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来西亚共产党合作思想的形成条件_马林论文

马来西亚共产党合作思想的形成条件_马林论文

马林国共合作思想形成的条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国共合作论文,马林论文,条件论文,思想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摘要 马林是一九二○年八月共产国际委派驻中国的直接代表。他的来华对建立第一次国共合作的统一战线起啊极其重要的作用,是这一合作的积极促成者,对中国革命产生了直接影响。而其国共合作思想的形成不是偶然的,有三个基本条件:列宁关于民族和殖民地问题理论是这一思想形成的理论基础;当时的中国国情为这一思想的形成提供了客观依据;他本人在爪哇多年的实际工作为这一思想的形成提供了丰富的实际经验。分析和研究马林国共合作思想的形成过程是对学习和研究中国革命史的进一步深化。

关键词 国际共产主义运动 马林 国共合作 列宁主义理论基础 中国国情爪哇实践经验

1924年1月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到1927年7月,中国共产党同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建立了第一次国共合作的统一战线。共产国际马林是这次国共合作的积极促成者,在这次国共合作的形成过程中他起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对中国革命产生了直接影响。

马林国共合作思想的基本内容主要是认为,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是可以联合的革命民主力量;只要采取适当的形式,完全可以建立起国共合作;这种适当的形式就是共产党员以个人名义加入国民党,实党内合作;中国共产党应该在国民党内宣传自己的主张,并通过国民党左派去影响国民党的政策,帮助国民党领导国民革命。同时,中国共产党要保持自己的独立性。马林的这一思想的形成是有条件的。

一、列宁关于民族和殖民地问题的理论这一思想的形成提供了理论基础

1920年7月19日至8月17日,共产党举行第二次代表大会。在大会的第一次会议上,列宁提出的共产国际第二次代表大会基本任务提纲、民族和殖民地问题提纲、土地问题提纲和加入共产国际的条件都被批准为代表大会的决议。其中《民族和殖民地问题提纲》对中国革命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列宁在提纲中指出:“共产国际在民族和殖民地问题上的全部政策,主要应该是使各民族和各国无产者和劳动群众为共同进行革命斗争、打倒地主和资产阶级而彼此接近起来”。并指出:“共产国际应当同殖民地和落后国家的资产阶级民主派结成临时联盟,但是不要同他们融合,甚至当无产阶级运动还处在萌芽状态时,也绝对要保持这一运动的独立性。”①这就规定了无产阶级政党的在同资产阶级民主派建立联盟对必须遵循的根本原则。列宁提出的这一原则,在马克思主义关于民族和殖民地及民主统一战线问题的理论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但限于历史条件,列宁还没有,也不可能对中国革命统一战线的对象、形式等具体问题形成系统、确定的看法。共产国际在马林来华之初,也没有就建立中国革命统一战线问题提出具体的系统主张,给马林的任务只是考察有没有希望在中国设立共产国际远东局,并考察中、朝、日、菲、东印度等地的情况,与这些地区的共产主义者建立联系。会后,1920年8月马林被共产国际委派驻中国的直接代表,1921年4月动身,6月到中国。马林讲:“(共产国际)没有给我们什么专门指示。我仅有的事先准备就是共产国际第二次世界代表大会的讨论和提纲。”②这说明马林是以列宁的民族和殖民地问题提纲来指导此次中国之行的。那么在中国谁是资产阶级民主派呢?应同谁结成联盟呢?马林在中国的南方考察之后,寻找到了问题的答案。

