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正明[1]2007年在《基于社会认知的汉语有标记构式研究》文中认为描写和解释是语言研究的两种主要取向。有标记构式是一种特殊的语言形态。本文在适当的语料描写基础上,侧重于对汉语有标记构式进行解释。文章分析汉语中的叁类有标记构式:称谓类有标记构式、委婉类有标记构式、焦点类有标记构式,重点考察它们的一部分小类以及与之相关的社会因素。全文共五章。第一章是“绪论”。本章阐述对社会语言学学科理论的基本认识和本文的理论基础。社会语言学的研究对象是受具体的社会因素促动的语言事实及其发展规律。语言中某些结构的形成可能受到社会认知的促动。社会认知的叁个要素是:权势量、共势量、话语策略。经典的社会语言学存在“定量悖论”,语法研究是其薄弱环节;构式语法也存在一些弱点;两者在理论和方法上可以互相借鉴。称谓构式、委婉构式、焦点构式组成一个基于社会认知的汉语有标记构式系统。社会语言学的方法论是语料+自省,其前提是社会化处理和结构化处理。第二章“汉语称谓类有标记构式”首先对汉语称谓名词研究做一个述评,然后分析“老+X”构式和认知称谓构式。称谓名词是名词的一个次类,按照称谓对象是不是直接听话人这个标准,可以分为面称和背称;按照不同的语义域,称谓名词可以分为亲属称谓名词、社会称谓名词和认知称谓名词。亲属称谓名词可以分为家庭称谓名词和亲戚称谓名词,前者较多地可以向社会称谓延伸(如“李叔、张哥”等能说),后者则较少地向社会称谓延伸(如“李舅、张姑妈”等不能说)。“老+X”构式的构义是增加共势量,生成机制是语法化。“X+老”构式的构义是增加权势量。“老+X”构式与“X+老”构式都存在着年龄变异,它们二者的聚合关系体现出语言系统规整的对称性。认知称谓构式是实体构式,其构义是增加权势量,生成机制是完形感知。认知称谓构式的隐喻是社会方位隐喻,而不是结构隐喻或实体隐喻(如“穷蛤蜊”和“穷人”之间)。认知称谓构式在社会低层具有较强的生成能力,这说明语法具有不同的社会偏向。不同的称谓名词创造出不同的社会生态环境。第叁章“汉语委婉类有标记构式”首先对汉语委婉语研究做一个述评,然后分析“不+程度副词”和“有+NP”构式。委婉语是指说话人用来婉转曲折地表达本意的词语或句子。委婉语的理论探讨涉及认知语言学、社会语言学、语用学、模糊语言学、修辞学、心理学、语义学等各个领域。委婉语的语用研究涉及政治、经济、文学、语言现象等许多方面。“不+程度副词”构式的否定对象是该构式以外的成分,不在构式内部;其构义是增加共势量,生成机制是分散注意焦点。在《骆驼祥子》里,“不大”是其主要实例;在《北京话口语语料库》里,“不太”是其主要实例。“不+程度副词”构式的语用效果受文化修养等社会因素影响;其失效的情况可以用返回对Grice“方式准则”遵守的方法来弥补。“有+NP”是一个原生构式,其构义也是增加共势量,生成机制是面子效应。在数量方面,“有+NP”构式表示非常量;在性质方面,进入“有+NP”构式的名词必须有社会评价意义;在话语策略方面,“有+NP”构式故意违反Grice量的准则。对“有+NP”构式实例的理解有一个较为复杂的认知推理过程。第四章“汉语焦点类有标记构式”首先对汉语焦点研究做一个述评,然后分析变位句、准分裂句和把字句。焦点是句子里因负载重要语义信息而发生变异的句法成分,可以分为说话人焦点和听话人焦点,两者之间存在脱节、同构、同解、同步等情况。在听话人和说话人之间,存在焦点强度一致性的问题。从焦点结构看,变位句的焦点是宽焦点;从焦点类型看,变位句的焦点是信息焦点;从移位理论看,变位句属于语用移位。变位句的构义是增加共势量,生成机制是语境像似动因。按照共势量和权势量,场合分为正式场合和非正式场合。变位句多用于非正式场合。准分裂句是指带有句中语气词的句子,其构义是增加权势量,生成机制是距离像似动因。准分裂句的焦点是宽焦点;句中语气词前面的成分包括预设和外围两类。