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入外资和民营资本是城市商业银行改革最佳路径,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路径论文,外资论文,民营资本论文,城市商业银行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上海银行的外资模式,浙商行的股权多元化模式
目前城市商业银行的总体资本充足率仅为1.36%,对不良贷款的总体拨备也仅为156.8亿元,按照2005年第二季度城市商业银行的资产规模估计,如果既要保证资本充足率在2006年底这个银监会划定的“大限”前冲刺到8%以上,又要补足巨额的坏账准备金,存在的资本缺口至少为1500亿元。
显然,大部分城市商业银行将难以靠自身力量在2006年底跨越8%的“龙门”,引入外资和民营资本,是城市商业银行改革的现实途径。研究表明,上海银行引入外资后产生了脱胎换骨的变化,总资产增加了2倍多,资本充足率和核心资本充足率均达到监管层的要求;而进行“民营化”改造的浙江省8家城市商业银行,也因为引入民营资本大幅提高了资产质量和经营绩效。然而问题依然存在,地方政府、内资股东如何与外资股东达成经营和利益的平衡?如何有效控制民资股东带来的关联贷款问题?如何在制度层面形成不同成份股东的相互制衡机制?
显然,由银监会8%的资本充足率要求引发的引资风潮,并不是一个数字达标的简单游戏,也不是简单的资本金补充的要求,实际上蕴涵着深刻的路径安排,即通过监管力量提出要求,城商行通过引入外部资金和技术、力量,冲击和消融现有城市商业银行的积弊和阻力,从而实现城市商业银行整体经营水平的提升。
截至2005年第二季度,113家城市商业银行的资产规模在整个银行业的占比为5.2%,资产总额17982亿元,负债总额17358.1亿元;而不良贷款余额为1038.9亿元,比2004年底的1062亿元微降了23.1亿元,10.43%的不良贷款率虽比2004年底的11.07%下降了0.64个百分点,但居各类银行之首。
而且截至2004年底,城市商业银行的总体资本充足率仅为1.36%,根据中国银监会2004年初颁布的《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管理规定》,2007年如果商业银行不能达到8%的资本充足率,就可能遭遇到更为严厉的监管举措。按照2005年第二季度城市商业银行的资产规模,如果城市商业银行要达到监管层要求的资本充足率水平,粗略估计资本缺口达1194亿。
与此同时,113家城市商业银行对不良贷款的总体拨备为156.8亿元,覆盖率仅为14.78%。按中国银监会要求,从2005年6月起到2008年底,绝大多数城市商业银行要逐年补足各项准备。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所的调查估计,113家城市商业银行应该提取的坏账准备金为700多亿元,缺口多达600多亿元。也就是说,目前城市商业银行共计约244.5亿元的资本金,都不足以弥补这一缺口。
在这种情况下,既要保证资本充足率在2006年底这个银监会划定的“大限”前迅速冲刺到8%以上,又要补足如此巨额的坏账准备金,存在的资金缺口至少为1500亿元。吸纳上千亿资金增资扩股,就成了城市商业银行惟一的选择。从监管层的意图来看,引入外资和民营资本,并形成不同成份股东的相互制衡可能是城市商业银行改革的必然途径。
上海银行样板:外资点石成金?
