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电影的灵魂_中国法国论文

法国电影的灵魂_中国法国论文

法国电影的灵魂,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灵魂论文,法国电影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改革开放年代之初,译制和引进到中国的法国电影,风格其实是相当丰富的。其中有《虎口脱险》《疯狂的贵族》《总统轶事》等著名喜剧片,也有《佐罗》《阿里巴巴与四十大盗》《驴皮公主》等冒险、传奇甚至是歌舞音乐片。还有一类则是更富于思想性和艺术性的电影作品,如《巴黎圣母院》《老枪》《最后一班地铁》等。虽然这并不是那些奠定了法国“艺术电影”世界性领导地位的潮流之作,但也足以让我们体验到法国电影那浪漫和富于艺术气息的灵魂。

美与丑的阐释

我印象最深,也是改革开放后在我们的银幕上看到的第一部法国电影,好像就是《巴黎圣母院》。它上映于1979年。记得当时纸张和色彩都还很粗糙的杂志以及报纸上,几乎随时可见扮演剧中的女主人公埃斯梅拉达的意大利影星吉娜·罗洛布里吉达的大幅剧照和人物介绍,使这位当年的“艳星”几乎家喻户晓。

实际上这是一部拍摄于1956年的老电影。但对于70年代的中国观众来说,那扑面而来的异国传奇般的故事和浪漫情调,奔放、丰满和性感的罗洛布里吉达所扮演的吉普赛女郎的形象,以及大名鼎鼎的雨果的名声,都让观众感到新鲜,悦目和富于冲击力。色彩尚未褪去的《巴黎圣母院》当年看来称得上是不同凡响。开场那一大段愚人节广场上的狂欢场面,不但富于异国情调,更是处处充溢着雨果小说和法国电影的浪漫气息。而这无疑是一部传统风格的电影,完整和大段落的叙事,连贯性的镜头,先是描绘出剧作家创作的宗教神秘剧《圣母的审判》遭到人们的嘲弄的情景;接着,另一边美丽的吉普赛少女埃斯梅拉达奔放的舞蹈,则把观众吸引了过去。随后,在同一个场景段落中,剧中的另外两个人物出场了,其中一个是巴黎圣母院的神父、炼丹术士弗洛娄,他躲在教堂五光十色的玻璃后面,贪婪地觊觎着埃斯梅拉达婀娜的身姿;另一个则是片中最令人惊叹的丑陋的敲钟人卡西莫多。这堪称当年的一部大片了,场面豪华、壮观,布景、服装五颜六色,说的上是光彩夺目。

而当年最打动观众的不仅是那些人物和传奇式的故事,更是影片与我们其时所习惯的批判现实主义或现实主义作品完全不同的主题。当时的《巴黎圣母院》几乎是“文革”后、甚至更长时间以来银幕上出现的第一部关于美与丑、邪恶与善良的形象化的教科书。埃斯梅拉达那诱人的舞姿和对爱情的追求,弗洛娄道貌岸然的外表和灰暗的心灵,卡西莫多丑陋的相貌和善良的内心,甚至那个巧言令色而又浪荡多情的卫队长费比斯——美与丑的冲突与交织,以及美与丑的对比,对当年的观众来说,不啻是一次关于美的文明的补课。印象最深的是卡西莫多因抢劫埃斯梅拉达被用铁链拴在广场的石磨上,善良的埃斯梅拉达为卡西莫多送上清水,以及另一场戏中,剧作家甘阿果误入乞丐帮盘踞的领地,即将被吊死,埃斯梅拉达以认其为丈夫做条件,把他救下绞架的情节。在这里,西方古典主义的浪漫与东方的古老的道德与善良在观众内心中再一次发生了碰撞,并激发起强烈的共鸣。

属于西方式浪漫的最后一幕发生在影片的结尾:卡西莫多愤怒地把弗洛娄高举起抛下圣母院的高塔,然后来到作为起义者墓穴的地下室,找到了埃斯梅拉达的尸体,轻轻地在她身边躺下。巴黎圣母院从此为人们留下了关于爱的千古传奇,那塔楼上雄浑的钟声也使中国观众从此记住了卡西莫多美的心灵。对于习惯了高大全与政治化的正面和反面人物的中国观众来说,这是第一次关于美与爱的启蒙。

苦难与浪漫

《巴黎圣母院》中卡西莫多躺在埃斯梅拉达身边浪漫的一幕,在几年以后的一部法国电影中几乎又重现了。这是著名导演波兰斯基拍摄的精致优美同时又充满哀怨感伤的《苔丝》中最后的场面:因杀人而逃亡的苔丝与丈夫安琪儿来到古老的异族神庙的遗址,经历了无数噩梦般的经历之后,此刻的苔丝穿着红色长裙,安详地睡在神庙廊柱间的石板上。晨雾渐渐散去,清晨阴冷的神庙遗址周围,警察出现了。她的丈夫安琪儿只是对警察轻声地说道:“她睡着了,再等会儿吧!”那一刻的凄婉和情感很难不让人动容。尽管这部影片改编自英国小说家哈代的名著,但法国式的精致和浪漫却毫不犹疑地漂浮在英伦乡村那湿漉漉的风景的上空——哈代当时也是被归入批判现实主义的作家,但他那情感细腻的笔触,也足以让法国导演描绘出一幅充满浪漫情感的长卷。同时,这大概也是中国观众第一次在银幕上见到后来大红大紫的金斯基,这正是她一举成名的代表作。

