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份证”的发展史
□ 张 丽
今天,国际上的身份证明形式多样,但究其发展轨迹则大体遵循相同的路径。
2.3 自发性:当下,我国花卉市场运行缺乏规范性,企业间竞争行为不合理,这可能和其分散化、独立式的运营模式相关。
我国最早的身份证
我国最早的身份证是身份权力凭证,与普通百姓无缘。第一类证明身份的人群是上任官员,身份证明即是给委派官员象征身份与权力的凭证,帮助其在调动军队、发号施令前验明正身,珍圭与牙璋即是最早的身份权力凭证。到了汉代时期,施发行政号令的“珍圭”被“竹使符”取代;另外一种代表调兵权的“牙璋”则被“铜虎符”代替。
不管是铜虎符还是竹使符,乃至后来的鱼符、兔符、龟符等等,都是我国古代官员身份证明的主要材料。符上记载的信息并不多,基本为官员姓名、籍贯、任职衙门及官居品级等。与其说是身份证明,不如说是官员证,官员卸任要交出、作废;没有记载姓名的符,则可以传给下一任继续使用。
古代第二类身份证明的使用场景是用作通行,这种通常被称为“传”或“传信”“通关文牒”等。“传”和“符”有着天然的相通之处,也因此常被称为“符传”。但和“符”相比,“传”的人身证明属性较弱,往往只具有一次通行的功效,有点类似于介绍信。
护照的产生发展
爱国主义是对祖国的忠诚和热爱,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是中国人民的行为准则体系。新时代爱国主义的本质体现为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的有机统一,新时代爱国主义的鲜明主题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新时代爱国主义的突出特征是爱国情怀和改革精神、世界眼光相结合。
一战爆发以后,频频发生假冒国籍、窃取情报的丑闻,审核、控制人口流动就成了国家安全迫在眉睫的议题。欧洲各国政府出于安全考虑引入了边境护照,护照的颁发、使用在战争期间形成了一套严格、标准的程序。即使战争结束,这种兼具身份证明与通行证明功能的文件也依然保留了下来,不过当时对于护照的样式和使用准则,各国的规定五花八门,尚未统一。1980年,在国际民用航空组织的推动下,护照的国际通行标准终于制定完成。
护照是很多国家用作身份证明的文件。“护照”一词源自欧洲中世纪,就是通过各封建领主城堡的文件材料。上面除了持证者的身份信息,通常还记载着持有者被允许进入或通过的城镇名单。
科技与身份证明
1839年摄影术产生,身份证明终于有了记载外貌的最好手段——照片,加上了照片的身份证件被称为“照片身份证”。
为了验证本文数值模型的有效性,将测点处模拟温度数据与何廷树、谷丰吉等的混凝土温度实测数据对比分析。上述学者先通过实验确定混凝土施工配合比,再用温度传感器监测不同测点处浇筑混凝土后20天温度变化,本文通过观察模拟温度曲线
发展到现代,技术手段早已解决了身份证明的难题。个体信息早已不再牵系于一张卡片,而更多保存在数据库里。一些现代身份证件从功能上看更像是智能卡,卡内镶嵌有难以伪造的芯片。新技术手段在生物识别信息应用上,除了持证者的真实照片和指纹采集,虹膜、DNA等信息也将一并纳入,还能联网植入银行卡、交通卡、医保卡等多项信息功能。而这种集多种卡片于一身的证件为防止遗失,有可能会采用电子的形式。也许未来不管走到哪儿,都能证明你的身份。
标签:发展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