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主流价值观面临的挑战与对策_思想政治工作论文

中国主流价值观面临的挑战与对策_思想政治工作论文

我国主流价值观面临的挑战与对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价值观论文,对策论文,主流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8273(2013)09-0028-06

价值观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意义、重要性的总评价和总看法。它一方面表现为价值取向、价值追求,凝结为一定的价值目标;另一方面表现为价值尺度和准则,成为人们判断事物的价值及价值大小的评判标准。在社会主义中国,价值观具有其特殊的规定性,本文所说的主流价值观就是指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要内容的一整套价值观念,这是与我国的国情、具体历史发展阶段密切相关的。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入与扩大,国际化进程不断推进,国内外一些不良社会思潮对我国意识形态的影响和冲击不断加大,我国主流价值观面临重大的挑战。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求我们必须有效抵御不良思潮的侵蚀,坚守和弘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观。

一、我国主流价值观面临的挑战

当前,我国主流价值观面临的重大挑战主要来自政治理论、思想道德和工作作风三个方面。

(一)主流价值观在政治理论层面面临的挑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经济发展保持了30多年的高速增长,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综合国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改善,这些巨大变化得到了整个世界的认同与赞扬。其根本原因在于中国坚持了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指导,坚持了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坚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使中国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得到了较为充分的展示。

然而,国内外一些别有用心者不顾现实,颠倒黑白,攻击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攻击中国社会主义制度,先是祭出了“民主社会主义”大旗,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成功归结于实行了“民主社会主义模式”,提出“只有民主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宣扬“民主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正统”,并煞有介事地鼓吹“民主社会主义胜利,既演变了资本主义,又演变了共产主义,民主社会主义正在改变世界”。其所作所为就是想搞乱人们的思想,达到改变我国人民的政治信仰、政治观念、政治立场,阻碍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政治目的。

近年来,一股鼓吹西方政治模式的社会思潮又沉渣泛起,这股思潮全然不顾中国的现实国情,顶礼膜拜西方国家的政治模式,具有很大的迷惑性,容易对人们的价值观产生影响。这股社会思潮严重脱离中国国情,不顾中国人民的历史选择,否认中国社会发展的大趋势,妄图照搬西方国家的政治体制,将法治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人民当家作主割裂,这对中国的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是极为有害的。当代中国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高举社会主义旗帜,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坚持改革开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这已成为不争的事实。社会主义中国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已经建立了比较完整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而且这一法律体系随着时间的推移将不断完善,在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依法治国已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成为党和国家的自觉、人民的自觉,依法治国在社会主义中国的国家治理中取得了明显成效。而鼓吹西方政治模式,宣扬西方式政党制度及抽象民主形式,宣扬西方所谓的普世价值观,其目的就是混淆视听,搞乱人们的思想,从而达到贬低甚至否定中国共产党领导,否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中国实现改旗易帜,实现资本主义化的政治目的。由此可见,照搬西方政治模式,宣扬西方式政党制度及抽象民主形式,在学理上十分荒谬,在政治上极其有害。对此,我们必须保持高度的政治警惕性。

(二)主流价值观在思想道德领域面临的挑战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一些人包括部分党员、干部在内,片面追求个人利益,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淡化,以至于价值观发生扭曲,拜金主义、个人主义、享乐主义膨胀,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潮中迷失了方向。

所谓拜金主义,就是盲目崇拜金钱,把金钱价值看作最高价值,将金钱价值作为衡量一切行为的标准。拜金主义者过分强调金钱的重要性,以致于唯利是图,对许多事物经常只看到表面,看不到其内涵,精神极为空虚。拜金主义作为一种社会思潮,是伴随资本主义的发展而形成的,起源于资本主义鼓励个人追求自我利益的思想主张,反映的是狭隘的阶级利益,是没落阶级的人生观。其实质在于没有正确理解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忽视了社会性是人存在的本质属性,片面理解人的本质。

享乐主义者把享乐作为人生目的,以追求物质和精神上的享受为人生的唯一目的和乐趣,其主张脱离现实可能和需要,大肆挥霍金钱,以荒淫无耻的生活为追求目标。其实质是从人的自然本性出发,把人的生理本能需要看成是人生的最高追求,认为人活着就是要追求个人的物质生活享受。过度追求物质上的享受和肉体上的快乐,容易使人陷入意志消沉、缺乏进取精神的状态。而且,享乐主义的滋长和蔓延,不可能带来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只能助长玩物丧志的风气,最终将葬送已有的文明成果。

