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编辑的文化心态及其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及其他论文,心态论文,编辑论文,青年论文,文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近年来,中国出版业迅猛发展,大批出版物如潮水般涌入社会,渗透到人们日常生活之中。这些出版物潜移默化地改变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无形中成为人们的生活教科书。在商品经济冲击下,“钱”这根魔杖幻化出不少低劣的书稿、文稿,许多出版物的质量令人担忧。要想切实实现中国出版业由数量、规模向质量、高效的战略转移,必须把研究目光投向影响出版物质量的核心要素——编辑,尤其是正逐渐成为编辑出版界骨干和中坚并代表出版业未来发展的青年编辑。
一
新时期五光十色的社会变革、社会分化对敏感、活跃的青年造成猛烈冲击,青年编辑的文化心态也处在剧烈的波动和分化之中,大体上可分为以下四种:一、视编辑工作为自己的毕生事业;二、满足于编辑职业;三、受私欲驱使,利用编辑工作谋取私利;四、已下或正下跳槽决心。现分述如下:
第一种,视编辑工作为自己的毕生事业。这种心态驱使下的青年编辑,热爱传播、积累、发展文化成果的编辑工作。他们中一部分受到前代学者型编辑,如鲁迅、茅盾、叶圣陶、巴金等人编辑业绩的感召,因而向往参与文化创造的编辑工作;有些青年则被历史上用著名书刊进行思想启蒙、倡导社会变革的文化活动激励,决心通过编辑书刊启迪民智;另有一部分青年则因自己酷爱写作而羡慕编辑工作,后来在工作中进行角色转换,逐渐把当作者摆到第二位,把当编辑放在第一位。这些青年在有机会择业时满怀对编辑工作的种种憧憬自觉地选择了编辑职业,并在工作中把编辑职业升华为自己终生奋斗的事业。另有一部分青年最初因各种偶然因素、客观条件不自觉地当了编辑,在此之前,他们不了解编辑工作,也谈不上热爱编辑工作,但是在日常工作中,经过种种心理调适和行为体验,产生了参与文化创造的精神愉悦和美感享受,逐渐视编辑工作为自己的终生事业。
事业心,是愿为人类社会发展贡献个人全部才华、精力乃至生命的高层次文化心态。视编辑工作为终生事业的青年编辑,以优秀编辑为楷模,努力通过编辑工作促进人类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事业心使这些青年编辑的心灵较少被金钱、物欲扭曲,而较多地被奉献精神充实。他们不再认为编辑工作是简单的编稿加工或出版赚钱,而是自觉通过选择、加工、出版他人的作品积累人类文化的精华,并以此影响人们的思想,提高人民素质。这种思想境界,已无法用“编辑职业”这把尺子来衡量。这种事业心已突破职业局限,升华到为人类献身的最高境界中去了。
有了这种事业心,也就有了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不管做什么工作,他们都能恪尽职守,发挥其他人难以企及的作用。让他们当普通编辑,他们能找准自己在社会中的人生坐标,全身心投入编辑工作,自觉遵循编辑职业道德,不断完善自己,爱业敬业、勇于创新与开拓。他们在为社会积累文化的同时也加强自身的知识储备,不断总结编辑经验,了解学科的前沿信息,具有与专家学者对话、挑选最佳作者的素质和水平。在事业心的驱使下,他们爱思考,肯钻研,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各方面的潜能。他们的综合思维能力较强,创造性思维特别活跃,因而常常能预见性地挖掘、策划一些开风气之先、弘扬优秀文化的好选题,并在编辑加工过程中使书刊锦上添花。改革开放以来,许多思想性、科学性、艺术性俱佳,社会效益、经济效益都居上乘的书刊出自这类青年编辑之手。