对城市商业银行的重组改造来说,引入外资金融机构是两全其美的选择:既能缓解资本金不足之苦,又可能利用外资机构先进的理念和技术将银行带上现代化的轨道。对于海外金融机构来说,参股城市商业银行可以用较低的进入成本取得较大的权益,特别是市场的影响力,同时避开了众多的法规和政策限制,也能在业务拓展和经营管理上发挥较大的作用。
事实上,对外资入股城市商业银行,监管层也是厚爱有加。中国银监会副主席唐双宁表示,要在2004年已有几家城市商业银行成功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的基础上,继续积极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以优化股权结构,争取到2005年底以前,再有4-5家城市商业银行正式签约。
上海银行自1999年引入外资股东后的巨变,成为外资机构对城市商业银行改革作用的现实注解。
上海银行9月初发布的2005年半年报显示,今年上半年其主营业务收入和主营业务利润分别比上年同期增长了12.01%和6.38%,实现税前利润11.02亿元,净利润9.2956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21.76%;不良贷款率也由去年末的4.99%降至4.88%;每股收益0.36元,较上年同期的0.29元增长了21.76%。
与此同时,截至2005年6月30日,上海银行资本充足率为11.28%,高于上年年末的10.89%。
剖析上海银行引资后的经营绩效变化过程,我们发现从引入外资战略投资者至今的约6年时间里,其公司治理、经营业绩、风险水平等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1999年和2001年,上海银行两次分别引进了国际金融公司(IFC)和汇丰银行、上海商业银行等外资机构,使国有股(财政股)的比例由增资扩股前的30.1%减少到28.06%,而外资股的比例达到18%,初步实现了股权结构的多元化和相对平衡,从而为建立较为有效的公司治理架构奠定了基础。
1999年IFC入股上海银行之后,派出颇谙中文的美国人蓝德彰(John Langlois)担任上海银行外方董事,兼任上海银行董事会下属审计委员会、薪酬委员会的主任。
应该说,外资董事的进入给整个董事会带来了新鲜的气息。蓝德彰频频在董事会上投反对票,不忌讳与董事会展开激烈的辩论。他公开演讲大谈董事会的作用,强烈主张要把审计委员会从监事会下面分离出来转向董事会负责。他同时反对银行不顾资本金的约束盲目扩大资产规模,建议银行要多发展不占资本金的中间业务。虽然这些理念在今天中国的银行业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但在当时引起的碰撞和反应却是非常之强烈的。
目前在国内其他引入外资的城市商业银行中,大都将外资机构的代表引入董事会,使得银行的公司治理结构都朝着规范化、有效化的方向发展。
中国的银行是植根于中国企业文化的土壤而生成的,在股权不占优势的情况之下,外资金融机构想通过介入从而对银行施加全方位的影响,必须要求其自身有令人信服的经验。同时,要求派驻到银行的董事会成员和高管具有较强的控制力,个人能力往往在关键的场合体现出分量。
2001年汇丰银行入股上海银行后,逐步为上海银行带来了国际银行业先进的管理理念和管理经验,全面提升了上海银行的经营管理水平,使上海银行各项经营指标以及综合实力在全国113家城市商业银行中处于领先地位,同时也与股份制上市银行相当。
2000年以来,上海银行的总资产、净利润持续增长。截至2004年末,上海银行的总资产达到2198亿元,人民币存款余额1831亿元,贷款余额1075亿元。人民币存贷款余额占上海市场的份额从1995年底的8.13%和4.28%攀升到2004年末的9.8%和8.4%,在上海各大银行中,这两项指标排名仅次于中国工商银行上海分行、中国建设银行上海分行和中国农业银行上海分行。而且自2002年以来,伴随着资产规模稳步增长,上海银行的利润增长速度明显加快,这说明其盈利能力和成本控制能力有了相应的增强。
数据显示,由于外资金融机构董事的大力倡导,上海银行2002年以来不受资本约束的中间业务在得以较快发展。