个人主义是一切从个人出发,把个人的利益放在集体利益之上的人生观,主张个人本身就是目的,具有最高价值,社会和他人只是达到个人目的的手段。个人主义是生产资料私有制的产物,是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制度在思想意识领域的必然反映,是资产阶级世界观的核心。个人主义强调以个人为中心,试图否认社会和他人的价值,甚至不惜采用损人利己的方式来追求自己的人生目标。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我国现在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存在着不同的经济成分。由于不同的经济主体各有其相对独立的利益,我国当前社会也存在着多样的价值取向和不同层次的价值观。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虽然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今后面临的任务更艰巨,问题更复杂,挑战更严峻,我们一点也不能松懈,更不能有丝毫骄傲自满、停止前进、追求享乐的念头。我们现在所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在经济、科技等许多方面同发达国家还有很大差距。如果贪图享乐,奢靡之风盛行,就会严重危害党和人民的事业。

(三)主流价值观在工作作风方面面临的挑战

政绩是领导干部在任职期间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所取得的工作成绩,是领导干部政治素质、思想作风、领导能力和领导水平的综合反映。注重政绩,是领导干部履行职责的应有之举,也是我们党选拔任用干部的重要原则。在现实中,由于一些领导干部思想上存在着错误的发展观和政绩观,甚至为了捞取所谓的政绩以满足升官发财的一己私利,大搞形象工程,大肆弄虚作假,这种行为严重损害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败坏了党风政风。还有一些领导干部没有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工作中一切以追求GDP增长为中心,片面地追求经济增长速度,而较少考虑提高社会效益,较少关心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片面的发展观又导致了错误的政绩观。

一些领导干部之所以热衷于搞政绩工程和形象工程,其出发点并不是为了人民群众,而是以牺牲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来谋取自己升官发财的途径和手段。搞政绩工程者为了追求所谓的政绩,竞相上项目、建园区、办节会,甚至弄虚作假、虚报浮夸,极大地损害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败坏了党风政风,给社会造成了严重的危害。而搞政绩工程所耗费的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则由国家和地方承担,由此形成大量债务,亏了国家,苦了群众。如果这些大搞形式主义、大肆弄虚作假的政绩腐败者得到升迁,而真抓实干者却得不到重用,就会传递一种反面信息,就必然会助长党内和社会上的弄虚作假行为和浮夸之风,挫伤真抓实干者的积极性。而政绩腐败者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花在做表面文章、搞花架子上,不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反而增加群众负担,必然引起群众反感。

二、我国主流价值观应对挑战的理性思考

我国主流价值观面对的挑战,必须立足中国的国情,着眼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长远发展,遵循人们思想观念形成和变化的客观规律,标本兼治,不断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观建设。

(一)以党的领导为价值基础

近代中国在列强的枪炮威逼之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经历了一段百年的屈辱历史。为实现民族独立、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无数仁人志士英勇奋斗,甚至不惜献出自己的生命。但由于没有先进思想的指导和先进政党的领导,这些努力都没有取得成功。直到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国革命的面貌才为之一新。我们党凭借科学理论的指导,有着强烈的服务于中国人民的担当意识,有着带领中国人民实现民族复兴的历史使命感,有着舍我其谁、奋不顾身的牺牲精神,英勇地挑起了时代赋予的重任,历经艰难曲折,带领人民浴血奋斗,终于推翻了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胜利完成了国家独立、民族解放的历史重任,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构筑了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坚实基础。中国共产党领导地位的确立,是中国人民的历史选择。

新中国成立后,党又领导人民完成了三大改造的历史任务,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为当代中国的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并在宪法上确立了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领导地位。坚持党的领导,坚持走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是由中国的基本国情和经济社会条件决定的,是历史和人民作出的正确选择。历史已经雄辩地证明,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行不通,民主社会主义和其他模式的发展道路在中国同样也行不通。我们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定地走符合当代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才能在风云变幻的国际舞台上站稳脚跟,才会有光明的前途。

