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伪统治时期北平中学一瞥_地安门论文

日伪统治时期北平中学一瞥_地安门论文

日伪统治时期北平中等学校一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北平论文,时期论文,中等学校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937年7月7日夜,侵华日军策划卢沟桥事变,中国全面抗战爆发。北平守军“伤亡极惨”,7月30日凌晨被迫全部撤离,古城“形同失守”。当日,伪“北平地方维持会”成立。8月8日中午,日军举行北平入城式,故都沦陷。次日,汉奸江朝宗就任“北平地方维持会”会长。8月19日,江又出任伪北平市政府市长。北平沦陷长达8年之久,直至1945年8月日本宣布投降。

北平乃中国文化中心,高等教育举国首屈一指。即是中等教育,据《文化古城旧事》所说,事变前,“北平的中学,按人口比例说,恐怕是全国比例最多的了。”〔1〕这里指的当系中学生。事变前夕,北平全市人口达150万,中学生约计2万上下,占1.3%。在伪“临时政府”宣布成立的1937年12月,中学生骤减到刚刚上万,只占全市总人口的0.7%。中等教育之萧条,亦可窥见一斑。笔者兹据当年伪“北京地方维持会”〔2〕教育工作报告提供的数字,列出沦陷前后北平各中学学生人数变化的表格如下:

校名 1937.61937.12校名 1937.61937.12

一中

364 254二中

301

287

三中

277 229四中

381

349

五中

321 322

女一中 387

328

女二中 411 292育英 1263

973

贝满

626 530崇实

292

223

崇慈

237 154汇文

760

351

慕贞

360 233崇德

285

286

笃志

128 105辅仁

304

308

华光

244

71盛新

216

138

三基88

71燕京6453

光华

110

85华北

415

151

镜湖

329

73志成 2227

615

弘达

782 159四存

548

263

北方

550 197大同

453

122

中华

453 208平民

410

222

定一

392 125育华

380

130

进德

387 151山东

30032

孔德

202 126西北

239

145

文治

236 100大中

226

169

中国

200

39求实

17599

成达

101

86中法

170

132

成城

182

52上义6074

艺文66

57嵩云5034

燕冀

200 200励志5437

孔教52

55立达

10695

明德

421 189温泉

16693

两吉

220

62培根

10218

佑贞92

50春明9116

翊教

206

63惠中

18273

协化

111

61

下分四个部分,分述各校简况。

一、公立普通中学

“国立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和女子中学。沦陷后,北平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和女子中学部分师生随师大一起内迁西北。日伪当局利用原有校舍于1938年分别在和平门外南新华街(今18号,北京师大附中校址)和西单北大街辟才胡同(今80号,市第37中学校址)设立“国立北京师范学院”附属中学和“国立北京女子师范学院”附属中学;1941年秋,分别改称“国立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和附属女子中学。1945年抗战胜利后,两校分别改为国立北平师范学院附属中学和附属女子中学。附中即今北京师大附属中学,女附中为今北京师大附属实验中学(在西单二龙路14号)前身。

市立北京高级中学校。该校始建于1902年,旋至1933年改名河北省立北平高级中学,地址在地安门外东皇城根25 号(今地安门东大街127号)。该校1940年移交伪北京特别市当局管理,遂改名为市立北京高级中学校,为今地安门中学之前身。

市立第一中学校。该校肇始于1644年,至1912年改称京师公立第一中学校,1928年成为市立第一中学。地址在安定门内郎家胡同9号(今宝钞胡同甲12号),即今市第一中学。

市立第二中学校。1902年建中学堂,1912年改称公立第二中学校。1931年迁朝阳门内内务部街7号原内务部旧址(今13号)。即今市第二中学。

市立第三中学校。始建于1724年,1910年成为中学堂,1912年改称公立第三中学校。1919年迁到西直门内祖家街1号清初祖大寿旧居(今富国街3号),即今市第三中学。