同时,从与上市银行的比较来看,上海银行各方面表现与之相当,在某些方面已经超越了股份制商业银行。例如2002年以来上海银行利润取得长足增长的同时,较好的保持了贷款增长速度的平稳,2003年、2004年分别为48.9%、53.28%,低于上市银行的增长速度。同时,各家上市银行总存款/总资产大幅提高,2004年深发展总存款/总资产较上年增加了8.6个百分点,民生银行增加了9.2个百分点,招商银行也增加了4.3个百分点,表明这些银行资产增长的基本驱动来自存款。而上海银行该项指标有所下降,从2003年的87.21%降到了2004年的82.59%,从一定程度上体现出了上海银行稳健的经营战略的推进。
从风险控制来看,上海银行在组建的前几年中也处于追求速度之中,各项业务快速发展。1996年底全行存款余额增长速度达到50%,贷款余额增长速度达到82.8%,资产总额增长速度达到89.3%,业务增长与风险控制能力并没有进行相应的匹配。
在外资金融机构进入后,上海银行提出了探索信贷领域的全面质量管理的理念,要求实现由风险贷款管理向信贷“风险管理”的前瞻性转变,使资产质量得到标准化的管理和控制,并花费很大精力来开发信用风险评级工具,借助国际金融公司和汇丰的技术援助以及国际知名管理咨询公司的诊断,探索贷款多级分类管理办法,开发出了贷款风险的多级分类风险评级工具。2004年,上海银行完成了预期违约率(EDF)模型的开发,目前正开发基于客户的违约损失率(LGD)模型,进而提高风险定价能力。
结果显示,近几年来上海银行不良贷款的比率一直处于下降的状态(2002年前因未实行五级分类而数字偏低),2002年以来下降幅度尤其巨大,到2004年末,上海银行的不良贷款(依据五级分类口径)占全部贷款余额的比例从高峰时期的12.79%下降到4.99%,2005年上半年不良资产率进一步下降到4.88%,已经回落到安全线范围以内,低于《商业银行风险监管核心指标》的5%标准。
从资本充足风险状况来看,上海银行在2002年以来保持了充分的资本充足水平,资本充足率2004年(依据2004年3月1日开始施行的《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计算口径)达到10.89%,2005年上半年进一步上升到11.28%;核心资本充足率2002年以来也一直保持在4%以上。这两项指标均超过了监管要求(8%和4%)。
除此之外,上海银行2002年以来的各项风险指标也同时有了明显改善,已经低于参考标准值,落在安全范围之内,有效分散了风险。从贷款集中度看,2002年以来其最大单一客户贷款比和最大十家贷款比例都持续下降,到2004年这两项指标值分别为5.82%和49.39%。
从与上市银行2004年各项指标的对比看,上海银行各类风险管理水平逐步达到良性状态,除了拨备覆盖率等指标稍微欠缺以外,其他风险指标已经基本达到参考指标值。
当然,从目前来看,一个更为重要的因素是,上海银行优良的资产质量是与上海市近几年以来快速发展的经济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我们可以看到,上海市的各家银行今年的各项风险指标均处于一个良性的状态,例如到今年6月末上海中资银行平均不良贷款率仅为3.58%。因此,上海银行在引入外资后飞速发展这几年并没有经历过一个完整的经济周期,各项风险管理工具和措施也没有得到经济紧缩状况的经验,因此还需要放到未来发展更长一段时间来观察和完善。
除了经营业绩和风险控制水平得到根本性的改善外,技术方面的提升是上海银行引入外资后的重大收获。早在正式进入上海银行之前的1996年,IFC就通过爱尔兰联合银行为上海银行提供了信贷管理和国际业务架构两项技术援助。1998-1999年,IFC又以100万美元资金聘请荷兰银行为上海银行提供了发展战略、信贷风险管理、公司业务营销、零售银行业务、IT和银行流程等方面的技术支持。2001年上海银行在接受汇丰银行参股投资的同时,还与其签订五年技术援助协议。从2002年起,汇丰银行在市场推广、产品开发、会计和监督、信贷风险管理等领域向上海银行提供相关的政策制定、管理制度及工作流程等方面的技术支持。2004年,上海银行聘请了汇丰银行的高级管理人员分别常驻风险管理部、资金财务部和发展研究部,就上海银行风险管理体系、财务管理体系建设和组织架构再造进行长期协助工作。
目前,上海银行中地方政府股、法人股、外资股和个人股相互制衡的格局,是很多城市商业银行向往的目标。
