歧义结构分析方法述评,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歧义论文,述评论文,结构论文,方法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歧义就是一种语言形式有两种或几种可能的意义解释,这是自然语言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如果从句法形式与语义解释这个角度来看现代语言学的歧义问题研究,大致可分为三类:(1)从句法形式入手, 分析歧义产生的源由,例如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语言学;(2 )从语义关系入手,分析句法形式产生歧义的潜在性,例如冯志伟的“潜在语义论”;(3)将句法形式的生成与语义解释的组合相对应, 分析歧义现象产生的过程,例如蒙塔古语法。本文将分别评述这三种不同的歧义分析方法。
(一)
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语言学(简称TG)的二大目标之一是语言理论应具有较强的解释力。乔氏大量分析歧义句,因为歧义句分析可以生动地显示出TG理论比以往的语言理论更具有解释力,可以像数学公式那样把歧义现象一步一步地推导出来。TG理论对歧义句的分析一开始就是建立在句法学上,反对语义的介入;从句法结构的生成过程来分析歧义结构的产生过程,解决了描写语言学所不能解决的歧义问题。
例(1)“The shooting of the hunter was terrilbe”
这个歧义句可以有二种意义解释:(a )这位猎人的枪法是惊人的。(b)这位猎人被枪击(的事件)是惊人的。
对这样的歧义结构,描写语言学的层次分析法无法分析出其中歧义,更不能说明为什么它是歧义结构。而TG理论认为可以通过“名物化”转换来分辨不同的意义。在这个歧义结构中,名词短语“The shootingof the hunter ”可以看成是两个句子转变来的, 一个是“The hunter shooting ( something )”(主动句), 另一个是“ Thehunter was shot”(被动句), 由于这二个句子转换为同一个名词短语从而造成了歧义。通过句法结构的生成过程,TG理论能够较确切地解释某些歧义的源由。
在TG的“标准理论”模式中,乔氏认为句子是深层结构通过转换部分转换出表层结构而生成,在转换过程中,不同的深层结构可能转换出具有共同的表层结构的现实的句子,由此产生歧义结构。为避免这种现象,必须对深层结构的词项的意义进行语义成分分析,在与其他词项的组合中进行选择限制,以排除可能的歧义性。乔氏假定:深层结构决定句子的语义,转换不能改变深层结构的语义,表层结构不会影响句子的语义。这些假设及分析是建立在乔氏一贯主张的“句法自主”观点的基础上。但语言事实表明,表层结构会影响句子的语义,转换也会改变语义,歧义结构并非能够得到圆满的解释。
例(2):(a)Everybody in the room speaks two languages
(b)Two languages are spoken by everybody in the room
(b)句是由(a)句被动转换而产生的,但(a)(b)两句语义不同,(a)句表示每人说两种语言,如甲说英语、俄语;乙说法语、 德语,……而(b)句表示有两种语言,例如英语、法语, 大家都会说。显然,转换改变了语义。
TG理论着重于句法结构本身,而不重视语义关系。在歧义问题上,试图从句法结构生成的差异来解释语义的差别,虽然可以解释某些歧义现象,但显然并没有解决歧义结构问题。
(二)
近年来,我国学者对歧义的研究更加深入。朱德熙教授提出“歧义格式”的概念,认为句子的歧义是代表了这些句子的抽象的句式所固有的。他主张用“歧义格式”来概括语言中的同形歧义结构现象。提出“歧义格式”的主张仍然是从句法学的角度来研究歧义问题的。冯志伟先生在《论歧义结构的潜在性》一文中,分析了汉语中常见的十余种歧义格式及其消除歧义的方法。他承认歧义格式的存在,但在分析各个歧义格式在代入具体词语时,有的表现出歧义,有的却没有歧义这一现象时,认为“潜在歧义论”能更好地解决歧义问题,“潜在歧义论”认为:所有的歧义结构在一定条件下都有可能实例化为非歧义结构,歧义结构自身包含了消解歧义的因素。而这一因素的实质是歧义结构中的词类之间的语义关系,只要对每一具体歧义结构的语义关系作适当的限制,即可避免歧义结构成为现实的歧义句。冯先生的主张应看成是从语义学角度来研究分析歧义问题的,但是,从歧义结构的词类之间的语义关系来分解、限制现实歧义的产生是否能有效地解决歧义问题呢?