市立第四中学校。1907年创建,时名顺天府中学堂。1912年改称公立第四中学校。地址在西安门内西什库后库4号(今西皇城根北街甲2号),即今市第四中学。

市立第五中学校。1928年建立平民中学,1929年改称市立第五中学。1930年迁到安定门内方家胡同6号(今15号,雍和实业公司所在地)。1945年抗战胜利后又迁新址,即今市第五中学(今在东四北大街细管胡同13号)。

市立第六中学校。原为1923年创办的私立华北中学。1928年迁南长街西大街24号(今大宴乐胡同11号)。1940年伪市当局改建为市立第六中学校,即今市第六中学。

市立第七中学校。原为1931年李镜湖创办的私立镜湖中学,位于阜成门内锦什坊街王府仓46号。1941年伪市当局改建为市立第七中学校,迁往旧鼓楼大街小石桥2号,即今市第七中学(今在德胜门外安德路69号)。

市立第八、第九、第十中学校。三校本为美国系统教会私立育英、汇文、崇实三所中学,1942年1月,被伪市当局强行改为市立八中、九中和十中。1945年日本投降后,三校皆复为私立,恢复原校名。

市立第一女子中学校。1913年创设京师公立第一女子中学校。1926年迁往北长街44号(今113号)。今为市第161中学。

市立第二女子中学校。1935年在宣武门内省党部街甲1号原北京政府教育部旧址(今教育街3号武警北京西单招待所所在地)建校。1939年迁原两吉女中校址,地址在地安门外东皇城根20号(今地安门东大街111号和113号位置)。1945年抗战胜利后又迁新址。为今东直门中学(今在东直门内北顺城街2号)前身。

市立第三女子中学校。前身系1922年创立的私立香山慈幼院第三院,后改建为幼稚师范学校、女子初级中学。该校位于阜成门内羊市大街52号原帝王庙(今阜成门内大街131号)。1941年,伪市当局改为市立第三女子中学校。今为市第159中学。

市立第四、第五、第六女子中学校。三校原为私立贝满、慕贞和崇慈女子中学,均为美国教会系统学校。1942年1月被伪市当局强行改建为市立女四中、女五中和女六中。1945年抗战胜利后,三校恢复私立和原校名。

二、私立欧美教会中学

育英中学。1864年创建,属美国基督教公理会系统。1924年定名育英中学校,地在东四南灯市口大街26号(今55号)。1942—1945年被伪市当局强改为市立八中。今为市第25中学。

贝满女子中学。1864年建校,美国基督教公理会系统。1923年迁灯市口大街佟府夹道(今同福夹道3号)。1942—1945年被伪市当局强改为市立女四中。今为市第166中学。

崇实中学。1865年设立,属美国基督教长老会系统。1885年迁到安定门内大三条(原5号,今57号)。1942—1945年被伪市当局强改为市立十中。今为市第21中学。

崇慈女子中学。1870年创建,为美国基督教长老会系统。1923年迁到安定门内二条20号(今43号,交道口中学校址)。1942—1945年被伪市当局强改为市立女六中,系今市第165中学(今在东四北大街育群胡同45号)前身。

汇文中学。1871年建立,属美国基督教美以美会系统。1922年始名汇文中学校。地址在崇文门内船板胡同8号(今1号,市第126中学校址)。1942—1945年被伪市当局强改为市立九中。今名仍为汇文中学(在崇文门外培新街6号)。

慕贞女子中学。1872年创建,属美国基督教美以美会系统。1918年成为中学校,位于崇文门内孝顺胡同(今为后沟胡同乙2号)。1942—1945年被伪市当局强改为市立女五中。今为市第125中学。

崇德中学。1912年建校,属于美国基督教圣公会系统。位于宣武门内大街绒线胡同79号(今东绒线胡同33号)。北平沦陷后在1939年被迫停办。1945年抗战胜利后恢复。今为市第31中学。

笃志女子中学。1901年创建,属于美国基督教圣公会系统。1913年成为女子中学校,位于宣武门内承恩寺6号(今承恩胡同市供销联社职工医院所在地)。北平沦陷后于1941年被迫停办。1945年抗战后恢复。为今市第158中学(今在宣武门内新文化街45号)之前身。

