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建设不断深入,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城市园林设计和施工作为城市化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内容,在发展过程中得到更多的改进和推广,现在的城市内涝问题比较严重,为了更好的提高城市化的质量,海绵城市的理念被应用在城市化建设过程中,其中园林设计中的应用十分突出。
关键词:海绵城市理念;城市园林设计;应用
1.海绵城市理念剖析
1.1海绵城市的概念和本质
在传统的城市建设内容中,主要强调发挥钢筋水泥的硬化作用,城市降水主要通过灌渠等设施排出,如遇极端天气则会导致城市旱涝等问题。为此,为了有效解决城市的生态问题,我国提出了海绵城市理论,以便更好地应对环境变化情况,有效解决自然灾害等问题。海绵城市的建立有利于雨水自然存储和自然渗透以及自然净化等,从而建立一个适合人们生活、符合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生态城市。海绵城市理论的主要应用内容是,通过应用自然排水系统和生态排水设备建立城市的绿地和道路等,并通过渗、滞、蓄、净、用、排等方法解决城市的内涝问题,有利于节约水资源,保护自然环境,维护生态平衡,建立绿色环保城市。
生态园林设计的基础是生态学,结合景观生态学等其他生态理论系统建立绿色、环保、文明、优美的生态环境。而海绵城市理论的提出基础是水生态,作为一种生态平衡措施能够有效解决我国城市和乡村的水文问题。通过生态理论来缓解水生态问题,有利于解决用水,保护生态环境。从海绵城市理论和生态园林设计的概念可以看出,二者能够在平衡生态环境系统等方面发挥很大作用,从而促进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的和谐共处。
1.2海绵城市的技术研究
第一,低影响开发即LID技术,旨在对雨水资源进行控制、阻滞、滞留、过滤、渗透和处理等一系列操作,尽可能减少场地开发建设中对地下水循环系统的破坏;第二,最佳管理实践法即BMPs,旨在对雨水资源从产生、传输到终端各个阶段进行科学控制,并引导收集到的雨水以设定好的流速渗透进土壤,从而在短时间内减少地表径流和污染物;第三,水敏感城市设计,这是将城市总体规划和城市水循环体系有机结合的产物,内容包括对城市水资源进行管理以降低饮用水的需求、提高雨水利用率以缓解地下水资源不足的窘境、控制城市污水源以保护水生态环境等。
2.海绵城市理念在城市园林设计中的应用
2.1海绵城市技术的应用原则
首先,在城市园林设计中,传统解决雨洪问题的方法是利用密集的地下排水管网,将其与市政设施进行连通来快速排放雨水。这一举措尽管有一定成效,但纵横交错的地下管网系统会对原有的生态渗透蓄水循环造成严重损坏。海绵城市技术倡导要降低对自然现状的破坏,强调对场地自身排水功能的利用,因此在应用过程中需要以保护和修复为前提进行开发建设,尽可能对园林的原始地形和自然条件进行适度改造和优化,实现更加生态有效的雨水资源管理。
其次,作为城市园林设计中的重要环节,景观设计大多会采用不透水铺装。而大面积的不透水砖会导致地表自然下渗通道被阻断,大量的雨水难以渗透到地下。因此在城市园林设计中的景观设计环节,应尽可能减少使用不透水铺装,同时增加更多的绿地面积。即便是道路、停车场等必须用到不透水铺装的场地,也可以采用打断法以降低其连续性,从竖向设计上进行创新以实现对地表径流的逐级消减。再者,在城市园林设计中习惯于采用末端治理法来处理雨水径流,这是一种将分散径流汇聚成大型径流进行统一处理的技术,很容易造成面源污染。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为此,可引入LID技术来对雨水径流源头进行科学传力,即在尊重场地现状的基础上,结合园林里的场地、道路、建筑、水系等景观要素,实现在径流源头对雨水下渗、运输、储蓄和净化等过程。
