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抢救重症哮喘合并呼吸衰竭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论文_梁胜文

(容县人民医院 广西 容县 537500)

【摘要】 目的:探讨急诊抢救重症哮喘合并呼吸衰竭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80例重症哮喘合并呼吸衰竭患者均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对照组采用常规对症治疗,实验组同时开展无创正压通气治疗,观察两组临床疗效、心率、呼吸频率以及血氧分压指标。结果:实验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5.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7.5%,两组间相比差异显著(P<0.05);实验组心率、呼吸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血氧分压更高,二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常规急诊抢救操作联合无创正压通气大大提高了重症哮喘合并呼吸衰竭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可有效改善患者生命体征,值得推广和应用。

【关键词】重症哮喘;呼吸衰竭;急诊抢救;无创机械通气;疗效

【中图分类号】R562.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7)09-0160-02

重症哮喘属于呼吸科临床上较为常见的一种支气管疾病,本病发病急骤,病情进展较快,若未及时治疗可引起酸中毒、自发气胸以及肺不张等严重并发症,导致呼吸衰竭,对患者生命安全造成严重威胁[1]。急诊治疗是纠正重症哮喘合并呼吸衰竭患者临床症状体征,提高抢救成功率的必要途径。本研究以80例患者为观察对象,探讨分析急诊抢救重症哮喘合并呼吸衰竭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现作如下报告: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呼吸内科于2010年4月-2016年4月收治的80例重症哮喘合并呼吸衰竭患者为本次研究对象,按照奇偶数字法将其均分为对照组(40例)与实验组(40例):对照组中男性患者22例,女性患者18例;年龄最小31岁,最大68岁,平均年龄(49.4±10.5)岁。实验组男性患者24例,女性患者16例;年龄最小34岁,最大70岁,平均年龄(50.3±9.6)岁。两组病例的年龄、性别等基线资料分布均衡,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

1.1.1病例纳入标准[2] ①符合WHO制订的重症哮喘诊断标准;②表现出程度各异的缺氧以及二氧化碳潴留症状;③入组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实施。

1.1.2病例排除标准[3] ①面部烧伤或创伤患者;②上呼吸道或上消化道手术病例;③明显意识障碍、躁动不安;④血流动力学不稳定、严重低氧血症;⑤肠梗阻;⑥合并其他组织器官严重衰竭者。

1.2 方法

入组病例均接受常规急诊对症救治,内容包括入院后第一时间送入重症监护室,密切监测两组患者心率以及血压变化,常规开展平喘治疗,给予雾化吸入盐酸氨溴索联合甲泼尼龙静注治疗,其中盐酸氨溴索给药量为10ml/次,3次/d;甲泼尼龙给药量为40mg/次,2次/d,持续给药3d。另给予吸氧、恢复电解质平衡等基础治疗。实验组患者在此基础上接受无创正压通气治疗,通气模式为S/T,初始吸气压力设定为6mmH2O,然后逐渐上调,初始吸气压力设定至12~18mmH2O,根据患者舒适度来调整,呼吸频率不超过14~16次/min,氧浓度设定至35%~45%,通气时间不短于6h/d,病情严重者全天接受通气治疗。期间注意保持气道通畅度,观察患者不良反应以及生命体征变化。

1.3 观察指标与评价标准[4]

观察两组临床疗效、心率(HR)、呼吸频率(RR)以及血氧分压(PaO2)指标,疗效评价标准如下:(1)显效:患者临床症状于治疗后消失,完全具备生活自理能力,各项临床指标复常;(2)有效:患者临床症状、指标于治疗后大幅改善,基本具备生活自理能力;(3)无效:患者临床症状、指标于治疗后无显著改善,甚至加重。治疗总有效率为显效率、有效率之和。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6.0软件对本研究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方差齐者或者数据符合正态分布者以t检验,方差不齐或者数据不符合正态分布者则行秩和检验,当P<0.05时判定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治疗效果对比见表1。

对照组显效例数为14例、有效例数为17例、无效例数为9例,治疗总有效率为77.5%(31/40)。实验组显效例数为22例、有效例数为16例、无效例数为2例,治疗总有效率为95.0%(38/40),两组治疗总有效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重症哮喘患者伴有气喘急躁、呼吸困难以及发绀等一系列症状表现,且有较大几率合并呼吸衰竭,具有较高死亡率。近年来哮喘临床发病率、病情严重程度和死亡率不断增高,因此,及时救治、纠正患者病情症状是急诊抢救的一个关键环节。

重症哮喘患者静息状态下即伴有程度各异的呼吸困难,病情进展的同时表现出意识模糊、嗜睡以及“三凹征”等,随即呼吸衰竭发作。一般情况下采用药物治疗重症哮喘病例即可有效控制病情,但少数患者给予支气管扩张剂以及糖皮质激素治疗后病情依然无法缓解,其大多为气道炎症进行性加重导致疗效不理想,进而引起广泛性痰栓,气道受阻并导致支气管痉挛加重,部分患者甚至出现恍惚、昏迷、呼吸肌衰竭等危象[5]。机械通气治疗可有效改善机体缺氧状态,及时提供呼吸支持,对早期抢救重症哮喘有积极的意义。本次研究结果表明,实验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5.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7.5%,两组间相比差异显著(P<0.05);实验组心率、呼吸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血氧分压更高,二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常规急诊抢救操作联合无创正压通气治疗重症哮喘合并呼吸衰竭患者疗效满意,而机械通气可有效改善机体组织血供,促进哮喘病情逐渐转向良性方向。

综上所述,常规急诊抢救操作联合无创正压通气大大提高了重症哮喘合并呼吸衰竭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可有效改善患者生命体征,值得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石佳泉,徐招柱,饶广浩等.急诊抢救重症哮喘合并呼吸衰竭218例临床效果分析[J].当代医学,2013,33(20):81-82.

[2]雷艳青,李文强.急诊抢救重症哮喘联合小剂量肾上腺素治疗的疗效观察[J].安徽医药,2015,42(8):1585-1588.

[3]开赛尔·艾则孜,木尼拉·亚尔买买提,杨晓红等.机械通气辅助治疗在重症哮喘合并呼吸衰竭急诊抢救中的应用效果[J].中国医师杂志,2016,15(z1):69-70.

[4]杜良.无创机械通气在重症哮喘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急诊抢救中的应用价值[J].中国伤残医学,2015,37(10):118-119,120.

[5]公丕菊,刘焕涛.急性重症哮喘的临床特点和诊疗分析[J].临床肺科杂志,2013,18(6):1060-1062.

论文作者:梁胜文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7年3月第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4/2

标签:;  ;  ;  ;  ;  ;  ;  ;  

急诊抢救重症哮喘合并呼吸衰竭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论文_梁胜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