辅仁大学附属中学和女子中学。1929年辅仁附中建立,属罗马天主教会系统,位于德胜门内李广桥西街10号(今柳荫街27号)。1935年,西四北大街太平仓4号(今16号)成为辅仁女附中校址。附中今为市第13中学,女附中现为市第156中学。

光华女子中学。1924年创设,属法国天主教会系统。1929年始名光华女子中学,地址在西安门内西什库1号。今市第39 中学(在西皇城根北街甲10号)前身。

华光女子中学。1931年建校,属天主教会系统。1936年迁西单北大街白庙胡同4号。今市第36中学(在西单民丰胡同37号)前身。

盛新中学。1923年建校,属法国天主教会系统。1930年迁北海教场五龙厅32号(今地安门西大街教场胡同2号)。今市第40中学前身。

三基初级中学。1928年建立,为基督教青年会主办,后迁东单北大街梅竹胡同。北平沦陷后不久停办。

燕京大学附属中学。1929年建立,属于美国基督教美以美会系统,地址在西郊海淀。北平沦陷后停办。

竞存中学。1935年创办,属法国天主教会系统。1937年迁到东安门北河沿,后增设高中部和女中部。

三、其他私立中学

志成中学校。1923年建校,1928年男校迁西单小口袋胡同(今19号),女校在西四丁字街(今西安门大街)。今市第35中学前身。

弘达中学校。1923年创立,1926年始名弘达中学,位于西单北新皮库胡同13号(今大木仓胡同39号),即今二龙路中学前身。

四存中学校。1921年创办,位于府右街1号(今10号)。1949年该校与市立第八中学(今在复兴门内按院胡同30号)合并。

北方中学校。1923年建校,1928年改称北方中学,迁和平门内顺城街(今前门西大街77号)。

中华中学校。1931年建立,后迁和平门内北新华街35号。1949年该校并入北平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大同中学校。1923年建校,1929年迁外交部街18号(今31号,市第124中学校址),为今市第24中学(在东单北大街东堂子胡同30号)前身。

平民中学校。1921年建立,1925年迁西四北大街帅府胡同29号(今西四北二条58号)。今为市第41中学。

定一中学。可能创建于30年代初,据说是为纪念日本强迫中国接受“二十一条”国耻而定名“念一中学”。北平沦陷后被日伪当局强令更名为“定一中学”。校址从德胜门内果子市1号(今鼓楼西大街149号,西藏驻京办事处驻地)迁到李广桥南口袋胡同,不久即停办。

育华中学校。1930年创设,男校在广安门大街71号,女校在东四北九条32号,后迁西皇城根20号。1952年该校并入市第14中学。

进德中学校。1927年创办,后迁地安门外前鼓楼苑4号。

山东中学校。1906年创建,1920年始称山东中学,位于前门内西顺城街31号(今前门西大街47号),即今市第30中学前身。

孔德中学校。1917年华法教育会创设,初名孔德学校。1928年迁东安门内孔德前巷8号(今智德前巷11号)。1931年始称孔德中学,今市第27中学前身。

西北中学校。1928年建校。初名清真中学,系伊斯兰教会主办。1934年改名西北中学。1942年广安门内牛街30号改为女校,男校设在广安门大街100号。今市回民学校前身。

文治中学校。1929年建立。北平沦陷后,校址从阜成门内大玉皇阁(今大玉胡同)迁到东安门北河沿49号。

大中中学校。1924年创建。1930年定名大中中学,迁到安定门内交道口东大街39号(今111号,东城区文化馆所在地)。1936年这里改为女校,男校设在22号(今77号)原东北中山中学校址,即今市第22中学。

中国大学附属中学。1930年建校。位于前门内西顺城街(今前门西大街13号),即今市第29中学的前身。

求实中学校。1901年创办,民国初年始称求实中学校。男校在鼓楼东大街202号,女校在后鼓楼苑18号。为今市第23中学(在鼓楼东大街152号)之前身。

成达中学校。1914年建校。1920年始称成达中学校。北平沦陷后,该校在中南海东四所开学,直至1945年抗战胜利后迁出。为今首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在海淀区北洼路5号)之前身。