二、中国的国情为马林国共合作思想的形成提供了客观依据

国共合作的思想主张是在1921年底笃1922年初的南方考察后形成的,党内合作形式的提出是这一思想形成的重要标志。

马林1921年6月来到中国,当时我们党还处在幼年时期。刚刚建立起来的党员人数只有几十个,还没有革命斗争经验,因此,要完成党的民主革命任务必须同中国的民主派结成联盟。马林和陈独秀经多次商谈,并同国民党总部要人多次接触之后,应国民党邀请,偕同翻译张太雷,于1921年12月10日离沪,经汉口沿粤汉路南下,12月23日到达桂林。在桂林期间,马林同孙中山曾进行多次会谈,每次会谈都很融洽。会谈中,孙中山介绍了国民党的斗争历史及其奉行的三民主义。这次南行孙中山会谈的中心议题是中苏联盟问题。马林在以此为前提的见解之下,向孙中山会建议:第一,改组国民党,联合社会各阶层,尤其是农工大众;第二,创办军官学校,为建立革命武装之基础;第三,与中国共产党合作。孙中山鉴于当时原国际国内形势,排除了立即建立中苏联盟的可能性。孙中山对苏俄实行的新经济政策特别感兴趣,并把这种政策同他的民生主义视为一体。当时,孙中山希望得到苏俄的经济和军事援助,但又担心与苏俄过分接近会引起列强的干涉。“只表示愿与苏联建立非官方的联系,不再前进一步;”③在同中国共产党的关系上,国民党领导也表示“允许在其党内进行共产主义宣传”。④马林通过亲自与孙中山的会谈,对孙中山及其思想和国民党的性质、主张与组织状况,获得了比较全面的了解,总的评价和印象是良好的。马林的结论是:“虽然孙中山的原则是依据传统的中国哲学,但是以他为首的中国国民党有明显的社会主义倾向。”这是国共合作的希望之所在。

马林同孙中山会见后,离开桂林去广东。这时正值香港海员大罢工,在那里他亲眼见到海员工人罢工的情况,获得了极为深刻的的印象。香港海员工人罢工,是中国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的起点。1922年1月中旬,香港海员因多次要求增加工资均遭英国资本家的拒绝,在中华海员工业联合总会的领导下开始了大罢工。到1月底,包括运输工人在内的罢工数增加到三万人以上。这次大罢工由于工人的空前团结和孙中山领导的广州政府的支持,最的取得了胜利。马林认为孙中山领导下的广东,应该是中国工人运动的中心和中国反帝民族革命运动的基地,孙中山应该是这一运动的领导人,中国所有革命势力都应该在孙中山的领导下联合起来,共同反对帝国主义。

南方之行,使马林对中国革命的实际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对孙中山和国民党产生了好感与明显的倾向性。他认为国民党是由四类成员组成的:一“是起领导作用的知识分子。他们中大多数参加过辛亥革命,其中一部分人在日本或法国接触了社会主义,他们自称为社会主义者,孙中山就是其中之一。产中的一些官员对俄国革命和红军的组织表示兴趣”。二是“侨民。这是国民党内的资本主义因素。这些人常资助这个工人党”。三是“南方军队中的士兵。这些士兵,生活在逆境中,社会地位低下,在国民党内的不在少数”。四是“工人。孙中山长期和工人有接触,他的领导者们在广州支持工会,在罢工中常站在工人一边,工人示威游行的全部财政资助都来自国民党。在广州、香港、汕头三地竟有一万二千名海员加入国民党”。⑤

马林由此认为,“国民党就是《民族和殖民地问题提纲》中讲到的那种‘民族革命运动’的力量”,是“多阶级的联盟”,而不是一个资产阶级的政党,因而使得“各种没团体都能加入进去”,“使得社会主义者入党成为可能”。总之,马林认为:“国民党的组织形式是松懈的,在民族运动中推行我们的思想和开展革命的反帝群众运动的可能性是存在的。”⑥因此,他的最终结论是:“共产党员有必要和可能加入国民党,实现党内联合的国共统一战线,以开展革命运动。”并判定:“这是可以采取的唯一策略。”⑦同时他又强调指出:“保持我们中国共产党的独立性是这条路线的逻辑结论。”⑧在这种认识的前提下,马林决心要在中国实行国共合作的统一战线。可见,马林的国共合作的统一战线思想是在这次南行之后才形成的。

