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国画教学的现状与反思,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国画论文,幼儿园论文,现状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幼儿园开展国画教学的意义
中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为世人所折服。国画更是蕴含着丰富的民族艺术语言,体现了道德境界与审美境界的统一,展示了“诗画一律”之美,并被历代的文人墨客和现代教育者以不同的教育形式代代相传。但近几年来,由于历史的原因以及西方思潮的涌入,现代国画教育逐渐缺失。在幼儿园阶段开展国画教学,对传承传统文化,让幼儿在笔墨游戏中接触和感受传统艺术的精髓,从小培养幼儿对国画艺术的兴趣和爱好有积极的意义。另一方面,国画中的写意水墨画具有变化的线条、丰富多彩的墨和色、变幻无穷的水墨渗化、快速成型等特点,其构图不受时空限制和焦点透视束缚,其造型是对事物的高度概括,在似与不似之间,与幼儿自主创作的绘画作品有着十分相似的特征,幼儿易于接受和感知国画作品的艺术美与艺术精神,这为在幼儿园开展国画教学提供了可行性。总之,笔者认为幼儿园开展国画教学既可以丰富幼儿的情感体验和审美体验,又可以为国画这一传统文化艺术的继承和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幼儿园国画教学的现状
在我国,幼儿绘画在很多人眼中是色彩斑斓的蜡笔画的代名词,幼儿绘画时使用最多的工具是蜡笔、水粉笔或铅笔等,能拿毛笔作画的寥寥无几。很多学校、美术培训班教给儿童的绘画方法也多是西画的绘画语言,没有对幼儿进行传统国画的教学与熏陶。笔者经过问卷调查和个别访谈,认为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主要有以下方面:
第一,幼儿园教师传承传统美术文化的意识很淡薄,同时也缺乏基本的国画教学知识和技能。在调查中,笔者了解到很多幼儿园已针对如何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展开了一系列教学实验,但唯独没有认识到国画蕴含着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另有一部分教师虽然对此有所认识,但一般认为国画所蕴含的传统文化和笔墨技法过于深奥,幼儿难以接受,同时自己也无法将国画所蕴含的传统文化化难为易,化深为浅,渗透到幼儿园简单的国画教学中去;还有一部分教师自身缺乏必要的国画知识和笔墨技法,无法自信地开展正常的国画教学,致使教材中的国画教学章节被其他美术内容所代替。
第二,传统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阻碍了幼儿园国画教学的顺利开展。传统的国画教学以临摹为主,以修炼“笔墨”为宗旨,并采取师徒制的教学方式。幼儿园照搬这套教学体系与手段,强调幼儿临摹和对技法的掌握,很容易让幼儿产生失败感和畏惧心理。而放任幼儿自由发挥水墨,教师不给予恰当的指导,只会产生太多不成形的画面,幼儿无法体验成功,久而久之也会对国画失去兴趣,更不用说达到让幼儿领略水墨趣味、体会国画韵味的教学目的了。可见,幼儿园必须能设计恰当的国画教学内容和合理科学的教学方法,才能保证国画教学在幼儿园的顺利开展。
第三,国画工具的特殊性给幼儿的国画学习带来了阻碍。国画创作需要特有的笔墨纸砚工具和固定的作画场地。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大多数幼儿园都没有配备国画工具和固定的画室,一部分教师曾在自己班级里进行国画教学,但课后的教室清理和幼儿个人卫生工作量较大,因此放弃了国画这一教学内容。
虽说任何一种绘画形式都能促进幼儿艺术能力的发展,但不一定能传承国画所蕴含的传统文化。实际上,对水墨的亲近是中国幼儿源自文化血脉和世代民族基因的天然情感,我们不应该在美术教学中忽略这一点,以至今天的幼儿对自己传统的母体文化产生了陌生感和疏离感。幼儿美术教学应重视传统文化,重视国画教学。
三、幼儿园如何开展国画教学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艺术的培养目标是丰富幼儿的情感。培养幼儿初步的感受美、表现美的情趣和能力。教师要理解并积极鼓励幼儿与众不同的表现方式,注意不要把艺术教育变成机械的技能训练。因此,在幼儿园开展的国画教学活动应是针对国画的审美教育。
(一)在欣赏教学中提高幼儿的审美修养
