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珊[1]2003年在《施复亮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文中研究说明十月革命的伟大胜利极大地激发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中国先进分子如饥似渴地学习,并经过反复的比较终于发现马克思主义是解决中国实际问题的“大救星”。在学习宣传马克思主义热潮中,产生了一批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施复亮便是其中之一。本文拟就施复亮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问题,分四个方面作一些探讨。 一、施复亮对马克思主义的接受。施复亮出生时,近代中国社会正经历着巨大的变动。民族和国家危在旦夕,在近代先进思想的影响下,施复亮萌生了救国救民的信念,积极参与反对封建势力的斗争,开始接触到马克思主义理论。随后留日,受日本社会主义思想的熏陶,进一步树立了他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并尝试着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来观察分析世界革命和中国革命的问题,完成了由民主主义者向马克思主义者的转变。 二、施复亮传播马克思主义的斗争。施复亮成为马克思主义者后,积极参与社会革命活动。先后任社会主义青年团书记,主编进步刊物,撰写文章,同各种反马克思主义思潮进行了坚决斗争,为马克思主义扎根中华大地作出了不朽贡献。 叁、施复亮宣传马克思主义的主要内容。施复亮在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研究和理解之所得,积极地作了宣传。其中,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的特色在于唯物史观;阶级斗争是改造社会的根本途径;无产阶级革命是改造社会的唯一手段;妇女解放是改造社会的首要任务等。 四、施复亮在马克思主义传播中的历史地位与时代价值。施复亮在传播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不仅把马克思主义作为中国革命的指导思想,而比较注意且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具体运用于中国革命的实际来分析和研究中国革命的问题,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虽然后来他退出中国共产党,却是始终以高度的政治热情寻求解救中国良方,为中国的解放和建设事业不曾间歇一天。
张丽丽[2]2014年在《施复亮中间路线思想研究》文中指出中间路线社会思潮在解放战争时期鼎盛一时,学界对中间路线的褒贬不一。施复亮作为这一时期中间路线的代表人物,他的思想较具代表性和典型性。施复亮曾经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是最早的一批中国共产党员,大革命失败后由于各种原因脱离党组织,在抗日战争期间他积极参加抗战,抗战胜利以后极力提倡中间路线,他丰富而曲折的人生经历,以及他在党内外对中国社会发展的贡献都是不可忽视,值得我们去研究的。本文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主要运用了历史分析法、文献法、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等方法,查阅了大量施复亮发表的原始报刊,详细分析了施复亮中间路线思想的缘起及发展过程,并对其进行了客观的评价,挖掘出其中对当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启示。全文从以下五个部分展开论述:第一部分主要阐述论文的选题背景和意义,回顾以往学者对施复亮中间路线的相关研究状况,其中包括对施复亮中间路线思想的不同阶段的划分研究,对施复亮中间路线核心内容的研究,对施复亮中间路线的评价认识研究,中间路线破产原因的研究,以及对施复亮中间路线思想研究的前景展望等,并对文章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进行介绍。第二部分主要论述施复亮中间路线思想的缘起和形成发展的过程。从儒家中庸思想的熏陶、无政府主义思潮的影响、国共两党双重党籍身份的影响叁个方面追溯施复亮中间路线思想的起源。