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念视角下的课程学习包:技术主义的突破_课程论文

信念视域下的课程学习包:技术主义的突围,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视域论文,信念论文,主义论文,课程论文,技术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信念(belief)是个体对其习得经验“确信不疑”的一种准则性观念,能推进坚定行动。①合理信念是正确行动的保障。在今天萨其曼(Suchman)提出的“资源型学习”(resource-based learning)时代,②教学资源的信息化开发和使用已成趋势,我们尤其需要确立正确的知识观和学习信念。但在我们欣喜地面对各种资源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海潮般涌进学校的同时,如何防止狭隘的技术视域,遂成时代性问题。教学资源实质是课程载体,承载并体现课程目的、课程内容、课程组织、课程实施等。教学资源信息化也必然蕴含并依据特定的课程信念,有必要诉求于信念视角,超越纯粹技术主义。课程学习包(curriculum package)合理融汇现代技术发展趋向,自觉践行“重视个体经验”的课程信念,形成了“心中有人、优化学习”的课程眼光,致力于教学资源的整合式开发,日益彰显为资源型学习的探索新路向。

一、课程载体的变迁与信念偏颇

最古老、最朴素、最常见的课程信念,就是“确定知识、静态结构的集合体”。在技术主义眼里,课程载体就是要追求形态、方式的丰富多样性,知识内容则是绝对确定的。迄今为止我们已经发展了几种课程载体,虽然极为不同,却始终贯穿确定知识的课程信念。

(一)教科书和课件的使用及缺陷

在很长时期里,很多人都把课程载体单一化为以教科书为主的印刷品,使得传统课程与教学难免走向呆板。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国家课程标准明确规定了包含“信息技术运用和网络探究”的综合实践课程,但实践中很多教师却不知道怎样上综合实践活动课,主要是因为缺乏教科书。对一些教师来说,有课程就必须要有教科书,没有教科书的课程难以理解,难以施行。不得已,普遍叫好的综合实践活动课,时常异变为课堂上按教科书教学的“学科”课程。同时,人们也在努力从传播特性方面对教科书予以技术改造,有意识地在课堂教学中利用多种媒体使教科书等物化材料“活”起来。目前中小学运用比较典型的课程载体主要是课件。

课件(courseware)即“专门为进行教学活动而设计的各种计算机应用软件。包括用于控制和进行教学活动的程序,以及帮助开发、维护和使用这些程序的文档材料,附属的课本和练习册等”,③如PowerPoint就是常见和常用的。与传统教学相比较,课件在为学生创造交互式学习环境的同时,能比较省时、便捷地保证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但在具体运用中,多数不过是披上了现代教育技术的外衣,仍然偏执于传统学科教材与静态知识的课程信念,比如PPT“搬家”。

(二)教学包、学习包、积件的发展及不足

杜威在20世纪初对传统静态知识的课程载体观进行了猛烈批判。一种奠基于“儿童经验”的课程信念开始盛行。教学包、学习包、积件等更体现交互性技术观点的课程载体得以开发。

教学包,就是“经专门教学设计,由多种教学媒体组成的新型组合教学材料。包内一般有教科书、教学参考书、录音带、录像带、幻灯片、电影片、投影片等。专为学生使用的又称学习包”。学习包,就是“专为学生学习设计的教学包。根据学生学习某种学科知识或技能的需要,包内选择配备有关的视听教材、模型、练习用的成套原器件以及印刷材料。学生们可以按照包内程序的指导,制定进度以安排和检查自己的学习”。④从内涵指向而言,没有突破静态知识的课程信念,偏重于对各种教学媒体的技术性考虑。

积件“是由教师和学生根据教学需要自己组合运用多媒体信息资源的教学软件系统”,是一个完全开放的软件系统。⑤OLE(对象链接与嵌入)技术是实现积件的核心技术。通过OLE技术能够设计出能控制其他多媒体超文本应用程序的应用程序(OLE)服务器,从而实现积件资源库的交互与共享。⑥积件显示现代课程论的一些整体观念,但更凸显出“纯技术”趋向,并加剧了教师对技术的依赖。因为它技术上不能直接应用于课堂教学实践,特别是学生的资源探究性学习,需要转化为“课件”。⑦

二、课程包的创新及其意蕴

新课程改革以来,“学生在学习跑道中的经验与变化历程”作为最基本的课程信念,要求以师生“自我履历”等经验性方式,在对“内容”的深入与超越中,使学习者已有经验和当前情境联系起来,建构起满足学习者发展需要的意义世界和知识价值。