三、马林国共合作思想的形成同他在爪哇多年的工作经验也是分不开的

马林之所以提出国共两党合作的大胆主张,与他独特的经历很有关系。马林是荷兰人,亨德立克斯·斯内夫利特,曾化名马林、孙泽、西蒙博士、菲利浦、布罗维尔等。他于1883年出生在鹿特丹。1900年到荷兰铁路工作,成为铁路工会的战士,1902年参加荷兰社会民主党。1913年到荷兰殖民地爪哇,1914年在爪哇建立社会民主联盟。1916年他成功地使印尼社会民主联盟同当地的一个松懈的群众组织——伊斯兰教联盟合作。两个组织的成员可以在保留各自身份的情况下互相加入对方组织,通过这种合作,使印尼社会民主联盟以惊人的速度渗进伊斯兰教联盟委员会的核心,造成了很大的影响。1913年到1918年五、六年时间,他在爪哇从事民族革命斗争中积累了建立民族民主革命统一战线的宝贵经验,这些为他的国共合作思想的形成提供了依据。他在同伊罗生的谈话中讲,中国共产党同国民党建立党内形式的合作,“我提出这些意见时”,“我并没有从共产国际得到什么专门指示,手头没有任何文件”。“我只是以我自己在爪哇伊斯兰教联盟运动中取得的经验作为依据。”⑨“伊斯兰教联盟是爪哇最早的群众组织。它建立于1911年,具有经济、社会和宗教混合一体的性质。他的斗争锋芒直指欧洲糖厂主对爪哇人的剥削。这个群众组织的左翼接受印地社会民主同盟的宣传,这个同盟是我帮助组织并沿着阶级斗争的路线开展宣传。这种宣传在伊斯兰教内部得到强烈的支持。”⑩“伊斯兰教联盟这一松懈组织形式,使我们社会民主同盟的印尼人、爪哇人、马来西人的影响迅速增长,其影响之大,甚至在军队里也建立了联合会。”“由此,你就能理解在中国努力同国民党建立这种形式的合作是直接以爪哇的成功经验为依据的。保持我们中国共产党的独立性是这条经验的逻辑结论。”(11)

总之,马林党内合作形式的国共合作大胆主张的形成与他独特的经历很有关系。他在爪哇从事民族革命斗争中,不但积累了建立民族民主革命统一战线的宝贵经验,而且独立地认识到殖民地乃是帝国主义性命交关的补给线,懂得了“在议事日程没有别的问题比民族和殖民地问题对世界革命运动的进一步发展更为重要的了”,尤其是亚洲地区,“从我们的运动以及从帝国主义两方面看都是最重要的地区”。(12)这些认识与列宁提出的思想非常契合。所以,马林在共产国际“二大”能够迅速领会列宁关于建立民族民主革命统一战线问题,并迅速形成国共合作的思想主张,这是他独立地运用列宁关于民族和殖民地问题的理论,结合在爪哇的工作经验,对中国的国情、国共两党状况以及中国工人运动的现状进行实地考察的结果。在马林国共合作思想形成的问题上,我们既要看到列宁理论的重大指导意义,同时也不能忽视马林个人的胆识和独特作用。

收稿日期:1994.2.6

注释:

①《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272页、257页。

②《马林给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的报告》,《马林在中国的有关资料》,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23页。

③《马林给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的报告》,《马林在中国的有关资料》,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18页。

④《马林给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的报告》,《马林在中国的有关资料》,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21页。

⑤《马林给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的报告》,《马林在中国的有关资料》,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15页至16页。

⑥《马林给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的报告》,《马林在中国的有关资料》,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38页。

⑦《马林给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的报告》,《马林在中国的有关资料》,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28页。

⑧《马林给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的报告》,《马林在中国的有关资料》,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27页。

⑨《马林给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的报告》,《马林在中国的有关资料》,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26页、28页。

⑩《马林给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的报告》,《马林在中国的有关资料》,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26页。

(11)《马林给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的报告》,《马林在中国的有关资料》,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26页至27页。

(12)《马林给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的报告》,《马林在中国的有关资料》,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3页、第9页至第10页。

标签:;  ;  ;  ;  ;  ;  ;  ;  ;  ;  

马来西亚共产党合作思想的形成条件_马林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