视编辑工作为毕生事业的青年编辑,经过数年苦练,一旦走上领导岗位便如虎添翼。他们不虑私利,不弄权术,关注的是中国出版业的未来发展。他们把单位作为开拓出版业的实验基地,团结周围同志,发挥群体力量,站在更高层次上思考编辑出版业的新课题、大课题,向读者奉献更多的精神食粮,出奇制胜地推出一些令人耳目一新的系列工程。
第二种,满足于编辑职业。随着对极左年代重精神、轻物质、重理想、轻现实的逆反,一些青年编辑人生目标不高,他们追求实惠,懒于拼搏。从事编辑工作后感到这份工作可松可紧、环境安定,既不过于张扬,也不十分闭塞,经济收入比上不足比下有余,于是心安理得地以编辑为安身立命的职业。这是一种以稳定的职业为依托,满足现状,不求发展的心态。
怀有这种心态的青年编辑大体上有三种类型。第一类是实干型。他们忠于职守,能够完成领导布置的编辑任务,但难以创造与发展,充其量,当个安分守己的编辑匠。第二类是平庸型。他们工作能力不强,又不肯下苦功夫钻研,对工作敷衍塞责,把主要精力和兴趣投入到营造个人安乐窝中。第三类是漂浮型。有些青年编辑人很聪明,但眼高手低,才智不用在工作上。整日东跑西串,夸夸其谈,但就是坐不下来,钻不进去。为了活得潇洒,他们成为娱乐场所的常客。令人遗憾的是,工作多年,他们仍是编辑业务上的门外汉。
编辑过程是充满创造性思维的复杂的脑力劳动过程,这不仅体现在选题策划上,也体现在字斟句酌之中。而人的创造性思维只有在主动积极的思维状态下才可能被激活。缺乏创造性思维既捕捉不到优秀选题,也难以使原作锦上添花。如果没有压力,没有危机感,满足于现状的青年编辑只能跟在别人后面亦步亦趋,经他们编辑的书报刊精品很难出现,差错却时时不断。
第三种,受私欲驱使,利用编辑工作谋取私利。随着社会上失衡现象的出现,社会道德水准下降,人们的观念也出现裂变,很多人变得越来越浮澡和势利。物欲横流,奢华侈靡之风盛行、拜金主义抬头。这种社会风气已侵蚀到一些青年编辑灵魂深处,他们居于文化工作中心,不断接触到一些新信息,也不可避免地受到负面影响。他们追求时髦的生活方式,崇尚奢华享乐、撕碎有价值的社会规范和人格操守,无视编辑的职业道德,为满足一己私利而唯利是图。编辑工作的正常收入满足不了他们高消费的生活需求,但权衡各方面利弊,他们也不愿冒险改行。在这种心态驱使下,他们便在编辑岗位上“挖潜”。他们发挥编辑了解书报刊市场行情的特长,或充当地下文化经纪人,从中渔利;或直接和不法书商联手“造书”“造刊”,牟取暴利;或者钻空子,变相买卖书号,抓住一些热门课题,炮制所谓畅销书,盈利聚财;或把发搞出书当作交易资本等等。作为文化人,他们的心态已经异化,利用从事文化工作的便利做一些反文化反文明事情,成为平庸书、低劣报刊的助产士。
第四种,已下或正下跳槽决心。在特定的社会转型期,人们的价值观念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倾斜。许多人视老实勤奋者为无能,视投机钻营者为榜样。当全社会提倡奉献精神的时候,“为他人作嫁”的编辑们心理上还能平衡。一旦人们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漠视甚至嘲笑奉献精神,一些青年编辑心理失衡就在所难免了。他们开始妄自菲薄,轻视“为他人作嫁”的编辑工作。加上青年编辑人微言轻,待遇低,一些效益差的杂志社、编辑部、出版社,经费紧张,编辑人员的经济收入长期居于平均水平之下。编辑人员的工作是一种复杂的潜隐性的脑力劳动,能切实对编辑实行奖勤罚懒、奖优罚劣的单位还不多。职称问题也令青年编辑头痛,出版专业的职称工作总是慢于高教、科研系列,难于工程、经济专业,且官位与职称联系较紧,许多硕果累累的青年编辑的职称问题尚且迟迟解决不了,其他众多青年编辑更感到解决职称无望。在风气不正的单位,一些优秀青年编辑还可能因成果多、功劳大而招嫉受压,或者自己的优秀选题被上司据为己有。诸多因素使一些青年编辑感到前途黯淡,没有奔头。他们不甘心年纪轻轻就在一棵树上吊死,激愤之余,指袖而去,毅然离开编辑岗位择枝高飞,寻求新的开拓和发展。现在,还有一批青年编辑已经冷了当编辑的心,正准备跳槽。当然,已经或打算跳槽者中,有些确实不适合做编辑工作,有些本来就心有旁鹜,权当编辑,这样的青年人从编辑队伍中分流出去是不足为惜的,甚至可以说是人才的合理流动。问题的严重性在于,跳槽者中不乏热爱编辑工作且胜任编辑工作的优秀青年,有些杂志社,编辑部的青年编辑相继辞职,甚至不辞而别。他们被迫到陌生的环境、陌生的工作中创造新的价值,临行之际,大有“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悲壮意味。