抽象意义上的权势量在准分裂句中有着相应的线性分布。把字句分为处置式和把字焦点句。处置式的生成机制是结构像似动因,构义是增加权势量,焦点是处置成分。处置式的宾语和语义混合程度在不同的方言区有不同的等级。把字焦点句的焦点是新信息成分。第五章是“结语”。本章是最后一章,讨论全文研究成果的意义,以及社会语言学研究语法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邵军航[2]2007年在《委婉语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委婉语是一种非常普遍的语言和言语现象,有关委婉语的论文很多,但委婉语研究中存在许多问题。首先,简单重复现象比较严重;其次,许多文章停留在浅层的介绍上,没有做深入细致的研究;第叁,参考文献比较单一;第四,对委婉机制的研究很少,从认知语言学角度对委婉语的研究更少;第五,国内外有关委婉语研究的专着很少;第六,委婉语的定义缺乏科学性,因为许多委婉语的定义区别不开修辞格和语言现象、动态的言语过程和静态的言语结果;另外,委婉语的定义外延过窄。为克服以上缺点,就要对委婉语的各个方面进行较深入的研究。根据委婉语的相关要素,较科学的委婉语的定义是:“委婉语是在特定的语境中,对于使人感到痛苦即敬畏、恐惧、羞耻、不适等各种消极心理反应的事物,信息组织者(说写者)有意地运用语音、语义、语法等手段而形成的对这些事物非直接的语言或言语表达,从而避免使信息组织者本人、信息理解者(听读者)、话语涉及的第叁方即信息的潜在理解者感到痛苦。”委婉语产生和心理因素有关。行为的一般的、抽象的原动力是欲望;而趋乐避苦、趋利避害是一切行为的直接的、具体的原动力。委婉语和快乐体验及利益的获得紧密相关:委婉语可以带来快乐和利益,避免痛苦和损害。趋爱避恨是委婉语的真正的、具体的原动力。恨分为对别人的恨和对自己的恨;爱分为对别人的爱和对自己的爱。对别人的恨表现为嫉妒心、报复心;对自己的恨则体现为自卑感、内疚感或罪恶感。对别人的爱体现为同情心和报恩心;对自己的爱则包括求生欲和自尊心。如果我们的言语让信息理解者感到痛苦,就会使其视我们为痛苦的根源而恨我们,然后会报复我们并使我们感到痛苦。作为一个范畴,委婉语有其自身的特点。从总的方面说,委婉语具有类典型性、伴生性、体系性、更新性、时代性、地域性五大特点;从具体方面讲,委婉语在语义上具有排挤性特点、在语用上具有目的的多样性和多重性、可接受性及语境依赖性。(1)委婉语的类典型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婉指对象、存在状态上。在婉指事物中,那些被认为是禁忌的事物是委婉语产生的主要根源,所以,替代禁忌语的委婉语就具有典型性。委婉语的存在状态指委婉语存在的形式和委婉语的规约化程度。从委婉语的构成手段来看,委婉语的语义构成手段比较典型,这类委婉语的数量大;而语音手段和语法手段所构成的委婉语在数量上相对较少,在整个委婉语范畴中处于边缘地位。委婉语的规约化程度是在使用过程中委婉语被语言社团成员接受的程度。在规约化程度处于中等即委婉语刚从言语事实变为语言事实的时候,委婉语的典型性表现得最充分。(2)委婉语的伴生性特点是指委婉语是伴随直陈语的,先有直陈语,后有委婉语。直陈语多涉及概念意义,而委婉语则是在概念意义的基础上增添了语用修辞意义。(3)委婉语的体系性特点主要表现在叁个方面。首先,一个婉指对象的相临或相近的事物也是婉指事物,它们构成一个大的体系,其对应的委婉语也构成一个体系;其次,一个婉指对象会有许多不同的方面,那么这些方面在被指称时均需要委婉表达,产生的委婉语构成一个小体系;第叁,指称同一个婉指对象或某一婉指方面的许多委婉语构成一个体系。(4)委婉语的更新特点是指婉指对象不变而旧的委婉语不断被新的委婉语所替代。