中法大学附属中学。1930年建立,位于东皇城根甲40号(今16号,科学出版社所在地)。北平沦陷后不久停办。

成城中学校。1932年创立,后迁西单北大街粉子胡同(今第二炮兵招待所驻地)。北平沦陷后不久停办。

上义中学校。1906年创建,原为师范学校。1925年迁阜成门外黑山扈7号。1939年成为上义中学校,即今市第38中学(阜成门内王府仓23号)前身。

艺文中学校。1925年创设,1928年迁府前街甲1号(今西长安街1号),即今市第28中学前身。

嵩云中学校。1905年创建,民国初年改为河南中学,1934年定名嵩云中学。地址在宣武门外大街达智桥19号(今55号居民大院)。即今市第204中学(在宣武门外上斜街36号)前身。

燕冀中学校。1907年创立,民国初年名为畿辅中学校,1929年改称燕冀中学校,男校在宣武门外大街和广安门内大街,女校在西安门内西什库后库。为今市第14中学(在宣武门外下斜街40号)前身。

励志中学校。1921年创立,1937年秋迁校址到西皇城根甲66 号,1939年秋停办。

孔教初级中学校。1925年孔教总会主办。在西单北甘石桥98号(今西单北大街110号机关大院),1938年停办。

立达初级中学校。1928年建校。1941年校址从东单北大街干面胡同92号迁到崇文门外大石桥20号(在今广渠门内大街)。

明德初级中学校。为纪念1928年5月3日侵华日军制造济南惨案殉难同胞,1929年创办,定名“五三中学校”。1930年校址迁西四南丰盛胡同。北平沦陷后,日伪当局强令校名改为“明德中学校”。1945年日本投降后,原校名恢复。

温泉初级中学校。1923年创立,男校在交道口南大街炒豆胡同23号,女校在地安门外东皇城根22号。北平沦陷后不久停办。

两吉女子中学校。1922年建立,初名两级女子中学校。1927年迁校址于地安门外东皇城根20号。1930年改称两吉女子中学校。北平沦陷后1938年停办。

培根初级女子中学校。1924年创办,位于府右街北口(今1号,府右街小学校址)。1937年北平沦陷后不久停办。

佑贞女子中学校。1924年建校。1929年迁旃坛寺教场东琉璃门(今地安门西大街教场胡同4号)。系今北海中学前身。

春明女子中学校。1925年建校,1928年迁宣武门外大街64号(今203号,菜市口中学校址)。为今市第140中学(在宣武区自新路大川淀胡同24号)前身。

翊教女子中学校。1926年创立,1931年迁西单北大街堂子胡同6号。北平沦陷后不久停办。

惠中女子中学校。1912年建校,地址在交道口南大街79号(今140号,北京管乐器厂厂址)。1928年成为惠中初级女子中学校,后增设高中。

协化女子中学校。1930年设立,1931年成为初级女子中学校,1938年定名协化女子中学校。地点在宣武门内教育部街(今教育街)2号。

崇贞女子中学校。1921年日本人创建,1931年迁入朝阳门外芳草地2号。1945年日本投降后由北平市政府接收,改为市立第四女子中学。今陈经纶中学(在朝阳门外大街38号)前身。

今是中学校。1928年建校,1935年迁和平门内西顺城街(今宣武门东大街)。北平沦陷后停办。

觉生女子中学校。1938年7月,用已故亲日分子、前北宁铁路局局长陈觉生遗产一部分创办,占用西单皮库胡同24 号原东北中学校址。1945年日本投降后被更名为文华女子中学。该校1949年并入北平师范大学附属女子中学。

新华中学校。1943年9月在宣武门内教育部街女二中旧校址设立。为今市第33中学(在复兴门外木樨地)前身。

南堂中学校。1944年建校,位于宣武门内东顺城街78号(今宣武门东大街137号)天主教南堂东侧原首善中学校旧址。为今市第32中学前身。

四、中等专业和职业学校

陆军军官学校。1938年5月,北平伪临时政府治安部在通县南门外建立,1939年10月迁北郊清河。招收初中毕业生,学制一年,专为培养伪“治安军”(后改名为“华北绥靖军”)初级军官而设。前后招收过八期学员。1945年日本投降后被撤销。