而其他一些外资入股时间较短的城市商业银行,外资到底能使它们产生怎样的脱胎换骨,没看到现实之前自然只能是预期。但从眼下的情况来说,仍可从一些变化上看到外资对其经营的影响。澳大利亚联邦银行2004年11月入股济南商业银行后,派出业务拓展部总经理魏林森(Richard Williamson)出任济南商业银行的董事,直接辅助行长郭涛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全面启动总计有35项业务的创新和流程再造计划,采取了强有力的风险控制手段—任一支行只要出现一笔不良贷款,该支行就将无法再获得新批业务,直到问题解决或者行长被撤换。而业内也由此对其未来综合竞争力的预期迅速提升。
一些外资股东在分红问题上着眼长远的考虑,短期内就会明显增加城市商业银行的资本金。2004年,西安城市商业银行实现了近亿元的账面净利,内资股东仍然要求大比例分红,而外资股东国际金融公司和加拿大丰业银行则希望一分钱不分。南京商业银行即使在资本充足率达到14%的情况下,在分红问题上仍然坚持低分红的原则,而外资参股之前其分红水平比现在要高出一倍。
民资入股:多样化股权或为出路
2002年,在补充资本金的风潮下,城市商业银行开始第一次“民营化”改造。当时的政策背景,是中国人民银行不希望新设民营银行,而希望将有意进军金融行业的民资引入已有的城市商业银行、农信社等老机构中去。而在当年举行的“第三届城市商业银行发展论坛”上,中国人民银行非常鲜明地抛出了欢迎民资参股甚至由几家民资控股一家城市商业银行的论调。
然而相关案例表明,民资参股的城市商业银行,资本金繁荣往往只能维持很短的时间,地方政府股份依然独大的局面,使得经营状况难以出现大的改变,许多增资扩股补充的资本金又填进了新的不良资产窟窿,显然背离了吸引民资的初衷。而且民资入股城市商业银行后频频暴出“关联贷款”问题,引起了监管层的高度重视。以2004年11月在宁波召开的全国部分城市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座谈会为标志,监管层对民资主导城市商业银行改革的风向开始转变。中国银监会表明对不同的城市商业银行进行区别对待。具体的说,对风险较高的城市商业银行,继续保持政府的相对控股地位;对于资产质量较好的城市商业银行,政府逐渐淡出。
目前,城市商业银行又面临第二轮增资扩股,2005年发改委下发的《国务院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首次明确,在加强立法、严格监管、有效防范金融风险的前提下,允许非公有资本进入金融业。这又一次引发了中国民间资本的躁动。
因噎废食并非明智之举,只要因地制宜形成相应的制衡机制,民营资本仍然是缓解城商行资金饥渴的良药之一。浙江8家城市商业银行的“民营化”运动就是现实的案例。
破解浙商行模式
浙江8家地方城市商业银行目前民营资本的占股比例大幅提高。而股权多样化的浙江模式为民间资本进入城市商业银行指明了一条道路:多样化的股权彼此之间能够形成有效的制衡。
从2003年开始,包括杭州、温州、宁波在内的浙江8家城市商业银行,通过增资扩股已经基本完成了民营资本进入的过程,并且“民营股”均超过“政府股”,相应吸纳的民间资本达到30亿元之巨。截至目前,绍兴市商业银行、杭州市商业银行、宁波市商业银行均已在去年底或今年初相继完成募股计划。其中,绍兴市商业银行共吸纳9家企业参股,合计增扩股本金2.5亿多股,总金额2.8亿元,使总股本达到5.5亿元,而民营资本在该行股权结构中的占比达到70%左右;杭州市商业银行的股本金额从5.25亿元增加到10.05亿元,国有股、民企股和自然人股分别占45%、45%和10%;宁波市商业银行新增资本金13.8亿元,使该行总股本达到18亿元,国有股、民企股和自然人股各占15%、64.2%和20.8%。
在民间资本最为发达的金融试验区温州,温州市商业银行仅以法人股计算的“民营化”比例就达到了64.35%,温州市财政系统仅占8.6%。随着增资扩股进程的加快和经营上的改善,温州市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率由建行初的24.33%降到2004年的5.55%。
目前,温州市商业银行正在进行第二轮股本改造工程,并已与温州烟草专卖局等12家企业达成口头或书面意向,总共将募集2.95亿股,而增资之后,国有股的比例将进一步稀释到4%左右。
伴随这一进程,浙江省的城市商业银行经营绩效普遍良好。2003年,浙江省城市商业银行的平均利润约为2.15亿元,平均不良贷款率仅为4.76%。宁波市商业银行通过引入民间资本,资本充足率从5.61%跃升至10.8%,2003年平均净资产收益率高达10.38%,2004年也保持了5.66%平均净资产收益率。
