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安市广安区中国石油广安希望学校 广安 638000)
学习的过程,是一个知识积累、思维拓展的过程。从思维的发生看,思维是一种生理功能,发生于人的大脑之中;从思维的目的看,思维是有意识的,指向解决问题或达到某目的的;从思维的过程看,思维是一种探究过程,这种过程由对经验进行系列操作构成;从思维的性质看,思维是一种操作技能,用以完成特定的任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巧妙采取各种手段,积极引导学生拓展其思维,打开智慧的“闸门",自觉地、积极地探究获得知识。就数学教学而言,教师如能精心设计一系列疑问,巧妙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思考、去探索、去发现,让他们才探究疑问的过程中,品尝到思维飞跃之果,从而获得数学知识,增长数学能力,这样,教师的教学就会显得轻松,学生的学习就会感到愉快。
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往往出现学生“启而不发”的状况,这是什么原因呢?长期的教学实践经历告诉我,这主要是因为教师的“启”不得法,学生的思维积极性没有很好地调动起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通过怎样的方式来启迪学生思维,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呢?那就是精心设疑。教师用精心设置的一个个问题,来巧妙启迪学生思维,打开他们思维的闸门。
一、在承上启下的过渡处设疑
数学是一门具有严密逻辑性的科学,大多数新知识都是在旧知识基础上的延伸和发展的。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知识的内在联系,引渡旧知,过渡到新知。我们知道,小学生的认识规律是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具体到抽象,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为此,为完成本节课的目标,教师应瞄准承上启下的过渡处,找准新知识的生长点,抓住新知识的连接点来设疑,这样,就更能起到承前启后,温故而知新的作用。设疑的质量如何,不仅关系到知识的复习巩固,而且影响对新知识的启迪。设疑意在深入思疑,意在促进学生思维的深入发展。启开学生智慧的心扉,让学生迅速进入“愤”、“悱”境界,主动积极地去学习探索,通过对简单具体的问题进行分析、比较,逐步向抽象性发展,这样不仅为学生学新知识作好准备,而且还交给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让他们的思维拓展中培养能力。
例如:教学“异分母分数加减法。首先,教师应找准这个知识点的关键所在,弄清该知识的纵向联系——由点到线,由线到面,由面到体的知识结构。本知识点的关键所在就是计数单位相同的数才能直接相加减,前面所学的整数、小数、同分母加减法的法则精髓就在于此,因此,我们可设计这样的准备题“132+20、1.74-0.4、1/7+3/7”,一边练习一边要求学生说出算理,然后设疑:
(1)多位数加减法为什么要相同数位对齐(计数单位相同才能直接相加)。
(2)小数加减法为什么要小数点对齐(小数点对齐,也就是相同数位对齐)。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3)同分母分数为什么可以直接相加减?(计数单位相同)
(4)出示例题:1/2+1/3。1/2和1/3的分数单位各是多少?计数单位相同吗?能否直接计算,怎样计算呢?
学生带着这样的问题去思考、探究,慢慢地,他们的思维就会产生由具体到抽象,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第一次质的飞跃。这样设疑,不但巩固提高了所学的知识,而且沟通了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让学生能顺利地由旧知识过渡新知,为将要进行的更高层次的思维活动做好孕伏。
二、在探究的新知识点上设疑
学习探究新知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教师应围绕教学目标,在重点和关键处设疑,引发学生积极思考,进而解开疑难。解疑是启发式教学的关键,是发展学生思维的重要一环。整个解疑阶段,学生的思维要经历抽象化和具体化这两个过程,最后产生理性认识。在抽象化的过程中,学生或分析综合,或比较分类,或抽象概括。而在具体化的过程中,学生则把抽象化得来的知识加以运用和创造。这样,经过抽象化和具体化这两个过程,学生的思维就呈螺旋式上升的状态。如:在教学《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时,前后已弄清了学习本知识的有关概念,可提出悬念,“1/2+1/3” 1/2和1/3的分数单位相同吗?各是多少?能否直接计算?该怎样运算呢?学生通过比较分析,很快就答出1/2的分数单位是1/2, 1/3的分数单位是1/3,它们的分数单位不同,也就是计数单位不同,因此不能直接计算,必须化成同分母的分数,才能相加减。然后采用前面所学通分的知识,学生很快就能掌握这一知识,这个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又如,在教学《角的初步认识》时,小学生学起来非常吃力。于是,我在教学中设计了5个层次,首先出示三角形、正方形、圆形三块纸板,让学生比较、分类、哪些有角,哪些没有角,接着让学生动手用纸折各种大小不同的角,加深对角的认识,然后,师生再用示角器演示角的变化,揭示角的特征,并请学生运用获得的角的知识,把最先出示的三角形和正方形纸板的角变多,在看似没有角的圆形纸板上画出角,最后,教师出示红领巾、三角板、钟面、折扇等实物,让学生说说它们都有哪些角并讲出依据。这个层次的教学,就集中体现了在学习新知识的点子上恰到好处的设疑,引导学生步步解疑,始终把发展学生思维作为教学主线,具有较强的启发性。
三、在归纳结论的关键处设疑
新知识的全面掌握有一个归纳概括,揭示规律的环节,这一重要环节是使知识由点到线,由线到面,由面到体,形成知识结构的一个“主装工程”,是教学过程中最为关键的一环。通过抽象概括,学生才能获得新知,发现规律,举一反三。不过,如何在抽象概括阶段进行启迪设疑难度很大,还需要教师的教学设计别具匠心。我在教学《长方体知识》时,抽象概括阶段我拿出一叠长方形的薄纸片,再问学生是不是长方体。(生答是)最后只剩下一张薄纸片,问学生这一张纸还是不是长方体,这时有两种意见出现:一部分同学说不是,一部分同学说是。引导学生展开评论,说不是的认为:这一张薄纸只有长和宽是长方形,另一部分同学说是长方体。老师追问:如果说这张纸是长方体,那高是什么?你知道它有多高吗?部分同学先后补充说,高这是这张纸的厚度。如果单测一张纸的厚度是比较困难的,我们不妨把这叠纸的高度测出来,然后用高度除以这叠纸的张数,就是一张纸的厚度。这样学生一下子就很容易概括出长方体高的特征,有可能是很厚,有可能是很薄。从这一教例中我们不难看出,只要教师在抽象概括阶段恰当引导启迪就能化难为易,深入浅出,学生就能有所发现,有所创造。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巧妙设计提问,以集中学生精力,激发学生思维,激活学生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让教学显得轻松起来,让学生的学习显得愉快而有收获。
论文作者:文自凤
论文发表刊物:《读写算(新课程论坛)》2016年第09期(上)
论文发表时间:2016/10/18
标签:学生论文; 思维论文; 知识论文; 长方体论文; 分数论文; 单位论文; 这一论文; 《读写算(新课程论坛)》2016年第09期(上)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