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学习现代管理基本原理及新原理的创思,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基本原理论文,及新论文,原理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应特别注重学习探索现代管理基本原理
我国正处在以现代化经济建设为轴心,以社会主义现代精神文明建设为导向,向世界现代文明加速推进和发展的重大时期。推动现代化经济建设之“轴”的两个驱动轮:一是变革经济体制,优化体制环境;二是推进管理现代化,强化经营管理。而经济体制的深入变革又与政治体制的变革息息相关、紧密相连;管理现代化的实现又以经济体制的深入变革为先导,以经营管理者的素质现代化为根本和基础。由此决定着我们企业乃至国家的命运。
当前,怎样卓有成效地强化管理,加速推进企业的经营管理现代化,是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和建立现代化企业制度的前提条件之一。我们讲经营管理的现代化,对任何一个国家一个地区来说,由于其文化传统、经济发展阶段及社会制度的不同——即有不同的民族性、区域性和传统性,因而都只能是具有符合自己情况和个性特色的现代化。而这个“个性”特色的创建,又只能存在或来之于世界现代化的“共性”之中。因此,具有中国特色的管理现代化的实现,需要我们广泛地学习、借鉴世界各国科学先进的现代管理方法、管理理论和管理思想。但是,由于各国管理现代化都有一个适合自己情况的“个性”,这里也就存在一个怎样学的重要问题。如果只是把学习的目光放在直观的外在形式和方法上,就方法学方法,就具体管理学管理,则犹如就一篇文章改文章一样,虽然也可以收到一定的成效,但难以突破原有的思维框架,也难以产生新的创造和质的变化;倘若把目光放在引进或照抄照搬他人成功的管理方法或模式上,则会因不适自己的“水土”而难以成活,甚至会适得其反。这种沉痛的教训,我们过去是有过的。因此,学习、吸收和借鉴现代管理方法,最重要的在于学习、探索那些在现代管理方法、管理模式背后起普遍指导作用的基本原理。现代管理基本原理是带有普遍性、具有根本指导意义的管理思想。经营管理者掌握了现代管理基本原理,就认识和掌握了可以决定其它规律的基本规律,由此可以举一反三,结合本国、本地区、本企业的实际,创造出具有自己特色、适合自己情况的更为科学有效的管理方法和管理模式来。实践证明,凡是取得卓越成就的经营管理者,无不具有洞察事物本质,善于识察把握现代管理基本规律和胜人一筹的现代管理思想,并善于把这种思想同本地区、本企业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使之变为广大员工的智慧。由此可见,在加速实现我国管理现代化的过程中,应特别注重倡导并有计划地统一组织我国企业家和高层经营管理者们对现代化管理基本理论的学习和研究。这方面的工作过去尚未引起我们应有的重视,今后应将其作为一项重要的知识再造工程认真实施和落实,目的在于使现代化管理的基本原理与我国现代化经济建设的具体实践更紧密地结合起来,在推进我国现代企业制度的建设和变革中,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经营管理之路。应该看到,这是当前一项紧迫而富有重要现实意义和战略意义的工作。
二、值得国人重视和自豪的理论建树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以现代化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时代大潮的涌起和升腾,我国现代化管理理论的开拓创新也进入了一个辉光灿烂的时期。一个突出的标志是,早在80年代初期,作为现代化管理的七大基本原理——系统原理、整分合原理、反馈原理、封闭原理、能级原理、弹性原理和动力原理,即先行在我国提出和创立(见夏禹龙、刘吉、冯之浚、张念椿著:《领导科学增订本》第三章,广西人民出版社1983年)。这是我国管理学者、专家吸纳多门现代学科知识及现代管理前沿科研成果,总结现代管理经验所取得的一项重大理论创新和建树,也是对现代管理思想和理论的一个具有开创性的贡献。时至今日,对现代管理的基本原理能够作出这样的提炼、升华、概括和质的揭示的,在国外众多的现代经营管理著述中尚属少见。
改革期待着软科学理论的创新;开放呼唤着软科学理论的繁荣。改革的实践需要改革的理论;改革的理论也需要理论的改革。我国扩大开放、深化改革的进程,为我国软科学的创新繁荣开拓了无比广阔的天地,需要我们不断作出新的探索。
三、新原理创思之一——追潜原理
笔者长期从事现代管理学的科研教学工作及参与企业经营管理的实践活动中,苦心探究经营管理之道,随之也积累了个人的一些体验,由此对现代管理基本原理提出创新思考。对新原理的创思之一,是追潜原理。追潜原理揭示了这样一个极为普遍、极为常见和广泛的现象:即在有效的经营管理者看来,企业经营管理过程的一切经营管理活动,从市场调查预测、信息情报搜集、科学研究、规划制定、技术开发、产品研制到组织生产、市场定位、流通销售、公关策划、市场服务等每项工作,以及每一项工作的每一具体步骤、方法,都存在着可以改进、再改进、优化、再优化的潜在可能。比如,某一市场的开发,某一产品的推销方法,某一工艺路线的制定,一件那怕是简单的装配工作,把几个零件组装在一起,只要对其过程进行客观科学的分析,就会发现其中存在着许多需要改进和可以改进的地方;而一经改进,就可以取得一种特有的效益——追潜效益。我把这一基本管理思想表述为追潜原理。