当一个委婉语被使用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其和婉指对象之间的关系逐渐固定下来,人们对其也就非常地熟悉了,所激起的语义联想与直陈语越来越相似,新的委婉语就会出现。(5)委婉语的时代性特点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婉指对象的变化所导致的委婉语的时代性特征;二是同一婉指对象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只用于相应时代的委婉语。前者包括原有婉指对象的消失、原需婉指的事物地位提升及人们对其态度的改变、原来不需婉指的事物因地位相对下降而需要委婉表达、新的需要婉指的事物的出现等四个方面的因素;后者主要是同一婉指对象采用其所处时代的事物来构成委婉语。(6)委婉语的地域性差异体现在词语惯用差异和地域文化差异两个主要方面。在不同的地域,同一种语言中的委婉语因习惯不同而不同。同一语言社团因地域不同而存在着地域文化差异,而地域文化差异也反映在委婉语中。委婉语的地域文化差异又分为两种情况:地域性的婉指对象导致地域性的委婉语;同样的婉指对象在不同地域因文化的不同而有不同的委婉语。(7)委婉语的排挤性特点源自禁忌语的“污染性”。禁忌语或某一禁忌语义是人们不愿直接提及的事情。委婉语的委婉义会将其它的直陈义排挤掉。受禁忌语或禁忌义的“污染”或拖累,和禁忌语或禁忌义相似的词语或意义会成了婉指的对象,被排挤出正常使用的范畴,要么是改头换面,才能继续被使用。(8)委婉语的语用特点包括委婉语目的的多样性和多重性、委婉语的可接受性和委婉语的语境依赖性。从整个委婉语范畴来看,委婉语的语用目的具有多样性。从每一个具体的委婉语来说,委婉语的目的具有多重性的特点。委婉是委婉语最表层的目的,而表层目的之下还有更深层的目的,或是敬畏,或是羞耻,或是欺骗,或是文雅,等。(9)委婉语是用来替代各种程度的、令人痛苦的直接表达或直陈语的。直接表达或直陈语具有不可接受性,作为其替代形式的委婉语就具有可接受性。委婉语的可接受程度和直陈语的不可接受程度是一致的:直陈语越不可接受,其委婉语的被接受程度就越高。(10)委婉语整体上具有语境的依赖性:委婉性越高,语境依赖性越强。语境一般包括话语产生的物理语境、已产出的话语或语篇、话语参与者的背景知识叁个方面。委婉语可以运用语音手段、语义手段、语法手段等构成。语音手段主要是语音畸变形式;语义手段则包括模糊词语、概念隐喻、概念转喻、迂回表达、语义扬升、同义借词、指示语语义变异等;语法手段包括句法和词法两类,前者包括否定、疑问、虚拟等,后者则包括缩短法、掉尾法、首字母缩略法、逆构法等。委婉语涉及婉指对象、功能、构成手段、规约性程度等许多方面,委婉语可以以这些方面作为分类标准进行分类。常用的委婉语分类标准是规约性标准、婉指对象标准、语义标准、语用功能标准。按照规约性标准,委婉语被分为“规约性委婉语”和“非规约性委婉语”;按照婉指对象标准,委婉语分为“死亡与殡葬”、“疾病与伤残”、“分泌与排泄”、“性爱与生育”、“身体部位”、“犯罪与惩罚”、“职业与境遇”、“战乱与灾祸”、“政治与经济”、“缺点与错误”、“宗教与迷信”等;按照构成手段标准,委婉语分为“语音类委婉语”、“语义类委婉语”和“语法类委婉语”;按照语用功能标准,委婉语分为“利己委婉语”、“利他委婉语”和“泛利委婉语”。四种分类标准进行分类的意义各不相同:规约性标准分类有助于词典编纂时对委婉语进行选择;婉指对象标准分类则有助于委婉语词典编纂时对内容的编排;而构成手段标准分类有利于发现委婉语的形成机制;功能标准分类则有助于解决委婉语虚伪与否的争论——利己委婉语是自私的,因而是虚伪的。委婉语的委婉机制因构成手段和类型不同而不尽相同。总体而言,委婉语主要是通过使信息理解者在理解委婉语的理性意义时感到模糊而实现其功能的;这种模糊大致又分为美化式、距离式、弱化式叁类。委婉语的美化委婉机制主要采用语义扬升手段,将不好的事物说好听一些。