4月总第34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20/3/3
标签:学生论文; 自己的论文; 格物致知论文; 教师论文; 探究性论文; 培养学生论文; 见解论文; 《素质教育》2020年4月总第34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