课程包作为“动态知识与儿童经验”的课程载体,已经引起学界广泛关注和深入探讨。相关研究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不同方面揭示了课程包的实质及其意义。课程包主要应对信息时代技术发展的需要,核心是要深入思考“学习”的实质,深刻体现“儿童经验”的课程信念,切实展现教育技术的课程眼光,从而实现学习者参与和体验的资源型学习。早期的行为主义研究成果,特别是斯金纳的程序教学,直接运用于教育技术,为课程包的发展提供了直接的观念来源和操作模型,即为学习者提供促进其自定步调学习的刺激、反应、反馈、评价等成套的教学材料,今天的学习软件仍然有其影子。认知心理学吸取合理部分,广泛运用于课程的编制之中。认知心理学家布鲁纳在20世纪中期美国大规模的课程改革运动中,就以结构主义心理学为指导思想,开发出PSSC(物理科学课程)和BCSC(生物科学课程)等典型的课程包,对世界各国后续课程改革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课程包具有如下内涵:①主要形式上,是所有课程材料及相关技术、手段的整合形态,是课程的物化材料与各种网络多媒体的有机结合体。②核心构件上,包括各种主任务,然后配以适合促进学生多种兴趣、多种智慧发展的学习的各种辅助性学习材料,主任务主要提供精选学习方向和目标,辅助性材料主要提供各种作业及相关的方法指导、进一步探索的扩展性材料或相关网站;③生成方式上,动态开放、即时生成且能自我更新。教师、学生及相关人员都是研制、开发、使用的主体,所有与学生学习相关的内容,包括学习者对自身的元学习都涵盖其中,所有相关的技术和手段都可以在适宜的时机介入。与此相应,其有别于传统的鲜明特征就是:①基本立场是学生的学习,指向并服务于学习。②基本内核是现代技术为支撑的丰富多样的“学习活动”,如建构主义的随机通达式教学。③主体构件是信息化的,学生乐学、能学、会学并学好的学习材料,如任务指引下的各种可探究资源。④技术支持上具有可生成性,即用户可编辑性。

三、课程包的构成与功能

从构成结构看,课程包合理扬弃既有课程载体,借助现代技术、手段,体现文化与学习者的有机整合,核心是创生学习者经验。具体而言,就是可学习化的课程材料库与课程材料整合技术平台,包括本地(学校或者社区)课程材料库(实体化的或以信息化形式储存在硬盘、光盘或局域网服务器上)、课程材料整合技术平台和远程网络课程材料库以及各种学习指引和入口。⑧学习者经验贯穿每一个环节和要素,通达于各种开放、自由、便捷的资源型学习活动与机会。基于课程包的构成要件及其功能关系,可尝试构建课程包开发模型(见图1)。

图1 课程包开发与利用模型

1.课程包模型红心位置的核心圈层是学习者经验,渗透和扩展到各个圈层和开发层次。课程包运用现代技术,开发各种教育教学可用的具体资源、材料、平台以及活动方式,其类型无疑可无限多样、极大丰富,但依据和体现的必然是学习者经验。学习者经验的创生,是课程包开发和使用的起点、核心旨归。

2.次圈层是学习者经验直接交互基础上的学习情境与网络支架的开发,是展开教学活动的技术支持环境及应用环境,具体体现为技术、手段、方式、方法在课程中的自觉运用,是知识获取与表达运用的形式,一般要借助网络予以实现。除了录音带、录像等一些常规的教育技术手段,主要有以下几种:

(1)基本的软件开发工具:Authorware、PowerPoint、Flash、Dreamweaver、几何画板、Director、方正奥思等,学习者最方便使用的是以网络浏览器为基础的网络技术平台,为课程包的普遍实现奠定了基础。

(2)资料呈现方式库。将表达多媒体教学内容的多种呈现方式、有利于学生选择性注意的呈现方式、知识概括总结的方式,进行归纳分类,设计成容易调用与赋值的图标并积聚成库。常用的有飞入飞出、划入划出、淡入淡出、变色闪烁、热区超链接、声音控制等。学习者可以按照界面提示所提供的格式来修改、设计、完善微教学单元和学习游戏、程序。

(3)教与学策略库。在对课堂教学中常用的模式和策略,以及有助于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方式、活动,进行归纳总结的基础上,将各种教授方式、媒体呈现顺序、媒体呈现位置、媒体呈现方式、学习方式、学习活动等设计成可填充、重组的框架,以简单明了的标志表示并积聚成库。简言之,教与学策略库与资料呈现方式库是相辅相成的,目的是使多媒体化的课程教学材料能简便易行地转化为学习单元,或能以合乎学生身心发展需要的形式成为学生的学习资源。重点是能将优秀的学习方式、学习活动纳进策略库。