这种机制所涉及的婉指对象一般是地位卑微的职业和档次较低的商品或服务。距离委婉机制主要涉及指示语类委婉语。人际关系可通过空间概念进行隐喻性地理解,而指示语是对空间的划分或对时间、人际关系、篇章结构的空间化隐喻。人都有心理领土,而心理领土的特点是对外防备而对内亲近随和。如果一方认为自己不属于对方心理领土中的个体,为表示尊重,他就要拉大和对方的心理距离,以避免冒犯;但如果他认为对方是自己心理领土中的一员,他就会采取缩小心理距离的手段以表示和对方的亲近。因此,通过空间距离手段构成的委婉语的委婉机制就是缩小心里空间距离和拉大心里空间距离。委婉语的弱化机制就是通过使用委婉语,将直陈语给人带来的心理上的痛苦、厌恶、不适等的强度减弱。这种机制所涉及的婉指对象是除卑微职业、档次较低的商品或服务、请求、称呼等之外的其它需委婉表达的事物,所采用的手段是除语义扬升、指示变异之外包括意象替换、迂回陈述、焦点转移、语音变异、省略等的各种手段。委婉语的翻译涉及翻译标准、原则和翻译过程。委婉语的翻译标准有叁个:理性信息标准;语体和感情色彩标准;通顺标准。委婉语翻译的原则有四个,即尽量保持委婉色彩,尽量保持语体的等值,尽量保持感情色彩的等值,尽量照顾到委婉手段的等值。在翻译过程中,首先要对原文进行透彻地理解,判断原文是不是委婉语,如果是它的语体和感情色彩如何,采取是什么样的委婉手段。其次是语码的转换。在转换过程中根据原文的特点决定采用何种翻译策略。委婉语涉及许多方面。本论文虽然比较系统地研究了委婉语的定义、产生的动因及使用目的、特点、构成、类型、委婉机制、翻译等几个方面,但因为时间问题,委婉语研究的成果在外语教学、跨文化交际、对词典编纂等方面的应用没有被涵盖在本论文的研究范围。这些构成了委婉语今后研究的重点。
谢宜[3]2014年在《汉泰委婉语比较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作为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一种语言现象,有关委婉语的研究成果很多,但是有关汉泰委婉语的研究却比较少,本文以汉泰委婉语为研究对象,旨在揭示汉泰委婉语的一些异同之处,为汉泰委婉语研究起抛砖引玉的作用。通过研究发现,汉泰委婉语既有相同的委婉语类型也有不同的委婉语类型。生理现象、生理器官、生理活动、生理缺陷、疾病、死亡和体貌等的生理类委婉语,社会职业和社会关系等的社会类委婉语这两大类型是汉泰委婉语共同具有的委婉语类型。有关皇室、佛教和同性恋方面的委婉语是汉泰委婉语不同的委婉语类型。为了更加深入地了解汉泰两个国家的委婉语,本文还对汉泰委婉语的委婉表达方式分语音、词汇、语法和修辞四个方面进行了分析研究,研究发现汉泰委婉语的委婉表达方式不管是在语音、词汇、语法还是修辞方面都存在很多共有的委婉表达方式,如汉泰委婉语都采用了变音、谐音的语音委婉表达方式;都采用了模糊词语替代、同义词\近义词替代、代词替代和外语词替代的词汇委婉表达方式;都采用了运用副词、否定形成委婉的语法委婉表达方式;都采用了借代和比喻的修辞委婉表达方式。另外,汉泰语也有自己专有的委婉表达方式,如语音方面,汉语的省音,泰语的拆音;词汇方面,汉语的成语、反义词,泰语的倒读词等等。另外,通过研究发现,汉泰委婉语的产生原因大体都包括避讳、避俗、礼貌、创新和自我保护几个方面。
杨博[4]2010年在《英汉委婉语的文化对比与交际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语言是文化特有的组成部分。委婉语既是一种语言现象,也是一种文化现象,同时也还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现今社会,人们已经意识到不同文化背景、社会背景正以一种特有的方式影响着交际。本文在吸纳前人研究成果基础上,紧密结合语用学的基本理论,分别从纵向和横向两种角度对比研究英汉委婉语。纵向研究着重提出什么是委婉语、委婉语在交际中的使用目的及交际策略。横向研究则从两种文化中多个方面对比分析英汉委婉语的异同。本文通过对英汉两种语言中委婉语的对比研究,旨在更深入理解英汉委婉语的语言特征,提高目的语文化和母语文化的差异意识。基于英汉两种文化的比较分析,提出一系列行之有效的交际策略,为跨文化交际中透彻解读委婉语提供了参考意见,以期带来一定启示作用。