陆军宪兵学校。1938年9月,伪临时政府治安部主办,地点在东西北四条(今83号大院),一直延续到1945年日本投降后解散。

市立师范学校。1906年创设,1915年迁校址到西直门内端王府夹道8号(今已无存,因位置恰在平安里西大街道路上),后在翊教寺13号(今育教胡同5号居民大院)开办女校。1958年该校改为师范专科学校而宣告结束。

第一助产学校。1929年建校,1931年迁到交道口南大街84号(今东四妇产医院所在地),时名“国立北平第一助产学校”。1943年被迫停办,内迁到四川省成都市继续办学。旋至抗战后1947年在北平复校。1952年撤销。

市立高级工业职业学校。1907年创立,至1933年定名高级工业职业学校,地点在东四北什锦花园。

市立高级商业职业学校。1929年建立,至1937年定名为高级商业职业学校,地点在宣武门内未英胡同2号。

市立初级商业职业学校。1942年8月设立,地点在和平门外梁家园22号(今5号,梁家园中学校址)。抗战胜利后,该校于1947年同市立第一临时中学合并,挂上了北平市政府时期“市立第八中学”的校牌。

私立才正高级商业职业学校。1914年创建,1937年迁址东单北大街金鱼胡同28号。1939年停办。

私立大良高级护士职业学校。1931年建校,地点在西华门大街38号。1938年停办。

私立仁光高级护士学校。创建年份不详,地点在崇文门内孝顺胡同。1937年沦陷后不久停办。

私立同仁高级护士职业学校。1918年建校,地点设在崇文门内同仁医院内。1938年停办。

私立公益高级助产职业学校。1925年创立,地点在西安门内养蜂夹道甲1号(该巷今已无存)。1952年改为市助产学校。

私立兴华家事职业学校。1931年建立,地点在西直门内端王府夹道(今名育幼胡同)。北平沦陷后不久停办。

私立中国高级戏曲职业学校。1930年建校,地点在地安门内椅子胡同2号(今北河沿大街嵩祝院北巷)。沦陷后不久停办。

私立正风女子高级职业学校。1939年5月建立,地点在西单北大街辟才胡同62号。

私立北京艺术科职业学校。1930年建校,初名“北平美术学院”,位于西直门内祖家街(今富国街)6号。1934年更名北平艺术科职业。沦陷后于1940年停办。

私立育青女子高级职业学校。1940年6月建立,地点在地安门外前鼓楼苑3号。

私立进山高级商业职业学校。1944年3月设立,地点在鼓楼东小大佛寺5号(该巷今已无存)。

***

综前所述,“七七事变”前北平全市有公私立普通中学计66所,其中公立占10所。北平沦陷期间,公立中学增加到19所,这是日伪北平教育当局直接控制,便于推行奴化教育之需要。对于欧美教会系统的学校,尤其在太平洋战争爆发以后,由于是反法西斯的敌对国,日伪大开杀戒,15所中仅留下5所,削减了2/3。对于大量的非欧美系统的私立中学来说,日子也不好过,停办10所,新增3所,还有转为市立的3所。公私立普通中学总数,沦陷八年中从66所锐减到55所,而全市人口则从150万增加到165万(1941年一度激增到180万)。普通中学教育呈萎缩下降趋势。

至于说到当时本来就很不发达的中等专业和职业教育,整体走向颓败。日伪当局为了强化殖民统治,新设军警两校,以培植鹰犬。为数很少的中专职校,竟然停办了八所,新开的仅有两所。本来是实行定向培养的职业学校,在日伪殖民统治越加岌岌可危之时,哪里能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呢!

注释:

〔1〕邓云乡:《文化古城旧事》,中华书局1995年版,第79页。

〔2〕1937年10月12日“北平地方维持会”改名为“北京地方维持会”。

标签:;  ;  ;  ;  

日伪统治时期北平中学一瞥_地安门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