施复亮的中间路线思想经历了大革命失败到土地革命初期时候的萌芽阶段,到抗日战争胜利后和国内革命开始前初步形成阶段,1946年7月到1947年6月进一步发展和1947年11月后与中共马克思主义者的论争中走向破产并向中共靠拢四个阶段。第叁部分为主要论证分析施复亮中间路线的核心主张和主要内容。主要从中间派的社会基础;中间派的政治理论和建国纲领,即建立民有民享民治的联合政府,发展资本主义经济,执行政协路线,借鉴美苏,另辟新途等;中间路线的实现途径,即唤醒广大中间阶层,走和平改良之路,调和国共,用和平的办法解决土地问题。第四部分主要是对施复亮中间路线的评价,这是本文的创新部分。施复亮中间路线思想的进步性表现在,强调民力和民意的和重要性,提出的和平建国的思路符合广大人民的心愿,又有广大的群众基础,这部分人在中间路线破产后基本上成为中共的群众力量;另外施复亮在阐述中间路线思想的时候,大量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群众观点,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种运用和发展;最后,施复亮本身是一位爱国主义民主人士,因此中间路线中提到的发展国民经济的很多政策,都有利于战后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为人民谋利益的初衷是和中共保持一致的。施复亮中间路线也有其局限性,表现在施复亮对当时国内外形势的估计错误,和对国共力量对比的不了解,低估了中共当时的力量,同时由于资产阶级本身的阶级局限性,他们没有提出符合当时中国国情的建国方案,他们没有自己的政权和军队,无法保证自己建国方案的实施;中间路线中所倡导的和平建国方案在当时也没有实现的现实可能性。第五部分主要是中间路线对当今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的启示。第一,新时期中国共产党执政依然应当坚持统一战线这一法宝,任何时候不能动摇。第二,对待当今社会中的种种社会思潮,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方向。第叁,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中,要处理好农村的土地问题,处理好“叁农”问题。第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需处理好计划和市场的关系。
夏学花[3]2013年在《《时与文》知识分子群体对国家出路的探索及历史选择》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抗战胜利后,自由主义成为中国知识分子的主流政治观点。在自由主义思潮和自由民主宪政运动的推动下,自由知识分子以“组党”和“办报”的方式掀起参政议政浪潮,被称为“参与爆炸”。《时与文》周刊就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创刊的。《时与文》创刊于1947年3月14日,1948年9月24日停刊,共出版3卷71期。其生存的18个月,启于“政协公然破裂、国共全面恶斗之后”,终结于“东北大战临近尾声、中国局势渐见开朗之时”,见证了中国历史中最具转折性的一段。《时与文》聚集了一群信奉西方自由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以上海各大学教授为主体,在代际上属于“后五四一代”,具有教育背景基础化本土化、政治身份党派化、社会身份多元化的特点,是战后“有党有派自由知识分子”的缩影。抗战胜利后,建国问题成为带有全局性的首要问题,对国家出路的探索成为自由知识分子讨论的核心。《时与文》作为重视政论文字的综合性杂志,以高举“中间路线”名着史册。《时与文》知识分子群体围绕国家出路这一主题参与当时社会热点问题的讨论。本文以《时与文》周刊为样本,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原则,以集结于《时与文》周刊的自由知识分子群体对国家出路的探索为主线,分析《时与文》知识分子群体对抗战胜利后中国的时局、路线及主义的探讨与论争,总结《时与文》知识分子群体言论立场的左转、中间路线的失败及历史选择的必然性。文章分为引言和正文两个部分,引言部分详细介绍了选题的由来及意义、《时与文》样本选择的依据与可行性、《时与文》知识分子群体的范围界定与类别归属、研究现状与方法、及论文的创新之处。正文分为五章,围绕一条主线即《时与文》知识分子群体对国家出路的探索;立足叁个研究路径即《时与文》知识分子群体对抗战胜利后中国的时局的探讨、对中间路线的论争、对自由主义的大讨论:总结一个结论即《时与文》知识分子群体作为“有党有派自由知识分子”缩影作出选择中共抛弃国民党的历史必然性;得出一个启示即只有从中国现实出发才能探索符合中国实际的发展之路。