幼儿阶段的美术教学应该是以感受美、表现美为核心的艺术启蒙教育。但是这种欣赏教育往往比教授某一种技能更加困难,需要教师结合自己对艺术的理解再对幼儿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就幼儿园的国画欣赏来说,究竟应让幼儿了解什么,掌握什么呢?笔者以为,教师可以引导幼儿用自己的眼光观察、感受中国画最基本的造型、构图、用笔、用墨、敷色等方面的特点,并通过朴素的语言描述让幼儿感知画面的意境之美,包括让幼儿了解或掌握中国画的基本分类:人物、花鸟、山水;中国画的材料与工具:笔、墨、纸、砚;在欣赏齐白石等画家的水墨画时让幼儿了解黑白颜色可以概括和替代任何颜色的用色特点;在欣赏《清明上河图》《千里江山图》等长卷画面时,引导幼儿领会中国画不受时空限制的构图特点,它们不仅反映了作者的所见,而且包含了作者的所知与所想。在教学手段上,可以让国画欣赏教学与文学、音乐作品欣赏相结合,增强幼儿的情感体验。例如在欣赏徐悲鸿的《奔马》时,可以同时播放《骏马奔驰保边疆》《赛马》等音乐作品,由于音乐的旋律、节奏和歌词的内容都能很好地营造一种骏马在奔驰的意境,从而可以使幼儿在愉快的氛围中感知画家笔下马的动态与形体,感受奔马的气势和力度,同时也可激发幼儿用体态、动作表现美的欲望,培养其良好的审美情趣;还可以让国画欣赏教学与故事、儿歌结合,营造宽松、自由、愉快的教学氛围,利用观察和讨论让幼儿充分感知,畅所欲言,因为欣赏本身就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例如《清明上河图》的画面内容是街市上人们活动的情景,就可以结合讲述故事的教学方式让幼儿更轻松地了解长卷构图的中国画。画家吴作人笔下的《熊猫》《熊猫竹石图》等作品的欣赏可以结合儿歌的形式,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感受熊猫的活泼、憨厚,感受作品中的和谐、恬静之美,从而培养幼儿对动物的美好情感。当然不是所有的国画作品都能被幼儿感受和理解,教师应选择与幼儿熟悉的花草树木或动物、人物形象相关的国画作品。如齐白石的作品,其绘画内容都是从现实生活中取材,虾、蟹、蚕、蝶、鱼、鸟、虫等,画面流露着孩子般的天真,而且作品给人以简练、清新、明朗、生气勃勃之感,色彩富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很容易让幼儿产生喜爱之情。
(二)让幼儿在艺术氛围中感受水墨韵味
教师可以编制一些儿歌,以帮助幼儿了解国画的基本工具,并感受国画创作特殊的握笔姿势及运笔技巧。由于幼儿习惯了拿铅笔,一旦换成毛笔,要控制好笔中的水分和用笔的力度对幼儿来讲是一种毅力的考验,需要教师通过激发幼儿好奇心的方式予以引导,如利用儿歌即是一种幼儿比较喜欢的方式。同时,教师应设置一些趣味性的教学内容,如“彩墨游戏”“水墨构成”“有趣的墨点”“神奇的墨线”等活动让幼儿感受国画基本的用笔、用墨、用色特点,体会国画特有的水墨韵味,从而引发幼儿对国画学习的兴趣和热情;还可以采用国画中的各种肌理方法,如揉纸法、拓印法、拼贴法、冲水法、冲墨法、吹墨法等,以充分调动幼儿的兴趣和积极性。例如在开展“水墨构成”这一游戏活动时,可以利用破墨法进行教学,即先用浓墨画各种不同的线条,然后用淡墨或水点染在墨线中间,利用水的张力和宣纸的特点产生漂亮的肌理效果。幼儿在此过程中能充分感受水墨的韵味。
在欣赏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引导幼儿学习基本的笔墨技法。目前的幼儿国画教材更多是教给幼儿具体的技法,教师很容易将之变为技法训练。因此教师应先带领幼儿在欣赏国画作品的基础上感受笔墨技法,如在欣赏齐白石的《群虾图》《蝉》《蚱蜢》《桃》《雏鸡》《鱼蟹图》等作品的基础上,让幼儿感受基本的墨色(浓墨、淡墨、清墨、焦墨、重墨)和基本的墨法(泼墨法、破墨法等),然后再以开放的艺术理念鼓励幼儿进行大胆自由的表现,如设计《下雨了》主题,让幼儿用墨色点画,感受墨色的浓淡干湿;设计《绕毛线》主题,让幼儿用毛笔在绕圈中感受中锋用笔,感受国画以线造型的特点。最后才让幼儿学画具体的形象,并不在形准方面提要求,因为幼儿绘画的特点就是再现、想像与装饰的融合,不是单纯的写实,水墨写意画在似与不似之间的特点更符合幼儿绘画的特征。
此外,教师还应创设水墨艺术氛围,增加环境的影响与熏陶,如可以将活动室的一角布置成国画角,让幼儿欣赏、评价,同时展出幼儿的作品,并定期更换;不定期带领幼儿参观展览馆画家的作品展,不断提高幼儿对国画的感性认识和审美能力,激发其表现美和创造美的情趣和能力等。
(三)提高教师艺术素养,继承和发扬传统艺术
教师要关心和尊重传统文化,并从小培养幼儿对本民族艺术的兴趣和爱好。就国画教学来说,为达到这一目的,教师本身对国画艺术要有一定的理解和欣赏能力,并要掌握基本的水墨技法和丰富的教学经验。作为一名幼儿园教师不仅要学会欣赏美、创造美,还要学会传播美。如欣赏画家李可染的经典作品《秋风吹下红雨来》时,教师不仅要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引导幼儿观察画面内容:无边落木,潇潇而下;满天红叶,如火如荼;秋风中老牛昂首而走,红雨里牧童引吭高歌,而且要引导幼儿积极感受画面上的浓墨、枯笔与重彩,感受画面各种绘画语言的交相辉映、浑然一体与气韵生动,同时教师可以让教室里回荡着欢快的《牧童短笛》的音乐声,使画面与音乐共同营造一个充满乐感的和谐境界,从而让儿童的思绪能够走进李可染的艺术世界,通过展开丰富的联想聆听大自然的万籁之音,感受“天人合一”的境界,陶醉于画面的意境之美。
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传承文化。国画是我国的国粹,幼儿园应加强国画教学,当然其目的不是培养国画家,而应以欣赏教学为主,笔墨技法教学为辅,化难为易,鼓励幼儿通过水墨画的形式来近距离感知中国的传统美术文化,并接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与浸染。
标签:幼儿园论文; 国画山水论文; 国画论文; 学国画论文; 国画作品欣赏论文; 艺术论文; 幼儿心理论文; 美术论文; 幼儿园教师论文;