杨晶[5]2016年在《从英汉委婉语对比中透析中西文化差异》文中指出在英汉语言中,委婉语的数量不计其数,而且是一种非常重要的修辞手段。由于委婉语形成于相对特殊的语言背景中,所以在使用中存在特定的语言环境。对于本篇文章来说,主要借助于具体的语言实例对英汉委婉语在中外文化中的差别进行阐述,从而透析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差异。
朱金平[6]2007年在《英汉委婉语的比较与翻译》文中研究表明使用委婉语是世界各民族语言的一种普遍现象,英汉两种语言也不例外。它们既有相同但更有差异。本文通过对英汉部分委婉语的比较,试图对跨文化翻译中如何实现委婉语翻译的"信"作一些探索性研究。
韩勇[7]2010年在《英汉委婉语文化心理比较及翻译初探》文中研究指明英汉两种语言中存在着大量的委婉语,要想深入理解二者的异同并进行翻译,须从文化心理的角度对其进行比较研究。本文通过对英汉委婉语产生的主要心理基础———禁忌避讳、避免粗俗、礼貌掩饰等的对比分析,揭示了英汉委婉语形成的相同的社会文化心理,并通过对两者文化的比较分析,结合实例,进一步探讨了委婉语的翻译方法。
VASILEVSKAYA, KSENIA(秋莎)[8]2018年在《汉俄服务职业名称委婉语对比》文中研究说明委婉语(звфемизм)是世界各民族语言离不开的现象,它在每个民族日常生活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是人们为了避讳粗俗、冒昧的说法,婉转地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思想而使用的一类词语。委婉语产生于语言塔布,并且随着社会发展、人们要求的变化,委婉语的使用范围也在不断扩大。目前,根据表达内容可以将委婉语划分为很多类。笔者此次主要研究其中一类:服务职业名称委婉语。服务行业在中国和俄罗斯都被大多数人认为是“卑微”的工作,大部分的职业委婉语的使用是为了代替服务行业职业的名称。我们两个国家中这种委婉语有很多异同点。在本文中,笔者对服务职业名称委婉语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和比较。本文的意义有两个方面:第一,对词汇比较研究作出贡献,就是对汉俄服务职业名称委婉语进行多方面的研究和比较,发现它们的相同点和差异点。第二,对中国和俄罗斯的关系发展作出贡献,就是为服务职业名称委婉语背景、在交际过程中的使用和翻译方法提供必要的知识,也分析了汉俄特点、相同点和差异点。全文包括七个章节,具体内容如下。第一章为结论阐述了论文的选题意义,委婉语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的目的,汉俄服务职业名称委婉语的意义和价值。第二章在综合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归纳出委婉语概述,介绍委婉语概念、委婉语的产生和发展、职业委婉语概念。第叁章从构成形式角度介绍汉俄服务职业名称委婉语相同点和差异点。两个语言中都有两种构成形式:词和短语。此外,两种语言中有词与短语关系的特点:一些短语会转换成词。第四章从来源角度进行比较,笔者发现两个相同点:同义词、近义词、外来语,也有两个差异点:表达亲戚关系联想的词、旧词。第五章介绍汉俄服务职业名称委婉语的使用原因和功能。在这个方面,汉语和俄语基本上是相同的。