但同时,宁波市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构成中损失类所占比重达78%,专项准备缺口为2.446亿元,减值准备缺口6850万元。
实际上,虽然民营资本进入为8家城商行带来了资本充足率的大幅提升,但由于浙江地区发达的经济支持,民营资本对经营层面的影响还很难判研。浙江省银监局明确表态非常支持民营资本进入地方金融业,对于民营资本入股不设上限。当地监管部门更深层次的目标是通过民营化运动“招安”民营资本尤其是民间借贷资金。
而温州民营资本并不是很愿意依附于国有资本,他们普遍认为后者的效率比较低下。如果条件允许,以民营银行的方式进入金融业更符合他们的意图,当下的选择只是曲线借壳。但股权多样化的浙江模式为民间资本进入城市商业银行指明了一条道路:多样化的股权彼此之间能够形成有效的制衡。
即便如此,关联贷款仍然是一个无法绕开的话题。良好的绩效遮挡不住关联贷款的阴影。宁波市商业银行2004年报显示其股东的关联贷款问题依旧突出。宁波市商业银行对其股东宁波富邦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和宁波三星集团控股有限公司的授信余额占资本净额的比率都超过了10%,对全部关联方的授信余额也超过商业银行资本净额的50%。
对此,宁波商业银行的解释是“上述关联企业均为2004年12月底增资扩股的股东,其关联交易比例的压缩需有适当的过渡期,在2005年底调整到规定的授信比例之内。”
关键的问题是,此种多元化的股权是否还会以共同控制的面目出现制造关联贷款?浙江模式的本土化特征是否鲜明,是否可以复制?如果可以,多少数量的民营资本可以形成制衡关系?
目前做出结论为时尚早,但可以观测的事实是,浙江充沛的民间信贷资金培植起来的金融土壤,浙江相对良好的外部治理环境,以及与其他民营企业急于进入金融业的冲动相比,浙江民营企业进入金融业更为慎重。这些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释为浙江模式成功的背景。
民营股东与政府股东的博弈
民营资本入股城市商业银行似乎还常常面临一种尴尬境地,要么控制董事会不受约束的将城市商业银行变成提款机,要么则只拿分红不得说话,游走在两个极端之间。这种极端的走向反映出民资参股城市商业银行的约束和激励机制的平衡机制尚在探索之中,各方主体都在控制与反控制中寻求利益的平衡。
发生在贵阳市商业银行和济南市商业银行民营股东身上的事情从某种程度上证实了外部治理的重要性。
贵阳市商业银行虽然在2001年完成了民营参股的工作,贵州神奇集团、西洋肥业等几家有民营资本背景的企业分别持有近10%的股份,但现有董事会6名成员中,没有一名民营股东的代表。
从2002年到2004年4月,作为济南市商业银行的第一大股东,力诺集团在董事会中依然没有其一兵一卒。尽管彼时当地财政所占的股份在第二次增资扩股中被稀释到2.5%,但依然沿用过去的董事会,多数成员都与当地政府有密切的关系。
对照温州市商业银行与济南市商业银行2004年初的股权结构,从财政持股份额和第一大股东的身份来看,济南市商业银行的民营化程度更高,但与此不符的却是董事会的实际控制权在长达两年的时间里始终握在地方政府手中,出现了大股东进不了董事会的怪异现象,这从一个侧面证实了多元化股权或许能够控制关联贷款,往往却难以控制地方政府的越俎代庖行为。而在西安市商业银行引进外资以后,也出现了董事会改选时增补外资席位,占比更多的民营资本却无法进入董事会的情况。
2004年5月,济南市商业银行的情况发生了改观,董事会改选拉开了权力交接的序幕,力诺集团、道勤理财等股东派出的董事都已然出现在了第三届银行董事会的名单上。2005年初银行又增补了CBA和山东建邦投资管理有限公司的董事。从股权结构的变更体现到公司治理层面,这一时滞有两年之久。
无论民营资本参股的意图究竟何在,其作为股东的权利应该得到承认。通过各种牵制力量将其对城市商业银行的影响力限定在一定范围之内,这才是解决关联贷款、高分红等一系列问题的根本之道。
标签:城市商业银行论文; 银行论文; 资本充足率论文; 上海银行论文; 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论文; 银行风险论文; 银行资本论文; 银行监管论文; 董事会论文; 资本金论文; 风险管理论文; 商业银行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