3.次外圈层是将网络上可调用的远程资源作为课程资源库。一个学校,一个地区、全国乃至全世界的教学信息网络资源,都可以利用可上网设备(个人电脑、手机、Ipad、Iphone等),通过网络进行检索、重组、下载,使得通达世界的资源型学习变得随时随地,并具有无限的可能性。同时,任何一个终端都可以将本地课程材料进行上传,供交流使用,增加资源利用率,时时更新课程资源,持续创生和融入学习者经验。

4.最外圈层的课程材料库,是本地(学校或者社区)教学资料的集合,是一些具体的教学知识内容与资源库,可将大量的知识信息素材提供给教师和学生,可在教和学中自由组合使用,包括四种类型:

(1)印刷品式的课程教学材料库。包括一般性的课程材料和相关材料的索引式文献。一般性课程材料,包括课程原理、课程计划(原称教学计划)、课程标准(原称教学大纲)、教科书(教师和学生普遍使用的课本)、辅导材料(教参、教辅、练习册或学习指南)以及各种紧密相关的补充性材料。相关材料的索引式文献,是为了满足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需要,主要包括一些学习网站的目录,对某个知识点或主题的研究文献的索引目录。一般性的课程材料与文献性材料,旨在通过视觉刺激,激发学生的主动思维,使学生把握一些基本的知识点及其基本结构,以便为学生的多元智力发展奠定基本的认知技能。重点则是提供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学习的索引式文献,有助于创造类似建构主义抛锚式教学的资源型学习环境与机会。

(2)多媒体化的课程教学材料库。它是以知识点为基础,按照一定检索和分类规则组织的素材资料库。包括文本、声音、图形、图像、动画、视频、公式等多种素材资源(检索依据可以有知识点号、名称、难度系数、各类素材的编号、练习题号等)。同时,课程教学材料作为课程包不可或缺的部分,既要克服印刷品所存在的一般问题,又要应对知识爆炸问题,因为进入课程的文化知识日益频繁众多,需要信息化转换,从而开发可自由进出的开放式“包”,既能随时获取新材料,又能防止淤积堵塞。通过共享技术,网络的信息储存量更达到目前测算技术所不能估计的数量。所以,多媒体化的课程教学材料库是课程包的主体部分,是课程包着力建设的部分,发展的基本方向是实现网络化,同时可以通过网络的超链接技术使文化呈现方式的动态化,并由此实现学习的自主活动化和开放探究性,有助于创造类似建构主义支架式教学的资源型学习空间。

(3)学习单元库。它是把多媒体化的课程教学材料按照一定的技术设计,适用于教师和学生教学活动的程序集,包括微教学单元和学习游戏、程序等。微教学单元可以理解为一个小课件,以帮助教师讲授某个难点或帮助学生学习某个知识技能点为目的,或者是为学生创设的自主学习、探究知识的学习环境。但与课件不同的是,微教学单元的结构是片段性的、可链接的,一般不需要头尾的设计,教师可以利用附带提供的教学软件制作工具对之进行适于教学情景的修改。学习游戏、学习程序就是为学生创设的自主、探究学习的活动式的学习环境,是体现学习化课程的核心所在。学习单元库是课程包的核心部分,有助于创造类似建构主义随机进入式教学与协作学习的资源型学习活动。

(4)作业与练习库。包括任务区、活动区,以及常见的例题库、习题库和试题库。

近年来,重视学习者经验的学习化课程观,已经成为普遍认同的课程信念。课程包基于这种课程眼光,利用和融入现代教育技术趋向,依据和体现学习者经验,从而深化资源型学习行动,有效促进学习者的经验创生和发展,既是历史发展与逻辑建构的必然,也是人们的一种现实需求,呼唤更多更深入的研究。

注释:

①Pajares M F.Teachers' Beliefs and Educational Research:Cleaning up a Messy Construct[J].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1992,62(3):307.

②Derek Rowntree.The Tutor's Role in Supporting Distance Learners Via Computer Conferencing[EB/OL].http://www.etc.edu

.cn/articledigest4/foreignarticles/the_tutor's_role_in_supporting

_distance_learners_via_computer_conferencing.html/.

③江山野编译.简明国际教育百科全书[Z].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1:287.

④顾明远主编.教育大辞典[Z].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712,1815.

⑤徐万胥,刘宇.积件在计算机辅助教学中的意义及实现[J].中国电化教育,2001(2):41-44.

⑥黄耀忠.论网络积件组合平台的实现[J].中小学电教,2001(12):53-55.

⑦戟锋,杜爱明,等.也谈课件与积件[J].现代教育技术,2001(2):64-67.

⑧技术上部分参考积件的思路。如:徐万胥,刘宇.积件在计算机辅助教学中的意义及实现[J].中国电化教育,2001(2):41-44;黄耀忠.论网络积件组合平台的实现[J].中小学电教,2001(12):53-55.

标签:;  ;  ;  

信念视角下的课程学习包:技术主义的突破_课程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