最后,在城市园林设计中应用海绵城市技术的关键在于模拟自然,因此设计者应充分考虑城市园林的功能和美感,确保在发挥生态效益的同时给游客以美的体验。更进一步,可将雨水径流处理过程进行景观化呈现,让大众直观地了解雨洪管理过程,这样既有助于推广海绵城市理念,又能唤起民众对于水资源的保护与合理利用。
2.2海绵城市技术的应用方式
海绵城市技术在城市园林设计中的应用主要是借助滞留渗透系统、传输系统、调蓄系统和雨水收集回用系统四种方式进行的,且各具特色:第一,滞留渗透系统。具体包括:雨水花园,这是一种融合了景观学、生物学、建筑学的人工湿地系统,利用自然形成或人工挖掘的浅凹绿地,构建起汇聚植物、土壤和雨水的生态景观格局,以实现自然的水循环;在雨水花园规划内容中,将城市生态园林设计与城市雨水管理系统有效地融合起来,不仅能够有效解决城市的雨水渗透问题,提高对水资源的利用率,还能更好地美化城市,发挥一定的观赏审美作用。
绿色屋顶,这是针对城市园林中的建筑屋顶部位,通过在防水层上栽种植物以达到生态效果,由于其占地面积较小,因此承受和收集雨水的能力有限,需要与其他滞留渗透系统配合使用;下凹绿地,这是一种微观小型分散的雨水径流处理技术,主要是对原有地形进行梳理以形成下凹空间来收集地表径流,具有较低的维护成本和较广的适用范围;透水铺装,这是一种运用充满孔隙结构的透水砖材料来使雨水迅速下渗的技术,其亮点在于能够过滤雨水中的污染物以实现对水体的净化。
第二,传输系统。具体包括:植草沟,这是一种类似于下凹绿地但却有明显差异的雨水渗透处理技术。它多由线性分布的植被地表沟渠或带状低洼绿地构成,可以将周边汇聚的地表径流和超过绿地承载能力的雨水径流传输到储蓄设施,具有强力的净化和过滤功能,但规范较严格且设计较复杂;旱溪,这也是一个拥有完整水系统的人工湿地,由地上和地下两部分组成,可以在雨季或非雨季都发挥良好的雨水传输功能。
第三,调蓄系统。具体包括:湿塘,这是一种多用于地势低洼处的调蓄和净化雨水径流的设施,巧妙利用了场地高差和重力势能来运输雨水和地表径流,不仅净化水质的效果显著,且整个调控过程能够形成良好的景观效果;人工湿地,这是一种综合应用化学、生物、物理等学科理论,人为仿造自然湿地的构造和功能而设计的地表水体,常见有表流湿地和潜流湿地。
第四,雨水收集回用系统。城市雨水收集是在雨水落到地面上后,一部分通过地面下渗补充地下水,不能下渗或来不及下渗的雨水通过地面收集后汇流进入雨水口,再通过收集管道收集后,雨水池、雨水罐等具有一定容积的设施,对径流雨水进行储存,以达到收集回用等目的。回用主要是作为景观水体补水、绿化灌溉用水、道路浇洒用水。
结束语
当前城市面临着水资源短缺、内涝和雨洪等自然灾害的影响,对城市的可持续发展造成了严重的阻碍。基于解决城市水资源问题的城市海绵理念具有良好的应用空间,尤其可用于城市园林设计中,通过一系列生态化技术来实现对雨水和地表径流的渗透、过滤、净化和储蓄功能,从而形成生态化的城市园林体系。
参考文献:
[1]党晓娟,董王安. “海绵城市”建设对景观园林设计的影响分析及对策[J]. 现代园艺,2018(05):112-113.
[2]卢爽明. 海绵城市建设的困境分析与解决对策研究[J]. 工程技术研究,2018(09):70-71.
[3]张伟,车伍. 海绵城市建设内涵与多视角解析[J]. 水资源保护,2016,32(06):19-26.
[4]方世南,戴仁璋. 海绵城市建设的问题与对策[J].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7(01):88-92+99.
论文作者:刘杨
论文发表刊物:《防护工程》2019年1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8/14
标签:城市论文; 雨水论文; 径流论文; 海绵论文; 园林设计论文; 生态论文; 地表论文; 《防护工程》2019年10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