构架如下:第一章交代《时与文》周刊的创刊背景、概况及知识分子群体的形成、特征,为充分理解《时与文》知识分子群体的言论、观点、立场作铺垫;第二章分析《时与文》知识分子群体对抗战胜利后中国时局的探讨,从叁个问题展开论述即论“南北朝”、论“民主国际”、论“美扶日”,概括《时与文》知识分子群体言论立场的变化;第叁章分析《时与文》知识分子群体对战后中国发展之路——“中间路线”的探索与论争,揭示《时与文》知识分子群体政治立场的变化;第四章分析《时与文》知识分子群体对自由主义及自身出路的探讨,揭示自由知识分子在中间路线的政治运作失败后对“主义”的反思及自身出路的思虑;第五章分析《时与文》知识分子群体的历史选择——抛弃国民党选择共产党,从两个路径展开分析即中间路线失败的原因及与中共在思想上的共鸣,总结《时与文》知识分子群体的历史选择及作出这种选择的必然性,自由知识分子政治路线的失败启示我们:国家的发展道路必须符合大多数人民的利益及国家的现实。
散, 木[4]2002年在《行走了一个怪圈的施复亮》文中提出1999年,是中国现代政治思想史上的着名人物施复亮先生的百年,这是以相当寂寞和低调的方式度过的,仅在北京有一个小型的纪念会。一说起施光南,十之有七知道他是卓越的音乐家;但提起他的父亲施复亮——所知道的人就不多了。那个曾经搏击于时代风云中、施展充沛的活力、着述等身又
宋亚文[5]2005年在《施复亮研究综述》文中认为施复亮 (1 899— 1 970 ) ,原名施存统 ,又名施伏量 ,曾化名为方国昌、光亮、文亮以及CT等 ,浙江金华人 ,是我国民主革命时期着名的政治活动家和知名学者。本文主要对施复亮研究的学术价值、研究现状进行简要的梳理与分析。一、关于施复亮研究的学
郭朝阳[6]2016年在《施复亮政治思想转变研究》文中认为施复亮,又名施存统,出生于浙江金华市金东区的一个小村,叶村。施复亮作为早期着名的马克思主义先行者之一,是创立中国共产党的五名党员中的一员,他曾一手创立了早期的日本共产组织,被当时的马克思主义旗手陈独秀任命为日本共产党小组的组长。纵览他的政治思想发展过程,辗转起伏,摇摆不定,经历了从"道学先生"、无政府主义到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又随着大革命的失败倒退到叁民主义,最后在新中国成立后又回归了社会主义一系列的政治思想上的转变与起伏。本
陈国庆, 刘莲[7]1997年在《论施复亮在“五四”运动前后的思想转变》文中认为施复亮曾是一位颇有影响的革命者,也是一位复杂多变的历史人物。在漫长的历史岁月里,他的思想发生了几次重大的变化。在“五四”运动前后,他由一个无政府主义者转变为一名马克思主义的信仰者,并且是中国共产党最早的党员之一。本文就其思想转变作一粗略分析。 施复亮,原名施存统,1899年生于浙江省金华县叶村的一个贫困的农民家庭。1917年进入浙江第一师范学校。读书期间,中国正处在新旧交替的巨变时代,以“五四”运动为界
陈旻旻[8]2018年在《马克思主义在贵州的传播研究(1919-1936)》文中提出马克思主义在贵州的传播,是研究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贵州地处西南山区,早期的贵州交通闭塞,信息落后,马克思主义在贵州的传播速度较之国内其他省市较为缓慢,但马克思主义在贵州的传播也具有其独特的表现与较为完整的脉络。1919年起,五四运动爆发,马克思主义开始传入贵州,直至1936年红军结束在贵州的革命活动,马克思主义在贵州的传播中经历了一个从初步到深入的较为完整的传播过程。本文以马克思主义在贵州的传播为对象,针对1919—1936年这一时期马克思主义在贵州的传播进行较为系统、完整的研究和分析。本文主要从叁个部分来研究马克思主义在贵州的传播研究(1919——1936)。第一章,主要对马克思主义传入贵州的时代背景和有利条件进行了分析,探索马克思主义传入贵州的历史原因与推进因素。第二章从四个方面分析了马克思主义在贵州传播的基本情况。首先从时间深入轨迹与空间扩展轨迹两个角度概述马克思主义在贵州的传播;其次以贵州籍的革命先驱、进步教师们、党组织的进步力量与红军来分析在贵州马克思主义传播过程中所贡献主要力量的主体们;再次将马克思主义在贵州传播的主要方式的分类,深入了解马克思主义在贵州传播的途径与效果;最后总结分析马克思主义在贵州传播的主要内容,即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革命思想的传播,以及党在贵州民族政策的传播。本文的第叁章是对全篇的评析部分,分析了马克思主义在贵州传播的历史成效,同时深入提炼了历史经验对当今社会继续深入传播马克思主义的现实启示。