现在在中国和俄罗斯都存在职业歧视,这是人们使用大量的服务职业名称委婉语最重要的原因。在这种情况下,委婉语主要的功能是减轻现代职业歧视。1这种现象包含叁个方面:专业方面、社会方面和心理方面。第六章从语用属性角度介绍汉俄服务职业名称委婉语。有两种:口语和书面语、背称和面称。第一种基本上只有相同点,而第二种相同点、差异点都有。汉语和俄语中都有背称。这就是所有的服务职业名称委婉语。但是汉语中,除了背称,还有面称语用属性。俄语中人们不可以把服务职业名称委婉语当作面称。第七章为全文的结论,旨在对汉俄服务职业名称委婉语同异点进行概括,对本论文新意进行归纳总结,强调对词汇比较研究作出的贡献以及对中国和俄罗斯的关系发展作出的贡献。
冯秋雨[9]2016年在《认知语言学视角下英汉委婉语语义加工机制对比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委婉语是一种很重要的语言交流能力象征。它是一种用相宜的方式谈论不适合谈论的事物或人的方式,因此它具有重要的交流和实用功能,同时也有美学价值。在一些特殊的情况下,人们需要以一种适合的方式使用委婉语,从而建立一个良好的交流环境。委婉语的表达方式很独特,有时具有习语和典故的特征。在某种程度上,习语的这些表达方式是固定的,并且他们的使用环境时特定的,这就需要学习者不应仅根据语法结构或逻辑推理进行学习,还应该找到英汉委婉语的差异之处,因为在许多情况下,英语学习者不知道汉语委婉语适用情况是否适应英语委婉语的使用情况。因此,探究英汉委婉语的不同和相同之处就显得尤为重要。这篇论文不仅将英汉委婉语在定义和构成方式上进行了比较分析,而且从历史,文化背景,社会心理和认知模式等方面对产生不同的原因进行了深层次分析。委婉语不仅是社会现象,同时也是心理现象。在此论文中,作者基于认知语言学理论,试图阐释英汉委婉语语义加工机制。最重要的是,作者将建立英汉委婉语共同享用的语义加工机制,此机制为实解委婉语提供了有效的认知机制。本文以认知语言学理论为基础,试图建立一个英汉委婉语共享的语义加工机制。本文主要运用了叁种研究方法:对比法,文献研究法和基于用法的研究方法。通过对比法,作者从定义,构成,变体,历史文化背景,社会心理等方面对英汉委婉语进行了对比。具体应用在第四章体现。在对比法的指导下,读者能够清楚地认识到英汉委婉语的相同与不用;在文献研究法的指导下,作者完成了一章及二章的文献综述和基础理论部分。通过此法的运用,研究者能够将批判性思维与创新性思维想结合,同时信息量巨大且费用较低。通过基于用法研究方法的运用,作者在第四章用大量的委婉语语料来阐述英汉委婉语的不同,同时在第五章和第六章用具体语言实例来推导和验证加工机制。此方法的优势在于更便于读者理解理论和模型解释。本论文的创造性结果在于它试图从认知的角度建立一个英汉委婉语语义加工机制。在这个加工机制模型中,有四个成分:源域,目的域,类属空间和整合空间。输入空间一是以委婉语字面义建起的框架。输入空间二是以禁忌语建起的语义框架。这两个输入空间的元素被投射到类属空间。类属空间又将抽象结构投射到输入空间,将两个输入空间联系起来,输入空间的对应元素发生映射。在映射过程中,增加了心理距离,生理距离或社会距离,因此产生委婉效果。这两个输入空间的元素被投射到类属空间里。在类属空间形成抽象的结构。这些映射元素被投射到整合空间,在整合空间内形成层创结构,新的语义产生。这篇论文的研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运用认知理论研究委婉语的不足,尤其是运用隐喻研究委婉语的不足。尽管此弥补不绝对准确和完全,作者仍希望此研究能够为认知方面委婉语的研究贡献微薄之力。此研究的理论意义在于,目前国内外对委婉语的研究局限在功能,形势,分类上面,将委婉语作为文学修辞手段进行研究。因此,以认知的角度,研究委婉语是对英汉委婉语形成原因,构成方式的认知解读,这里弥补了英汉委婉语认知研究的理论不足。此研究的实际意义体现在外语语言教学和跨文化交际两个方面。就外语语言教学来说,运用这个机制,教师和学生能够更好的理解外语委婉语,能够更加正确的使用委婉语。对于跨文化交际这方面来说,更好英汉委婉语的加工机制,能帮助交际者更好的理解对方的文化和他们的言外之意。