在《论歧义结构的潜在性》一文中所分析的“N[,1]+N[,2]+N[,3] ”这一歧义格式时,冯先生认为该格式转化为现实的歧义结构的条件有两个:
(a)N[,1]在语义上可以限定N[,2](b)N[,1] 在语义上可以限定N[,2]+N[,3]
如“北欧语言研究会”,可以指北欧的语言研究会,也可以指北欧语言的研究会。
但是,“女性企业家协会”这一例,同时满足上述二个条件,却并非形成现实的歧义句。
在“N[,1]+的+N[,2]+和+N[,3]”这一歧义格式中, 冯先生认为使该格式转化为现实的歧义结构的两个条件是:
(a)N[,1]在语义上可以限定N[,2] (b)N[,1] 在语义上可以限定N[,3]
如“衣服的袖子和口袋”,它同时满足上述二个条件,故成为现实的歧义结构,可以指“(衣服的袖子)和(口袋)”,也可以指:“衣服的(袖子和口袋)”。
而同时满足上述二个条件的“汽车的速度和修理工”,则只能是“(汽车的速度)和(修理工)”,它没有变成现实的歧义结构。
在“VP+ADJ+的+N”这一歧义格式中,认为该格式转化为现实的歧义结构的条件有三个:
(a)ADJ在语义上可以作为VP的宾语
(b)N在语义上可以作为VP的宾语
(c)ADJ在语义上可以修饰N
同时满足上述三个条件,则产生现实的歧义。如“喜欢干净的孩子”,它可以指“小孩喜欢干净”,也可以指“人们喜欢干净的小孩”。但在“喜欢温暖的春天”这一例中,它也同时满足上述三个条件,却未能产生歧义。使该格式不能转为现实的歧义结构除了上述三个条件外,似乎应当加上第四个条件:“N在语义可以作为VP的施事”。
在歧义格式上分析可能产生的歧义的语义条件,的确可以限制某些歧义句的产生,但上述反例同样说明了只是从语义方面来研究歧义问题是不完全的。歧义格式的归纳是从句法学角度概括形成的,它建立在对某一格式的词类及其语法关系的认识上,并不注意词类具体意义的差异。而歧义恰是表现为对语言中具体句子、词组意义的不同理解上,我们知道,自然语言的语义可以随所指、处所、时间以及语境的不同而变化,要描写这些变化莫测的语义并不容易,同样的,仅仅靠一些抽象的语义关系如施事、受事、动作、状态、结果、工具、修饰、限制来分析、描写歧义结构显然是不够的。
(三)
独树一帜蒙塔古语法(简称MG)贯彻的是句法与语义的对应原则:对每一个句法规则而言,都存在一个语义规则与之相对应,句法生成一次,语义便组合一次。MG认为:语言表达式的意义是由其直接成分意义所决定,语义的组合就必然从较小直至最小的意义单位开始,逐层逐级由小到大直至生成语句,所以意义的组合正好遵循句法规则的节奏。MG把自然语言的表达式译成逻辑语言表达式,再应用逻辑语言的语义学对之进行解释。这种解释的对象虽是逻辑表达式,但逻辑表达式代表的是自然语言的表达式,故解释也间接描述了有关的自然语言表达式的意义。应用MG理论分析自然语言的句子,可以发现句子可以从不同的途径去生成组合,从而获得不同的语义解释。MG这种研究方法在刻画自然语言的结构歧义方面,有着独特的贡献。
例(4)“a woman loves every man”
这是一个歧义句,歧义的产生是句法结构的生成过程不同造成的,根据其句法结构生成过程的差异和MG的PTQ翻译系统, 可分别得到二个内涵逻辑式
该式可以释读为:存在一个女人,她爱每一个男人。
该式可释读为:每一个男人都有一个爱他的女人。
我们可以看到“a woman loves every man ”有二个很不相同的真值条件意义。
根据句法结构生成过程及语义组合过程所得到的内涵逻辑式来解释歧义的产生,是将句法学与逻辑语义学巧妙结合形成的,MG开拓了一条歧义问题研究的新途径,但歧义问题并未由此获得解决。
MG 理论的最大成就之一是对英语量化词组的分析处理,“every.a,the”被归为限定词的范畴,限定词体现了类似形式语言中量词的语义特点,但人们发现,自然语言有大量具有数量意义的语词(即限定词)不适合MG式的翻译处理。像“two,at least five ”, “all butthree”等限定词,MG难以进行内涵逻辑式的处理。
例(5)Two language must be studied by every student
这是一个歧义句,可以指“两种语言,每个学生都必须学”,也可以指“每个学生都必须学习二种语言”。在该例中,存在量词或全称量词都可以占广域,又如何翻译成内涵逻辑式并分别解释其歧义呢?MG理论适合于简单的英语句子,而复杂的句子则难以翻译。从歧义结构角度来看,自然语言的歧义类型是相当复杂的,并不局限于量化词组。MG理论被许多学者批评为缺乏“心理现实性”,歧义结构的理解显然也并非局限于语言的外部意义,它要涉及心理现象的内部意义,没有解决上述问题,歧义结构方面的问题自然也难以得到解决。
(四)
我国学者缪锦安先生认为,语义结构和语法结构是内容与形式的关系,语义结构是内容,语法结构是形式,两者相互依存,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歧义结构是同一种句法形式表现不同的语义关系,对这一问题不应当只看作是句法学或语义学单方面的问题,应当看到句法结构与语义关系有着密切的联系,还应当认识到歧义问题还需要语用学的参预。德国逻辑学家卡尔纳普(R.Carnap)认为:研究语言只考虑表达式之间的关系,则属于句法学的领域,研究表达式和它的指谓之间的关系,则是语义学的范围,若涉及语言使用者,则是语用学的研究。歧义的产生、分析、理解,应当说与句法、语义、语用都有着密切的联系,只考虑其中一个方面,不足于解决复杂的歧义问题。
标签:语义分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