如此看来,追潜原理似乎是一种常识,其实不然。在实践中常常是被人们视为常识的认识,由于不易被人们所认识而远离科学行为之外。这是因为,一方面是由于追潜效益往往隐藏在现实的直观的经济效益的背后,不易被人们所看到:另一方面是因为经营管理者乃至劳动者和工作者往往习惯于形于规守的工作而缺乏追潜思维所致。
事实上,追潜原理很早就已体现在经营管理者的实践中。比如,产生于60年代的价值分析和价值工程学,以及西方国家实行的“作业研究”方法,就体现了追潜原理的管理思想。如美国1973年在俄玄俄河上建了一个拦河坝,在最后设计完成之后请人用价值分析方法进行严密地推敲和分析研究,以寻求节约费用的途径。结果只是把溢水道的闸门高度增加了一点儿,便使闸门的数量从17扇改为11扇,使筑坝费用节约1930万美元,而用于价值分析的费用却只有12900美元。西方的“作业研究”中的“方法研究”,注重对每一工作程序作严格分析,批判现行方法,进而寻求探索方案的改进。方法研究对每一工序或操作方法都可以提出以下问题,目的——该工序或操作要达到什么目的?有无必要?为什么?能否不这样做?方法——现在是怎样做的?为什么?能否不这样做?有无更为有效的方法?地点——在哪里做?为什么?在何处做更好?步骤——何时做?为什么这时做?何时做更为合适?人员——由谁去做?为什么要有他去做?谁去做更为合适?等等。这种作业研究也体现了追潜原理的管理思想。
追潜原理的要义在于:
1.追潜原理贯穿于企业全部经营管理行为和活动之中,任何一项经营管理工作都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更好来之不断地改进、再改进,优化、再优化。
2.追潜效益的追求和取得,不仅在于对某一经营管理方法的改进和优化,更在于经营管理各要素的有效组合及组织的综合改进和优化作为思想基础。
3.摒弃因循守旧、自我满足,时刻注意防止出现新的思想僵滞;不拘一格,锐意改革进取,开拓创新,是追潜原理的灵魂和精髓。如果说一个企业、一项事业要常青不老,永葆春华,不断开出新花,结出新果,那么,作为企业的经营管理者,就必须具有追潜思想和追潜思维,他的根也必须深深地植于求新求变和不断改革进取的沃壤之中。
四、新原理创思之二——复固原理
这一原理揭示了这样一个极为普遍、极为常见和极为广泛的现象:即任何一项成功的或卓有成效的管理(管理方法、制度、模式等),都难以使其保持在一个高度上;要保持已取得的管理水平和成效,就需要反复地进行强化加固,否则就如“斜坡上的球体,下滑不止”。这是管理本身所具有的不同于其它事物的一个本质特性。我把这一基本管理思想表述为复固原理。
经营管理者认识管理水平和成效所存在的易反复规律,可以在经营管理中相应地设计和强化“止档”——即通过创新制度和管理法则形成的止动力,防止斜坡“球体”的下滑。管理水平和成效所以会产生下滑理象,一方面在于企业职工因缺乏内在动力和压力而存有惰性;另一方面说明管理系统不是封闭的,或封闭环出现缺口,使止档弱化松驰。因此必须注重强化止档的控制力,其关键在于强化基础管理,变革管理法,形成一种科学严密地管理体系;同时要不断变革激励机制,以激发和增强员工的责任感、创业感、危机感和压力感。在国内外享有盛誉的我国海尔集团公司成功地运用了复固原理。他们为防止企业下滑,突出强化止动力意识,大力革新管理制度,强化基础管理,从而推进了公司的不断发达和繁荣。他们针对企业管理过程控制不严,生产投入产出比不合理和浪费严重的问题,1989年创建了“日清日高”管理(即DEC)法。新管理法对每人、每天所做的每件事、每件工作,进行全方位的控制和清理,做到企业每天所有的事都有人管,控制不漏项;所有的人均有管理和具体控制内容,并依据工作标准对每日各自控制的事项、实施结果与规定计划指标对照、总结、纠偏,达到对事物发展过程控制、事事控制的目的,做到“日事日毕,日清日高”。与此同时,并制定了有效的激励机制,调动了职工的创造热情,从而保证了企业各项管理工作的目的性、有效性,实现了企业的稳步发展。
复固原理的要义在于:
1.没有系统有效的管理,企业不会成功;有效的管理若没有止档和止动力,已取得的管理水平和成效就会下滑,企业也不会成功。
2.管理水平和成效易反复,说明止档自己也会松动下滑,因而需要反复不断地强化和加固。管理工作是一件非常艰苦而又非常细致的工作,需要下笨功夫,没有一劳永逸之法,只有深入细致地反复抓,抓反复,才能不滑坡,上档次。
3.企业要向前发展,止档也必须跟着提高;止档不提高,企业就难以向前推进和发展。止档的提高在于从企业的实际出发,不断创建和革新管理制度、控制系统和运行机制。这取决于管理思想的领先。在今天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要步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登上一个新的高度,首先在经营管理思想上先要登上一个新的高度。这将是更高级的竞争和较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