周莉[10]2006年在《英汉委婉语构成方式比较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是一项关于英汉委婉语构成方式的比较研究。委婉语构成方式目前研究主要集中于语际间相似和相同的构成方式的探索,然而对于不同语言之间不同的委婉语构成方式研究得很少。本文采用比较与对比的方法,研究了英汉委婉语在构成方式上的共同点及不同点。英汉共有的委婉方式在大范畴上(词汇手段、语音手段、语法手段、语用手段)是基本相同的,在具体构造手法上也存在很多相同点,如:宽泛法,同义词法,比喻法,低调陈述,迂回法,借代法,省略法和否定法等。英汉各异的委婉方式则主要体现在语音,词汇和语法叁个范畴下的各个具体手法上,如:英语使用曲读异拼法,首字母缩略法,混成法,时态转换,国名委婉法及压韵替代法等灵活的语音及构词手段创造委婉语;汉语则利用同音词替代法,语调变化(四声),四字成语,反义词及拆字法等汉语的独特结构创造委婉语。英汉语的委婉语构成方式和手法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是通过比较和对比从各种委婉语词典以及专着中所选取的汉语委婉语和英语委婉语的例子来进行的。随后,通过比较研究,从委婉语构造原则的角度来剖析和解释英汉委婉语构成方法中存在的相同点。发现无论是汉语还是英语在创造委婉语的时候都会遵循以下叁个构造原则,即距离原则、相关原则和动听原则。正是因为在叁个构造原则的约束下,英汉委婉语中才会出现大量的相同构成方式,尤其体现在词汇、语音、语法和语用四个范畴上。在对比分析部分,对英汉委婉语中一些你有我无的词汇现象做了文化上的分析和对比,分别通过对英汉委婉语在词汇、语音、语法叁个层次下的对比,科学地解释了英汉委婉语中存在不同构成方法的原因。本文对于为数甚少的英汉委婉语构成方式对比研究是一个有益的补充,也为外语教学和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的提高提供了一些可行的建议。
参考文献:
[1]. 基于社会认知的汉语有标记构式研究[D]. 解正明. 北京语言大学. 2007
[2]. 委婉语研究[D]. 邵军航.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07
[3]. 汉泰委婉语比较研究[D]. 谢宜. 南京师范大学. 2014
[4]. 英汉委婉语的文化对比与交际策略研究[D]. 杨博. 黑龙江大学. 2010
[5]. 从英汉委婉语对比中透析中西文化差异[J]. 杨晶. 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 2016
[6]. 英汉委婉语的比较与翻译[J]. 朱金平.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2007
[7]. 英汉委婉语文化心理比较及翻译初探[J]. 韩勇. 兰州教育学院学报. 2010
[8]. 汉俄服务职业名称委婉语对比[D]. VASILEVSKAYA, KSENIA(秋莎). 浙江大学. 2018
[9]. 认知语言学视角下英汉委婉语语义加工机制对比研究[D]. 冯秋雨.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16
[10]. 英汉委婉语构成方式比较研究[D]. 周莉. 华中科技大学. 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