经过90多年的发展,中国共产党已经成为具有丰富革命和建设经验的执政党,是中国社会发展稳定的决定性力量。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在全国形成一个强有力的政治核心,推动社会的发展与进步,维护中华民族的团结和统一。也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正确地处理好人民内部的各种矛盾,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形成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我国的改革和发展已处于关键时期,社会利益关系更为复杂,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在机遇和挑战并存的国内外条件下,我们党强调大力加强执政能力建设,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紧紧依靠工人阶级和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坚定地相信人民群众,依靠人民群众,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不断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全部奋斗的最高目标,推进党的建设的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不断解决党内存在的问题,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根本保证。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观建设,不能脱离中国的政治现实,必须以坚持党的领导为价值基础。

(二)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价值引领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各种社会思潮相继涌现。尤其是在信息化的条件下,网络已成为思想文化的传承、生产、集散和创新的重要领域,自由主义、利己主义、享乐主义等各种社会思潮竞相占领网络阵地,对人们的价值观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各种社会思潮,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努力增强人们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提高整个社会的思想境界和道德水平,抵御非马克思主义思潮带来的负面影响。

所谓意识形态,指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占统治地位的阶级或集团,为维护和发展其统治而构建的价值观念体系和行为规范体系,是对各种社会意识的总体性提炼和概括。在社会精神生活领域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不是自发产生的,而是统治阶级或集团自觉构建的,它广泛渗透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给社会生活特别是社会精神生活以指导和影响。从外部环境来看,当代中国的社会生活已经深深地卷入了全球化的进程。从国内环境来看,改革开放使社会文化生活更有自主性。在两者张力的相互作用下,中国在意识形态领域出现了相对复杂的局面,社会主义意识形式与非主流的意识形式冲突共生。

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最重要的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这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成败。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是我国经济和政治制度的根本要求。我们党在长期的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逐步形成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一系列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创新成果。这些理论创新成果同马克思主义一道,成为中国的主流意识形式,是中国主流价值观的基石。此外,价值观也是中国传统文化长期熏陶和培育的结果,是民族文化的结晶和民族精神的体现,也是广大人民群众奋勇前进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凝聚人心的旗帜,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鼓舞人心的恒久动力,社会主义荣辱观反映人们对荣辱的根本观点和态度,受一定社会的风尚、习俗和传统的影响。它是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生动体现,集中反映了社会的价值导向、人们的精神状态、社会的文明程度和人们在一定社会中的道德认知水平及道德境界,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规定了社会道德行为的价值标准和评价尺度。

(三)以科学的政绩评价体系为价值标准

政绩是为官从政的成绩,体现政府各级领导干部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在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所取得的工作成绩。能取得令人信服的政绩,可以证明各级领导干部既有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更有着多谋善断的能力与真抓实干的作风。我们强调讲政绩,必须要以科学的政绩评价体系为价值标准,鼓励各级领导干部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而不是搞什么政绩工程。

第一,要引导领导干部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中国共产党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因此共产党人的政绩,说到底是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党中央要求各级领导干部要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忠实实践党的宗旨,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坚持讲真话、办实事、求实效,一切工作都要经得起实践、群众和历史的检验。领导干部树政绩,说到底,就是要忠实实践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自己思考问题和开展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而绝不是为了个人升官发财。

第二,让人民群众真正成为评价各级领导干部政绩的主体,使各级领导干部的政绩经得起群众、实践和历史的检验。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一切相信群众,是党的群众路线的根本要求。同广大人民群众保持最密切的联系,是我们党获得力量和生机的源泉。党中央提出要在全党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对于科学评价各级领导干部的政绩也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坚持党的群众路线,一方面要求各级领导干部要急群众之所急,想群众之所想,要经常深入群众、深入基层、深入实际,从人民群众的角度考虑党和政府的作为;另一方面,要把对政府工作的评价权交给人民群众,实际上就是要求把对领导干部政绩的评价权交给人民群众。领导干部的政绩如何,最有发言权的是人民群众,应当把人民群众赞成不赞成、拥护不拥护、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我们评价各级领导干部政绩的根本尺度。

第三,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还必须在全社会建立科学的政绩评价体系。政绩应该通过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环境的改善、人民生活水平的真正提高来体现,而不能以形象的优劣、表面的繁荣与否、浮夸的数字大小来衡量。建立科学的政绩评价体系,要把科学的发展观融入政绩考核之中。政绩评价标准要由单纯注重经济增长向关注社会全面发展转变,尤其是向关注民生转变。除了重视必要的经济指标,还要重视社会发展指标、人文指标和环境指标。既要看各级领导干部在任内作出的成绩,又要看前任留下的基础和起点。既要看显性政绩,又要看隐性政绩。显性政绩在短期内就可见到成效,而隐性政绩需要较长时间才能见到成效。因此,既要看干部任期内各项经济社会发展指标的完成情况,又要看为今后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所作的贡献。