二
新时期青年编辑的文化心态有积极因素,但也不乏消极因素,而且这些消极因素还有蔓延趋势。编辑出版业的未来是青年人的,如果不及时调整青年编辑的文化心态,日益发展的编辑出版业将后继乏人。因为优秀编辑人才不是招之即来,呼之即出的。他们必须经过多年正规教育、多年实践磨炼才能脱颖而出。编辑出版界的人士不断提出种种改革举措、所有有利于编辑出版业改革的举措都有利于青年编辑人才的成长。但这种种改革举措方案提出多年,中国编辑出版业的改革步伐仍远远滞后于中国编辑出版业的迅猛发展,青年编辑的成才环境仍不尽如人意。症结何在?透过青年编辑的文化心态反观中国编辑出版业的现状,再从青年编辑的文化心态中寻觅解决问题的钥匙,我们认为,编辑出版单位的领导具备出版家风范,对优化青年编辑心态、稳定优秀青年编辑队伍至关重要。
具有出版家风范的人长于领导编辑出版工作,精通编辑出版专门学识、技能,在编辑出版专门活动中成就卓著。他们较容易从以下三方面开展优化青年编辑的文化心态,稳定青年编辑队伍的工作。
第一,营造有利于青年编辑成长的人文环境。改革方案再好,没有人推动着去施行仍将付诸东流。编辑出版业的改革进程很不平衡。有些编辑部、杂志社、出版社推行改革已取得明显成效,究其原因,多是该单位领导具有出版家风范,他们对全国出版业及本单位发展规划了如指掌,能把握出版规律,锐意改革,倾全力把发展蓝图变为现实,以增强本单位在社会上的竞争力。这无疑为青年编辑提供了一个大展宏图的人文环境。青年人在本质上较少有历史因袭的包袱,较少顾虑,他们对新事物比较敏感,多数青年乐于投身改革。新时期青年往往由落后地区或单位转入改革开放的地区和单位,就是一个最好的证明。青年编辑一般都盼望本单位改革,愿意投身到不断革新、充满勃勃生机的人文环境中创造社会价值,进而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和人生价值。本单位改革进程加快了,工作环境改善了,心情舒畅了,他们一般不再舍近求远,出外谋生。
第二,重视把青年编辑推上第一线挑大梁。具有出版家风范的领导,既埋头苦干、兢兢业业,又不囿于事务性工作和眼前利益。他们时时展望未来的发展,深知青年编辑在未来出版业中的份量,因而特别重视青年工作,时时关注青年编辑的成长。他们识才、用才、爱才,有计划有步骤地培养青年编辑,创造条件使他们扬长避短、各尽其才,让他们在工作中发挥自己的才华和潜能并接受老编辑的指导和帮助。对于不求上进的青年编辑,则给他们压担子,让他们产生危机感,促其奋进。他们注意切实解决青年编辑存在的实际问题。在这些出版家手下,一批批青年编辑成熟起来。韬奋出版奖获得者索特纳穆、蒋路等著名出版家都在培养青年编辑方面做出了表率,他们培养的青年编辑多数成了今天的栋梁之才。
第三,与青年编辑进行心理沟通。真正的出版家既善于运筹帷幄又长于编书改稿,他们的硕硕成果令青年编辑推崇;他们渊博的学识、精湛的技能令青年编辑折服;他们目光远大、胸怀宽广、不谋私利、乐于奉献、不计前嫌、惟才是用,具有独特的人格魅力,令青年编辑仰慕。正如专家治校可以赢得青年教师的爱戴一样,出版家治理编辑部、杂志社、出版社也易赢得青年编辑的信赖,二者容易进行心理沟通。在事业遇到挫折时,出版家的人格力量又转化为巨大的凝聚力,感染和鼓舞着青年编辑。这里,可能渗入情感管理的因素。但国外先进管理经验证明,科学管理和情感管理并不是尖锐对立的,只要投入健康的情感,总是有利于科学管理的。这一点,对于感情丰富充沛的青年编辑尤易奏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