贺驰[9]2017年在《施存统马克思主义观探析》文中研究表明施存统作为中国早期的马克思主义传播者,属于“五四”期间“赞成俄国革命的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1)他在参与上海共产主义小组及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的创建过程中,开始逐步形成自己的马克思主义观。尽管其一生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努力并不是一帆风顺,但他长期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及基本方法对中国问题进行深入剖析,获得了涉及哲学思想、政治理论、经济学说、社会问题等多领域研究成果,构成了他系统的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2)。本文拟就施存统马克思主义观进行整体化探析,梳理其形成发展、曲折前行、实践升华、理论价值四个方面的内容,重点挖掘施存统马克思主义观的理论内涵和整体化演变特征,以期从一个侧面再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及发展的艰辛历程,彰显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生命活力。此篇论文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文献综述,梳理研究施存统思想的理论成果,为论文研究创新提供良好的条件。第二部分以思想轨迹与实践路径为基点,展现施存统马克思主义观的形成历程,即经由封建主义和无政府主义到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转变,直至初步确立其马克思主义观。第叁部分阐述了施存统马克思主义观在发展中出现的曲折、徘徊与突围,特别是他对马克思主义产生新的认识,坚持利用党内或党外的有利条件传播马克思主义等。第四部分阐述在全面抗战的历史背景下,施存统在国统区传播马克思主义、特别是在学术救国运动中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完善自己马克思主义观的理论及实践成就。第五部分主要阐述了施存统马克思主义观的理论价值,集中体现在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探索的经济哲学价值和对中国革命问题的理论反思及实践批判价值两个方面,展示施存统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贡献与现实意义。
唐春元[10]2011年在《湘江北去——中共一大上的四位湖南人》文中指出1921年7月,13位年轻人带着全国50多名党员的期望,肩负着光荣的历史使命,在上海秘密集会,召开了党的一大,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13位年轻人中,湖南人有4位,他们是毛泽东、李达、何叔衡和周佛海。毛泽东:"我到上海去出席
参考文献:
[1]. 施复亮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D]. 刘珊. 湖南师范大学. 2003
[2]. 施复亮中间路线思想研究[D]. 张丽丽. 浙江师范大学. 2014
[3]. 《时与文》知识分子群体对国家出路的探索及历史选择[D]. 夏学花. 复旦大学. 2013
[4]. 行走了一个怪圈的施复亮[J]. 散, 木. 文史精华. 2002
[5]. 施复亮研究综述[J]. 宋亚文.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5
[6]. 施复亮政治思想转变研究[J]. 郭朝阳. 商. 2016
[7]. 论施复亮在“五四”运动前后的思想转变[J]. 陈国庆, 刘莲. 青岛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7
[8]. 马克思主义在贵州的传播研究(1919-1936)[D]. 陈旻旻. 广西大学. 2018
[9]. 施存统马克思主义观探析[D]. 贺驰. 四川师范大学. 2017
[10]. 湘江北去——中共一大上的四位湖南人[J]. 唐春元. 湘潮(上半月). 2011
标签:中国共产党论文; 知识分子论文;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论文; 马克思主义论文; 贵州论文; 贵州民族论文; 历史政治论文; 历史主义论文; 施存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