(四)以思想政治工作创新为价值手段

思想政治工作是一切工作的生命线。高度重视思想政治工作,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近年来,各地区、各领域的思想政治工作者以党的最新理论创新成果为指导,结合自身特点,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思路、观念、内容、机制、方法、载体和队伍建设等方面进行创新,充分发挥了思想政治工作服务中心工作的作用,为推动科学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和可靠的思想保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必须利用现代传媒的作用,推动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进一步发挥思想政治工作在价值观建设中的积极作用。

创新思想政治工作方式方法,必须加强学习型社会建设,以党的最新理论创新成果武装党员和群众。我们的党是无产阶级政党,是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武装起来的战斗部队。习近平总书记近来强调讲学习,讲的第一条就是学习马克思主义。马克思指出:“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1](p.9)以马克思主义武装全党和全国人民,可以形成巨大的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推动社会的前进与发展。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的科学,只有同中国国情和时代特征紧密结合,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才能更好地发挥指导实践的作用。毛泽东曾深刻指出:“马克思列宁主义来到中国之所以发生这样大的作用,是因为中国的社会条件有了这种需要,是因为同中国人民革命的实践发生了联系,是因为被中国人民所掌握了。”[2](p.1515)我们党长期以来坚持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时代特征相结合,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础上不断发展马克思主义,坚持理论探索,勇于理论创新,积极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加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创新理论的传播,是创新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前提。

充分发挥思想政治工作在价值观建设中的作用,必须以现代传媒为载体,以先进事迹为导向,加强社会正能量的传播。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扩展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冲击着传统的观念,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使思想政治工作的环境、对象和内容都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为此,思想政治工作要占领网络平台。江泽民曾经指出:“思想宣传阵地,社会主义思想不去占领,资本主义思想就必然会去占领。”[3](p.160)网络的发展要求所有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与时俱进,主动出击,占领思想政治工作的新阵地,使马克思主义为核心的主流意识形式成为网络文化的核心和主导。

(五)以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为价值保障

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1](p.60)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尽管价值观是人们思想层面的东西,但人是现实的人,生活在各种复杂的社会关系之中,人们的思想根本上还是决定于人们所生活的社会环境。要解决当今社会人们价值观面临的种种问题,必须要加强社会主义法治社会的建设,彻底铲除各种不良思潮、腐朽文化的滋生土壤,为人们提供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环境,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提供法制保障。

社会和谐是法治所要追求的理想目标,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质是法治社会。法治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灵魂和根本,法治建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前提。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我国现在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现实社会存在着复杂的社会分工,也存在着相对固化的社会阶层。由于所处的社会环境不同,人们的思想状况和人际关系非常丰富复杂,不能仅仅依靠思想引领来规范人们的行为,仅仅依靠道德伦理来维系人际关系,还必须运用法律来调整社会关系,规范政府、组织和个人的行为。

公平与正义是直接关系全体人民经济权益和政治权益的重大问题。追求公平正义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价值取向,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前提。一个社会如果公平正义缺失,将会对人们价值观的裂变产生重大影响。因此,法治建设要立足于使社会公平与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原有的经济社会格局正在发生急剧变化,加上“黄金发展期”与“矛盾凸显期”高度重合,使我国的利益关系和社会矛盾呈现出多元交织、错综复杂的局面。只有遵循公平正义的原则,才能使社会各个阶层形成共识,使社会全体成员在平等、自愿、有序、规范的竞争中发挥聪明才智和创造力,公平占有社会资源并参与社会财富的分配,保证市场主体利益的协调发展,实现社会和谐。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有为数不少的人诚信缺失、人格畸形,做人不诚实、做事不讲信用,对人们的价值观形成了不小的冲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本质上既是法治经济,又是诚信经济。加强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在构筑社会守法的大环境的同时,必须要运用法律的力量,规范整个社会的诚信行为。为此,应当将诚信友爱原则纳入法律范畴。诚信友爱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把法治建设与道德建设结合起来,通过法律规范社会诚信,重视培养公民的契约精神,可以为价值观建设营造良好的社会生态环境。

标签:;  ;  ;  ;  ;  ;  ;  ;  ;  ;  ;  ;  ;  ;  ;  ;  ;  

中国主流价值观面临的挑战与对策_思想政治工作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