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图书馆年鉴”(1996年)述评_图书馆论文

“中国图书馆年鉴”(1996年)述评_图书馆论文

书山登有径 《年鉴》导佳途——《中国图书馆年鉴(1996)》评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年鉴论文,中国论文,图书馆论文,书山登有径论文,导佳途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古往今来,战士爱枪,农民爱土地,商人爱财富,而学者文人最钟爱的则是图书了。书籍到了他们的手里,既可作战斗的“枪械”,亦可作播撒知识的“土地”,更可作贡献给社会的精神“财富”。方如此,才有“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的勉语佳话,还有诸多文人与书结缘的故事流传。

到了现代,随着图书出版事业的兴盛发达,致使图书馆事业跃上新阶,从而成为名副其实的“人类知识的宝库”,在推动世界文明发展中起着独特的、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同时,图书馆工作者作为“宝库”的守护神、“信息”的传播者、“书山”的导引者,其巨大作用,也日益加强。然而,由于诸多原因所致,对中国图书馆事业发展的全貌,人们却仍然知之甚少,首部图书馆《年鉴》的问世,则满足了人们长久的期待与渴望。

由周文骏、肖东发主编的《中国图书馆年鉴(1996)》(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7年10月第1版,16开,共661页)一书,不仅是我国第一部图书馆专业年鉴,而且也是迄今为止唯一的一部系统、完整地介绍我国图书馆事业自建国以来的发展历程的理论性、资料性兼具的大型工具书。它的面世,既可为各级有关领导提供中国图书馆事业宏观管理的决策参考,又可为图书馆工作人员和教学科研工作者提供中国图书馆事业的基本文献、基本数据、科研成果和最新工作经验;更可为广大社会用户提供有关图书馆的各种信息资源。由此可见,它具有多元的文化、科学、信息、社会效应与价值。同时,它也为中国图书馆学、图书馆专业的发展,做出了开拓性的贡献。现将其特点与贡献,评介如下。

其一,内容翔实,编写精当。

《中国图书馆年鉴(1996)》(以下简称《年鉴》)一书,收录的内容,以1990年1月至1995年12月的文献信息为主,但因此书为建国以来的首卷本,所以,书中亦收录了一些回溯性的资料。同时,该《年鉴》系由中国图书馆学会编译出版委员会年鉴编辑研究组,组织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各系统图书馆学会或专业刊物的负责同志担任特约撰稿人进行编写,其条目与资料大都由专业研究人员和工作人员撰写、提供。恰是因为有着这样一支专业水准与素质甚高的编写者队伍,且通过他们的辛勤劳作,致使此工具书的内容不仅翔实可信,且在编写选材上,点面结合,详略得当,更将回溯、现实、前瞻三者有机融为一体,故显得精当有序、示人以真。而编写者“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的良苦用心与编写准则,亦给中外读者以莫大的启迪。

其二,分类科学,勇于开拓。

一般而言,如果说一本年鉴工具书的内容真实性与编写的精当度是其“第一生命”的话,那么,书中分类是否科学合理、能否勇于开拓,则是其“第二生命”。

此《年鉴》系由“特载”、“专文”、“图书馆事业”、“图书馆工作与研究”、“图书馆学教育”、“国际交流”、“海峡两岸”、“学术交流”、“人物”、“法规文献”、“统计资料”、“大事记”、“名录”、“附录”、“索引”14个部分组成。而每个部分的内容则各具特色。

该书作为一本年鉴工具书而言,其栏目的设置与分类,既有很强的科学性,同时又兼具工具书的“全”、“精”、“准”、“便”的诸要素特色。这里须强调和指出的是,这是建国以来中国图书馆年鉴的首卷本,因此,既无先例可沿,亦无样本可袭,编撰者们勇于开拓进取的精神,令人可钦可佩。

其三,信息传播,独辟蹊径。

若就信息的包容量、涵盖面、有效性、价值度而言,该《年鉴》一书,既在信息的传播上独辟蹊径,同时,在一定意义上而论,它亦兼有百科全书式的品味与特色。

仅以《年鉴》一书中的“图书馆事业”部分为例,该栏目下所包容、提供的信息便具有量大面广利用价值颇高的特色。如既有中国图书馆事业发展历程的信息,亦有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图书馆事业的信息。更有各系统图书馆事业的信息。又如,在书中的“法规文献”部分,更首次详尽、准确、系统地向中外读者提供了“法律 法律性文件”4则、“行政法规 法规性文件”11则、“行政规章 规章性文件”47则,累计共62则。至于在“统计资料”部分,则提供的可直接利用的信息更多、更丰、更详。其中包括:全国公共图书馆基本情况(1995)、各地区公共图书馆业务活动情况(1995)、各地区公共图书馆经费收支情况(1995)、全国公共图书馆业务活动情况、全国公共图书馆经费收支及设施情况,按年份各地区公共图书馆机构数、按年份各地区公共图书馆总藏量情况、按年份各地区公共图书馆总流通人次、按年份各地区公共图书馆总流册次、按年份各地区公共图书馆平均每册新书单价、全国公共图书馆馆藏量排序等统计量化信息。

其四,学科建设,喜发“新枝”。

年鉴学运用到图书馆领域则成为了图书馆学学科建设的一个组成部分,亦可作为该学科的一个“分枝”。由总共233人的专家、学者、专业工作者参加编写、撰著的这部《年鉴》,在学科建设方面,更做出了宝贵的、推动性的贡献。书中对学科的建设、发展情况做了介绍,提供了系统的资料和信息。其中,在“图书馆工作与研究”部分,便对基础理论(我国图书馆学理论研究的回顾、中国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研究文献统计分析、中国图书和图书馆史研究概观等)、文献组织(含我国分类法主题法的发展、我国文献分类法的特点、我国主题法的特点、图书改编问题、《中国分类主题词表》出版等)、目录学(含当代中国目录学研究的现状、目录学研究综述、目录学基础理论、目录学史研究、目录学分支问题、目录学应用研究、全国首届目录学博士生毕业等)、文献学与古籍整理、读者服务与文献资源开发、图书馆管理、图书馆自动化、文献工作标准化、中国图书馆学会及各系统图书馆学会、新书等情况作了概要介绍。而在“图书馆学教育”部分,除介绍图书馆学信息学教育的发展与成就、专业图书馆和专业图书馆工作者的继续教育问题情况外,还对专业教育(含图书馆学教育综述、图书馆学信息学课程的基本构成、图书馆学情报学教育机构概况等)、图书馆学情报学的中等教育(含图书馆学情报学的中等教育机构)、图书馆学情报学的成人教育(含图书馆学情报学的成人教育机构、图书馆学函授教育等)、部分图书馆学系的有关情况作了介绍。这一切,既为中外读者历数了中国图书馆学学科建设的、鲜为人知的“家珍”;更为学科今后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亦为继起者的奋斗与开拓提供了诸多启示。

诚然,通观全书,亦有不尽如人意之处,如还有不少错别字未能校对改正;对民族地区图书馆事业的发展情况,则过于简略,似有较多缺漏,等等。然瑕不掩玉,可谓小纰而无掩大德。

《年鉴》的出版问世,可喜可贺!更期盼有更多、更新的《年鉴》问世,为华夏学术百花园增辉添彩!

标签:;  ;  

“中国图书馆年鉴”(1996年)述评_图书馆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