今天回想起来才意识到,法国电影所弥漫着的浓郁的艺术气息,或许也是来自这个文化气氛深厚的国家让人敬仰的文学或艺术名著的积淀。而在上个世纪,人们还没有摆脱高大全和传统现实主义艺术观念的时代,从《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基督山伯爵》直到《苔丝》,中国和法国在艺术上交流最没有障碍的就是名著改编片。而这些电影中的另一个主题似乎也非常适合当时中国观众的视点,即几乎无一不在表达下层人民的苦难,尽管那是一种比之现实要古老的多的苦难。不过,与我们在电影中所习惯了的苦难不同的是,这里的苦难又伴随着浪漫的激情(《巴黎圣母院》),或是殉道式的凄美(《苔丝》),甚至是一种殉道和理想的化身(《悲惨世界》)。埃斯梅拉达的磨难和惨死中又叠化着她浪漫的身影;被充满可笑幻想的父亲去逼迫认亲的德伯家的苔丝尽管历受磨难,但一直在被“爱”所伤害,被爱所诱惑,甚至为爱去杀人。有趣的是,在这部色调冷峻、镜头里总是充满了阴郁的天空以及痛苦和磨难的电影中,也同样有着不断生发着“浪漫幻想”的人物以及富于浪漫激情的时刻。已沦落成农夫的苔丝的父亲竟然幻想着重新找回属于自己古老家族的光荣与梦想,为此终于把女儿推入火坑。影片后半部中,苔丝杀死阿里克塞后与安琪儿一起逃亡途中,偷偷翻进了一家豪宅,度过自己的第一个新婚之夜的时刻,却是影片真正难以被超越的经典段落,那与苦难所相伴的浪漫与激情,的确是世界电影中的大手笔之作。

与我们所习惯的表现苦难的电影不同,这些电影中的苦难似乎只是西方文化经典《圣经》中的主人公式的磨难。苔丝的“浪漫”是一种以殉道式的精神去遵从命运的指引;而在《悲惨世界》中,仅仅因为偷窃了一块面包而成为苦役犯的冉·阿让则以这种殉道式的精神掌握着自己的命运。可以说,当年银幕上的冉·阿让应该是最为高大全的人物,甚至超过了我们银幕上的英雄和先进人物,成为纯粹的道德与理想的化身。然而他那种坚定的殉道精神却使观众毫不反感地接受了这个传奇,当然,也接受了法国文化中的这种来自骨子里的浪漫。

他们也在战斗

回忆一下当年的这些电影,其实法国电影中涉及的苦难并不比中国电影少。尼克松曾在《超越和平》一书中写道,20世纪是人类最为不幸的世纪。因为人类在这个世纪中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法国与中国一样有着惨痛的二次大战的经历,而在所有那些经历过二战的死亡、奴役,伤痛和饥馑的国家中,二战也成为其电影中的一个重要题材。在“文革”中及之后的年代,我国引入的外国电影中有许多都是以第二次世界大战为题材的,共同的经历和遭遇,很容易在中国观众中引起共鸣。不过与阿尔巴尼亚、南斯拉夫等国表现游击队抗击德寇的二战不同,或许是当年法国贝当政府的投降使法国缺少了抵抗英雄,所以在法国的二战题材影片中,几乎难以见到地下抵抗战士的英雄业绩和斗争。不过,二战的阴影显然也不可能远离法国电影而去。当时引进的《老枪》和《最后一班地铁》,已经足以展示出在战争阴影下,人们命运的沉重以及法兰西民族另一种不屈的精神。

《老枪》是一部非“常规”的,但却令人终生难忘的战争片。这并不是因为影片中有我们后来熟悉的男影星——《天堂影院》里的菲利浦·诺瓦雷和《茜茜公主》中的浪漫、妩媚的罗密·施奈黛,而是因为它把生活和爱情的完美与法西斯暴力的残酷和丑恶毫无缝隙地紧紧糅合在一起,展示出了一幕令人震惊的人间惨剧。影片的情节并不曲折、复杂,然而,当主人公,一位普通的医生在自己的妻女遭到德国纳粹凌辱、杀害后,拿起家传的老枪为亲人复仇的时候,片中不断闪回着大段他与妻子当年相识,相爱充满浪漫温馨情景的场面,再一次让我们体验了“浪漫”的力量。另一部巨星云集的二战题材电影是新浪潮电影的开创者之一特吕弗的《最后一班地铁》。在这部获得了10项恺撒奖的影片中,中国观众不仅认识了法国第一夫人凯瑟琳·德诺芙和杰拉尔·德帕迪约,更在一个看似平凡的日常生活、艺术演出的故事背景中,看到了法国民族的坚韧、自强、对爱情不息的追求和对爱的宽容。夜幕下占领区的巴黎,有浪漫的故事,有艺术的演出,也有着尊严和抵抗。你很难想象这是拍出《虎口脱险》的同一个民族的电影。艺术与生活,战争和爱情这些互不相干的东西,在法国电影中竟那样自然和天衣无缝地融合在一起。

标签:;  ;  ;  ;  ;  ;  ;  ;  ;  ;  

法国电影的灵魂_中国法国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